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例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14年

来源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huimin1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回顾性分析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IFI)的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诊疗及预防。

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收治的76例IFI病例。对新生儿IFI的临床表现、真菌病原学、实验室检查、并发症、临床转归等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04年至2014年共76例IFI病例,病例数逐年增加。所有IFI病例中,早产儿68例(89.5%);除1例出生体重不详外,余75例中出生体重<1 000 g的早产儿11例(14.7%),出生体重≥1 000~<1 500 g的早产儿34例(45.3%),出生体重≥1 500~<2 500 g的早产儿20例(26.7%),出生体重≥2 500 g的患儿10例(13.3%)。病原菌主要为念珠菌[97.4%(74/76)],其中白念珠菌有26例(34.2%),近年来,非白念珠菌比例呈上升趋势;季也蒙假丝酵母菌为最常见的非白念珠菌,占29.2%(14/48)。1例平滑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尚无白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发生真菌感染前的危险因素暴露包括:使用广谱抗生素(93.3%,56/60)、肠外营养(70.0%,42/60)、中心静脉置管(53.3%,32/60)、有创机械通气(40.0%,24/60)和感染前腹部手术史(21.7%,13/60)。主要临床表现为体温不稳定、频繁呼吸暂停、对呼吸支持需求增加、喂养不耐受等。76例中,6例确诊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进行头颅MRI检查患儿中,46.8%(22/47)可见脑实质内多发异常信号。共52例IFI者出院时真菌感染治愈,另有7例死亡,其中1例死亡与真菌感染相关。

结论

NICU内IFI病例数逐年上升,主要见于早产儿。近年来非白念珠菌逐渐增多,成为主要的致病菌。新生儿IFI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应引起临床重视。感染前危险因素暴露主要为应用广谱抗生素、肠外营养、中心静脉置管等,需要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此外新生儿IFI需要重视是否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重要器官,并进行积极治疗。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建立通过CD137分子对HIV特异性T淋巴细胞进行单克隆分选和体外扩增的方案,对扩增后T细胞的数量和表型进行鉴定。方法分离HI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多色流式细胞染色技术,分离HIV Gag特异性CD3+CD8+CD137+T细胞,单个细胞分选入96孔板,在体外加入饲养细胞和细胞因子进行培养,克隆扩增后14 d对扩增的细胞进行表型鉴定,14 d和28 d分别计算扩增倍数。结果CD137分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4(IL-4)-590位点和IL-13 -1112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及其对表型血浆总IgE(TIgE)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PCR-RFLP) ,检测250例哮喘组儿童和200例对照组儿童血浆两基因位点的多态性;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儿童TIgE的水平。结果(1)两个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在哮喘组和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对新生儿调节性T细胞(Treg)的影响。方法收集7例新生儿脐带血,分离CD4+CD25+T细胞,体外CD3、CD28及IL-2诱导培养3 d,设加PAHs组及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Foxp3、信号传导转录激活因子3(STAT3)、STAT5的表达及Treg细胞抑制功能,结合重亚硫酸盐的焦磷酸测序法检测Fo
目的建立生物制品中猪细环病毒(Torque teno sus virus,TTSuV)污染的检测方法,并进行方法学分析及初步的应用。方法针对TTSuV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荧光PCR方法,对方法的特异性、线性、精密度、最低检测限等参数进行验证,并对试验样本对检测的干扰性进行分析。利用该方法对猪全血样品、生产用细胞及轮状病毒疫苗样品进行检测,通过建立TTSuV分型检测的PCR方法对阳性样品进行
目的分析流感减毒活疫苗的生产用工作毒种A/17/California/2009/38(H1N1)、A/17/Perth/09/87(H3N2)的遗传稳定性。方法将流感减毒活疫苗生产用工作毒种接种鸡胚尿囊腔进行传代,扩增第2、3、5、10代毒株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其中每个代次的6个内部基因PB2、PB1、PA、NP、M、NS测序结果分别与冷适应供体毒株进行比对分析,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