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和尚,好念经?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ma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夏天浙江卫视收购荷兰节目《the voice》的版权,推出平民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凭借其“盲选”、“导师制”、绚丽的舞台效果、大牌评委针锋相对及草根选手背后的故事等卖点,在观众中掀起了一轮收视热潮,也在各卫视中拉开了“引进国外版权”的争夺赛。今年初,为了可和《中国好声音》媲美收视率,湖南卫视花重金购得韩国人气王节目《I am a singer》的海外版权。与“好声音”一样虽然都走的是“节目模式购买”的老路,但在节目内容上却反其道而行之,以大牌歌手现场pk,大众评委投票末位淘汰,以歌唱人生等以巧取胜,让在“草根变明星”的选秀节目轰炸下的观众眼前一亮,成功上位。
  外来和尚,好念经?外来的节目,就有可能遭遇撞车。从2005年的《超级女声》的“无偿拿来主义”到现在“有偿改良主义”的《我是歌手》,都创造了收视奇迹,难道这种“万能模板”的方式真的屡试不爽吗?湖南经视曾模仿美国整容真人秀节目《天使》打造了《天使爱美丽》,然而节目却因为生搬硬套原节目苛刻条款,血腥纪录整个整容过程,过度披露参赛者隐私等弊病,被冠以“病态的噱头,病态的节目”,失败在于没有做好节目的本土化“嫁接”:一来传统文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观众很难接受“整容”;二来与主流价值观不符,无形中传输“外貌比内心重要”,对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性的价值观会有不良的影响。花钱购买国外节目版权,引进节目模式,好比投资置购了一个漂亮包装盒,里面如何放置内容,电视台自行决定。节目“进口”后,一定要再根据中国本土文化的风格以及观众的收视习惯进行改造。有人说,《我是歌手》说得比唱得好听,和《中国好声音》相比胜在玩煽情讲故事。的确,原版的《the voice》歌手冲突性更强,比如他们会播出参与明星之间的明争暗斗,歌手之间甚至会曝出对方的弱点,在台上大发脾气。而在引进后,则弱化了竞争冲突,注意中国传统的“和为贵”,比如在《我是歌手》里面观众可以看到歌手与歌手、歌手与主持人、歌手与经纪人的关系外,还加入了歌手与歌曲的关系,即通过歌曲的原创者、翻唱者、作词人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而做文章,如第九期的替补嘉宾,来自台湾的歌手彭佳慧现场演唱了一曲《走在红毯的那一天》,引出了她与作词人无果而终的爱情往事,深厚的唱功,真情的流入,集体的回忆,击中了无数观众的泪点。我认为《我是歌手》最成功的是它不再是单纯的在做音乐节目,而是赋予了音乐灵魂,展示了不同年代歌手的一种情怀、一种人生和歌声背后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其次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还适时地对节目进行了改进,隔几期就会出个新花样,增加了不少悬念,比如非专业主持上阵,经纪人抢戏,轮盘选歌,设置淘汰歌手的复活赛,随机的歌手上场顺序等细节创新更加符合中国观众的收视习惯和心理。最后,节目总决赛在影院直播的创意也吸引了不少观众前去观看,又为节目添了一把火。总的来说,“情感”和“故事”两大元素成为外国综艺本土化的落脚点。
  取人之长,避人之短。《我是歌手》以中国老百姓的口味为向导,摸索出了一条新路,合理地进行了本土化改造,这也启迪我们中国的真人秀节目要走一条革新之路。看来,以下几点有助于“本土化”:1.突出励志性。即强调“梦想”主题,为闯关者提供机会;2.讲普通人故事。减弱竞争成分,增加选手的人生故事。在《好声音》里学员满分是5分,声音3分,情感故事2分。《我是歌手》除唱歌外,明星也会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便有了较强的中国特色;3.评委不再犀利。减少评委犀利风格,突出指导作用。《好声音》的“导师们”就在各方面为自己的组员保驾护航,使节目整体风格温和许多。
  “引进来,不如闯出去。”引进是拯救本土选秀老化的捷径,但它只能治标,偶尔还有“水土不服”的并发症,所以创新才是王道。“创新”建议如下:1.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陈出新。即在国外节目的成熟的模式上,不断加入新元素,应对不断换口味的观众;2.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护和鼓励创新;3.制播分离。综艺节目流水作业,电视台压力小了,才有精力顾及新节目的开发;4.注重创意人才的培养,人才才是核心竞争力。
  (作者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 孙 婵
其他文献
一  当研究者思考底层写作者的作家身份问题时,普遍遗忘了那些底层作家在他们自己的作品中如何处理自己身份的问题,而在研究者分析八零后作家作品的时候,也好像多少有点忽略八零后青年作家可能拥有的复杂经验,以及他们如何处理经验的问题。那么这两种情况加在一起呢?这就是我阅读完陈再见小说后想到的首要问题。陈再见是打工作家群里新兴的八零后青年作家,兼具底层和八零后两重身份的他能够写出什么颇具分析价值的作品吗?或
期刊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这是身居草堂的孔明先生,睡到很晚了才起床,看上去很像一个怠惰懒散的闲人。从他那不同寻常的口气来看,又绝非等闲之辈——一个俊杰之士就这样出场了,一出场就带着不同寻常的气场。而张怡微的小说《试验》中的主人公侯心萍,只是大上海一个普通的老年人,连晨间做梦都是很平常的催促父亲早起上班这样的小事。醒来后,听到的依然是惯常的嘈杂喧闹的市声,或者说,这市声也是
期刊
张文刚:少鸿兄好!感谢你多年来每有新作都惠赠于我,我因此得以较为系统地阅读你的作品,而且先后还为你撰写了几篇评论文章。今天的访谈,我想就你的生活经历、创作旨趣、风格与技巧、爱好与性情等方面提一些问题,你看怎么回答都可以,随意一点。首先,我想从你的生活经历谈起。2011年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期间,你在接受“幻剑书盟网”记者采访时说自己有乡土情结,认为对于一个作者来说,少年时有在乡
期刊
历史简而言之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是客观意义上过去发生的所有事实,第二种是过去这些事实留给人类的记忆。由于个人的视角、兴趣、情感等因素的影响,人只能有限地记住部分历史。当时间不断流逝,被记住的“历史”在脑海中又会发生新的变化。因此,两种历史之间不可能画上等号,历史不可能被彻底客观还原。在文学创作的视野中,往往有一个价值体系,它决定着历史呈现的面貌,以及言说历史的方式。作家带着自身的主体性去观照过去,其
期刊
陈应松最近发表的小说《野猫湖》、《夜深沉》和《一个人的遭遇》,向我们揭示了当前乡村中出现的新现实与新经验,并以迥然不同的风格呈现了出来,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成就。我想,这首先得益于陈应松在家乡荆州一年的挂职生活,这让他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与理解当前社会的变化,并对各阶层尤其是农民的生活与心理有细致的把握,其次得益于他在艺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这让他将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加以艺术化,从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期刊
几十年来,乡土文学因其表现对象的相对静默,主题呈现出纯粹而集中的特征:国民性批判和精神家园的栖息所;而作家的主体情感,则围绕理性审视与自觉赞恋不断书写着思辨性的剖析与深情的牧歌。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城乡越来越同质的一体化,新时代背景下农村不再是象征现代文明的——城市生活的对峙物,而是被纳入整个国家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的与内容的现代化进程中了。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思议的假命题,但有广大农民融
期刊
《灵魂课》是一个令人不忍卒读的短篇,它讲述了一个让人倍感沉痛的故事。在城市畸形发展、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农村青年不顾亲人的阻拦,一意追求城市梦,结果一个个从他们为城里人建造的象征着财富和权力的高楼上摔了下来,粉身碎骨,魂飞魄散,然而他们的灵魂仍然不肯离开城市,不愿意回到生养他们的乡村,他们只有一个心愿,“生前不能在城里安身立命,死后也要呆在城里”。城市里本来就没有他们的位置,尽管他们为城市的崛起献
期刊
在“诗人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稀有动物”时,蒋三立先生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诗歌理想。近年来,先后出版了《永恒的春天》、《蒋三立诗选》、《在风中朗诵》等诗集,展现了一个生长于农村的知识分子在城市化与现代化过程中独特的精神生态,被誉为“一个值得关注和尊重的诗人,一个接近于脱离了诸种功利之心的纯粹的诗人。”①  一、乡村牧歌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诗人的天职就是还乡。”②诗人牛庆国也说:“回望故乡时,心里涌
期刊
我曾以为,莫言可能是当代中国最具先锋气质的小说家,在读完残雪近期创作的系列小说后,我可能要在某种程度上修改这个观点。残雪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作家,其创作特征如何,这些问题在文学史上似乎早有定论。但在我看来,这种定位很可疑,因为它很大程度上是从传统文学观念出发的错位评价,基本属于外围性质的观察。目前对残雪的研究文章可谓多矣,但真正能走进残雪世界的评论并不多见。更要紧的是,某些错位的阐释恐怕还会误导读者,
期刊
1  心中丘壑,笔底风流。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丹青写精神,国画的魅力在于技外有道,象外有神,不只是表达简单的自然美,不只是对客观物态的描摹体观,更主要的在于超越形式的意象之美,在于抒发画家的胸襟情怀。因此,国画的高度在于有文化内涵,在于神采超逸,在于笔墨格调之高雅不俗。  2  国画之妙在于韵味,亦如人的翩翩风度基于涵养。一个画家不研习中国文化传统,不读古文,不研究传统经典古画,没有一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