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上海高考作文的思辨与生活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_zhang_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2011—2015年上海延续了多年的思辨作文命题思路,赢得了较好的声誉,这种命题思路的多年强化,对一线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15年和2017年全国I卷的作文命题都着意于设置情境,在情境中给定任务,对高考作文命题方向有指导意义。上海高考综合改革实施之后,作文命题思路做了微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近两年的上海高考命题中我们能够体会到更多的变化,思辨与生活的结合引起了大家的更多关注。
  【关键词】新高考 作文 思辨与生活
  交际语境作文写作中,立意是重中之重。写作过程中往往议论的架子搭好了,但是论点之间逻辑性不强,论据与论点之间联系较少,简单的观点加事例是通病,这都是立意不明确所导致的。
  一、从命题者的角度考虑,题目立意的内涵和外延要体现思辨与生活的结合
  2011年以来,上海作文题在思辨方面的确做出了积极地探索,形成了一定的风格。但也出现了重“玄思”的倾向,新高考实施之后,高考作文命题的方向在辩证思维的基础上介入了生活的情境,呈现出向交际语境作文靠拢的趋势。2016年的“评价他人的生活”,2017年春考的“关注”、秋考的“预测”,2018年春考的“世界自有其原则”,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又和实际生活有一定关联度,让学生有话可说,使得测量更集中于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水平。
  二、从学生的角度考虑,立意是指导,思辨是行文的根基
  学生对题目的思考具体体现在观点的确立上。很多学生将思辨简单地理解为“一分为二”,形成一种模式——(**是好的),但……,所以……;(**是好的),但……,所以……;(二者适当结合,)则……。所有的事物都可以这样讨论,比如“小和大”“变与不变”等等,但这样的讨论既无有效的言语交际信息,又无启迪人思考的实在意义,这是伪思辨。
  作文材料中设置了特定的取舍两难的情境,学生要针对具体的话题进行思考,要着力于解决思想上的困境。假设自己的观点被别人否定之后,自己应该如何辩驳,在不断地反驳中将文章推向问题的核心,不能为了思考而思考,落入形而上的套路中。
  三、思辨与生活相结合,提升思维品质
  1.确立主人翁心态,思考社会现象
  高三的学生过了18岁之后就成人了,是一位正式的公民了,但是我们学生的公民意识还没有完全确立,作文命题如果能从这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无疑是一种鞭策。2016年的题目“评价他人的生活”,学生发表自己对评价的看法就体现了主人翁心态。学生如能尝试着做正直、客观、公正、温暖的评判者,不人云亦云,不瞎起哄,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会带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教师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不断强化独立思考意识,确立主人翁心态,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提升思维品质。
  2.培养理性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近两年上海高考作文材料中虽然没有明显的对立的概念或者情境,但是这种现象本身就有多面性。刚刚结束的2018年春考,作文题目“人们往往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充足的理由,然而,事情是怎样,它还是怎样,世界自有其原则”。学生结合社会中存在的很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体现在字里行间,“趋利避害是人生的一种常见形态,由于内容和方式等的差异,往往会有层次的区别”,学生对于“利和害”的定位就能够体现他的社会责任感是否强烈。有些同学关注自己的学习、作业、手机等日常生活;有的同学则关注虐童事件、日本留学生江歌案等社会热点,有的学生也会沉迷于各种八卦信息中。学生如何在这样的利害乱象中拨开迷雾,看清本质,需要理性的精神,也需要青年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3.塑造健全人格,提升社会参与度
  学生对于所给材料的思考能够体现他的认知水平,学生也可以通过思考这些问题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以达到健全自身人格,提升社会参与度的目的。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也在不断地趋利避害,也在不断地明白哪些利不能趋,哪些害不能避,这些害就是成长的代价。
  2018春考刚刚结束,新高考的作文命题思路也比较明朗了,思辨与生活的结合更加紧密。“世界自有其原则”,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遵循“提现象——揭原因——析危害——明途径——作结论”的思路,把哲学思辨和生活融合在一起,以主人翁的心态,思考社会现象,塑造健全人格,培养理性精神,提升社会参与度,这是高考写作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冯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考试手册·详细解读·语文[M].北京: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5.
  [2]李建生.高中作文:哲学思辨与议论文写作20课[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上海民办常青中學)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团体心理辅导讲究共同感,每一个成员都需要有责任和担当勇气,这样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集体成长气氛。教师在心理辅导设计时,需要从正视挫折、分析致因、重构信心等角度展开引导,帮助学生团体顺利度过挫折期,真正在挫折中完成思想蜕变和洗礼。  【关键词】高中 心理辅导 正视挫折  高中心理健康辅导课程构建时,需要对多种教學资源展开整合和优化处理,根据学生心理实际展开教学设计。在团体心理辅导教学中,教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在高中英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正是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优势,才被教师愈加的重视起来,不过在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小组学习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并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教学效果。本文章通过分析现阶段小组合作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高中英语 课堂教学  引言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素质教育在我国全面推行,初中物理也是重要学科,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可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欲,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学校也对初中物理进行了改进措施,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创新。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创新思路  在初中物理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实验是非常重要一项内容,实验可以检验出真理,对提高初中学生物理
【内容摘要】高中学生学习高中地理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概况,可以对自然界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可以使学生更加科学和理性地认识和看待世界。因此,我们可以说,高中地理课程在高中阶段起着重要作用,有着重要意义。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进行,微課的出现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关键词】微课 高中地理 应用策略  “微课”兴起于美国,后在欧美国家流行起来,逐渐传入
【内容摘要】篮球是一项受到人们普遍喜爱的运动。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篮球项目的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个人意志力。文章探究了高中體育篮球教学的特点及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体育 篮球教学 教学策略  篮球是学生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项运动,学生在参与篮球运动的过程中,能有效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缓解身心压力。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有
实验是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于实验的教学总是能从简就从简,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实验思维、操作能力很低下,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认真对待实验教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一、利用探索实验,增强教学效果  以前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对于书中的实验绝大多数都是由教师进行演示,学生就只是负责实验的观察,这样的实验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渐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学手段也逐渐融入到初中英语课堂中去。“四导四学”法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有非常大的帮助。本文将针对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如何引入“四导四学”教学方法,做简要概述,希望能对初中英语教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英语语法 四导四学 教学  前言  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让课堂教学提高质量,是提高教学质
自主学习即学习主体自主的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有利于实现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目标。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自主学习呢?  自主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学习不能削足适履,让学生去适应老师,适应教材,而应该以学习定教学。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素质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去学习。允许学生有选择的权利。同样的内容,对不同班级,不同特点的学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教育部于2013年6月颁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教基二〔2013〕2号),同时下发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自《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颁布以来,全国上下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围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的基本要求进行积极的改革,目标是寻求一个比较合理的、反映时代特征和需求的教育质量综合
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是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有效形式,其教育目的是将高中生培养成具有环境伦理思想与可持续发展观的新时代公民,也就是对人类及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十分关心,并具有正确的环境、资源及人口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将核心素養培养当成育人指导思想,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渗透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思路中。那么,在核心素养目标下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是教师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