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抗震墙广泛用于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本文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的设计以及谈了谈新老规范的比较中的一些体会。抗震墙广泛用于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2001规范规定的7种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中,除框架结构外,其余6种结构体系均与剪力墙有关,所以有必要重点对剪力墙结构作一个重点研究.
关键词:混凝土设计;新老规范比较体会
一、综述
近些年来,由于地震事故的频发,抗震墙的出现及设计越来越收到重视。抗震墙广泛用于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在受力方面,因为剪力墙的刚度大,容易满足小震作用下结构尤其是高层结构的位移限值。在地震作用下,其变形小,破坏程度低,可以设计成延性抗震墙,大震时通过连梁和墙肢底部的塑性铰范围内的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在与其他结构共同工作的同时,能吸收大部分的能量,降低其他结构的抗震要求,在设防较高的地区(8度及区以上地区)优点更为突出。
抗震墙由墙肢和连梁两部分组成。设计时应遵循强墙弱梁;强剪若弯的原则。即连梁的屈服先于墙肢;连梁和墙肢均应为弯曲屈服。
与89规范相比,2001规范在剪力墙抗震设计特别在抗震构造方面有比较大的变化。主要包括:1.底部加强区高度的变化;2.墙肢组合截面的弯矩。剪力设计值和连梁组合的设计值;3.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4.增加了剪力墙的轴压比的限值;5.将边缘构件分为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两种边缘构件的构造不同,加强了应加强的部位,放松了可放松的部位。使抗震墙的设计更具合理性;6.2001规范取消了89规范的“弱连梁”和“小墙肢”的术语,代之以“跨高比”和墙肢长度和厚度的比值,应当说在概念上是没有区别,但89规范虽然对“弱连梁”作了规定但在设计中难以确定什么是弱连梁。二、抗震墙设计的一般要求及新老规范的比较。1.抗震墙的布置原则。
作为主要的抗侧力构件,合理的布置是构建良好抗震性能的基础。应遵循“八字方针”即“对称均匀周边连续”外,还须注意:a.将长墙分成墙段对于抗震墙结构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若内纵墙很长,且连梁的跨高比小,刚度大,则墙的整体性好,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墙的剪切变形较大,墙肢的破坏高度可能超过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2001规范规定(6。1。9。1)将将长墙分成墙段,使墙的高宽比大于2.墙段由墙肢和连梁组成。
89规范也有相同的规定,区别在于:连梁。89规范为弱连梁2001规范为跨高比不小于6的连梁其目的是:设置刚度和承载力较小的连梁,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先破坏,屈服。使墙段成为抗侧力单元,且墙段以弯曲变形为主。避免墙肢长度突变抗震墙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墙肢的截面长度,沿高度不宜有突变,当抗震墙的洞口比较大时,以及一二级抗震墙的底部加强区,不宜有错洞布置的剪力墙。3.框支层墙体的布置。
对框支层刚度的要求部分框支的抗震墙结构的框支层,抗震墙减少,侧向刚度降低,在地震作用时有可能变形集中在框支层。框支层是使结构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关键部位。
对于矩形平面的部分框支的抗震墙结构为避免框支层成为薄弱层或软弱层,2001规范第6、1、9、3条规定:框支层的侧向刚度不应小于上一层非框支层侧向刚度的50%。新规范取消了原89规范对框支层落地剪力墙数量的规定,从设计上讲比原规范抽象但却更加合理。
框支墙落地的间距不宜过大框支层的水平地震剪力主要由落地剪力墙承担.作用在紧邻框支层的上一层非落地剪力墙的水平力亦通过框支层楼板传到落地墙,为保证楼板有足够大的平面内刚度(传递水平力)2001规范规定:落地墙的最大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4米(第6。1。9。3条)取消了原“四开间”的含糊概念。另外,新旧规范均对框支层楼板提出了具体的特殊规定(附录E。1)希望能引起设计者的高度重视。
部分落地墙宜设计成筒体,以增加抗扭刚度和抗侧刚度此条在实践中似较难作到,但须与建筑专业很好协调的话,相信效果一定会很明显。4.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的布置。
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实际工程中运用最多(对高层而言)布置要点是:位置和数量抗震墙的数量以满足刚度即满足层件位移限值为宜,位置相对灵活,但应符合规范第6。1。8和6。1。5条的规定。
沿房屋高度,抗震墙宜连续布置,宜全长贯通,避免切断,且洞口宜上下对齐,避免墙肢长度的突变。对外墙而言较容易作到,这与上述的“八字方针”相统一,内墙有时相对较困难。
不宜开大洞口,避免削弱抗震墙的刚度取消了89规范对洞口面积的限值的规定,但在实际中对此条规定较难掌握,由此引起的争执亦屡见不鲜。洞边距柱柱端(注意:指距柱内侧)不小于300。以保证柱作为边缘构件的作用和约束边缘构件的长度。双向抗侧力的结构形式。且纵横墙宜相连,使彼此成为有翼缘的剪力墙不但可以增加刚度,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塑性变形的能力对于较长的房屋,不宜在房屋的端部设剪力墙以避免温度应力对剪力墙的不利影响。
对于一二级抗震墙,其连梁的跨高比不宜大于5。且高度不小于400。连梁有较大的刚度,可保证墙体的整体性能良好并能增大耗能能力。g.柱中线与梁墙中线不宜大于柱宽的1/4。以减少地震作用对柱的扭转效应。否则应通过加水平腋。加强柱内配箍率等方法加以弥补。5.抗震墙及连梁的截面尺寸的有关规定。
新老规范基本相似,但具体数值并不相同主要包括:截面尺寸最大剪压比最小墙体厚度等最大剪压比限值:(89规范无此条)对剪跨比大于2的剪力墙和跨高比大于2。5的连梁剪压比不应大于0。2剪跨比小于2的剪力墙和跨高比小于2。5的连梁剪压比不大于0。15(第6。2。9条)原因是:剪跨比小的墙和跨高比小的连梁其剪切变形较大,甚至以剪切变形为主,故对剪压比的要求应更严格一些。
实验表明:剪压比超过一定值时,将过早出现斜向裂缝,增加在、水平筋和箍筋的方法没有作用,在箍筋水平筋未屈服前混凝土即已在剪压的共同作用下破碎。合理的方法是:加大混凝土强度等级,加厚墙梁或加长墙的长度,但不宜加高梁的高度在计算墙肢的剪跨比时弯矩和剪力均取地震作用下的效应组合的计算值,当楼曾上下端计算弯矩不同时,取较大值(反弯点不在层高的1/2处或反弯点不在本层的楼层内时)
抗震墙的最小厚度: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底部加强区不小于200且不小于层高的1/16(老规范无此条)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其他部位不小于160且不小于层高的1/20(老规范同)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墙的周边应设置梁或暗梁端柱组成边框。其他结构的一二级不小于160且不小于层高的1/20(其他结构的三四级不小于140且不小于层高的1/25其他结构的一二级底部加强区不小于200且不小于层高的1/16(无端柱或翼墙时不小于层高的1/12)。2001规范对二级剪力墙的厚度比远规范严格;增加了四级抗震等级下剪力墙的厚度和一一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区的墙厚的要求.
二、归纳与总结
综上所述,整体上本次新规范的的执行,比老规范在各类建筑中提高建筑用钢量40%.直接提高各类建筑建安成本造价(备注:主要包括建材直接成本\安装制作费\管理费)100元--300元.对于钢结构建筑提高300-600元.
我们认为本次规范的调整对于部分城市是有益的,尤其是对于有潜在多发地震可能的城市.但我们认为本次规范存在过于浪费钢材的事实.同时,因为规范在部分地方的要求不够详细,造成决大多数设计师不能完全理解,从而增大用钢量的实际情况屡屡发生。
同时因为目前我们的建筑行业存在施工水平上整体不断下滑的倾向,所以规范的制定者和从事设计的专业人员也加大了用钢量的无奈选择,这一点在全国的建筑行业是不争的事实!
关键词:混凝土设计;新老规范比较体会
一、综述
近些年来,由于地震事故的频发,抗震墙的出现及设计越来越收到重视。抗震墙广泛用于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在受力方面,因为剪力墙的刚度大,容易满足小震作用下结构尤其是高层结构的位移限值。在地震作用下,其变形小,破坏程度低,可以设计成延性抗震墙,大震时通过连梁和墙肢底部的塑性铰范围内的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在与其他结构共同工作的同时,能吸收大部分的能量,降低其他结构的抗震要求,在设防较高的地区(8度及区以上地区)优点更为突出。
抗震墙由墙肢和连梁两部分组成。设计时应遵循强墙弱梁;强剪若弯的原则。即连梁的屈服先于墙肢;连梁和墙肢均应为弯曲屈服。
与89规范相比,2001规范在剪力墙抗震设计特别在抗震构造方面有比较大的变化。主要包括:1.底部加强区高度的变化;2.墙肢组合截面的弯矩。剪力设计值和连梁组合的设计值;3.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4.增加了剪力墙的轴压比的限值;5.将边缘构件分为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两种边缘构件的构造不同,加强了应加强的部位,放松了可放松的部位。使抗震墙的设计更具合理性;6.2001规范取消了89规范的“弱连梁”和“小墙肢”的术语,代之以“跨高比”和墙肢长度和厚度的比值,应当说在概念上是没有区别,但89规范虽然对“弱连梁”作了规定但在设计中难以确定什么是弱连梁。二、抗震墙设计的一般要求及新老规范的比较。1.抗震墙的布置原则。
作为主要的抗侧力构件,合理的布置是构建良好抗震性能的基础。应遵循“八字方针”即“对称均匀周边连续”外,还须注意:a.将长墙分成墙段对于抗震墙结构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若内纵墙很长,且连梁的跨高比小,刚度大,则墙的整体性好,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墙的剪切变形较大,墙肢的破坏高度可能超过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2001规范规定(6。1。9。1)将将长墙分成墙段,使墙的高宽比大于2.墙段由墙肢和连梁组成。
89规范也有相同的规定,区别在于:连梁。89规范为弱连梁2001规范为跨高比不小于6的连梁其目的是:设置刚度和承载力较小的连梁,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先破坏,屈服。使墙段成为抗侧力单元,且墙段以弯曲变形为主。避免墙肢长度突变抗震墙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墙肢的截面长度,沿高度不宜有突变,当抗震墙的洞口比较大时,以及一二级抗震墙的底部加强区,不宜有错洞布置的剪力墙。3.框支层墙体的布置。
对框支层刚度的要求部分框支的抗震墙结构的框支层,抗震墙减少,侧向刚度降低,在地震作用时有可能变形集中在框支层。框支层是使结构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关键部位。
对于矩形平面的部分框支的抗震墙结构为避免框支层成为薄弱层或软弱层,2001规范第6、1、9、3条规定:框支层的侧向刚度不应小于上一层非框支层侧向刚度的50%。新规范取消了原89规范对框支层落地剪力墙数量的规定,从设计上讲比原规范抽象但却更加合理。
框支墙落地的间距不宜过大框支层的水平地震剪力主要由落地剪力墙承担.作用在紧邻框支层的上一层非落地剪力墙的水平力亦通过框支层楼板传到落地墙,为保证楼板有足够大的平面内刚度(传递水平力)2001规范规定:落地墙的最大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4米(第6。1。9。3条)取消了原“四开间”的含糊概念。另外,新旧规范均对框支层楼板提出了具体的特殊规定(附录E。1)希望能引起设计者的高度重视。
部分落地墙宜设计成筒体,以增加抗扭刚度和抗侧刚度此条在实践中似较难作到,但须与建筑专业很好协调的话,相信效果一定会很明显。4.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的布置。
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实际工程中运用最多(对高层而言)布置要点是:位置和数量抗震墙的数量以满足刚度即满足层件位移限值为宜,位置相对灵活,但应符合规范第6。1。8和6。1。5条的规定。
沿房屋高度,抗震墙宜连续布置,宜全长贯通,避免切断,且洞口宜上下对齐,避免墙肢长度的突变。对外墙而言较容易作到,这与上述的“八字方针”相统一,内墙有时相对较困难。
不宜开大洞口,避免削弱抗震墙的刚度取消了89规范对洞口面积的限值的规定,但在实际中对此条规定较难掌握,由此引起的争执亦屡见不鲜。洞边距柱柱端(注意:指距柱内侧)不小于300。以保证柱作为边缘构件的作用和约束边缘构件的长度。双向抗侧力的结构形式。且纵横墙宜相连,使彼此成为有翼缘的剪力墙不但可以增加刚度,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塑性变形的能力对于较长的房屋,不宜在房屋的端部设剪力墙以避免温度应力对剪力墙的不利影响。
对于一二级抗震墙,其连梁的跨高比不宜大于5。且高度不小于400。连梁有较大的刚度,可保证墙体的整体性能良好并能增大耗能能力。g.柱中线与梁墙中线不宜大于柱宽的1/4。以减少地震作用对柱的扭转效应。否则应通过加水平腋。加强柱内配箍率等方法加以弥补。5.抗震墙及连梁的截面尺寸的有关规定。
新老规范基本相似,但具体数值并不相同主要包括:截面尺寸最大剪压比最小墙体厚度等最大剪压比限值:(89规范无此条)对剪跨比大于2的剪力墙和跨高比大于2。5的连梁剪压比不应大于0。2剪跨比小于2的剪力墙和跨高比小于2。5的连梁剪压比不大于0。15(第6。2。9条)原因是:剪跨比小的墙和跨高比小的连梁其剪切变形较大,甚至以剪切变形为主,故对剪压比的要求应更严格一些。
实验表明:剪压比超过一定值时,将过早出现斜向裂缝,增加在、水平筋和箍筋的方法没有作用,在箍筋水平筋未屈服前混凝土即已在剪压的共同作用下破碎。合理的方法是:加大混凝土强度等级,加厚墙梁或加长墙的长度,但不宜加高梁的高度在计算墙肢的剪跨比时弯矩和剪力均取地震作用下的效应组合的计算值,当楼曾上下端计算弯矩不同时,取较大值(反弯点不在层高的1/2处或反弯点不在本层的楼层内时)
抗震墙的最小厚度: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底部加强区不小于200且不小于层高的1/16(老规范无此条)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其他部位不小于160且不小于层高的1/20(老规范同)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墙的周边应设置梁或暗梁端柱组成边框。其他结构的一二级不小于160且不小于层高的1/20(其他结构的三四级不小于140且不小于层高的1/25其他结构的一二级底部加强区不小于200且不小于层高的1/16(无端柱或翼墙时不小于层高的1/12)。2001规范对二级剪力墙的厚度比远规范严格;增加了四级抗震等级下剪力墙的厚度和一一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区的墙厚的要求.
二、归纳与总结
综上所述,整体上本次新规范的的执行,比老规范在各类建筑中提高建筑用钢量40%.直接提高各类建筑建安成本造价(备注:主要包括建材直接成本\安装制作费\管理费)100元--300元.对于钢结构建筑提高300-600元.
我们认为本次规范的调整对于部分城市是有益的,尤其是对于有潜在多发地震可能的城市.但我们认为本次规范存在过于浪费钢材的事实.同时,因为规范在部分地方的要求不够详细,造成决大多数设计师不能完全理解,从而增大用钢量的实际情况屡屡发生。
同时因为目前我们的建筑行业存在施工水平上整体不断下滑的倾向,所以规范的制定者和从事设计的专业人员也加大了用钢量的无奈选择,这一点在全国的建筑行业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