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的七个“迷信”

来源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shi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金融危机尽管在人类的金融发展史上表现方式不太一样,但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大多是资产泡沫和人性狂欢的结果,每一次金融危机前,往往伴随着金融体系的迅速膨胀,金融机构的冒进扩张,金融市场乱象频发。
  第一个就是迷信“这次不一样”。金融危机往往爆发在人类的经济和社会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之后,这时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很大改变,都认为这一轮的经济繁荣是由科技的推动力来实现的,不用受到以前传统的金融规则的影响。在这种心态下,大家就会进入一个特别喜欢消费或向未来借贷的生活方式,所以从家庭的资产负债表扩张,发展到金融体系的资产负债表扩张,进而扩大到国家的资产负债表扩张。但实际上每次金融危机都一样,它的主要特征都是高杠杆、持续的价格上涨。
  第二个错误是,我们会在金融危机前迷信“好日子永远会持续”,流动性过剩是常态。2007年前,全球流动性过剩,也伴随着全球的资产荒,我们认为流动性会永远充沛,但一旦市场上风吹草动,我们的信心是建立在沙土之上的,非常脆弱。所以2007年中期,整个全球的流动性一下子逆转,一周之内从流动性过剩变成了流动性紧缩。
  第三个错误是,我們认为金融要“做大做强”。在金融危机前十年,欧美国家的金融业产值占GDP比例提高了2%,很多国家在竞相打造所谓的国际金融中心,但繁荣是建立在表象上的。金融的核心功能是提高资源分配的效率,跟它的规模、在GDP中占多大产值,没有关系。背离了这样一个实体经济的目标,肯定会出问题。
  第四个是我们迷信“混业经营是必然趋势”。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之前,大家都在打造“金融航母”、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做地域和业务的扩张。但其实混业经营不是趋势,是轮回。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摩根家族就是一个混业经营的巨无霸,它一度承担了美国中央银行的很多职能,但是在上一次全球经济大萧条之后,美国出台了“格拉斯法案”,把金融体系一分为二,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离,为了防止这两个市场的风险传递。上次危机之后,轮回又变了,提倡业务分离。所以不要认为混业是一个方向,它是阶段性选择。
  第五个教训是,金融机构追求股东回报的最大化,怎么让股东回报最大?当然要把收益提高,所以在资产端,为了做高ROE,在每个业务利润很薄的情况下,无限放大杠杆倍数,人为提高ROE数值。这变得非常薄的利润,却借了一大堆钱,把它做成了很大的生意。在负债端,为了降低融资成本,过度依靠批发性的同业短期融资,希望用可以滚动的隔夜拆借利率,长期支持资产端业务,出现了巨大的期限错配。
  第六个教训是,迷信华尔街创造出来的所谓金融创新产品。坦率讲,我们做的很多金融创新产品,它的出发点不在于降低信息的不对称,对风险进行准确定价,而在于用一些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把风险在全世界投资者范围内进行分散。这就导致金融投资的链条越来越长,不仅没有降低信息不对称,还加剧了信息不对称。
  第七个教训是,迷信市场调节的无形之手,提倡无为监管。人们在危机之前认为,对那些拿有钱人的闲钱进行投资的,像对冲基金,不需要监管。但金融危机之后,我们知道一个深刻的教训,没有任何一个机构活在真空里,高风险机构的钱尽管是有钱人的闲钱,但它的交易对手完全可能是养老金、共同基金、商业银行。它们的倒闭也会把其他的机构拉下水。
  虽然金融危机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但人类社会对危机的记忆常常是短暂的。当伤痛刚开始减弱的时候,监管放松的思潮就会起来。当大家都忘掉这个教训的时候,当人性又开始狂欢、资产泡沫开始形成的时候,下一场危机的序幕也就拉开了。
其他文献
有些人的手总是停不下来,不是抠手就是抠嘴,要不然就撸一把头发。总之,一定要把自己整出“伤”来,他们才会暂时收手。   有这种习惯的朋友,可能得了一种病——强迫性皮肤剥离症,也被称作强迫性皮肤搔抓症。      什么是强迫性皮肤剥离症?   强迫性皮肤剥离症是一种疾病,患者会经常性地剥离皮肤,并且足够严重,导致组织损伤,可能会给人带来工作、社交或其他日常活动中的困扰或问题。   最主要的四
@所有人,  2018年你有10个民生大红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全面部署2018年经济工作,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精准施策,在教育、就业、养老、医疗、住房、脱贫、环保、税负、三农、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发出至少十大民生红包,将实实在在惠及你我。  教育  解决好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问题  会议提出,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
刚离婚的人,总感觉离婚似乎是个见不得人,见不了光的事情,想捂都捂不住。总是愁眉苦脸,萎靡不振,一副天要塌下来的样子。的确,他们要面对好多现实的,难以启齿的事情,要学会在孩子,自己,家人,亲戚,朋友,社会角色方面的转变等等。   一是要心理度过自卑关   不要把离婚看成自己人生的失败,是自己命不好,是自己眼瞎了,是对方要求太高了,是自己背叛了等等的自责,怪罪,各种的寻找原因,理由。一句话,一旦离
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然而,不论是这个节日,还是送康乃馨给妈妈的传统,都起源于美国。  萱草就是我們熟悉的“黄花菜”  “中国其实有代表母亲的花卉,就是萱草。”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研究所教授田兆元告诉记者,萱草出现在中国古籍记载中已有3000多年历史,作为代表母亲的意象符号也有千余年历史。唐代孟郊《游子吟》中“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表达的就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含义,客家匾额中有
随着赴国外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不断增加,一方面通过“爆买”给当地带去经济实惠,另一方面又有部分人因嗓音过大等陋习受到指摘。对此,日本媒体《日刊SPA》8日报道称,这有可能是因为语言习惯、喜欢结伴而行等特点产生的先入为主的印象。  中国游客嗓门儿到底大不大?为弄清这个问题,《日刊SPA》用噪音测定仪测试了不同国家人的噪音高低。公平起见,测定对象为中国游客、在本国的中国人、日本人以及其他外国人,测试场所
1   十几年前,我初到这座城市,有一晚和同事在一家商场闲逛,无意间转到一家女装专柜。   是个小众的品牌,略中性的风格,莫兰迪色系,棉麻或牛仔质地,从款式到纽扣和抽绳的设计,无一不包含我喜欢的自由、惬意、舒适、洒脱。   一见倾心。   唯一的遗憾是,这种风格,只有高挑的女子才能穿出该有的味道来,而瘦小的我,选中的衣服都显宽大。   但实在喜欢,还是买了两件,拿到制衣社略做修改,舒舒服
说起“朦胧诗”,人们一般会认为它是20世纪70年代的产物,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诞生过一位著名的朦胧诗人,他的有些诗意境繁复、晦涩难懂,宋金时期的一位后辈诗人就曾发出这样的浩叹:“诗家都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元好问笔下的西昆,就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
灯下读到一段曹孟德的故事,我窥见了大人物的小心思,透出了一点人间暖意。   曹操死前,著《遗令》,内容全是琐事安排。一生戎马,临别人世,他最急切说的话是:爱妻爱妾们平时都很勤劳辛苦,我死了以后让她们住铜雀台,不要亏待她们。   后面的话更有點不可思议:余下的熏香分掉,不要用来祭祀,免得浪费。各房的女人闲着也是闲着,可以学着编丝带、草鞋卖钱。   孟德还说:我一生不觉得对不起谁,唯独不知到了九
张继在唐朝算不上大诗人,但他的《枫桥夜泊》让他名垂千古。张继写这首诗时,心境是非常焦虑的,从诗中看,他已经失眠了大半夜。“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一句,说明月亮快要落山了,但诗人还是睡不着。  在唐诗和宋词中,“焦虑”是一种普遍性情绪,也是大量作品创作的源起,很大一部分诗词中都有描写各种焦虑的情绪。  今人是不是比古人更加焦虑?从这个维度上是无法比较的,但人类的情感应该是一致的,焦虑总是与人如影相随,无
2004年8月,有人送我一个土彩罐,唐代的,朱砂底色,罐身绘牡丹等花,很是艳丽。我把它放在案几上。一日上午,我在书房,一股风从窗子进来,土彩罐里竟有响声,“呜呜呜”,像吹口哨。风过罐口会有响动,土彩罐发出的声音幽细有致,我就盯着它看。词典里有一个词叫“御风”,这词虽好,但有些霸气,我还是喜欢陕西的一个县名——扶风。   这日我又读到《西京杂记》上的一段话,还是说到风,我就把它抄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