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新奇,写得透彻

来源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wat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牡丹
  薛  涛
  去年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赏析】
   《牡丹》是唐代女诗人薛涛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用“情重愈斟情”的手法,把花与人之间的感情反复点缀,造成情意绵绵的意境,构思新颖纤巧,独具艺术风采。
   “去年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首联是说,去年暮春时节,牡丹花儿凋零了,我的眼泪滴落在深红小笺上,怨恨与牡丹离别。
   别后重逢,有太多的兴奋,更有无限的情思。面对眼前盛开的牡丹花,却从去年与牡丹的分离落墨,把人世间的深情厚谊浓缩在别后重逢的特定场景之中。“红箋”,当指薛涛纸,是诗人本人创制的深红小笺。“泪湿红笺”句,诗人自己进入了角色,读来亲切感人。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颔联是说,常担心这样离别,就像巫山云雨那样一散不复聚,为什么又会像那武陵人邂逅相遇呢?
   化牡丹为情人,笔触细腻而传神。“巫峡散”承上文的“怨别离”,拈来战国时楚国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幽会的故事,给花、人之恋抹上梦幻迷离的色彩:担心与情人的离别会像巫山云雨那样散不复聚,望眼欲穿而感到失望。在极度失望之中,突然不期而遇,更使人感到再度相逢的难得和喜悦。诗人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意外发现桃花源仙境和传说中的刘晨、阮肇与仙女的故事捏合在一起(唐人把武陵人和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联系在一起,见《全唐诗》卷六九零王涣《惘怅诗》),给花、人相逢罩上神仙奇遇的面纱,带来了惊喜欲狂的兴奋。两句妙于用典,变化多端,曲折尽致。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颈联是说,牡丹花散发芳香,表达了她的情意,虽然一句话不说,但彼此心灵相通。
   这两句既以“馨香”“不语”映射牡丹花的特点,又以“传情”“彼此知”关照前文,行文显而不露,含而不涩,花以馨香传情,人以信义见著。花与人相通,人与花同感,所以“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尾联是说,只想在那花栏边,安置下枕席,以便在夜深人静时,与牡丹花互说相思。
   尾联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安枕席”在栏边,如同对着故人抵足而卧,情同山海。深夜“说相思”,见其相思之渴,相慕之深。这两句想得新奇,写得透彻。
   这首诗将牡丹拟人化,用向情人倾诉衷肠的口吻来写,新颖别致,亲切感人,自有一种醉人的艺术魅力。
其他文献
【名师讲解】  议论文又称论辩文、论说文,是一种论证事理、阐明主张的文体。议论文的使命在于“说理”,要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并灵活运用各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以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而实际情况是,许多学生写议论文表现出思维肤浅、简单的弊病,论证过于依赖事例,或者剖析事理时逻辑不严密,存在不少漏洞。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着力于思辨力的发展与提升——所谓思辨,即思考、辨析、区别、分辨、质疑、分析等,这是具体的
期刊
暴力伤医的悲剧上演,让全社会为之震撼和悲愤。此前发生在北京民航总医院急诊科的暴力杀医事件手段残忍,践踏法律和良知的底线。杨文医生最终伤重不治身亡,令人痛心。   “天使原应归桑梓,人间但求无蹉跎!”事件发生后,一位病人家属送来悼念的鲜花卡片,上面写着这么一句话。这是人性和人心的明证,是同理心、同情心最温暖的映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两度回应:这个事件不是所谓的医疗纠纷问题,而是一起非常严重的刑事犯罪
期刊
2019年10月12日,澎湃新闻从教育部获悉,围绕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教育部于近日发布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澎湃新闻注意到,针对此前教育部透露的“3年不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将被清出教师系列”的消息,《意见》有了明确规定,将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在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明确
期刊
据报道,2019年12月27日,山东莘县住建局一份盖有公章的文件引发网友围观,县委书记王峰在这份情况报告上发现了多处错误并作批示。其中一处错误是把王峰误写成“汪峰”,还有标点符号、上报数据也存在错误。并且,住建局局长徐凤华在文件上的签名也疑似是复印上去的。   王峰成“汪峰”,县委书记王峰在文件上批注曰:“我不是歌星。”书记的诙谐,笑翻了网友,赚了不少人气。不难想象,被“幽了一默”的住建局官员们,
期刊
巍巍华夏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虽然历尽劫难,却始终屹立不倒。无论是斜风细雨还是刀山火海,傲骨不屈的炎黄子孙笑傲江湖:“人活一口气,逼自己一把!”如此,中华儿女筑起了万里永不倒的“钢铁长城”,逼自己一把,沉睡的“雄狮”苏醒了!   凡圣人于天地间者,不在沉默中灭亡,而在逆境中爆发。明明是“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毛泽东偏偏喊出“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明明是“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
期刊
一剪梅·咏柳   夏完淳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金沟御水日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赏析】  夏完淳(1631—1647),明末著名诗人。夏完淳十四岁随父亲和老师起兵抗清,十六岁从容就义,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少年英雄。同时他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慷慨凄厉,充满强烈的民族意识;但在写作风格上,则
期刊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赏析】   李贺,字长吉,河南福昌县昌谷(今河南宜阳)人。李贺短暂的一生经历了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其创作活动主要是在宪宗执政的元和时期。艺术追求上刻意创新,搜奇猎艳,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形成“
期刊
我是一棵麦子,一棵不起眼的,生长于清朝末年的麦子。那时人们怨声载道,中国人民被西方列强压得喘不过气,直不起腰,抬不起头。但只有我明白,中国不会倒下,中国必将化作一条巨龙,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因为我看到了林则徐那坚毅的目光。   我是一棵麦子,一棵不起眼的、生长于延安土地上的麦子。焦灼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低矮的窑洞里闪动着战士们忙碌的身影。终于,我在土地的滋养下萌发了,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为中国的新生进
期刊
前不久,台风“利奇马”自南向北,席卷我国多个省市,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害。在灾难中,人们如何恰当地表达,如何避免人为的“次生灾害”,成了公共舆论场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位知名男性艺人的做法,引发了激烈的网络争议。8月10日,他在微博中晒出了一段自己爬到电线杆上躲避洪水的视频,表情夸张,动作搞笑。有人认为,他是用幽默的方式提醒公众注意出行安全,但也有人发现,当时地面积水不多,该艺人没有避灾
期刊
参加过无数次升国旗仪式,高唱过无数遍《义勇军进行曲》,但却很少深入思考:先辈们为什么会义无反顾、前赴后继地投身于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惊涛巨浪?英模们为什么会数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永不疲倦地献身于国家发展、社会繁荣的滚滚洪流?   这是一个很好回答的问题,却也是一个很难回答好的问题。   想到了方志敏。   “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因为这种坚信,他和他的战友们于艰难中尽管迭历踬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