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海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海南省的农产品流通与内陆相比面临着更多困难,如鲜活农产品易腐、运销难度大、运距远等。面对诸多难题,海南省农业部门从实际出发,积极创新农产品新型流通方式,大力发展田头市场建设,全省农产品流通取得了巨大成就。海南田头市场的蓬勃兴起,在引导标准化生产,发展优势产业,产品促销、产业化带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海南省在建设田头市场方面有一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重要性愈发突出
一、田头市场已成为海南农产品流通的关键节点
随着海南农产品出岛量的逐年增长,农产品流通模式呈多样化发展。目前海南农产品流通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以批发市场为依托的集中收购运销型;二是以预冷库为依托的产地龙头企业带动型;三是经纪人代理收购和经销商直采型;四是经销商订单收购型。其中以预冷库为依托的产地龙头企业带动型和经纪人代理收购型为主要类型,二者的农产品流通量分别占海南流通总量的60%和30%。上述两种流通模式都要经过田头市场。由此可见,田头市场是海南农产品流通的关键节点。
二、田头市场是海南农产品流通的有效支撑
以冷库为依托的田头市场网络,为实现海南农产品的流通提供了良好支撑。近年来,海南省的冷库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2012年,海南省仅预冷库就达到184家,总库容量接近30万吨。海南绝大多数预冷库都建设在产地(主要集中在海口、澄迈、文昌、琼海、万宁等地),在产地又以大中型冷库为基础形成大小不一的田头市场。这种建设模式,有利于提高物流效率,减少物流损失,促进农产品增值,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海南农产品的产销格局。
三、田头市场是海南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平台
去冬今春,海南经田头市场销售的海南瓜菜量在270万吨以上,按每斤收入比传统方式增加0.05元计算,农民增收在2.7亿元左右。另外,田头市场的建立,为产销双方提供了公开、公平的交易场所,从而发挥了价格形成、信息传播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谈判地位和定价话语权。
成功的经验
海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生产基地,农产品主要供应内地,海南省几乎没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流通大多依靠比较完善的产地市场(尤其是田头市场)体系,为了农产品产销顺畅,海南农业部门围绕产地市场下大力气加强冷链体系建设,借助产地市场(包括田头市场)与冷链两位一体的平台支撑,不经过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实现农产品的高效流通并促进高效益、高价值农业的持续发展。
第一,以冷库、制冰车间、冷藏车为代表的冷链体系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海南农产品的产销格局。
根据海南省农业厅乡镇企业局提供的数据,近年来,海南省的冷库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2012年,海南省仅预冷库就达到184座,总库容量接近30万吨(参见表1)。
海南绝大多数预冷库都建设在产地如海口、澄迈、文昌、琼海、万宁等地,且往往与产地市场结合在一起进行建设(参见表2),有效地保障鲜活农产品的品质。
冷链体系的不断完善,显著改善了农产品的品质(尤其是通过预冷措施),有利于延长销售半径,延长货架期,通过错峰销售避开由于集中上市所造成的价格暴跌情形,有利于稳定产地农产品价格水平,促进了高价值农业集群集聚的发展进程。
第二,很多田头市场由运销企业、合作社或经纪人建设,通过“田头市场+冷链建设+运销主体”的模式,这种模式让田头市场为农产品“存得住、运得出、卖得掉”提供更好的平台。由运销企业、合作社或经纪人建设,农民进入市场成本更合理,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抵抗力得到相应提高,并且他们可以为农民提供生产、供销、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引导农民生产和销售。除此之外,运销企业、合作社和经纪人所建田头市场,可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帮助农民获得更高经济回报,促进农民增收。
第三,服务功能完善。产地市场(包括田头市场)发挥了除集散、交易之外的其他应有功能。一是交易信息发布功能不断完善。信息对于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极为重要,如果信息使用者收集到的信息不真实,将会对生产、经营活动产生误导。海南农产品集散多集中在产地市场,这些批发市场信息量多,信息公开、真实和及时,能够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二是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不断提升。农产品产地市场是农产品直接生产过程的延续,蔬菜等农产品多数是在产地市场进行整理、分级、包装后被运转到外地。海南省农业部门近些年加强了对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认真开展质量检测和检验检疫证明材料的查验工作,不降低农产品市场准出、准入门槛。特别是田头市场这个层面,省农业厅在2012年利用信息经费为每个田头市场配备了电脑以及速检设备,保障了出岛农产品质量安全。
存在的不足
目前,海南的田头市场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总体来看,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总体发展滞后。田头市场数量明显不足且市场普遍偏小,与生产能力不匹配;基础设施薄弱,收购点只有简易的棚子,个别配有分拣设备,但均没有冷藏设施;集配中心有交易棚、分拣设施和冷藏设施,但缺少信息服务、质量检测、电子结算、安全监控等设施装备。二是市场布局不合理。既缺少全省统一规划,又没有相关标准规范市场建设和投资,使得有的区域市场过剩,相互竞争激烈,有的区域数量又不足。三是市场经营管理水平低。田头市场均采用对手交易,对批发商约束力小;冷库综合利用率低,夏季全省60%以上的冷库均处于闲置状态。
彻底解决目前海南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要进一步完善海南田头市场建设: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田头市场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市场的交易厅棚、场地硬化和通讯等系统的改造建设,切实改善市场交易条件;加强农药残留检测检验系统建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果蔬商品化加工中心建设,配备果蔬、分选、分级、包装、标识等商品化设施设备,着力改变产后商品化处理严重滞后的现象;加强预冷、贮藏等冷链保鲜设施建设,减少果蔬产品流通损失。要不断完善市场功能,提升产地市场档次和交易能力,增强辐射带动力。二是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大对信息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全面提升田头市场信息化水平。建立高效、规范的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加快信息采集、处理、发布与接收网络化;推进田头市场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市场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市场管理现代化水平。三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要继续加强对田头市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指导与管理,及时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市场健全检测机构、完善工作制度、培训检测人员,指导和推动市场开展检测工作;主动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明确工作任务与要求,严格执法;建立相应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对检测工作开展成效突出的市场适时给予表彰奖励,以推动检测工作深入、持久有效开展。
(作者单位: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重要性愈发突出
一、田头市场已成为海南农产品流通的关键节点
随着海南农产品出岛量的逐年增长,农产品流通模式呈多样化发展。目前海南农产品流通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以批发市场为依托的集中收购运销型;二是以预冷库为依托的产地龙头企业带动型;三是经纪人代理收购和经销商直采型;四是经销商订单收购型。其中以预冷库为依托的产地龙头企业带动型和经纪人代理收购型为主要类型,二者的农产品流通量分别占海南流通总量的60%和30%。上述两种流通模式都要经过田头市场。由此可见,田头市场是海南农产品流通的关键节点。
二、田头市场是海南农产品流通的有效支撑
以冷库为依托的田头市场网络,为实现海南农产品的流通提供了良好支撑。近年来,海南省的冷库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2012年,海南省仅预冷库就达到184家,总库容量接近30万吨。海南绝大多数预冷库都建设在产地(主要集中在海口、澄迈、文昌、琼海、万宁等地),在产地又以大中型冷库为基础形成大小不一的田头市场。这种建设模式,有利于提高物流效率,减少物流损失,促进农产品增值,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海南农产品的产销格局。
三、田头市场是海南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平台
去冬今春,海南经田头市场销售的海南瓜菜量在270万吨以上,按每斤收入比传统方式增加0.05元计算,农民增收在2.7亿元左右。另外,田头市场的建立,为产销双方提供了公开、公平的交易场所,从而发挥了价格形成、信息传播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谈判地位和定价话语权。
成功的经验
海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生产基地,农产品主要供应内地,海南省几乎没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流通大多依靠比较完善的产地市场(尤其是田头市场)体系,为了农产品产销顺畅,海南农业部门围绕产地市场下大力气加强冷链体系建设,借助产地市场(包括田头市场)与冷链两位一体的平台支撑,不经过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实现农产品的高效流通并促进高效益、高价值农业的持续发展。
第一,以冷库、制冰车间、冷藏车为代表的冷链体系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海南农产品的产销格局。
根据海南省农业厅乡镇企业局提供的数据,近年来,海南省的冷库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2012年,海南省仅预冷库就达到184座,总库容量接近30万吨(参见表1)。
海南绝大多数预冷库都建设在产地如海口、澄迈、文昌、琼海、万宁等地,且往往与产地市场结合在一起进行建设(参见表2),有效地保障鲜活农产品的品质。
冷链体系的不断完善,显著改善了农产品的品质(尤其是通过预冷措施),有利于延长销售半径,延长货架期,通过错峰销售避开由于集中上市所造成的价格暴跌情形,有利于稳定产地农产品价格水平,促进了高价值农业集群集聚的发展进程。
第二,很多田头市场由运销企业、合作社或经纪人建设,通过“田头市场+冷链建设+运销主体”的模式,这种模式让田头市场为农产品“存得住、运得出、卖得掉”提供更好的平台。由运销企业、合作社或经纪人建设,农民进入市场成本更合理,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抵抗力得到相应提高,并且他们可以为农民提供生产、供销、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引导农民生产和销售。除此之外,运销企业、合作社和经纪人所建田头市场,可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帮助农民获得更高经济回报,促进农民增收。
第三,服务功能完善。产地市场(包括田头市场)发挥了除集散、交易之外的其他应有功能。一是交易信息发布功能不断完善。信息对于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极为重要,如果信息使用者收集到的信息不真实,将会对生产、经营活动产生误导。海南农产品集散多集中在产地市场,这些批发市场信息量多,信息公开、真实和及时,能够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二是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不断提升。农产品产地市场是农产品直接生产过程的延续,蔬菜等农产品多数是在产地市场进行整理、分级、包装后被运转到外地。海南省农业部门近些年加强了对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认真开展质量检测和检验检疫证明材料的查验工作,不降低农产品市场准出、准入门槛。特别是田头市场这个层面,省农业厅在2012年利用信息经费为每个田头市场配备了电脑以及速检设备,保障了出岛农产品质量安全。
存在的不足
目前,海南的田头市场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总体来看,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总体发展滞后。田头市场数量明显不足且市场普遍偏小,与生产能力不匹配;基础设施薄弱,收购点只有简易的棚子,个别配有分拣设备,但均没有冷藏设施;集配中心有交易棚、分拣设施和冷藏设施,但缺少信息服务、质量检测、电子结算、安全监控等设施装备。二是市场布局不合理。既缺少全省统一规划,又没有相关标准规范市场建设和投资,使得有的区域市场过剩,相互竞争激烈,有的区域数量又不足。三是市场经营管理水平低。田头市场均采用对手交易,对批发商约束力小;冷库综合利用率低,夏季全省60%以上的冷库均处于闲置状态。
彻底解决目前海南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要进一步完善海南田头市场建设: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田头市场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市场的交易厅棚、场地硬化和通讯等系统的改造建设,切实改善市场交易条件;加强农药残留检测检验系统建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果蔬商品化加工中心建设,配备果蔬、分选、分级、包装、标识等商品化设施设备,着力改变产后商品化处理严重滞后的现象;加强预冷、贮藏等冷链保鲜设施建设,减少果蔬产品流通损失。要不断完善市场功能,提升产地市场档次和交易能力,增强辐射带动力。二是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大对信息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全面提升田头市场信息化水平。建立高效、规范的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加快信息采集、处理、发布与接收网络化;推进田头市场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市场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市场管理现代化水平。三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要继续加强对田头市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指导与管理,及时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市场健全检测机构、完善工作制度、培训检测人员,指导和推动市场开展检测工作;主动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明确工作任务与要求,严格执法;建立相应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对检测工作开展成效突出的市场适时给予表彰奖励,以推动检测工作深入、持久有效开展。
(作者单位: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