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梳理经典国际经济学对外贸易原因理论,对前提假设进行认知和拓展,加入需求有限这一假设,通过理论阐述和进一步全面的归类、推演比较,最终认为权力、法治和制度对国际贸易的性质和贸易关系的存在依据,特别是全领域先进国家和全领域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存在的依据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对外贸易;原因;需求有限;法治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4-0172-02
从国际经济学中关于回答对外贸易产生的原因这一问题的研究史来看,比较著名的和解释力度较高的理论有以下几种,即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同质(同行业)需求、要素禀赋等等。绝对优势理论是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国际贸易的原因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国与国之间的绝对成本的差异,如果一国在某一商品的生产上所耗费的成本绝对低于他国,该国就具备该产品的绝对优势,从而可以出口;反之进口。各国都应按照本国的绝对优势形成国际分工格局,各自提供交换产品。比较优势理论是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的国际贸易原因的一个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輕”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自身“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理论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理论,拓展性(也包含了绝对优势理论所阐释的不同产品生产效率各自较高的国家之间能够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地解释了全领域生产效率高的国家(如发达国家)和全领域生产效率相对落后国家(如不发达国家)之间贸易的原因,更具有普遍意义。要素禀赋理论是赫克歇尔—俄林于20世纪初提出的解释国际贸易原因的一个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出口用其相对富足的要素密集生产的那些物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的要素密集生产的那些物品。要素禀赋理论在本质上比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更为全面深入,更能从根本上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同质(同行业)需求理论是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个补充,解释了具有同质需求和产业结构的两个国家如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国际贸易的原因。同质需求理论认为发达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两国的需求结构相似,因此产业结构相似,A国生产产品先满足本国市场,在本国市场满足情况下,如果关税、交通等费用成本和市场拓展之后仍然能够赚取利润及维持可持续生产(产能足够且不亏损至可变成本水平以下),A国就有能力和意愿将本国的产品输出到B国,以填补B国该需求结构下的供给不足或临时性供给不足。
从典型的国际贸易原因理论来看,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的理论基础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就是进行国际贸易比不进行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产生的福利都大,国际贸易才能够存在和持续进行。简而言之,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必然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根据绝对优势理论提供的原理来看,成本较低和生产效率高的国家之间发生贸易,促进了供给侧高效率生产方式的充分运用,比因国家制度限制而隔绝发挥更大的效能,福利于更多的人口。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提供的原理来看,国家之间的贸易及充分信任前提下的合作,使具有产品生产最高效率的国家专注于最高效率生产方式的运用和持续实施,利于国际经济的充分的专业化分工,因而产品生产的总量在不考虑需求状况(需求无限即所有产品都能销售和消费)的条件下福利最大化。
要素禀赋理论从整体和全面地各要素(包括人造的和自然的形成的要素),即包括从历史和政治在内的人文制度高度和层次来解释国际贸易形成的原因的,但是单从经济学的供给和需求来看,比较优势理论的解释更利于解决经济交换层面的具体问题。然而,即使在经济学领域的层次来看,虽然相对于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更为全面,但是该理论也仅考虑了供给侧的生产效率引致的生产成本高低产生的国际贸易原因,而没有提及需求侧状况,即比较优势理论仅能够解释生产的产品需求量无限或没有考虑需求量,只要生产即可完成销售的这一假设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原因。
从比较优势理论的具体过程来看,生产效率先进国家拥有全领域的比较优势,生产效率落后国家拥有全领域的比较弱势,当生产效率落后国家选择本国具有优势的产品进行生产,生产效率先进国家亦挑选本国生产效率具有最优势的产品进行生产,双方进行贸易交换,双方都能够获得最大福利,前文也已提及,这在本质上是在开放的空间和合作的经济管理环境中的专业化分工,并根据比较优势分配分工的机遇制度,目的是使贸易双方联合整体的福利最高。在需求量特别是生产效率先进国家的先进领域的需求量无限(生产效率先进国家全部精力能够专注于生产本国最先进领域的产品而不用生产其他产品也满足不了该领域产品的需求量)的情况下,全领域生产效率领先的国家将全部资源集中投入到最先进领域的产品生产,使该生产方式所创造的生产能力在贸易联合体内获得最大化的产能释放,而全领域落后国家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来生产用于与全领域生产效率领先国家交换的产品。这样,由国际分工和信任性合作带来的贸易联合体使各个国家的产能充分释放,所生产的产品最多,整体效率必然最高,联合体整体的福利总量得到最大化。
但是,如果将产品需求量无限或不考虑需求量的前提假设给予拓展,假设产品需求是有限的或供给能够满足国际联合体内部所有人员的需求的情况存在。如存在世界上所有国家仅需少量的某种产品即可充分满足所有人员的需求,如果生产某种产品过多,有一部分必然会闲置。同时,该产品旧变、损坏、消费的过程比再度生产该产品的时间要长。此时,生产该产品效率适当的国家的产能即可完成该产品需求的全部供给,那么生产产品效率高低之分就会演变为档位分类的区别(如某几个国家生产该产品都可以在有限需求内充分满足全体人员的需求,简而言之就是达到全体人员的某种需求标准,那么这几个国家生产效率高低之分就没有任何经济意义了,制度配给选取任意一个国家进行生产,最终由需求满足而产生的福利状况在几个国家中不会有任何不同,那么这几个国家即可归为一类)。此时,在同一档类内,有供给侧的方法、技术和工艺及管理(如最快的制造程序方法的研发和发现)的能够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的比较意义,但不会存在经济(交换)意义上的福利扩大与否的比较和优劣之分。此时宏观权力(往往是需求者中具有决策权力和能力的主体,如政府部门采购等,由民族国家和联盟国家对本国或本组织成员国的偏向和优惠政策)就成为在档类内确定选取某国进行产品生产的决定性力量。此外,就全领域生产效率高的国家和全领域落后的国家的关系来看,全领域生产效率高的国家(档类内国家)联合体会全面垄断面向产品需求的生产,而产品生产的制度机遇因经济效率不高不会分配给全领域落后的国家进行产品的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全领域落后国家对产品生产的劳作在经济上就是低效率的。此时,由人本自然形成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分野。值得强调的是,落后国家实质上落后在人本劳动的质量上,特别是脑力劳动的质量上(也有体力劳动质量的作用,如该落后国家劳动人民非常勤劳但是仅依靠人力体力而不是研发机械工具而劳作,只要劳作有人本意义和价值,总比完全不劳动要先进一些)。因此,如果国际贸易还能够产生,且在不同类国家和企业组织间能够双赢互利,而不形成各自封闭格局,全领域落后国家的天然性资源(包括矿产、土地,由祖先的战争、先期进化繁衍性拓张而得的)而不是人本的劳动力将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比较优势,成为全领域先进国家所希望的生产方式改造对象,在不发生战争及领土侵略的情况下,全领域落后国家和全领域先进国家交换的基础就只能是本国管辖范围内的天然性资源。 更进一步地,全领域先进国家如果对全领域落后国家实施方法、技术和信息的全面封锁,甚至断绝贸易关系,全领域落后国家本国教育和研发能力得不到自给改善或他给改善,则该类国家将因生产方式落后而相对贫困,无法充分满足针对部分产品的需求,部分产品的自给自足就因生产方式的落后而比较困难,该类产品常常出现短缺状况。更有甚者,全领域落后国家如果并没有该类产品的生产方式。那么,该类产品的市场在该国家不会存在。再进一步说,如果全领域落后国家自给的生产方式无法满足本国居民的生存和繁衍,即伦理性需求,则会陷入绝对贫困,发生各种社会和经济问题,如为争夺资源而进行的内部战争,因贫困而死亡的人数增加等等。
当然,生产方式的落后不一定或不仅是全领域落后国家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的原因,如果全领域落后国家以本国范围内的天然性资源对全领域先进国家进行封锁,全领域先进国家也会因为天然性资源不足而无法充分释放该类产品的产能以满足所有需求,如果全领域先进国家能够自给提供生产所有产品的天然性资源,且价格低于全领域落后国家提供的天然性资源,则全领域先进国家将不会受到全领域落后国家贸易封锁政策的任何影响。此时,全领域先进国家同全领域落后国家之间的关系将不再是经济上的等价交换关系,而是政治上的相互独立关系(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各自为阵),或者是全领域落后国家对全领域先进国家的依附关系(如果全领域先进国家是全领域落后国家追求的发展方向的话,当然人本趋利避害的天然本性即价值观会决定如此)。此时,宏观主旨及权力(人权)(全領域发达国家亦可能具有的价值取向)、法治制度(如联合国等机构及主旨)决定着全领域先进国家同全领域落后国家进一步的关系以及福利状况,包括总量状况和结构状况。
和平发展地和关乎全人类命运共同体地来讲,在宏观主旨及权力(人权)、人本法治制度的帮助(甚至是强制督使)下,如国际法规定全领域先进国家有法定义务帮助全领域落后国家,特别是有信息交流传播和教育义务。这样,全领域先进国家的继续发展方向即能够形成拥有足够领导力的,特别是为全人类服务的宗旨格局,通过教育和信息交流的方式向全领域落后的国家传播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方式,那么在全领域落后国家也会产生革命性变化,其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科学和先进的方式方法程序对目指意义价值相当但方法层冗杂落后的方法程序的彻底替代,这也就是全领域落后国家产业革命乃至文明革新的本质和可认知执行层的理解。
关键词:对外贸易;原因;需求有限;法治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4-0172-02
从国际经济学中关于回答对外贸易产生的原因这一问题的研究史来看,比较著名的和解释力度较高的理论有以下几种,即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同质(同行业)需求、要素禀赋等等。绝对优势理论是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国际贸易的原因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国与国之间的绝对成本的差异,如果一国在某一商品的生产上所耗费的成本绝对低于他国,该国就具备该产品的绝对优势,从而可以出口;反之进口。各国都应按照本国的绝对优势形成国际分工格局,各自提供交换产品。比较优势理论是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的国际贸易原因的一个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輕”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自身“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理论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理论,拓展性(也包含了绝对优势理论所阐释的不同产品生产效率各自较高的国家之间能够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地解释了全领域生产效率高的国家(如发达国家)和全领域生产效率相对落后国家(如不发达国家)之间贸易的原因,更具有普遍意义。要素禀赋理论是赫克歇尔—俄林于20世纪初提出的解释国际贸易原因的一个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出口用其相对富足的要素密集生产的那些物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的要素密集生产的那些物品。要素禀赋理论在本质上比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更为全面深入,更能从根本上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同质(同行业)需求理论是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个补充,解释了具有同质需求和产业结构的两个国家如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国际贸易的原因。同质需求理论认为发达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两国的需求结构相似,因此产业结构相似,A国生产产品先满足本国市场,在本国市场满足情况下,如果关税、交通等费用成本和市场拓展之后仍然能够赚取利润及维持可持续生产(产能足够且不亏损至可变成本水平以下),A国就有能力和意愿将本国的产品输出到B国,以填补B国该需求结构下的供给不足或临时性供给不足。
从典型的国际贸易原因理论来看,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的理论基础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就是进行国际贸易比不进行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产生的福利都大,国际贸易才能够存在和持续进行。简而言之,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必然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根据绝对优势理论提供的原理来看,成本较低和生产效率高的国家之间发生贸易,促进了供给侧高效率生产方式的充分运用,比因国家制度限制而隔绝发挥更大的效能,福利于更多的人口。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提供的原理来看,国家之间的贸易及充分信任前提下的合作,使具有产品生产最高效率的国家专注于最高效率生产方式的运用和持续实施,利于国际经济的充分的专业化分工,因而产品生产的总量在不考虑需求状况(需求无限即所有产品都能销售和消费)的条件下福利最大化。
要素禀赋理论从整体和全面地各要素(包括人造的和自然的形成的要素),即包括从历史和政治在内的人文制度高度和层次来解释国际贸易形成的原因的,但是单从经济学的供给和需求来看,比较优势理论的解释更利于解决经济交换层面的具体问题。然而,即使在经济学领域的层次来看,虽然相对于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更为全面,但是该理论也仅考虑了供给侧的生产效率引致的生产成本高低产生的国际贸易原因,而没有提及需求侧状况,即比较优势理论仅能够解释生产的产品需求量无限或没有考虑需求量,只要生产即可完成销售的这一假设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原因。
从比较优势理论的具体过程来看,生产效率先进国家拥有全领域的比较优势,生产效率落后国家拥有全领域的比较弱势,当生产效率落后国家选择本国具有优势的产品进行生产,生产效率先进国家亦挑选本国生产效率具有最优势的产品进行生产,双方进行贸易交换,双方都能够获得最大福利,前文也已提及,这在本质上是在开放的空间和合作的经济管理环境中的专业化分工,并根据比较优势分配分工的机遇制度,目的是使贸易双方联合整体的福利最高。在需求量特别是生产效率先进国家的先进领域的需求量无限(生产效率先进国家全部精力能够专注于生产本国最先进领域的产品而不用生产其他产品也满足不了该领域产品的需求量)的情况下,全领域生产效率领先的国家将全部资源集中投入到最先进领域的产品生产,使该生产方式所创造的生产能力在贸易联合体内获得最大化的产能释放,而全领域落后国家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来生产用于与全领域生产效率领先国家交换的产品。这样,由国际分工和信任性合作带来的贸易联合体使各个国家的产能充分释放,所生产的产品最多,整体效率必然最高,联合体整体的福利总量得到最大化。
但是,如果将产品需求量无限或不考虑需求量的前提假设给予拓展,假设产品需求是有限的或供给能够满足国际联合体内部所有人员的需求的情况存在。如存在世界上所有国家仅需少量的某种产品即可充分满足所有人员的需求,如果生产某种产品过多,有一部分必然会闲置。同时,该产品旧变、损坏、消费的过程比再度生产该产品的时间要长。此时,生产该产品效率适当的国家的产能即可完成该产品需求的全部供给,那么生产产品效率高低之分就会演变为档位分类的区别(如某几个国家生产该产品都可以在有限需求内充分满足全体人员的需求,简而言之就是达到全体人员的某种需求标准,那么这几个国家生产效率高低之分就没有任何经济意义了,制度配给选取任意一个国家进行生产,最终由需求满足而产生的福利状况在几个国家中不会有任何不同,那么这几个国家即可归为一类)。此时,在同一档类内,有供给侧的方法、技术和工艺及管理(如最快的制造程序方法的研发和发现)的能够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的比较意义,但不会存在经济(交换)意义上的福利扩大与否的比较和优劣之分。此时宏观权力(往往是需求者中具有决策权力和能力的主体,如政府部门采购等,由民族国家和联盟国家对本国或本组织成员国的偏向和优惠政策)就成为在档类内确定选取某国进行产品生产的决定性力量。此外,就全领域生产效率高的国家和全领域落后的国家的关系来看,全领域生产效率高的国家(档类内国家)联合体会全面垄断面向产品需求的生产,而产品生产的制度机遇因经济效率不高不会分配给全领域落后的国家进行产品的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全领域落后国家对产品生产的劳作在经济上就是低效率的。此时,由人本自然形成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分野。值得强调的是,落后国家实质上落后在人本劳动的质量上,特别是脑力劳动的质量上(也有体力劳动质量的作用,如该落后国家劳动人民非常勤劳但是仅依靠人力体力而不是研发机械工具而劳作,只要劳作有人本意义和价值,总比完全不劳动要先进一些)。因此,如果国际贸易还能够产生,且在不同类国家和企业组织间能够双赢互利,而不形成各自封闭格局,全领域落后国家的天然性资源(包括矿产、土地,由祖先的战争、先期进化繁衍性拓张而得的)而不是人本的劳动力将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比较优势,成为全领域先进国家所希望的生产方式改造对象,在不发生战争及领土侵略的情况下,全领域落后国家和全领域先进国家交换的基础就只能是本国管辖范围内的天然性资源。 更进一步地,全领域先进国家如果对全领域落后国家实施方法、技术和信息的全面封锁,甚至断绝贸易关系,全领域落后国家本国教育和研发能力得不到自给改善或他给改善,则该类国家将因生产方式落后而相对贫困,无法充分满足针对部分产品的需求,部分产品的自给自足就因生产方式的落后而比较困难,该类产品常常出现短缺状况。更有甚者,全领域落后国家如果并没有该类产品的生产方式。那么,该类产品的市场在该国家不会存在。再进一步说,如果全领域落后国家自给的生产方式无法满足本国居民的生存和繁衍,即伦理性需求,则会陷入绝对贫困,发生各种社会和经济问题,如为争夺资源而进行的内部战争,因贫困而死亡的人数增加等等。
当然,生产方式的落后不一定或不仅是全领域落后国家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的原因,如果全领域落后国家以本国范围内的天然性资源对全领域先进国家进行封锁,全领域先进国家也会因为天然性资源不足而无法充分释放该类产品的产能以满足所有需求,如果全领域先进国家能够自给提供生产所有产品的天然性资源,且价格低于全领域落后国家提供的天然性资源,则全领域先进国家将不会受到全领域落后国家贸易封锁政策的任何影响。此时,全领域先进国家同全领域落后国家之间的关系将不再是经济上的等价交换关系,而是政治上的相互独立关系(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各自为阵),或者是全领域落后国家对全领域先进国家的依附关系(如果全领域先进国家是全领域落后国家追求的发展方向的话,当然人本趋利避害的天然本性即价值观会决定如此)。此时,宏观主旨及权力(人权)(全領域发达国家亦可能具有的价值取向)、法治制度(如联合国等机构及主旨)决定着全领域先进国家同全领域落后国家进一步的关系以及福利状况,包括总量状况和结构状况。
和平发展地和关乎全人类命运共同体地来讲,在宏观主旨及权力(人权)、人本法治制度的帮助(甚至是强制督使)下,如国际法规定全领域先进国家有法定义务帮助全领域落后国家,特别是有信息交流传播和教育义务。这样,全领域先进国家的继续发展方向即能够形成拥有足够领导力的,特别是为全人类服务的宗旨格局,通过教育和信息交流的方式向全领域落后的国家传播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方式,那么在全领域落后国家也会产生革命性变化,其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科学和先进的方式方法程序对目指意义价值相当但方法层冗杂落后的方法程序的彻底替代,这也就是全领域落后国家产业革命乃至文明革新的本质和可认知执行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