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瑞雪简介】
1962年出生,儿童教育专家。毕业于宁夏大学中文系。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创办了内地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和第一所蒙特梭利国际学校,之后又创立了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现任宁夏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宁夏妇女联合会委员、《银川晚报》特约撰稿人、银川电台特约嘉宾主持、宁夏蒙特梭利幼儿园园长、北京心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近年来,她和她的团队应邀到许多城市做公益讲座,普及家庭教育新观念,获得好评。著作有《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和孩子终生分享数学逻辑的快乐》《观察与创造》《想象与创造》《心灵与创造》《捕捉儿童敏感期》等。
孙瑞雪女士是儿童教育专家,对家庭关系的研究尤为深入,其著作《爱和自由》揭示了家庭关系对儿童成长的重大影响,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肯定,更让很多家长受到启发。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关系是永恒主题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在文章中一再说“生活即关系”,强调家庭教育要从建设和谐的家庭关系入手,而孩子出现问题大多是错位的家庭关系造成的。请问,家庭关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孙瑞雪(以下简称孙):对于一个人来说,关系包含三种:第一,与环境的关系;第二,与他人的关系;第三,与自己的关系。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三种关系是同时存在的,而且是纠缠在一起的,很难分开。初步建立这三种关系,是0~6岁幼儿的主要任务,是他们成长的主题。孩子刚出生时,首先与妈妈建立依恋关系,该依恋关系慢慢扩展到妈妈以外的人,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对环境的认识,最后才是建立与自我的关系。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听不懂成人的话,没有最基本的智力,但是他具备非常敏锐和高级的感觉系统和灵性系统,他用他的灵性能量来感觉他人和环境跟他的关系。
记:怎样看出孩子与母亲建立了依恋关系?
孙:一旦与母亲建立了依恋关系,孩子会很放松,表情、肢体动作松弛,说明他很愉悦,有了安全感。相反,如果孩子紧张、不安、时常哭闹,如果没有病痛,那就表明他与母亲没有建立理想的依恋关系。
记:在案例分析文章中常常看到“童年心理创伤”这个词,指的究竟是什么?是否与您刚才说的关系有关?
孙:童年心理创伤有两种:遗弃性创伤和吞噬性创伤。所谓遗弃,指的是父母以某种借口与孩子分离。比如把孩子送到奶奶那里,比如恐吓孩子“我不要你了”“让警察把你抓走”等。所谓吞噬,指的是强迫孩子按照成人的意志行事。比如进孩子的房间不敲门,比如父母发脾气摔东西,再比如逼孩子吃东西。这两种创伤在成人看来可能微不足道,但在孩子看来却无比重大。不难发现,无论哪种创伤,都是关系不和谐造成的。所以,我特别强调良好家庭关系的营造和维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甚至整个人生中,关系是永恒的主题。许多人与配偶、领导、同事、同学、邻里、朋友关系不睦,其实是童年心理创伤的外在表现。所以,良好的家庭关系对孩子意义重大。
记:有些孩子胆子小,在幼儿园、学校不敢争取自己的正当权利,有些孩子缺乏安全感,喜欢讨好别人,有些孩子不会交朋友,人际关系紧张,有些孩子不遵守规则,有些孩子学习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孩子身上的这些问题,根源都能归结于家庭关系吗?
孙:是,问题的根源不在孩子,而在父母身上——准确地说,是在家庭关系上。刚才说过,孩子刚出生时,首先跟妈妈建立关系,母子关系亲密了,孩子就会有安全感,就会自信、快乐,才能放心大胆地探索与他人、与环境的关系。反之,孩子就会缺乏生命的力量,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记:夫妻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孙:父母的关系是孩子直接看到的最完整的关系,因而成为孩子认识关系、体验关系的参照物。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关系成为孩子发展与别人关系的模板。这一点很好理解,观察幼儿怎么过家家就知道了,全是在模仿父母。
记:父母吵架对孩子的影响一定很坏吧?
孙:夫妻吵架在生活中是难免的,吵架也是一种交流,本身无所谓好或坏,关键是如何善后。如果吵完了处理得当,夫妻关系进一步发展,那吵架未尝不是好事。
记:怎样善后呢?
孙: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妥协,学会接纳,学会承诺,学会遵守规则……这样就能使矛盾得到化解,关系更加和谐。夫妻吵架不必论谁对谁错,而是要彼此支持。孩子看到父母吵架,一定会很害怕,但看到父母终于解决了问题,还是那么相爱,他就学会了如何处理矛盾和冲突。这样,夫妻吵架岂不是给孩子上了一课?
错位的家庭关系
记:父亲、母亲、孩子是家庭的主要成员,构成了夫妻关系、父子(女)关系、母子(女)三种关系。您认为这三种关系如何排序?
孙:夫妻关系在家庭关系中是排在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孩子和妈妈、孩子和爸爸的关系。在一个家庭中保持这样的关系次序,孩子才能有安全感,感受到被重视。形象地说,正常的家庭关系应该是夫妻手拉手,孩子站在父母的前面中间位置。孩子要受到爸爸妈妈的呵护才有安全感。妈妈是情感的代表,爸爸是理性的代表,孩子靠情感来滋养他内在的生命,靠理性来探索外在世界,两者必须是同步的。
记:您说的是理想状态,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的关系结构是错位的。
孙:是的。错位的家庭关系结构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错位是:爸爸跟女儿关系亲密,家庭关系就变成爸爸拉着女儿的手,妈妈站在父女的后面。在这种关系中,女儿代替妈妈成了爸爸的心灵伴侣,会有沉重而隐秘的心理压力。当女儿小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必须代替妈妈承受爸爸生命中的一部分,等她长大以后,没有办法来正常面对她的爸爸,因为她觉得自己有责任使爸爸幸福。
第二种错位是:妈妈跟儿子关系亲密,家庭关系就变成妈妈跟儿子手拉手,爸爸站在后面。在这种关系中,妈妈和儿子相依为命,儿子代替爸爸成了妈妈的心灵伴侣,同样会被心理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 记:这两种错位在现实生活中很普遍,尤其是第二种。
孙:是的。在错位的家庭关系中,孩子不会有安全感,不会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地位提高了,孩子可能会认为父母关系不睦是他的错,是他的存在导致父母关系疏远。在不和谐的家庭中,孩子通常习惯自责,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这是一种负能量。所以,如果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心理健康、阳光快乐、积极进取,那就把家庭关系调整到正常状态,不要给孩子制造心理负担,而要给孩子安全感和自信心,让他一身轻松地成长,发展家庭以外的人际关系。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记:完整的人?
孙:对,完整的人不只是一肚子知识的人,还包括身体健康、情绪稳定、感觉敏锐、心理强大、人格健全、精神积极、心地善良。要培养完整的人,父母要给孩子一个正常的家庭关系结构,给孩子一个完整的成长历程。这是家庭教育的本质要求。
记:与爱人、孩子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想来是所有家长的愿望,但现实生活中存在太多不好把握的因素,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孙:能否建立亲密、和谐的家庭关系,根本上取决于你是否有梦想和愿望,取决于你是否对关系有足够的好奇。如果你有这个愿望,只要拿出真诚,付诸努力,就不会陷在以前的关系中拔不出来。从家庭教育角度来说,这也是每一对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
平等是基本原则
记:下面,我们来探讨亲子关系。您认为中国传统的亲子关系是否存在弊端?最本质的弊端是什么?
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亲子关系是扭曲的,父母是严厉的家长,是不可冒犯的权威,而孩子是俯首听命的角色,中国的孝道更是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这就是中国传统亲子关系的本质弊端。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不能形成自我意识,不能成为一个心理强大的人。孩子长大以后,他要么是权威,要么臣服于权威。这样的人格是不完整的,因为有思考能力的人变得不思考,成了被驯化的动物,甚至仅仅是一个工具。
记:如何革除这个弊端呢?
孙:平等是现代亲子关系的基本原则。我以母子关系为例来说明。母亲的自然属性是孕育孩子,爱孩子和抚育孩子;另外,母亲还有一个权力属性,即监护孩子,培养孩子。母亲的权力不能无限夸大。当孩子犯了错误,母亲可以告诉孩子不可以这样做,但是当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做不伤害别人的事,家长没有权力阻止他,因为孩子有权做出选择,母亲根据自己的意愿强制孩子,本质上就是侵权。
记:可是,这个“度”怎么把握呢?孩子做什么事不能阻止,做什么事必须阻止呢?
孙:凡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伤害环境的事,孩子想做就应该允许,反之就应该阻止。这是父母的权力界线,也是平等的规则。在平等的亲子关系中,孩子从小就有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因为他自己做主了,他就必须为自己做的主负责。这样才能培养出顶天立地的人。这样的孩子将来会有生存危机吗?当然不会,他一定会成为生活的强者。反之,在父母过多的限制中长大的孩子,心理并未成长,胆小怕事、唯唯诺诺,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知道哭爹喊娘,哪来的奋斗的快乐和成就感、幸福感?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就出在这里;换言之,教育中无处没有权力争夺,家庭教育如此,学校教育亦如此。
记:权力争夺?您能举例说明吗?
孙:我手头正好有一个典型案例。一个高二男生在学校跟老师发生了冲突,学校扬言要开除他,一时闹得校园内沸沸扬扬。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某天上课,一名女老师走进教室,发现教室里光线很暗,于是要求坐在窗边的一名男生拉开窗帘。这名男生不同意,说拉开窗帘,阳光刺眼,他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老师说,哪来那么多废话,让你拉开你就拉开。男生死活不答应。一来二去,老师发火了,厉声呵斥男生。男生低声嘟囔了两句,老师以为在骂她,于是走过去要打他。男生也火了,腾地站起来,挺着胸脯迎了上去。男生又高又壮,情绪失控,很凶的样子。女老师害怕了,丢下学生回教研室,此后一周没有上课,扬言如果不开除这名男生,她就罢课。“开除”二字吓坏了男生的父母。他们向女老师赔礼道歉,苦苦哀求学校网开一面。女老师松口了,说不开除也可以,但那名男生以后只能站着听课。男生的父母妥协了,认为只要不开除就行,站着听课就站着听课吧。但他们说服不了孩子,于是问计于我。
我明确告诉这名男生的父母,坚决不能屈服那名老师的压力。这场师生冲突的责任是双方的,老师也有不对的地方,作为成年人,应该承担大半责任,现在让学生单方受罚,不公平。事情的经过清清楚楚,为什么大家不能一一分析清楚呢?因为这些都不重要了,老师不能忍受的是自己的权威被冒犯,她没面子走上讲台了,于是要求那名男生以罚站的形式受辱,以儆效尤,她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实际上已经不配做教育了,但是孩子的父母不能不考虑,否则也没有资格做父母。我对那位父亲说,你站在教室后面听一节课试试,就知道孩子的感受了,结果不外乎两个:第一,屈服,以后再不敢对抗权威;第二,用更加强烈的暴力对抗权威,以泄心中怒气。我对那位母亲说,保护孩子是母性本能,为什么要违心地屈服?要知道,屈服的代价不是自己忍下一口气,顾全大局,恰恰是毁了孩子健康成长的大局。
这个案例的核心意义是什么?是权力斗争,每个人都在扩张自己的权力。作为家长,这种扩张是很危险的,很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灵,同时伤害亲子关系。所以,父母们要时时反省自己的权力界线,在界线之内,要尊重孩子,准许他成为他自己。
【编辑:陈彤】
1962年出生,儿童教育专家。毕业于宁夏大学中文系。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创办了内地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和第一所蒙特梭利国际学校,之后又创立了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现任宁夏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宁夏妇女联合会委员、《银川晚报》特约撰稿人、银川电台特约嘉宾主持、宁夏蒙特梭利幼儿园园长、北京心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近年来,她和她的团队应邀到许多城市做公益讲座,普及家庭教育新观念,获得好评。著作有《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和孩子终生分享数学逻辑的快乐》《观察与创造》《想象与创造》《心灵与创造》《捕捉儿童敏感期》等。
孙瑞雪女士是儿童教育专家,对家庭关系的研究尤为深入,其著作《爱和自由》揭示了家庭关系对儿童成长的重大影响,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肯定,更让很多家长受到启发。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关系是永恒主题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在文章中一再说“生活即关系”,强调家庭教育要从建设和谐的家庭关系入手,而孩子出现问题大多是错位的家庭关系造成的。请问,家庭关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孙瑞雪(以下简称孙):对于一个人来说,关系包含三种:第一,与环境的关系;第二,与他人的关系;第三,与自己的关系。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三种关系是同时存在的,而且是纠缠在一起的,很难分开。初步建立这三种关系,是0~6岁幼儿的主要任务,是他们成长的主题。孩子刚出生时,首先与妈妈建立依恋关系,该依恋关系慢慢扩展到妈妈以外的人,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对环境的认识,最后才是建立与自我的关系。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听不懂成人的话,没有最基本的智力,但是他具备非常敏锐和高级的感觉系统和灵性系统,他用他的灵性能量来感觉他人和环境跟他的关系。
记:怎样看出孩子与母亲建立了依恋关系?
孙:一旦与母亲建立了依恋关系,孩子会很放松,表情、肢体动作松弛,说明他很愉悦,有了安全感。相反,如果孩子紧张、不安、时常哭闹,如果没有病痛,那就表明他与母亲没有建立理想的依恋关系。
记:在案例分析文章中常常看到“童年心理创伤”这个词,指的究竟是什么?是否与您刚才说的关系有关?
孙:童年心理创伤有两种:遗弃性创伤和吞噬性创伤。所谓遗弃,指的是父母以某种借口与孩子分离。比如把孩子送到奶奶那里,比如恐吓孩子“我不要你了”“让警察把你抓走”等。所谓吞噬,指的是强迫孩子按照成人的意志行事。比如进孩子的房间不敲门,比如父母发脾气摔东西,再比如逼孩子吃东西。这两种创伤在成人看来可能微不足道,但在孩子看来却无比重大。不难发现,无论哪种创伤,都是关系不和谐造成的。所以,我特别强调良好家庭关系的营造和维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甚至整个人生中,关系是永恒的主题。许多人与配偶、领导、同事、同学、邻里、朋友关系不睦,其实是童年心理创伤的外在表现。所以,良好的家庭关系对孩子意义重大。
记:有些孩子胆子小,在幼儿园、学校不敢争取自己的正当权利,有些孩子缺乏安全感,喜欢讨好别人,有些孩子不会交朋友,人际关系紧张,有些孩子不遵守规则,有些孩子学习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孩子身上的这些问题,根源都能归结于家庭关系吗?
孙:是,问题的根源不在孩子,而在父母身上——准确地说,是在家庭关系上。刚才说过,孩子刚出生时,首先跟妈妈建立关系,母子关系亲密了,孩子就会有安全感,就会自信、快乐,才能放心大胆地探索与他人、与环境的关系。反之,孩子就会缺乏生命的力量,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记:夫妻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孙:父母的关系是孩子直接看到的最完整的关系,因而成为孩子认识关系、体验关系的参照物。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关系成为孩子发展与别人关系的模板。这一点很好理解,观察幼儿怎么过家家就知道了,全是在模仿父母。
记:父母吵架对孩子的影响一定很坏吧?
孙:夫妻吵架在生活中是难免的,吵架也是一种交流,本身无所谓好或坏,关键是如何善后。如果吵完了处理得当,夫妻关系进一步发展,那吵架未尝不是好事。
记:怎样善后呢?
孙: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妥协,学会接纳,学会承诺,学会遵守规则……这样就能使矛盾得到化解,关系更加和谐。夫妻吵架不必论谁对谁错,而是要彼此支持。孩子看到父母吵架,一定会很害怕,但看到父母终于解决了问题,还是那么相爱,他就学会了如何处理矛盾和冲突。这样,夫妻吵架岂不是给孩子上了一课?
错位的家庭关系
记:父亲、母亲、孩子是家庭的主要成员,构成了夫妻关系、父子(女)关系、母子(女)三种关系。您认为这三种关系如何排序?
孙:夫妻关系在家庭关系中是排在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孩子和妈妈、孩子和爸爸的关系。在一个家庭中保持这样的关系次序,孩子才能有安全感,感受到被重视。形象地说,正常的家庭关系应该是夫妻手拉手,孩子站在父母的前面中间位置。孩子要受到爸爸妈妈的呵护才有安全感。妈妈是情感的代表,爸爸是理性的代表,孩子靠情感来滋养他内在的生命,靠理性来探索外在世界,两者必须是同步的。
记:您说的是理想状态,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的关系结构是错位的。
孙:是的。错位的家庭关系结构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错位是:爸爸跟女儿关系亲密,家庭关系就变成爸爸拉着女儿的手,妈妈站在父女的后面。在这种关系中,女儿代替妈妈成了爸爸的心灵伴侣,会有沉重而隐秘的心理压力。当女儿小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必须代替妈妈承受爸爸生命中的一部分,等她长大以后,没有办法来正常面对她的爸爸,因为她觉得自己有责任使爸爸幸福。
第二种错位是:妈妈跟儿子关系亲密,家庭关系就变成妈妈跟儿子手拉手,爸爸站在后面。在这种关系中,妈妈和儿子相依为命,儿子代替爸爸成了妈妈的心灵伴侣,同样会被心理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 记:这两种错位在现实生活中很普遍,尤其是第二种。
孙:是的。在错位的家庭关系中,孩子不会有安全感,不会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地位提高了,孩子可能会认为父母关系不睦是他的错,是他的存在导致父母关系疏远。在不和谐的家庭中,孩子通常习惯自责,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这是一种负能量。所以,如果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心理健康、阳光快乐、积极进取,那就把家庭关系调整到正常状态,不要给孩子制造心理负担,而要给孩子安全感和自信心,让他一身轻松地成长,发展家庭以外的人际关系。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记:完整的人?
孙:对,完整的人不只是一肚子知识的人,还包括身体健康、情绪稳定、感觉敏锐、心理强大、人格健全、精神积极、心地善良。要培养完整的人,父母要给孩子一个正常的家庭关系结构,给孩子一个完整的成长历程。这是家庭教育的本质要求。
记:与爱人、孩子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想来是所有家长的愿望,但现实生活中存在太多不好把握的因素,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孙:能否建立亲密、和谐的家庭关系,根本上取决于你是否有梦想和愿望,取决于你是否对关系有足够的好奇。如果你有这个愿望,只要拿出真诚,付诸努力,就不会陷在以前的关系中拔不出来。从家庭教育角度来说,这也是每一对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
平等是基本原则
记:下面,我们来探讨亲子关系。您认为中国传统的亲子关系是否存在弊端?最本质的弊端是什么?
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亲子关系是扭曲的,父母是严厉的家长,是不可冒犯的权威,而孩子是俯首听命的角色,中国的孝道更是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这就是中国传统亲子关系的本质弊端。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不能形成自我意识,不能成为一个心理强大的人。孩子长大以后,他要么是权威,要么臣服于权威。这样的人格是不完整的,因为有思考能力的人变得不思考,成了被驯化的动物,甚至仅仅是一个工具。
记:如何革除这个弊端呢?
孙:平等是现代亲子关系的基本原则。我以母子关系为例来说明。母亲的自然属性是孕育孩子,爱孩子和抚育孩子;另外,母亲还有一个权力属性,即监护孩子,培养孩子。母亲的权力不能无限夸大。当孩子犯了错误,母亲可以告诉孩子不可以这样做,但是当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做不伤害别人的事,家长没有权力阻止他,因为孩子有权做出选择,母亲根据自己的意愿强制孩子,本质上就是侵权。
记:可是,这个“度”怎么把握呢?孩子做什么事不能阻止,做什么事必须阻止呢?
孙:凡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伤害环境的事,孩子想做就应该允许,反之就应该阻止。这是父母的权力界线,也是平等的规则。在平等的亲子关系中,孩子从小就有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因为他自己做主了,他就必须为自己做的主负责。这样才能培养出顶天立地的人。这样的孩子将来会有生存危机吗?当然不会,他一定会成为生活的强者。反之,在父母过多的限制中长大的孩子,心理并未成长,胆小怕事、唯唯诺诺,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知道哭爹喊娘,哪来的奋斗的快乐和成就感、幸福感?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就出在这里;换言之,教育中无处没有权力争夺,家庭教育如此,学校教育亦如此。
记:权力争夺?您能举例说明吗?
孙:我手头正好有一个典型案例。一个高二男生在学校跟老师发生了冲突,学校扬言要开除他,一时闹得校园内沸沸扬扬。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某天上课,一名女老师走进教室,发现教室里光线很暗,于是要求坐在窗边的一名男生拉开窗帘。这名男生不同意,说拉开窗帘,阳光刺眼,他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老师说,哪来那么多废话,让你拉开你就拉开。男生死活不答应。一来二去,老师发火了,厉声呵斥男生。男生低声嘟囔了两句,老师以为在骂她,于是走过去要打他。男生也火了,腾地站起来,挺着胸脯迎了上去。男生又高又壮,情绪失控,很凶的样子。女老师害怕了,丢下学生回教研室,此后一周没有上课,扬言如果不开除这名男生,她就罢课。“开除”二字吓坏了男生的父母。他们向女老师赔礼道歉,苦苦哀求学校网开一面。女老师松口了,说不开除也可以,但那名男生以后只能站着听课。男生的父母妥协了,认为只要不开除就行,站着听课就站着听课吧。但他们说服不了孩子,于是问计于我。
我明确告诉这名男生的父母,坚决不能屈服那名老师的压力。这场师生冲突的责任是双方的,老师也有不对的地方,作为成年人,应该承担大半责任,现在让学生单方受罚,不公平。事情的经过清清楚楚,为什么大家不能一一分析清楚呢?因为这些都不重要了,老师不能忍受的是自己的权威被冒犯,她没面子走上讲台了,于是要求那名男生以罚站的形式受辱,以儆效尤,她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实际上已经不配做教育了,但是孩子的父母不能不考虑,否则也没有资格做父母。我对那位父亲说,你站在教室后面听一节课试试,就知道孩子的感受了,结果不外乎两个:第一,屈服,以后再不敢对抗权威;第二,用更加强烈的暴力对抗权威,以泄心中怒气。我对那位母亲说,保护孩子是母性本能,为什么要违心地屈服?要知道,屈服的代价不是自己忍下一口气,顾全大局,恰恰是毁了孩子健康成长的大局。
这个案例的核心意义是什么?是权力斗争,每个人都在扩张自己的权力。作为家长,这种扩张是很危险的,很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灵,同时伤害亲子关系。所以,父母们要时时反省自己的权力界线,在界线之内,要尊重孩子,准许他成为他自己。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