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夏天浙江卫视收购荷兰节目《the voice》的版权,推出平民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凭借其“盲选”、“导师制”、绚丽的舞台效果、大牌评委针锋相对及草根选手背后的故事等卖点,在观众中掀起了一轮收视热潮,也在各卫视中拉开了“引进国外版权”的争夺赛。今年初,为了可和《中国好声音》媲美收视率,湖南卫视花重金购得韩国人气王节目《I am a singer》的海外版权。与“好声音”一样虽然都走的是“节目模式购买”的老路,但在节目内容上却反其道而行之,以大牌歌手现场pk,大众评委投票末位淘汰,以歌唱人生等以巧取胜,让在“草根变明星”的选秀节目轰炸下的观众眼前一亮,成功上位。
外来和尚,好念经?外来的节目,就有可能遭遇撞车。从2005年的《超级女声》的“无偿拿来主义”到现在“有偿改良主义”的《我是歌手》,都创造了收视奇迹,难道这种“万能模板”的方式真的屡试不爽吗?湖南经视曾模仿美国整容真人秀节目《天使》打造了《天使爱美丽》,然而节目却因为生搬硬套原节目苛刻条款,血腥纪录整个整容过程,过度披露参赛者隐私等弊病,被冠以“病态的噱头,病态的节目”,失败在于没有做好节目的本土化“嫁接”:一来传统文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观众很难接受“整容”;二来与主流价值观不符,无形中传输“外貌比内心重要”,对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性的价值观会有不良的影响。花钱购买国外节目版权,引进节目模式,好比投资置购了一个漂亮包装盒,里面如何放置内容,电视台自行决定。节目“进口”后,一定要再根据中国本土文化的风格以及观众的收视习惯进行改造。有人说,《我是歌手》说得比唱得好听,和《中国好声音》相比胜在玩煽情讲故事。的确,原版的《the voice》歌手冲突性更强,比如他们会播出参与明星之间的明争暗斗,歌手之间甚至会曝出对方的弱点,在台上大发脾气。而在引进后,则弱化了竞争冲突,注意中国传统的“和为贵”,比如在《我是歌手》里面观众可以看到歌手与歌手、歌手与主持人、歌手与经纪人的关系外,还加入了歌手与歌曲的关系,即通过歌曲的原创者、翻唱者、作词人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而做文章,如第九期的替补嘉宾,来自台湾的歌手彭佳慧现场演唱了一曲《走在红毯的那一天》,引出了她与作词人无果而终的爱情往事,深厚的唱功,真情的流入,集体的回忆,击中了无数观众的泪点。我认为《我是歌手》最成功的是它不再是单纯的在做音乐节目,而是赋予了音乐灵魂,展示了不同年代歌手的一种情怀、一种人生和歌声背后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其次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还适时地对节目进行了改进,隔几期就会出个新花样,增加了不少悬念,比如非专业主持上阵,经纪人抢戏,轮盘选歌,设置淘汰歌手的复活赛,随机的歌手上场顺序等细节创新更加符合中国观众的收视习惯和心理。最后,节目总决赛在影院直播的创意也吸引了不少观众前去观看,又为节目添了一把火。总的来说,“情感”和“故事”两大元素成为外国综艺本土化的落脚点。
取人之长,避人之短。《我是歌手》以中国老百姓的口味为向导,摸索出了一条新路,合理地进行了本土化改造,这也启迪我们中国的真人秀节目要走一条革新之路。看来,以下几点有助于“本土化”:1.突出励志性。即强调“梦想”主题,为闯关者提供机会;2.讲普通人故事。减弱竞争成分,增加选手的人生故事。在《好声音》里学员满分是5分,声音3分,情感故事2分。《我是歌手》除唱歌外,明星也会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便有了较强的中国特色;3.评委不再犀利。减少评委犀利风格,突出指导作用。《好声音》的“导师们”就在各方面为自己的组员保驾护航,使节目整体风格温和许多。
“引进来,不如闯出去。”引进是拯救本土选秀老化的捷径,但它只能治标,偶尔还有“水土不服”的并发症,所以创新才是王道。“创新”建议如下:1.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陈出新。即在国外节目的成熟的模式上,不断加入新元素,应对不断换口味的观众;2.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护和鼓励创新;3.制播分离。综艺节目流水作业,电视台压力小了,才有精力顾及新节目的开发;4.注重创意人才的培养,人才才是核心竞争力。
(作者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 孙 婵
外来和尚,好念经?外来的节目,就有可能遭遇撞车。从2005年的《超级女声》的“无偿拿来主义”到现在“有偿改良主义”的《我是歌手》,都创造了收视奇迹,难道这种“万能模板”的方式真的屡试不爽吗?湖南经视曾模仿美国整容真人秀节目《天使》打造了《天使爱美丽》,然而节目却因为生搬硬套原节目苛刻条款,血腥纪录整个整容过程,过度披露参赛者隐私等弊病,被冠以“病态的噱头,病态的节目”,失败在于没有做好节目的本土化“嫁接”:一来传统文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观众很难接受“整容”;二来与主流价值观不符,无形中传输“外貌比内心重要”,对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性的价值观会有不良的影响。花钱购买国外节目版权,引进节目模式,好比投资置购了一个漂亮包装盒,里面如何放置内容,电视台自行决定。节目“进口”后,一定要再根据中国本土文化的风格以及观众的收视习惯进行改造。有人说,《我是歌手》说得比唱得好听,和《中国好声音》相比胜在玩煽情讲故事。的确,原版的《the voice》歌手冲突性更强,比如他们会播出参与明星之间的明争暗斗,歌手之间甚至会曝出对方的弱点,在台上大发脾气。而在引进后,则弱化了竞争冲突,注意中国传统的“和为贵”,比如在《我是歌手》里面观众可以看到歌手与歌手、歌手与主持人、歌手与经纪人的关系外,还加入了歌手与歌曲的关系,即通过歌曲的原创者、翻唱者、作词人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而做文章,如第九期的替补嘉宾,来自台湾的歌手彭佳慧现场演唱了一曲《走在红毯的那一天》,引出了她与作词人无果而终的爱情往事,深厚的唱功,真情的流入,集体的回忆,击中了无数观众的泪点。我认为《我是歌手》最成功的是它不再是单纯的在做音乐节目,而是赋予了音乐灵魂,展示了不同年代歌手的一种情怀、一种人生和歌声背后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其次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还适时地对节目进行了改进,隔几期就会出个新花样,增加了不少悬念,比如非专业主持上阵,经纪人抢戏,轮盘选歌,设置淘汰歌手的复活赛,随机的歌手上场顺序等细节创新更加符合中国观众的收视习惯和心理。最后,节目总决赛在影院直播的创意也吸引了不少观众前去观看,又为节目添了一把火。总的来说,“情感”和“故事”两大元素成为外国综艺本土化的落脚点。
取人之长,避人之短。《我是歌手》以中国老百姓的口味为向导,摸索出了一条新路,合理地进行了本土化改造,这也启迪我们中国的真人秀节目要走一条革新之路。看来,以下几点有助于“本土化”:1.突出励志性。即强调“梦想”主题,为闯关者提供机会;2.讲普通人故事。减弱竞争成分,增加选手的人生故事。在《好声音》里学员满分是5分,声音3分,情感故事2分。《我是歌手》除唱歌外,明星也会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便有了较强的中国特色;3.评委不再犀利。减少评委犀利风格,突出指导作用。《好声音》的“导师们”就在各方面为自己的组员保驾护航,使节目整体风格温和许多。
“引进来,不如闯出去。”引进是拯救本土选秀老化的捷径,但它只能治标,偶尔还有“水土不服”的并发症,所以创新才是王道。“创新”建议如下:1.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陈出新。即在国外节目的成熟的模式上,不断加入新元素,应对不断换口味的观众;2.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护和鼓励创新;3.制播分离。综艺节目流水作业,电视台压力小了,才有精力顾及新节目的开发;4.注重创意人才的培养,人才才是核心竞争力。
(作者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 孙 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