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朝定居指南》以浅显风趣的笔调,介绍唐人衣、食、住、行、语言、娱乐、宗教、节庆、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从细节出发,展现唐代(主要是初唐时期的长安)社会图景。作者假定一种情景,试图展示作为现代人的读者,如果穿越到了唐朝,亲眼所见的真实唐人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用美味糕点征服他的心
如果孤身一人穿越到唐朝,我劝您还是别往“西点烘焙女王”的目标去努力了,从烧炭打铁开始的工程量太大。不过值得安慰的是,“糕点”这个目标的大方向还是正确的,因为唐朝人确实非常喜欢吃点心,特别是那些甜滋滋、油腻腻、花里胡哨、五彩斑斓的各种糕饼,不但是居家闲食必备,还能成为酒席盛宴上的主角呢!
您不信?那我们今天就穿越到唐朝富贵人家的厨房里去看看。
落地一睁眼,面前就有个像管家的男子恭恭敬敬递给您一卷厚纸:“阿郎拜尚书左仆射,上烧尾,食账拟定,呈娘子过目。”
这一串中古汉语又让您头大了吧!哈哈……别着急,咱们慢慢来理解。“阿郎”是唐朝奴仆对自家男主人的称呼,“娘子”是称呼有身份的妇女,看样子您是穿越到这家做了女主人。“尚书左仆射”是什么呢?具体地说是尚书省的首长,您可以简单地理解成朝廷等级最高的官员,您丈夫这是刚刚当上大官呢!
“上烧尾”就是唐朝人当了大官以后,请皇帝和同僚朋友们吃饭,这顿饭就叫“烧尾宴”“烧尾食”。而这种“往皇宫里送美食”的行动就叫“上烧尾”啦。
下面我们可以开始对号入座、对名认食啦!
“‘单笼金乳酥’目下如何?”您问管家,他把您带到一座大灶旁边,时辰正好,灶上的蒸笼一掀,一阵混合着浓郁奶香味的白雾热腾腾直冲您脸。
您挥开水雾,定睛一看,这层蒸笼上,只放了一枚金黄油亮、软绵绵、松趴趴的大包子。听旁边厨役讲解,是用黄酥油跟面粉糅在一起做出来的,原来这“单笼金乳酥”就是奶黄大包啊……
这具炉灶其它火眼上,还蒸制着别的食物,您可以继续视察。“蒸”是唐朝人最常用的烹饪技术之一,蒸出来的各种发面死面、有馅无馅、内馅外馅的面食(当时统称为“蒸饼”),也在唐朝点心里占了重要地位。
“娘子看这边。”厨役又掀开一个蒸笼,向您炫耀他的手艺。这一笼里是圆形花朵状的蒸糕,看上去平平无奇,但听厨子吹嘘,这是他用极软的面团层层抹上油膏,反复折叠翻转了7次,最后做成圆花蒸出来,所以叫“七返膏”。咬上一口,滋味夹纠缠结,松软甜香,别提多好吃了——其实就是现代的“花卷”吧。
您再看这一笼“金粟平 ”,扁扁平平的蒸饼面上,摊铺着像金色小米粒一样的东西,猜猜是什么?
哎,不用客气,拈个咬一口吧,吃出来没有?粒粒滑软在口腔中爆开,浓鲜迸发……对啦,这可是西元21世纪最流行的世界珍味之一——鱼子酱!鲜死人了吧,哈哈……您说这不是整个一鱼子酱比萨饼吗?
“御黄王母饭”,是用上好的黄米蒸出饭来,浇一层热腾腾的肉油,再铺上多种菜肴,做出来的超级杂烩盖浇饭。您看这一大盆盖浇饭,那真是量大料多毫不欺客,神马KFC、吉野家都差远了!
雪梨谁还啃着吃
穿越到唐朝开元天宝年以后,成了一位大官家女主人的您,如果要在家里接待重要客人,不想被议论“不懂规矩”“失礼”的话,有什么东西是必备的呢?
只说食物方面,时间点掐得准的话,也许可能不用留人家吃饭喝酒,但有3种吃食不可少,必须在客人进你家的时候就准备好摆出来,那就是茶、点心和干鲜果品。
没错,拜诗人和小说家们所赐,唐朝水果里知名度最高的一种就是“荔枝”了。什么“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由于杨贵妃亲自为这一奢侈品代言,荔枝美名传扬天下。在作为唐朝政治文化中心区的黄河流域,富贵人家都把能吃到荔枝当成炫耀的资本。
不过,拿荔枝来显摆的难度太大。退而求其次,还有一种高端水果,不但奢侈而且很有文化品位,长安人咬咬牙努努力可以弄到,这就是现代小资们喜欢卖弄的“车厘子”——樱桃。
樱桃,唐朝人也叫“含桃”。说它有文化品位,因为在北方地区,樱桃是一年中最早成熟的水果之一,被称为“初春第一果”。每年樱桃季到来的时候,朝廷用它来供祖宗,皇帝带着大臣在皇家樱桃园里搞采摘,专门开宴席品尝,还向近臣赏赐樱桃作为一种荣宠象征,受赏的大臣要隆重地写诗做文章答谢皇帝,夸耀自己有面子,像王维、韩愈、白居易这样的大手笔都写过。
而且,每年新科进士放榜的时间,也往往跟樱桃成熟时间重合,新进士们聚在一起大吃的“樱桃宴”也相当有名。不过说是“大吃”,其实每人能享受一小碟已经不错了,因为这种水果非常贵,您听说过“樱桃好吃树难栽”吗?虽然长安本地可以出产樱桃,但也就集中在皇家御苑的樱桃园和不多的一些果园里,每年产量有限,所以谁家请客能弄些樱桃来,那是很让人惊叹的。
还比如,您家突然来了贵客,手忙脚乱间,您发现家里还有些鲜鸭梨,是不是就打算让仆人洗干净直接端上去招待?千万别,这又显出您土气来了。
梨子在唐朝北方是比较常见的水果,但唐朝人喜欢吃的却是蒸熟的梨。“田家老翁无可作,昼甑蒸梨香漠漠。” 白天闲着没事,在家蒸个梨吃,这日子过得多悠闲啊。梨蒸熟了吃生津润肺消痰还解醉,最受酒鬼们欢迎了。
再给您透露个宫廷秘闻,据说现在最流行的除了蒸梨以外,还有“炉端烧梨”,也就是用炉火明着烧烤梨子至熟再吃,而且流行亲手现烧现吃。即使是贵为皇帝的唐肃宗李亨,也在宫中自己弄个炉子,亲手给3个儿子和大臣烧梨吃。所以如果您来不及蒸梨了,干脆就往客厅里弄个炉子一摆,让主人和客人自己动手,没准还是很时尚很受欢迎的高雅活动呢。
万一烧过头,浪费了几个梨,那也不要紧,因为梨不算太贵太珍异的水果,在北方城镇的市场上比较容易买到。而且各地都有自己的名优品种,像长安地区最有名的叫“哀家梨”(跟太后皇后没关系,谢谢),洛阳报德寺的梨传说最大的一个重6斤,常山真定梨、青州水梨、郑州鹅梨等也都名扬天下。 劝酒是门必不可少的技能
作为一个唐朝贵族大官家的女主人,要撑门面摆酒席请客,可不是光会端一堆食物上桌就能过关的。其实现在也一样,如果您家里请客,只顾摆上一道又一道山珍海味,客人们埋头狂吃相互不搭理,那气氛也好不到哪儿去,日后人们说起来对这次Party不会给什么好评价。
要活跃气氛的话,古今通例,大都得依靠“喝酒”和“劝酒”。
好啦,你的大官丈夫的同事好友们到齐,一群贵族爷们儿坐在您家宴会厅里,水果点心摆上桌,酒坛酒勺抬进场,一道道大菜依次捧入,您这个女主人现在应该开口说什么了呢?
“各位郎君吃好喝好,奴家告退。”
其实吧,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还真是挺大。因为按照儒家礼法,成年男女不同席,越是身份高贵、地位尊崇的贵族妇女,越不应该在公开场合露面。盛装出席,向男客们行个礼隔空敬一杯酒,已经算是女主人给面子了。正经来说,只有在宴请女宾(各贵族家夫人、小娘子)时,女主人才会在酒席上从头坐到尾而且掌控活动过程。
不过呢,凡事都有例外,而且在唐朝这个风气比较开放的社会里,“例外”还会悄没声地变成“常见”。良家妇女参加男性宴会,固然可能会被视为“有失身份”(原因下面再讲),也有可能被理解为主人家“不见外”,拿客人都当自家人,所以没必要让女眷回避。这其间的微妙分寸感,只有当事人双方自己体会和掌握了。
在不那么讲究礼法的阶层里,比如平民奴婢之类的,男女同席共饮就更常见了。所以无论您穿越成什么身份的唐朝人,掌握“劝酒的艺术”都是一门必不可少的技能。
唐朝人劝酒有很多种方式,文雅的、欢快的、热烈的、豪迈奔放的,但是这种自言自语的粗俗劝酒歌您还是最好别拿出来献丑了。唐朝人一般用“行酒令”的方式来劝酒,这是一种非常流行时尚也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大家都很重视,系统理论也很多。
就先说这“行酒令”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吧,您以为一大堆乌合之众坐一起开喝就行了?才不是呢,至少要设3个管理人员,分别叫“明府”“律录事”和“觥录事”。
“明府”通常是酒席上最有威望的人,他负责监督整个酒令活动,指挥“律录事”和“觥录事”干活。“律录事”也叫“席纠”或“酒纠”,负责宣令、行酒、判断是非对错,也就是管动嘴的;“觥录事”又叫“主罚录事”,是听席纠命令,负责跑腿上去罚酒灌酒。
注意啦,这就要说到为什么一般良家贵族妇女不应该跟一堆大男人混在一起喝酒了。因为酒席上的3名管理员当中,最重要的“律录事”,往往是由妓女——特别是“名妓”来充当的。到了唐朝后期,酒令文化鼎盛的时候,社会上专门有一批以陪酒为主兼营陪宿的女性,叫做“饮妓”,几乎所有贵族达官文人举办的大型宴会上,都要请饮妓捧场,一边喝酒行令一边拉拉小手说点黄色笑话什么的。所以在这种场合里出现的女性也经常会被一概视为特殊职业者,良家妇女自重三思。
(待续)
摘自《唐朝定居指南》
森林鹿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定价:39.80元
用美味糕点征服他的心
如果孤身一人穿越到唐朝,我劝您还是别往“西点烘焙女王”的目标去努力了,从烧炭打铁开始的工程量太大。不过值得安慰的是,“糕点”这个目标的大方向还是正确的,因为唐朝人确实非常喜欢吃点心,特别是那些甜滋滋、油腻腻、花里胡哨、五彩斑斓的各种糕饼,不但是居家闲食必备,还能成为酒席盛宴上的主角呢!
您不信?那我们今天就穿越到唐朝富贵人家的厨房里去看看。
落地一睁眼,面前就有个像管家的男子恭恭敬敬递给您一卷厚纸:“阿郎拜尚书左仆射,上烧尾,食账拟定,呈娘子过目。”
这一串中古汉语又让您头大了吧!哈哈……别着急,咱们慢慢来理解。“阿郎”是唐朝奴仆对自家男主人的称呼,“娘子”是称呼有身份的妇女,看样子您是穿越到这家做了女主人。“尚书左仆射”是什么呢?具体地说是尚书省的首长,您可以简单地理解成朝廷等级最高的官员,您丈夫这是刚刚当上大官呢!
“上烧尾”就是唐朝人当了大官以后,请皇帝和同僚朋友们吃饭,这顿饭就叫“烧尾宴”“烧尾食”。而这种“往皇宫里送美食”的行动就叫“上烧尾”啦。
下面我们可以开始对号入座、对名认食啦!
“‘单笼金乳酥’目下如何?”您问管家,他把您带到一座大灶旁边,时辰正好,灶上的蒸笼一掀,一阵混合着浓郁奶香味的白雾热腾腾直冲您脸。
您挥开水雾,定睛一看,这层蒸笼上,只放了一枚金黄油亮、软绵绵、松趴趴的大包子。听旁边厨役讲解,是用黄酥油跟面粉糅在一起做出来的,原来这“单笼金乳酥”就是奶黄大包啊……
这具炉灶其它火眼上,还蒸制着别的食物,您可以继续视察。“蒸”是唐朝人最常用的烹饪技术之一,蒸出来的各种发面死面、有馅无馅、内馅外馅的面食(当时统称为“蒸饼”),也在唐朝点心里占了重要地位。
“娘子看这边。”厨役又掀开一个蒸笼,向您炫耀他的手艺。这一笼里是圆形花朵状的蒸糕,看上去平平无奇,但听厨子吹嘘,这是他用极软的面团层层抹上油膏,反复折叠翻转了7次,最后做成圆花蒸出来,所以叫“七返膏”。咬上一口,滋味夹纠缠结,松软甜香,别提多好吃了——其实就是现代的“花卷”吧。
您再看这一笼“金粟平 ”,扁扁平平的蒸饼面上,摊铺着像金色小米粒一样的东西,猜猜是什么?
哎,不用客气,拈个咬一口吧,吃出来没有?粒粒滑软在口腔中爆开,浓鲜迸发……对啦,这可是西元21世纪最流行的世界珍味之一——鱼子酱!鲜死人了吧,哈哈……您说这不是整个一鱼子酱比萨饼吗?
“御黄王母饭”,是用上好的黄米蒸出饭来,浇一层热腾腾的肉油,再铺上多种菜肴,做出来的超级杂烩盖浇饭。您看这一大盆盖浇饭,那真是量大料多毫不欺客,神马KFC、吉野家都差远了!
雪梨谁还啃着吃
穿越到唐朝开元天宝年以后,成了一位大官家女主人的您,如果要在家里接待重要客人,不想被议论“不懂规矩”“失礼”的话,有什么东西是必备的呢?
只说食物方面,时间点掐得准的话,也许可能不用留人家吃饭喝酒,但有3种吃食不可少,必须在客人进你家的时候就准备好摆出来,那就是茶、点心和干鲜果品。
没错,拜诗人和小说家们所赐,唐朝水果里知名度最高的一种就是“荔枝”了。什么“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由于杨贵妃亲自为这一奢侈品代言,荔枝美名传扬天下。在作为唐朝政治文化中心区的黄河流域,富贵人家都把能吃到荔枝当成炫耀的资本。
不过,拿荔枝来显摆的难度太大。退而求其次,还有一种高端水果,不但奢侈而且很有文化品位,长安人咬咬牙努努力可以弄到,这就是现代小资们喜欢卖弄的“车厘子”——樱桃。
樱桃,唐朝人也叫“含桃”。说它有文化品位,因为在北方地区,樱桃是一年中最早成熟的水果之一,被称为“初春第一果”。每年樱桃季到来的时候,朝廷用它来供祖宗,皇帝带着大臣在皇家樱桃园里搞采摘,专门开宴席品尝,还向近臣赏赐樱桃作为一种荣宠象征,受赏的大臣要隆重地写诗做文章答谢皇帝,夸耀自己有面子,像王维、韩愈、白居易这样的大手笔都写过。
而且,每年新科进士放榜的时间,也往往跟樱桃成熟时间重合,新进士们聚在一起大吃的“樱桃宴”也相当有名。不过说是“大吃”,其实每人能享受一小碟已经不错了,因为这种水果非常贵,您听说过“樱桃好吃树难栽”吗?虽然长安本地可以出产樱桃,但也就集中在皇家御苑的樱桃园和不多的一些果园里,每年产量有限,所以谁家请客能弄些樱桃来,那是很让人惊叹的。
还比如,您家突然来了贵客,手忙脚乱间,您发现家里还有些鲜鸭梨,是不是就打算让仆人洗干净直接端上去招待?千万别,这又显出您土气来了。
梨子在唐朝北方是比较常见的水果,但唐朝人喜欢吃的却是蒸熟的梨。“田家老翁无可作,昼甑蒸梨香漠漠。” 白天闲着没事,在家蒸个梨吃,这日子过得多悠闲啊。梨蒸熟了吃生津润肺消痰还解醉,最受酒鬼们欢迎了。
再给您透露个宫廷秘闻,据说现在最流行的除了蒸梨以外,还有“炉端烧梨”,也就是用炉火明着烧烤梨子至熟再吃,而且流行亲手现烧现吃。即使是贵为皇帝的唐肃宗李亨,也在宫中自己弄个炉子,亲手给3个儿子和大臣烧梨吃。所以如果您来不及蒸梨了,干脆就往客厅里弄个炉子一摆,让主人和客人自己动手,没准还是很时尚很受欢迎的高雅活动呢。
万一烧过头,浪费了几个梨,那也不要紧,因为梨不算太贵太珍异的水果,在北方城镇的市场上比较容易买到。而且各地都有自己的名优品种,像长安地区最有名的叫“哀家梨”(跟太后皇后没关系,谢谢),洛阳报德寺的梨传说最大的一个重6斤,常山真定梨、青州水梨、郑州鹅梨等也都名扬天下。 劝酒是门必不可少的技能
作为一个唐朝贵族大官家的女主人,要撑门面摆酒席请客,可不是光会端一堆食物上桌就能过关的。其实现在也一样,如果您家里请客,只顾摆上一道又一道山珍海味,客人们埋头狂吃相互不搭理,那气氛也好不到哪儿去,日后人们说起来对这次Party不会给什么好评价。
要活跃气氛的话,古今通例,大都得依靠“喝酒”和“劝酒”。
好啦,你的大官丈夫的同事好友们到齐,一群贵族爷们儿坐在您家宴会厅里,水果点心摆上桌,酒坛酒勺抬进场,一道道大菜依次捧入,您这个女主人现在应该开口说什么了呢?
“各位郎君吃好喝好,奴家告退。”
其实吧,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还真是挺大。因为按照儒家礼法,成年男女不同席,越是身份高贵、地位尊崇的贵族妇女,越不应该在公开场合露面。盛装出席,向男客们行个礼隔空敬一杯酒,已经算是女主人给面子了。正经来说,只有在宴请女宾(各贵族家夫人、小娘子)时,女主人才会在酒席上从头坐到尾而且掌控活动过程。
不过呢,凡事都有例外,而且在唐朝这个风气比较开放的社会里,“例外”还会悄没声地变成“常见”。良家妇女参加男性宴会,固然可能会被视为“有失身份”(原因下面再讲),也有可能被理解为主人家“不见外”,拿客人都当自家人,所以没必要让女眷回避。这其间的微妙分寸感,只有当事人双方自己体会和掌握了。
在不那么讲究礼法的阶层里,比如平民奴婢之类的,男女同席共饮就更常见了。所以无论您穿越成什么身份的唐朝人,掌握“劝酒的艺术”都是一门必不可少的技能。
唐朝人劝酒有很多种方式,文雅的、欢快的、热烈的、豪迈奔放的,但是这种自言自语的粗俗劝酒歌您还是最好别拿出来献丑了。唐朝人一般用“行酒令”的方式来劝酒,这是一种非常流行时尚也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大家都很重视,系统理论也很多。
就先说这“行酒令”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吧,您以为一大堆乌合之众坐一起开喝就行了?才不是呢,至少要设3个管理人员,分别叫“明府”“律录事”和“觥录事”。
“明府”通常是酒席上最有威望的人,他负责监督整个酒令活动,指挥“律录事”和“觥录事”干活。“律录事”也叫“席纠”或“酒纠”,负责宣令、行酒、判断是非对错,也就是管动嘴的;“觥录事”又叫“主罚录事”,是听席纠命令,负责跑腿上去罚酒灌酒。
注意啦,这就要说到为什么一般良家贵族妇女不应该跟一堆大男人混在一起喝酒了。因为酒席上的3名管理员当中,最重要的“律录事”,往往是由妓女——特别是“名妓”来充当的。到了唐朝后期,酒令文化鼎盛的时候,社会上专门有一批以陪酒为主兼营陪宿的女性,叫做“饮妓”,几乎所有贵族达官文人举办的大型宴会上,都要请饮妓捧场,一边喝酒行令一边拉拉小手说点黄色笑话什么的。所以在这种场合里出现的女性也经常会被一概视为特殊职业者,良家妇女自重三思。
(待续)
摘自《唐朝定居指南》
森林鹿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定价:3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