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人的手总是停不下来,不是抠手就是抠嘴,要不然就撸一把头发。总之,一定要把自己整出“伤”来,他们才会暂时收手。
有这种习惯的朋友,可能得了一种病——强迫性皮肤剥离症,也被称作强迫性皮肤搔抓症。
什么是强迫性皮肤剥离症?
强迫性皮肤剥离症是一种疾病,患者会经常性地剥离皮肤,并且足够严重,导致组织损伤,可能会给人带来工作、社交或其他日常活动中的困扰或问题。
最主要的四个行为可能有:
抠指甲、咬指甲,很可能伴有出血;
撕干裂嘴唇,傷及唇部;
撕指尖皮肤,撕扯过度导致出血疼痛;
不断拔头发,形成斑秃。
强迫性皮肤剥离症被归类为以身体为重点的重复行为,另外还有拔毛(癖)和咬指甲。这种强迫性,会趁你以为自己仅仅是撕皮、扯头发、挤痘痘,就驻扎在你身上。有这种疾病的人并不孤独。资深患者小王称,她喜欢发现和观察自己身边的“病友”:通常,他们的指甲长1厘米,宽一毫米,整个手指光秃秃的,周边皮肤就像在常年泡在水里一样,皱巴巴地泛着粉白色。
OCD基金会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每20人中就有1人患有这疾病。据报道,美国63.6%的学生每周咬指甲2次或以上,患者大多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我身边喜欢咬手指撕皮的朋友,大多是从初中甚至更早开始的,且直到现在,都保持着这样的行为。
撕皮不是你的错,可能是遗传惹的祸
根据NCBI(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的研究表明,如果你的父母、兄弟姐妹有强迫症,你存在BFRB的可能性就更高。撕皮行为被视为学习行为,即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作用下,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所以,一旦你撕皮,你的下一代也可能会撕皮。
坏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有的人撕皮,会有蜜汁快感。久而久之,会给你心理暗示,成为习惯,不撕不快。
此外,撕皮除了与强迫症有关,还与压力、焦虑等心理因素相关。由于神经系统的压力过载而导致的神经失调,撕皮、抠手反而成了放松的一种方法。
最后,撕皮也可能是因为心理阴影,尤其是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
撕皮带来的影响有多大?
琳琳高中时对挤痘“上瘾”。一次挤过痘后,觉得有点不对劲。被挤过的地方,先是“变紧”了,几天后又软了,颜色明显深沉。医生确诊为发炎,并说,若再晚一天,就会化脓,需要开刀引脓,脸上可能会留疤。脸上留疤是每个女生都不想要的,但是有时候就是忍不住。
撕皮、抠手,有些人是为了消除“不完美”。痘痘出现,就觉得它破坏了自己的光辉形象,想代表美丽消灭它。原以为撕皮行为会让自己过得更快活(至少当时可能是快活的),结果却发现:撕嘴唇,唇纹变深了;挤痘痘,脸上坑坑洼洼了;扯头发,头秃了……撕皮不仅会带来疼痛,严重的还可能毁容。
不仅如此,据《美国精神病学杂志》显示,强迫性皮肤剥离症会让人越来越玻璃心,从而影响他的社交和生活。这些人大多比较敏感,他们知道身上的某个部位被自己伤害了,不愿被发现,总是遮遮掩掩。一旦发现别人盯着自己的“伤口”,就感到尴尬,想要赶紧逃离。
一项针对92名强迫性皮肤剥离症患者的研究发现,85.9%的受试者显示有焦虑症,66.3%的受试者显示因剥皮而导致抑郁。
当然,不是所有的抠手指都是病。对有些人来说,这是一种轻微的紧张习惯,但是如果撕皮导致皮肤变色、产生疤痕、组织损伤,甚至需要皮肤移植的时候,就非常严重了。
确认得了强迫性皮肤剥离症,我该怎么办?
根据SkinPick的研究表明,仅有30%~45%的患者会寻求专业帮助,大多数人不以为然。很多家长看到自己孩子总抠手,也以为是孩子的不良习惯。强迫性皮肤剥离症,并没有得到公众的广泛性认识。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有强迫性皮肤剥离症,你要接受并承认这一切,要知道,撕皮并不能缓解焦虑,反而会让皮肤和情绪更加糟糕,应该通过一系列方法去积极应对。
1.保护可能被伤害的皮肤
远离“作案工具”,修剪长指甲、戴上手套、涂苦味药水、贴创可贴、做美甲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可能被伤害的皮肤。
不过,这种方法可能只是初期比较有效,资深患者阿山表示,即使做了美甲,瘾一旦上来,她会选择先抠指甲油,再抠指甲和手指,层层剥掉,会更有成就感。
2.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物
不给自己可乘之机的同时,解放双手去做些别的事情,转移注意力,从而渐渐消磨习惯性行为。例如,当自己想抠手,就有意识地开始做手指操。
3.用负面刺激强制戒除
告诉朋友和家人,一旦看到自己在实施强迫性皮肤剥离行为,就立即制止自己。如果你内心足够强大,让他们大声责骂你,激发自己的羞耻心等负面情绪,从而戒除伤害自己的行为。
4.通过药物戒除病症
如果仅靠行为疗法,没法控制自己,建议及时求医。
最后一句话送给大家,撕皮有风险,“手贱”请谨慎。
有这种习惯的朋友,可能得了一种病——强迫性皮肤剥离症,也被称作强迫性皮肤搔抓症。
什么是强迫性皮肤剥离症?
强迫性皮肤剥离症是一种疾病,患者会经常性地剥离皮肤,并且足够严重,导致组织损伤,可能会给人带来工作、社交或其他日常活动中的困扰或问题。
最主要的四个行为可能有:
抠指甲、咬指甲,很可能伴有出血;
撕干裂嘴唇,傷及唇部;
撕指尖皮肤,撕扯过度导致出血疼痛;
不断拔头发,形成斑秃。
强迫性皮肤剥离症被归类为以身体为重点的重复行为,另外还有拔毛(癖)和咬指甲。这种强迫性,会趁你以为自己仅仅是撕皮、扯头发、挤痘痘,就驻扎在你身上。有这种疾病的人并不孤独。资深患者小王称,她喜欢发现和观察自己身边的“病友”:通常,他们的指甲长1厘米,宽一毫米,整个手指光秃秃的,周边皮肤就像在常年泡在水里一样,皱巴巴地泛着粉白色。
OCD基金会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每20人中就有1人患有这疾病。据报道,美国63.6%的学生每周咬指甲2次或以上,患者大多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我身边喜欢咬手指撕皮的朋友,大多是从初中甚至更早开始的,且直到现在,都保持着这样的行为。
撕皮不是你的错,可能是遗传惹的祸
根据NCBI(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的研究表明,如果你的父母、兄弟姐妹有强迫症,你存在BFRB的可能性就更高。撕皮行为被视为学习行为,即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作用下,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所以,一旦你撕皮,你的下一代也可能会撕皮。
坏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有的人撕皮,会有蜜汁快感。久而久之,会给你心理暗示,成为习惯,不撕不快。
此外,撕皮除了与强迫症有关,还与压力、焦虑等心理因素相关。由于神经系统的压力过载而导致的神经失调,撕皮、抠手反而成了放松的一种方法。
最后,撕皮也可能是因为心理阴影,尤其是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
撕皮带来的影响有多大?
琳琳高中时对挤痘“上瘾”。一次挤过痘后,觉得有点不对劲。被挤过的地方,先是“变紧”了,几天后又软了,颜色明显深沉。医生确诊为发炎,并说,若再晚一天,就会化脓,需要开刀引脓,脸上可能会留疤。脸上留疤是每个女生都不想要的,但是有时候就是忍不住。
撕皮、抠手,有些人是为了消除“不完美”。痘痘出现,就觉得它破坏了自己的光辉形象,想代表美丽消灭它。原以为撕皮行为会让自己过得更快活(至少当时可能是快活的),结果却发现:撕嘴唇,唇纹变深了;挤痘痘,脸上坑坑洼洼了;扯头发,头秃了……撕皮不仅会带来疼痛,严重的还可能毁容。
不仅如此,据《美国精神病学杂志》显示,强迫性皮肤剥离症会让人越来越玻璃心,从而影响他的社交和生活。这些人大多比较敏感,他们知道身上的某个部位被自己伤害了,不愿被发现,总是遮遮掩掩。一旦发现别人盯着自己的“伤口”,就感到尴尬,想要赶紧逃离。
一项针对92名强迫性皮肤剥离症患者的研究发现,85.9%的受试者显示有焦虑症,66.3%的受试者显示因剥皮而导致抑郁。
当然,不是所有的抠手指都是病。对有些人来说,这是一种轻微的紧张习惯,但是如果撕皮导致皮肤变色、产生疤痕、组织损伤,甚至需要皮肤移植的时候,就非常严重了。
确认得了强迫性皮肤剥离症,我该怎么办?
根据SkinPick的研究表明,仅有30%~45%的患者会寻求专业帮助,大多数人不以为然。很多家长看到自己孩子总抠手,也以为是孩子的不良习惯。强迫性皮肤剥离症,并没有得到公众的广泛性认识。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有强迫性皮肤剥离症,你要接受并承认这一切,要知道,撕皮并不能缓解焦虑,反而会让皮肤和情绪更加糟糕,应该通过一系列方法去积极应对。
1.保护可能被伤害的皮肤
远离“作案工具”,修剪长指甲、戴上手套、涂苦味药水、贴创可贴、做美甲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可能被伤害的皮肤。
不过,这种方法可能只是初期比较有效,资深患者阿山表示,即使做了美甲,瘾一旦上来,她会选择先抠指甲油,再抠指甲和手指,层层剥掉,会更有成就感。
2.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物
不给自己可乘之机的同时,解放双手去做些别的事情,转移注意力,从而渐渐消磨习惯性行为。例如,当自己想抠手,就有意识地开始做手指操。
3.用负面刺激强制戒除
告诉朋友和家人,一旦看到自己在实施强迫性皮肤剥离行为,就立即制止自己。如果你内心足够强大,让他们大声责骂你,激发自己的羞耻心等负面情绪,从而戒除伤害自己的行为。
4.通过药物戒除病症
如果仅靠行为疗法,没法控制自己,建议及时求医。
最后一句话送给大家,撕皮有风险,“手贱”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