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根本方法。许多语文老师对朗读重要性的认识只停留在思想上,课上为数不多的朗读只流于形式,为朗读而读,指导不具体,训练不得法。学生朗读时,常出现顿读、唱读、复读、指读,甚至出现漏字、添字、读错字的现象。故迫切需要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一、创造机会,营造朗读训练的良好氛围
1、把朗读的标准交给学生。《大纲》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正确是指用普通话朗读,语音规范,没有错、漏、增、回的误读现象;流利就是读得自然连贯,不结巴;有感情是指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以声传情,以情带声,把作品的内涵“发于情,形于声”。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应把朗读的这些标准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按照标准进行朗读练习。
2、把朗读的自由还给学生。语文课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一篇课文需师生共同讨论,找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想。可采取指名读、自由读、默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反复读等方法,读个明白。学生在读中悟,不但能读得更带感情,而且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3、把读书的时间让给学生。教师应当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引导学生一点一点地把课文读懂、读深,在读写实际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把朗读训练作为重点,让学生通过听读、默读、批注、配乐朗读、背诵等训练,真正认识到文章写法上的一些技巧。
二、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1、消除顾虑,让学生敢读。有的学生天性胆小、懦弱,有的学生基础差,在众人面前读书就更心虚了。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会错误地认为,朗读水平“见不得人”,自此“沉默”下去。老师要消除他们的顾虑,多给他们时间和机会,让他们慢慢树立信心。暂时不熟悉的课文,应先纠正其错误,如错字、重音、停顿,再集体练习,等到他们熟练后再奉献给大家。
2、课内外结合,让学生乐读。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机会,利用各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朗读,让学生多读多练。课后在布置适量的课外阅读任务,定期举行读书读报知识竞赛、朗读比赛,推荐朗读能力强的同学到红领巾广播站去播音,升旗仪式时宣读国旗下的讲话等等,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由“会读”产生“乐读”的欲望。
3、养成习惯,让学生常读。习惯和能力犹如孪生姐妹,习惯在能力训练过程中养成,反过来,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促进能力提高。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读而不思的不良习惯,必须在教学的不同环节各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培养良好的读书姿势,养成看清再读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边读边想、边读边记的习惯。
三、精心指导,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1、范读激趣,为学生提供榜样。老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示范即其一。语文课上的范读不但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诱发学习动机,而且能增强学生的信心,消除畏难情绪。笔者在指导学生朗读《丰碑》第7自然段时,发现两遍之后,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练习的兴趣也有所下降。于是,笔者配上悲凉的音乐,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动了学生。当学生听了我朗读后,产生了强烈的读书欲望,我不失时机地给他们也配上了音乐,他们练习的热情在增,接下来的朗读效果自然非同凡响。
2、现身说法,教给学生读书技巧。所谓“现身说法”,就是老师不光用自己的语调再现课文的情境,还要把自己的朗读的方法、感受告诉学生。同样在指导朗读《丰碑》第7自然段时,我范读后得到了学生极高的评价,我趁机告诉学生老师读得这样好的秘密:老师在读的时候,一边读,一边想象着军需处长的形象,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还尽量的把内心的感动和对军需处长的敬佩之情通过我的语言表达出来。另外,我为读好这节,反复练习了好多遍。学生在得到了我的经验介绍后,也照着做了起来,几分钟后,学生的朗读确实比开始感人。
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增强朗读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随着年级的升高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注意指导学生按文章感情发展的需要,处理好重音、速度、停顿、语调等朗读方面的技巧,从而把体会到的感情更好地表达出来。如“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带点字强调的重音,应该语速缓慢,拖音轻读“他”,“/”是强调停顿,通过庄重的语气和稍短的停顿,突出军需处长高大的形象,朗读这句话时,语气低沉,庄严沉痛,给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感觉。
3、及时评价,加强鼓励。在指导和训练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及时评价,发挥评价功能。但切忌总用“好”、“不好”等词句进行笼统的评价,而应从积极的角度考虑,要起到激励和指点迷津的作用,使之在不断评价中达到目标,另外还要注意一点,评价的机会要让给学生,教师只能起平衡总结的作用。这样做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使大多数的学生懂得怎样朗读才符合规范,及时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错误,逐步提高朗读水平。
责任编辑 王波
一、创造机会,营造朗读训练的良好氛围
1、把朗读的标准交给学生。《大纲》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正确是指用普通话朗读,语音规范,没有错、漏、增、回的误读现象;流利就是读得自然连贯,不结巴;有感情是指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以声传情,以情带声,把作品的内涵“发于情,形于声”。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应把朗读的这些标准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按照标准进行朗读练习。
2、把朗读的自由还给学生。语文课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一篇课文需师生共同讨论,找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想。可采取指名读、自由读、默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反复读等方法,读个明白。学生在读中悟,不但能读得更带感情,而且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3、把读书的时间让给学生。教师应当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引导学生一点一点地把课文读懂、读深,在读写实际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把朗读训练作为重点,让学生通过听读、默读、批注、配乐朗读、背诵等训练,真正认识到文章写法上的一些技巧。
二、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1、消除顾虑,让学生敢读。有的学生天性胆小、懦弱,有的学生基础差,在众人面前读书就更心虚了。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会错误地认为,朗读水平“见不得人”,自此“沉默”下去。老师要消除他们的顾虑,多给他们时间和机会,让他们慢慢树立信心。暂时不熟悉的课文,应先纠正其错误,如错字、重音、停顿,再集体练习,等到他们熟练后再奉献给大家。
2、课内外结合,让学生乐读。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机会,利用各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朗读,让学生多读多练。课后在布置适量的课外阅读任务,定期举行读书读报知识竞赛、朗读比赛,推荐朗读能力强的同学到红领巾广播站去播音,升旗仪式时宣读国旗下的讲话等等,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由“会读”产生“乐读”的欲望。
3、养成习惯,让学生常读。习惯和能力犹如孪生姐妹,习惯在能力训练过程中养成,反过来,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促进能力提高。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读而不思的不良习惯,必须在教学的不同环节各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培养良好的读书姿势,养成看清再读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边读边想、边读边记的习惯。
三、精心指导,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1、范读激趣,为学生提供榜样。老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示范即其一。语文课上的范读不但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诱发学习动机,而且能增强学生的信心,消除畏难情绪。笔者在指导学生朗读《丰碑》第7自然段时,发现两遍之后,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练习的兴趣也有所下降。于是,笔者配上悲凉的音乐,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动了学生。当学生听了我朗读后,产生了强烈的读书欲望,我不失时机地给他们也配上了音乐,他们练习的热情在增,接下来的朗读效果自然非同凡响。
2、现身说法,教给学生读书技巧。所谓“现身说法”,就是老师不光用自己的语调再现课文的情境,还要把自己的朗读的方法、感受告诉学生。同样在指导朗读《丰碑》第7自然段时,我范读后得到了学生极高的评价,我趁机告诉学生老师读得这样好的秘密:老师在读的时候,一边读,一边想象着军需处长的形象,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还尽量的把内心的感动和对军需处长的敬佩之情通过我的语言表达出来。另外,我为读好这节,反复练习了好多遍。学生在得到了我的经验介绍后,也照着做了起来,几分钟后,学生的朗读确实比开始感人。
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增强朗读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随着年级的升高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注意指导学生按文章感情发展的需要,处理好重音、速度、停顿、语调等朗读方面的技巧,从而把体会到的感情更好地表达出来。如“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带点字强调的重音,应该语速缓慢,拖音轻读“他”,“/”是强调停顿,通过庄重的语气和稍短的停顿,突出军需处长高大的形象,朗读这句话时,语气低沉,庄严沉痛,给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感觉。
3、及时评价,加强鼓励。在指导和训练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及时评价,发挥评价功能。但切忌总用“好”、“不好”等词句进行笼统的评价,而应从积极的角度考虑,要起到激励和指点迷津的作用,使之在不断评价中达到目标,另外还要注意一点,评价的机会要让给学生,教师只能起平衡总结的作用。这样做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使大多数的学生懂得怎样朗读才符合规范,及时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错误,逐步提高朗读水平。
责任编辑 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