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成新时尚,背后有个“三全”秘诀

来源 :新华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t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1月在上海考察时提出的观点。更早的时候,他就要求上海等大都市“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率先建立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为全国作出表率”。
  垃圾分类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然而切实推行又似乎有很多现实的困难。当前的上海,正用怎样的决心和智慧来破解这些难题,避免垃圾围城,营造绿水青山?记者通过观察,发现了其中的“三全”秘诀。
  多年积累,全程管理
  2018年以来,许多上海市民明显感觉到生活垃圾分类的加速落实。“看来这一回是要真的全面推行了。”不少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上海在政府层面开始成规模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至少可以追溯到40年前。1978年,上海就以“是否可以用作农肥”为标准来做垃圾分类,厨余垃圾或者直接运至农田或者作为城市绿化的肥料。
  1996年以来,上海开展了多轮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并于2000年成为国家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2011年开始,“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连续7年列入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2012年4月,上海市政府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后来该制度又陆续在各区落地。
  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政府规章《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于2014年2月出台施行,这进一步促进了申城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水平的提升。
  在管理者看来,多年的努力之下,进入2018年时,上海生活垃圾分类的政策、技术与社会等领域的系统已基本建立,相关条件已经比较成熟,因此决定启动新一轮的垃圾分类推进工作。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里,上海市民大多都接触到了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但也有人心存疑惑:“怎么我所住的小区还没有真正做起来呢?”事实上,这一次推进工作的终极目标不再是某些区域的试点,而是要在2020年实现上海全境的覆盖;在此之前,全市各区按照《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与《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確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来分批次落实。
  在市政府层面出台相关政策之外,上海在2018年开展关于生活垃圾管理的地方立法工作,将相关规范以效力更高的法规形式确定下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经过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的三次审议修改后,将在2019年1月底提交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表决。在立法过程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工作人员专程赴宁波、杭州、厦门、大连、青岛等城市考察学习生活垃圾分类和立法经验。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丁伟告诉记者:在借鉴各地经验的基础上,上海的生活垃圾管理立法拥有后发优势、立意更高,强调生活垃圾的“全程”管理。“立法不仅关注分类,也对生活垃圾的源头减量、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做了规范;在垃圾分类中,也强调‘全程’,也就是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都要做到分类。”
  在丁伟看来,“全程管理”“全程分类”是本轮上海生活垃圾分类的立法和推进工作的亮点,同时也是难点。因为在过去的试点工作中,不时会出现市民将垃圾分类投放后,相关部门在运输、处理的过程中又将垃圾混在一起的情况,让辛苦的前期工作付之东流。
  上海市垃圾分类的业务主管政府部门是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该局局长邓建平近日在接受“中国上海”网站在线访谈时表示:上海绿化市容部门正在加快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到2019年底,除了末端的焚烧设施的建设有一定的周期以外,各居民小区垃圾箱房的改造,垃圾中转站的改造,干垃圾、湿垃圾运输车辆的配置,都将基本完成。其中,垃圾箱房改造要完成17000个,全市湿垃圾专用运输车要超过900辆。
  他介绍:为了杜绝“前分后混”现象,在垃圾全程分类中将采取“双向监督”的办法,也就是建立面向公众的垃圾分类混装混运举报平台,实现产生源头与收运企业、收运与中转企业、中转与处置企业的互相监督。绿化市容部门对此类情况开展检查,对拒不配合的物业企业依法处罚,对混装混运情况严重的环卫收运企业实行市场退出。这些内容,在目前的《条例(草案)》中也有明确规定,未来的监管将有法可依。
  按照这样的规划,至2019年底,上海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将达到每天3.28万吨以上,其中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达到每天7000吨。
  过去的试点工作中,不时会出现市民将垃圾分类投放后,相关部门在运输、处理的过程中又将垃圾混在一起的情况,让辛苦的前期工作付之东流。
  社会共治,全力推进
  2018年,上海市新一轮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不久的某一天,邓建平没有提前打招呼,一大早就来到某垃圾分类示范小区,与一位早起的居民攀谈起来。在聊天中他发现,垃圾分类有益于个人、家庭、子孙后代的生态环保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如何提高垃圾分类宣传的科学性、趣味性,引起市民群众的共鸣和感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他说。
  “上海大调研”微信公众号中讲述的这个小故事,生动地反映了“垃圾分类工作一定要接地气才能做好”的道理。分类方法究竟该怎么制定、要怎么才能让更多市民理解和行动,这些不能凭管理者的想象,而要沉到现实中才能发现。
  例如:一方面,“四分法”为大多数市民接受;另一方面,市民又觉得在家里如果要放四个垃圾桶,实在太麻烦了。绿化市容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人大代表们捕捉到了这一点,因此,在政策和法规的内容中,对家庭居民只要求严格执行干湿垃圾分开即可。
  又如,生活垃圾的具体类型非常多,有些在宣传材料里没有列举,遇上这种情况如何知道正确的分类方法呢?考虑到市民的实际所需,在最新的《条例(草案)》中,规定了市绿化市容部门应当为此提供互联网智能查询服务;而上海绿化市容局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绿色上海”,也已提供了这个功能:只要在相应的搜索框里输入垃圾物品名称,就能查到它的分类;如果是数据库中暂时不存在的物品,网站也承诺将在五个工作日内更新。   同时,为了方便市民交投可回收物,上海正全力推行“居住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与“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的“两网融合”。2018年全市已建立了3000个“两网融合”服务点,2019年底将达到8000个。
  垃圾分类是人人、时时、处处可以发生的事,仅靠监管很难推行,这需要广大市民自觉参与、逐渐形成习惯。对这个过程的推动,需要充分的社会共治。
  上海市级的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以分管副市长为第一召集人,二十多个市级委办局、群团组织以及各区级分管领导都参与其中,充分调动了各领域的力量,各区该项工作的联席会议也延续了这种形式。
  在社区,居委干部、志愿者等深入居民家庭做垃圾分类的入户宣传,在垃圾箱房旁“手把手”教分类,在小区里开展垃圾分类评比,这些做法能持之以恒的小区,效果都逐渐显现出来。
  从2018年9月开始,上海已经把每月5日设定为“生活垃圾全程分類主题宣传日”,而全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志愿服务总队”和首批“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志愿服务区分队”都已成立,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在丁伟看来,有了社会志愿者尤其是青年志愿者力量的加入,将对垃圾分类工作的落实起到非常显著的助推作用。相应地,上海团市委在2018年为垃圾分类工作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从青年志愿者等层面给予支持。
  垃圾分类知识的传播和教育工作也非常重要。上海绿化市容部门编写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宣传指导手册2018》,详细说明了垃圾分类的意义、方法,各区已经翻印数百万册,陆续送到居民家中,有的小区做到了专人送到住户手中,让后者更加重视。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持下,幼儿园、小学、初中三个阶段的垃圾分类教育读本已于2018年编制完成,2019年将进入各级学校的课堂,这些知识将以孩子们看得懂学得会的形式与他们见面。这种“先进理念要教给下一代、让孩子教大人”的方式,已经在交通大整治等上海的社会治理实践中多次实践,并被证明行之有效。
  科技助推,全新手段
  注重科学精神、技术助力,这是上海本轮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又一显著特点。
  以垃圾分类方法这一关键点为例,上海实行的“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湿垃圾、干垃圾”的“四分法”标准,就颇费思量。
  邓建平在访谈中介绍说,选择“四分法”,有这样几点考虑:首先国务院文件推荐要求四分类。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底前,在强制分类的城市,首先要求将有害垃圾分出来,然后有条件地对易腐垃圾、可回收物分类,剩余部分作为一类,这样实际上也是四类。同时,全国相关城市如北京、广州、杭州、厦门,也基本是四分类。
  另外,上海自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以来,长期坚持四分类标准。目前“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的“四分类”名称自2013年以来已经在上海稳定实行了多年。丁伟介绍,2018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在《条例》的立法过程中发放了16000余份问卷,调查结果发现75.6%的被访者对于“四分法”表示认可,因此,在可行性方面,这样的分类方法具有比较牢固的基础。
  “不过,从科学性上而言,当前的分类方法并不能说是完美的。”丁伟向记者表示,上海目前的四分法从概念上而言有重叠之处,不是完全严密的。例如,严格地说,可回收垃圾从状态上来说,也是干的。他同时表示,分类标准不是完全固定不变的,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实践的推行,将来可以再做调整,以使之既能切实推行,也更加具备科学性。
  出现在小区里的新的垃圾箱也让居民们感到新奇:不仅是按照标准四色分类,有的还是智能装备。来投放垃圾的居民点击屏幕上的投放类别,刷卡后,箱门就会自动开关,为防止夹手,还加装了红外感应装置。垃圾扔进去后,底部的传感器会即时称出垃圾的重量,并和积累的“绿色积分”一起显示出来供人查看。上海绿化市容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上海“两网融合”的网点中,约三分之一采用了这种智能垃圾箱的形式。
  对于可回收垃圾,如果不想自己下楼投放,点一点手机也可以预约上门回收。目前,在支付宝的上海“城市服务”中,人们选择“垃圾分类回收”,按流程提示选择好上门地址、时间,就可以坐等社区回收员上门了。价值较高的垃圾回收所得会自动转进居民设置的提现账号;而价值较低的回收品,也可按重量兑换成“能量”,之后在环保商城里再兑换实物或优惠券。上海2万余个小区都已支持这种渠道的废旧大家电上门回收;而废纸、玻璃、金属、织物等生活废品,当下正在静安区彭浦街道、江宁街道的100多个小区开展试点,未来范围会继续扩大。
  智能监控、智能称重、GPS定位等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也被运用于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的监管平台上。比如,一辆满载的干垃圾专用运输车如果混入了湿垃圾,其重量就会发生正常范围以外的变化,这样的数据可以通过智能称重系统及时反馈到监管平台,相关负责人员发现后,就可立即对这辆车展开检查。
  垃圾分类怎样成为“新时尚”?邓建平在访谈中认为:所谓新时尚,在于它具备引领性和感召力,代表社会前行的方向,引人向往;同时它不是小众的行为,而是有广泛的参与性,是公众一致认可并积极落实的行为。
  人们有理由相信,“三全”加持的生活垃圾分类,将可以达成这样的目标,成为申城都市文明、生态文明的闪亮招牌。
  上海率先试点支付宝“垃圾分类回收平台”
  家家户户都有生活废品和废弃家电,应该如何处理却是一个难题。日前,上海率先试点支付宝“垃圾分类回收平台”,只要手机点一点,废弃家电就被上门取走,还能换钱换物,十分方便。
  支付宝表示,目前平台主要提供两类废品的上门回收服务。一类是废旧大家电等物品。上海全市2万余个小区都已支持。二类是废纸、玻璃、金属、织物等生活废品。目前在静安区彭浦街道、江宁街道100多个小区试点,未来将在全市推广。
其他文献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迄今为止,我国采取了“零容忍”的模式,将病毒传播控制在零增长。这种模式的成效是明显的,在一个人口众多且密集、医疗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可以及时遏制病毒的传播、蔓延。在抗疫过程中,我们运用各种方法收集确诊者、疑似者、密切接触者乃至几乎每个人的信息,以追踪和定位传染源并加以切断,由此引发许多人对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担忧。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追求公共利益、商业利益与保护隐私、个人信息
目前大多数分析人士对本轮调控的效果持乐观态度,关键要看这些政策会持续多久,执行是否到位。    国庆前夕,楼市“二次调控”的靴子终于落地。9月29日晚间,国家有关部委分别出台进一步调控楼市的“新国五条”,其中暂停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提高首付款比例至30%及以上、限制购房套数及调整契税等条款,比今年4月17日出台的“新国十条”更为严厉。随后,一线城市深圳和上海分别在9月30日和10月7日公布“限购
2020年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这是第五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被称为北斗的收官之星,至此,我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这个举世瞩目的消息传来时,许其凤正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病床上,因为病情恶化,他已入院半年之久。几天之后的7月2日,许其凤病逝。原本沉浸在喜悦之中的人们陡然悲伤,网友沉痛留言缅怀这位北斗功臣:“许院士,北
1952年4月,为了反制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封锁禁运,在莫斯科成立了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同年5月,中国相应成立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从那时起,贸促会以办展览等方式搭台,在封锁之外打开了一条民间外交之路。不对等的对等协议  贸促会成立后的第一次重要展览活动,是与苏联互办展览。  解建群1954年6月从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俄语专业毕业,被派到接待苏联来华展览工作办公室,担任俄文翻译。他记得,當
从微观层面看,对许多人来说,由钢筋和水泥堆砌而成的房子承载着太多的东西——它不仅是委身之处,还是孩子的入学凭证;它提供了安全感,同时也作为投资标的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它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地位与财富的象征。  从宏观层面看,房地产市场是经济中的一个独特部门。一方面,由于其本身对投资的拉动作用及对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房地产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与金融体系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1月2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的批复》。国家的这一重大战略擘画未来,影响深远。除了明显的区域优势、优良的建设条件,雄安新区所辖区域也是一方文化宝地,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方特色鲜明。  远古文明曙光初现  公元前六七千年,白洋淀地区开始了文明的进程。容城上坡遗址与安新留村遗址,有大量的渔猎经济痕迹,任丘哑叭庄遗址出土了大量陶网坠、骨鱼镖、骨鱼
美国的养老金体系模式,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借鉴。其养老金体系由三大支柱组成。第一支柱为政府强制的社会保障基金,覆盖全美绝大部分就业人口,提供最基本的退休生活保障。第二支柱是雇主养老金计划,由雇主出资,带有福利色彩。第三支柱则是个人养老金,它是由个人自愿参与、自行管理、联邦政府提供税收优惠的补充养老金计划。个人养老金在美国发展的历程并不长。与前两大支柱相比,个人养老金的投资自由度更高,它可以委托
养老金事关全民福祉和社会未来。建设一个普惠、透明、高效的第三支柱养老金服务体系是整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也是资产管理业服务社会的方向。  养老金第三支柱应最大程度追求社会公平正义,让每个人都享有公平参与并有最大受益的机会。第三支柱必须突出普惠性、自主性和效率优先特征,能为任何有自主养老意愿的个人提供零门槛进入的便利。  发展养老第三支柱,一个理想做法是为每个人提供一个零成本的个人养老账户,应充分尊重个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问题。早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就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遭遇了养老金不足、政府负担重等一系列困境,经过长期发展和不断改革,现已建立起全球最为成熟和完善的养老金体系之一。  根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及美国社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底,美国养老金整体资产规模约为31万亿美元,覆盖全国95%以上的人口。  美国的养老金体系模式,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借鉴。其养老金体系由三大支柱组成。
在2019年1月举行的CES上,IBM宣布推出IBM Q System One,这是业界首次通过基于云的IBM Q体验,为人们提供可编程的通用量子计算。  距离美国《自然》杂志在2008年9月的封面专刊中首次提出“大数据”的概念,至今刚好过了10年。在这10年间,大数据由一个学术界的新名词演变成决定人类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的庞大系 统。  什么是大数据?市场调研公司IDC从4个维度的特征来定义它,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