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体检发现癌症或癌症的苗头,及时治疗并阻止癌症的发生发展,是人类现今对付癌症最重要的措施。世界卫生组织癌症委员会就曾明确指出,2/3的癌症可以预防和治愈,关键是通过体检早期发现。于是,在人们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重视的今天,不少医疗机构也相机推出种种防癌体检,其中,有的号称几滴血就能查癌,还有所谓的查癌“神器”,扫一扫就能让早期癌症立即现身……而这些体检的价格也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着实让人看不明白。防癌体检究竟真相如何?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科学的防癌体检如何进行?现在又到春季,是人们进行各种体检的高峰期,本刊特别推出专题策划——
家住北京的赵女士在某网站团购了某机构的防癌体检。此前,她的一个朋友被查出患有胃癌,已到晚期。“她所在的单位每年组织体检,还是没查出来,看来还是要做专门的防癌体检。”
赵女士团购的体检主要包括肿瘤筛查和血液肿瘤筛查两大项,原价1935元,优惠价488元。其中肿瘤筛查包括的项目有:腹部及子宫附件彩超,主要筛查肝、胆、胰、脾、肾、子宫、附件、膀胱肿瘤;甲状腺及乳腺彩超,筛查甲状腺和乳腺肿瘤;TCT检查,筛查妇科肿瘤;外科检查直肠指诊,筛查直肠肿瘤;胸片,筛查胸部肿瘤;尿常规,筛查泌尿系统肿瘤。血液肿瘤筛查则是通过血液中各种肿瘤标志物的含量,来判定否患有肝癌、肺癌等十几种癌。“一般人查这两大项就足够了,完全能查出是不是患有癌症!”该体检中心负责人说。
赵女士选择的体检套餐,是北京地区现有的众多防癌体检项目中的一种。据了解,北京近百家私立体检机构中,大多数都推出了防癌体检套餐,价格从几百元到一两万元不等。此外,几乎所有公立的三甲医院也都有自己的体检中心,其中防癌体检也是备受关注的项目。
曾有媒体调查过,对于30岁以下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大多认为“癌症离自己很远”,没有想过做防癌体检;30~40岁人群中,超过五成人“对防癌体检比较关注”,但真正去做的不到三成;40岁以上有近一半人做过防癌检查。近八成人面对多种多样的防癌体检项目,觉得“无从挑选,希望得到指导”。
比如,某专业体检机构的“抗肿瘤体检套餐”,价格990元,网上团购价位480元,检查26个项目,包括8项肿瘤标志物筛查;某医院推出的防癌体检套餐,价格为1678元,网上团购价866元,检查80多个项目,其中包括4项肿瘤标志物筛查。
另一家医院推出的高端体检套餐,价格则达到11000元,检查项目约50个。该套餐的检查项目与其他医院的套餐大致相同,最明显的区别是其中包含PET-CT检查,仅此一项的费用就要约8000元。
解读篇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选择防癌体检呢?先从这昂贵的PET-CT检查说起。
PET-CT并非查癌“神器”
PET-CT是一种高端医学影像诊断设备,能早期发现身体的一些功能改变,达到早期诊断疾病的目的,因此,近年来已成为防癌体检的“新宠”,尽管价格昂贵,但仍有不少人将其视为查癌“神器”。在高端体检套餐中,PET-CT是炙手可热的推荐选项。
然而,将PET-CT当成是癌症筛查的“神器”,其实是误导。PET-CT真正的作用不是在于筛查,而是用于肿瘤程度的诊断,比如,检查肿瘤是否复发,或是否有其他部位的转移。
近年来,已有业内人士提出质疑,昂贵的PETCT并非对所有肿瘤都能“一网打尽”,用其给正常人筛查肿瘤,不仅资源浪费,而且检查可能存在辐射等风险。一些肿瘤专家认为,对于普通人来说,没必要在防癌体检中选择这个项目。
肿瘤标志物异常不等于患癌
说到肿瘤标志物,这又是防癌体检中的一个主打项目,许多体检套餐宣称“几滴血就能查近10种癌症”,说的就是肿瘤标志物的检测,这类物质的存在或变化可以提示肿瘤的性质。
目前,几乎所有的体检都包括两项基础的肿瘤标志物检查:甲胎蛋白(AFP)与癌胚抗原(CEA),这两项分别是肝癌与消化系统癌症的辅助诊断指标。而在更高端的体检套餐里,肿瘤标志物已经增加到了13项。
在某知名体检机构的网站上,8个体检套餐项目中,有6个均有肿瘤标志物的检查,标价586元的男性套餐和标价663元的女性套餐均检查AFP、CEA两项;标价1641元的男性D套餐检查AFP、CEA、T-PSA(总前列腺抗原)、F-PSA(游离前列腺抗原);标价1936元的女性套餐D检查AFP、CEA、CA125(糖类抗原125)和CA153(糖类抗原153)。
然而,这些项目同时也是体检报告上的一大“雷区”。但凡这些跟肿瘤沾边的指标出现一点异常,都能把人“吓个半死”。
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教授表示,如果血液中肿瘤标志物数值升高,确实表示健康出现一定的问题,但并不能确定是患了癌,需要再次做针对性的检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张青云也认为,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如果有异常,可能有很多原因,不能光靠几项检查就说明一定患了癌症。“事实上,在临床上,通过血液检查肿瘤标志物大多用于对已经患有恶性肿瘤的人进行预后判断以及治疗指导,而不是早期肿瘤的筛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副主任医师李明说。
现今所知的肿瘤标志物,绝大多数不仅存在于恶性肿瘤中,也存在于良性肿瘤、胚胎组织甚至正常组织中。因此,单独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不能作为肿瘤诊断的依据。对健康人进行这些检查并不能减少肿瘤死亡的风险,反而增加很多不必要的担忧和额外的其他检查。一位临床医生直言不讳地说,肿瘤标志物全套用于健康人群筛查,跟滥开药物的行为没有什么区别,什么原因呢?“你懂的。” 基因检测:还只是蓝图
防癌体检当中,还有一个很吸引人的项目便是基因检测。所谓基因检测,就是通过血液以及其他体液或细胞中的DNA或RNA进行检测的技术,从而使人们能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预知身体患疾病的风险。它不仅能够追踪传染病途径,还能预测个体化疾病风险,有效预测癌症、糖尿病、唐氏综合征等多种疾病。有些项目可用于评估某些药物的疗效和副反应,如癌症靶向药物,检测出对药物敏感的基因,从而达到个性化治疗的作用。相关专家表示,“基因检测的一个重要应用是个体化治疗, 特别是靶向治疗。”对于癌症的基因检测是使用靶向药物治疗的第一步。基因检测中精准的定向,在降低痛苦的同时延长了癌症患者的生命。
但是,尽管目前基因检测的技术日趋成熟,人类目前也无法将其应用到所有已知的癌症中。欧美国家是基因研究的主力,所以目前问世的大部分基因检测目标和靶向药物都针对欧美国家多发的癌症,比如肺癌、乳腺癌、结肠癌等。而对我国多发的癌症,如胃癌和食管癌,基础研究和药物开发相对滞后。
目前医院在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时,也只针对有明确临床相关性的基因,例如癌症患者需要检测与靶向药物、化疗、放疗及病情预测相关的基因。美国一家基因检测创业公司23andMe,在提供个人基因检测服务的公司中颇有名气。它曾经面向大众进行“物美价廉”的基因检测服务。人们只需提供自己的唾液样本,然后将试管寄给 23andMe,即可进行基因检测。生成的报告涉及 240 多项健康状况特点,甚至还包含家谱、病史、遗传性状等信息。而享受这项服务则只需花费 99 美元。
但是很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就叫停了这项服务,理由是 23andMe 服务涉及医疗设备方面,而这些尚未取得监管部门的批准。对此,专家表示,23andMe提供的服务,相当于将人体的全部基因透明化。但是基因与疾病的关系极其复杂,现阶段研究无法将这些数据全部解读。
选择篇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显示,恶性肿瘤发病率在39岁以前处于较低的水平,40岁以后开始快速升高,80岁达到高峰。因此,专家建议,从40岁开始,就应该重视针对肿瘤的健康体检。
但是,肿瘤专家也表示,目前发病率位居前列的10大肿瘤,每种肿瘤的部位、病因、检查手段、患病人群等都不同,想通过一个体检把病种一网打尽,这不现实,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体检项目。
专家指出,真正有效的癌症筛查,需要根据一个人的家族病史、年龄、性别等因素来做具体有针对性的检查。比如,有肺癌家族史,或年龄大于50岁,每天抽烟1包以上,连续抽20年以上的人,就需要做肺部的低剂量螺旋CT;对45岁以上的女性来说,定期筛查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有助于发现早期恶性病变,有效降低宫颈癌死亡率,且不会增加对良性病变的过度治疗。
防癌体检需要专业的肿瘤医生
防癌体检是一个由大到小筛查肿瘤的过程,和普通体检相比,它更具有针对性,发现问题后将范围一步步缩小。李明认为,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医生。在防癌体检中,专业的医生会仔细询问被检查者的身体状况、既往病史和家族遗传史等,针对具体情况做相应检查。进行防癌检查的医生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比如简单的肛门指诊,很多体检都会做。实际上一半以上的结直肠癌和前列腺异常都能通过手指摸出来。可惜,即使是在防癌体检中,也不是所有医生都具有‘摸出癌’的丰富经验。”
“可现在很多体检机构都走形式、走过场,以牟利为主。”何裕民说,上海有这样一个真实案例,某银行老总在某私人体检机构检查完,结论是完全健康,但一个月后,他死于肝癌晚期。
选择适合自己的防癌检查
定期进行专业的癌症检查,现在仍是人类抵御癌症的最佳方法,关键是要选择具有检查、诊断、治疗系列服务的体检中心或医院进行筛查。35~60岁的人,每年应做1次防癌体检,有肿瘤家族史的特定高危人群则应每年做1~2次。
防癌检查并不是项目越多越好,关键要有针对性。专家指出,男性要特别注意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大肠癌和胰腺癌的征兆;女性则要注意检查乳腺癌、宫颈癌和卵巢癌。女性第一次性生活两年后,最好进行宫颈癌筛查,并坚持一年1次;月经异常、过晚婚育、有家族史、滥用雌激素、精神压力过大的女性,则应重点进行乳腺癌检查;中老年人、嗜烟者,则是肺癌筛查的重点人群,应每半年至一年查1次胸部X线或CT。
对于目前大众的体检情况,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肿瘤科主任欧阳学农认为,大部分人的体检还是停留在表面——不该做的体检项目做了一堆,该做的没有做。
很多人认为要查肿瘤,抽血查一查肿瘤标注物就可以了,殊不知很多癌症通过这项检查根本查不出来。“癌症的检查一定要配合一些仪器,比如胃癌要结合胃镜,肺癌要通过CT,有些患者畏惧胃镜,又害怕辐射拒绝CT,结果最终发现这些癌症时,都已经转移了。”
此外,体检要有针对性。体检项目的选择要结合年龄、身体情况、生活习惯、家族史进行选择,做到一人患癌全家查癌。特别是老年人体检时不能只重视心脑血管疾病的检查而忽视癌症的筛查,70岁以上老人最好要做到半年一查,40岁以上至少每年查1次。特别是容易忽视的便常规、肛检、胃镜、妇科、乳腺检查等。
能发现癌症的7种检查
如果某一次体检结果,显示身体各项指标都正常,明年是继续体检,还是就此认为自己的身体很健康,三五年都不用再跑医院了?
欧阳学农给出的答案是,一次体检结果并不具有长期意义,甚至几个月内就可能改变,特别是肿瘤发展速度快且症状不明显,错过早期发现的机会就等于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欧阳学农主任建议,40岁后每年至少做1次全面的身体检查,并提出“常规 防癌”体检套餐。
规范的肿瘤体检包括3个方面:
一方面是为预防癌症所做的检查,如45岁以上的乙肝患者,应定期做腹部B超检查。
另一方面是筛查早期癌症,如妇女进行宫颈涂片细胞学检查,以及时发现宫颈癌。
还有是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详细问诊和物理检查,以早期发现癌症信号。
具体的筛查项目如下——
三大常规:血、大便和小便常规检查可发现癌症的蛛丝马迹,特别是血常规出现异常,很可能是血液系统肿瘤的表现。
肝肾功能:可查出肝肾的功能状况,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必查。
肿瘤标志物:常用的有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和CA125等,有间接提示作用,但不具特异性。
胸片:反映肺部情况,拍片时最好正位侧位都拍,长期吸烟者必查。
B超:腹部B超可查出腹部各脏器状况,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必查;盆腔B超可了解卵巢、附件等情况。
胃镜:长期生活不规律、暴饮暴食、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必查。
肛门指诊:普查直肠癌最简单的方式,长期便血或大便习惯异常者必查。
家住北京的赵女士在某网站团购了某机构的防癌体检。此前,她的一个朋友被查出患有胃癌,已到晚期。“她所在的单位每年组织体检,还是没查出来,看来还是要做专门的防癌体检。”
赵女士团购的体检主要包括肿瘤筛查和血液肿瘤筛查两大项,原价1935元,优惠价488元。其中肿瘤筛查包括的项目有:腹部及子宫附件彩超,主要筛查肝、胆、胰、脾、肾、子宫、附件、膀胱肿瘤;甲状腺及乳腺彩超,筛查甲状腺和乳腺肿瘤;TCT检查,筛查妇科肿瘤;外科检查直肠指诊,筛查直肠肿瘤;胸片,筛查胸部肿瘤;尿常规,筛查泌尿系统肿瘤。血液肿瘤筛查则是通过血液中各种肿瘤标志物的含量,来判定否患有肝癌、肺癌等十几种癌。“一般人查这两大项就足够了,完全能查出是不是患有癌症!”该体检中心负责人说。
赵女士选择的体检套餐,是北京地区现有的众多防癌体检项目中的一种。据了解,北京近百家私立体检机构中,大多数都推出了防癌体检套餐,价格从几百元到一两万元不等。此外,几乎所有公立的三甲医院也都有自己的体检中心,其中防癌体检也是备受关注的项目。
曾有媒体调查过,对于30岁以下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大多认为“癌症离自己很远”,没有想过做防癌体检;30~40岁人群中,超过五成人“对防癌体检比较关注”,但真正去做的不到三成;40岁以上有近一半人做过防癌检查。近八成人面对多种多样的防癌体检项目,觉得“无从挑选,希望得到指导”。
比如,某专业体检机构的“抗肿瘤体检套餐”,价格990元,网上团购价位480元,检查26个项目,包括8项肿瘤标志物筛查;某医院推出的防癌体检套餐,价格为1678元,网上团购价866元,检查80多个项目,其中包括4项肿瘤标志物筛查。
另一家医院推出的高端体检套餐,价格则达到11000元,检查项目约50个。该套餐的检查项目与其他医院的套餐大致相同,最明显的区别是其中包含PET-CT检查,仅此一项的费用就要约8000元。
解读篇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选择防癌体检呢?先从这昂贵的PET-CT检查说起。
PET-CT并非查癌“神器”
PET-CT是一种高端医学影像诊断设备,能早期发现身体的一些功能改变,达到早期诊断疾病的目的,因此,近年来已成为防癌体检的“新宠”,尽管价格昂贵,但仍有不少人将其视为查癌“神器”。在高端体检套餐中,PET-CT是炙手可热的推荐选项。
然而,将PET-CT当成是癌症筛查的“神器”,其实是误导。PET-CT真正的作用不是在于筛查,而是用于肿瘤程度的诊断,比如,检查肿瘤是否复发,或是否有其他部位的转移。
近年来,已有业内人士提出质疑,昂贵的PETCT并非对所有肿瘤都能“一网打尽”,用其给正常人筛查肿瘤,不仅资源浪费,而且检查可能存在辐射等风险。一些肿瘤专家认为,对于普通人来说,没必要在防癌体检中选择这个项目。
肿瘤标志物异常不等于患癌
说到肿瘤标志物,这又是防癌体检中的一个主打项目,许多体检套餐宣称“几滴血就能查近10种癌症”,说的就是肿瘤标志物的检测,这类物质的存在或变化可以提示肿瘤的性质。
目前,几乎所有的体检都包括两项基础的肿瘤标志物检查:甲胎蛋白(AFP)与癌胚抗原(CEA),这两项分别是肝癌与消化系统癌症的辅助诊断指标。而在更高端的体检套餐里,肿瘤标志物已经增加到了13项。
在某知名体检机构的网站上,8个体检套餐项目中,有6个均有肿瘤标志物的检查,标价586元的男性套餐和标价663元的女性套餐均检查AFP、CEA两项;标价1641元的男性D套餐检查AFP、CEA、T-PSA(总前列腺抗原)、F-PSA(游离前列腺抗原);标价1936元的女性套餐D检查AFP、CEA、CA125(糖类抗原125)和CA153(糖类抗原153)。
然而,这些项目同时也是体检报告上的一大“雷区”。但凡这些跟肿瘤沾边的指标出现一点异常,都能把人“吓个半死”。
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教授表示,如果血液中肿瘤标志物数值升高,确实表示健康出现一定的问题,但并不能确定是患了癌,需要再次做针对性的检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张青云也认为,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如果有异常,可能有很多原因,不能光靠几项检查就说明一定患了癌症。“事实上,在临床上,通过血液检查肿瘤标志物大多用于对已经患有恶性肿瘤的人进行预后判断以及治疗指导,而不是早期肿瘤的筛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副主任医师李明说。
现今所知的肿瘤标志物,绝大多数不仅存在于恶性肿瘤中,也存在于良性肿瘤、胚胎组织甚至正常组织中。因此,单独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不能作为肿瘤诊断的依据。对健康人进行这些检查并不能减少肿瘤死亡的风险,反而增加很多不必要的担忧和额外的其他检查。一位临床医生直言不讳地说,肿瘤标志物全套用于健康人群筛查,跟滥开药物的行为没有什么区别,什么原因呢?“你懂的。” 基因检测:还只是蓝图
防癌体检当中,还有一个很吸引人的项目便是基因检测。所谓基因检测,就是通过血液以及其他体液或细胞中的DNA或RNA进行检测的技术,从而使人们能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预知身体患疾病的风险。它不仅能够追踪传染病途径,还能预测个体化疾病风险,有效预测癌症、糖尿病、唐氏综合征等多种疾病。有些项目可用于评估某些药物的疗效和副反应,如癌症靶向药物,检测出对药物敏感的基因,从而达到个性化治疗的作用。相关专家表示,“基因检测的一个重要应用是个体化治疗, 特别是靶向治疗。”对于癌症的基因检测是使用靶向药物治疗的第一步。基因检测中精准的定向,在降低痛苦的同时延长了癌症患者的生命。
但是,尽管目前基因检测的技术日趋成熟,人类目前也无法将其应用到所有已知的癌症中。欧美国家是基因研究的主力,所以目前问世的大部分基因检测目标和靶向药物都针对欧美国家多发的癌症,比如肺癌、乳腺癌、结肠癌等。而对我国多发的癌症,如胃癌和食管癌,基础研究和药物开发相对滞后。
目前医院在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时,也只针对有明确临床相关性的基因,例如癌症患者需要检测与靶向药物、化疗、放疗及病情预测相关的基因。美国一家基因检测创业公司23andMe,在提供个人基因检测服务的公司中颇有名气。它曾经面向大众进行“物美价廉”的基因检测服务。人们只需提供自己的唾液样本,然后将试管寄给 23andMe,即可进行基因检测。生成的报告涉及 240 多项健康状况特点,甚至还包含家谱、病史、遗传性状等信息。而享受这项服务则只需花费 99 美元。
但是很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就叫停了这项服务,理由是 23andMe 服务涉及医疗设备方面,而这些尚未取得监管部门的批准。对此,专家表示,23andMe提供的服务,相当于将人体的全部基因透明化。但是基因与疾病的关系极其复杂,现阶段研究无法将这些数据全部解读。
选择篇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显示,恶性肿瘤发病率在39岁以前处于较低的水平,40岁以后开始快速升高,80岁达到高峰。因此,专家建议,从40岁开始,就应该重视针对肿瘤的健康体检。
但是,肿瘤专家也表示,目前发病率位居前列的10大肿瘤,每种肿瘤的部位、病因、检查手段、患病人群等都不同,想通过一个体检把病种一网打尽,这不现实,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体检项目。
专家指出,真正有效的癌症筛查,需要根据一个人的家族病史、年龄、性别等因素来做具体有针对性的检查。比如,有肺癌家族史,或年龄大于50岁,每天抽烟1包以上,连续抽20年以上的人,就需要做肺部的低剂量螺旋CT;对45岁以上的女性来说,定期筛查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有助于发现早期恶性病变,有效降低宫颈癌死亡率,且不会增加对良性病变的过度治疗。
防癌体检需要专业的肿瘤医生
防癌体检是一个由大到小筛查肿瘤的过程,和普通体检相比,它更具有针对性,发现问题后将范围一步步缩小。李明认为,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医生。在防癌体检中,专业的医生会仔细询问被检查者的身体状况、既往病史和家族遗传史等,针对具体情况做相应检查。进行防癌检查的医生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比如简单的肛门指诊,很多体检都会做。实际上一半以上的结直肠癌和前列腺异常都能通过手指摸出来。可惜,即使是在防癌体检中,也不是所有医生都具有‘摸出癌’的丰富经验。”
“可现在很多体检机构都走形式、走过场,以牟利为主。”何裕民说,上海有这样一个真实案例,某银行老总在某私人体检机构检查完,结论是完全健康,但一个月后,他死于肝癌晚期。
选择适合自己的防癌检查
定期进行专业的癌症检查,现在仍是人类抵御癌症的最佳方法,关键是要选择具有检查、诊断、治疗系列服务的体检中心或医院进行筛查。35~60岁的人,每年应做1次防癌体检,有肿瘤家族史的特定高危人群则应每年做1~2次。
防癌检查并不是项目越多越好,关键要有针对性。专家指出,男性要特别注意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大肠癌和胰腺癌的征兆;女性则要注意检查乳腺癌、宫颈癌和卵巢癌。女性第一次性生活两年后,最好进行宫颈癌筛查,并坚持一年1次;月经异常、过晚婚育、有家族史、滥用雌激素、精神压力过大的女性,则应重点进行乳腺癌检查;中老年人、嗜烟者,则是肺癌筛查的重点人群,应每半年至一年查1次胸部X线或CT。
对于目前大众的体检情况,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肿瘤科主任欧阳学农认为,大部分人的体检还是停留在表面——不该做的体检项目做了一堆,该做的没有做。
很多人认为要查肿瘤,抽血查一查肿瘤标注物就可以了,殊不知很多癌症通过这项检查根本查不出来。“癌症的检查一定要配合一些仪器,比如胃癌要结合胃镜,肺癌要通过CT,有些患者畏惧胃镜,又害怕辐射拒绝CT,结果最终发现这些癌症时,都已经转移了。”
此外,体检要有针对性。体检项目的选择要结合年龄、身体情况、生活习惯、家族史进行选择,做到一人患癌全家查癌。特别是老年人体检时不能只重视心脑血管疾病的检查而忽视癌症的筛查,70岁以上老人最好要做到半年一查,40岁以上至少每年查1次。特别是容易忽视的便常规、肛检、胃镜、妇科、乳腺检查等。
能发现癌症的7种检查
如果某一次体检结果,显示身体各项指标都正常,明年是继续体检,还是就此认为自己的身体很健康,三五年都不用再跑医院了?
欧阳学农给出的答案是,一次体检结果并不具有长期意义,甚至几个月内就可能改变,特别是肿瘤发展速度快且症状不明显,错过早期发现的机会就等于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欧阳学农主任建议,40岁后每年至少做1次全面的身体检查,并提出“常规 防癌”体检套餐。
规范的肿瘤体检包括3个方面:
一方面是为预防癌症所做的检查,如45岁以上的乙肝患者,应定期做腹部B超检查。
另一方面是筛查早期癌症,如妇女进行宫颈涂片细胞学检查,以及时发现宫颈癌。
还有是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详细问诊和物理检查,以早期发现癌症信号。
具体的筛查项目如下——
三大常规:血、大便和小便常规检查可发现癌症的蛛丝马迹,特别是血常规出现异常,很可能是血液系统肿瘤的表现。
肝肾功能:可查出肝肾的功能状况,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必查。
肿瘤标志物:常用的有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和CA125等,有间接提示作用,但不具特异性。
胸片:反映肺部情况,拍片时最好正位侧位都拍,长期吸烟者必查。
B超:腹部B超可查出腹部各脏器状况,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必查;盆腔B超可了解卵巢、附件等情况。
胃镜:长期生活不规律、暴饮暴食、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必查。
肛门指诊:普查直肠癌最简单的方式,长期便血或大便习惯异常者必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