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它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通过人机交互完成各种教学任务,实现教学过程;越来越多的家长也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性,为自己的孩子配备电脑,辅导学习。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利就有弊,在多媒体的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忧心的现象。
【现象一】教室里正在上生物课,年轻的教师娴熟地操作着计算机展示实验过程,学生睁大眼睛盯着屏幕,生怕漏掉一个步骤。实验之后的巩固练习也用大屏幕展示出来,学生不需动纸动笔,只需跟着大屏幕飞速转动大脑即可。整节课的内容教师都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的眼睛也一直盯着大屏幕。
【反思】有的教师在感受到多媒体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后,便在课上从头到尾都使用多媒体。实验用多媒体展示,多媒体代替了实验室;板书输入计算机,大屏幕代替了黑板;练习输入计算机,大屏幕代替了练习册。教师成了放映员,一放到底;学生成了观众,一看到底。便利是便利了,只怕这样下去,师生都会眼高手低。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应该有选择,实验室里能进行的操作还应该走进实验室,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本上有的内容、练习,可以让学生回归课本,既缓解学生视力的疲劳,又使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师只有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各种媒体,让计算机与其他媒体有机配合,共同作用,才会提高教学效率,才是真正的多媒体课。
【现象二】某区县优质课评选,一位教师课讲得极精彩但得分很低。评委遗憾地说,因为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这一项的得分是零,所以把总分拉下来了。
【反思】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现在不少地区的公开课、优质课评选把使用多媒体作为一个硬性规定,有的学校甚至要求每节课都使用。试问是否所有的课都适合使用多媒体,难道没有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落伍了吗?
我们的教学评价能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标准,而不是一概而论、一刀切。比如,评选出来的优质课可以有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也可以有不使用多媒体的。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发挥各种媒体各自的特长,包括传统媒体,优缺互补,交互使用。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现象三】我在讲授白居易的《长恨歌》时,设计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朗读示范。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个朗读范例,先听了一遍,发现有明显的读音错误:“云鬓半偏新睡觉(jué)”中的“觉”读成了jiào,“犹似霓裳(cháng)雨衣舞”中的“裳”读成了shāng,我又下载了两个范例,又出现了不同的错误,直到下载了六七个才找到准确的读音。
【反思】多媒体资源的丰富性不可否认,但有些网站上传的资源错误百出,给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因为网络资源的丰富,我们经常到网上搜索习题,有时为了确定某一题目的准确答案,我们查上几个网页都是雷同的错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有些学校为了实现电子备课,要求教师把所有的教学资料都输入电脑,或者要求每周必须上传多少资料,致使教师粗制滥造,疲于应付,是造成这一现象不容忽视的一个原因;许多教学网站,应对上传资料严格把关,确保传播知识的准确性。
【现象四】女儿的家庭作业是预习《七律·长征》,通过电脑查阅关于长征的资料,弄懂诗句的含义。我看到她从电脑上搜出了长征的背景,打印出来;搜出了长征的过程,打印出来;搜出了长征的教案,打印出来,其中包括字词句的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长征中经过的地点的介绍等。A4的纸打了五六页。我问了她其中的几个问题,却都答不上来。我说打印出来这么多有什么用,她说老师让查资料,我们班的某某同学打了十七页。
【反思】多媒体应用于教学后,的确给师生查阅资料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一个五年级的学生,不借助查阅资料是很难弄懂《长征》这首诗的含义的。但是透过上面的现象,我们也看到了利用多媒体查阅资料的负面作用,电脑代替了人脑的思考,学生只是粗略地浏览,甚至连记忆都没有,只是把现成的资料拷贝下来以应付任务。长此以往学生的理解力、创造力将大大丧失。
我想教师在操作这一环节时,是否可以在要求上限制学生机械复制,比如不准打印,只能摘录;教师检查时不是看学生查阅了多少资料,而是看学生解决了多少问题。让电脑真正成为辅导孩子学习的工具。
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评价中,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改进。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合理使用资源,使多媒体技术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现象一】教室里正在上生物课,年轻的教师娴熟地操作着计算机展示实验过程,学生睁大眼睛盯着屏幕,生怕漏掉一个步骤。实验之后的巩固练习也用大屏幕展示出来,学生不需动纸动笔,只需跟着大屏幕飞速转动大脑即可。整节课的内容教师都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的眼睛也一直盯着大屏幕。
【反思】有的教师在感受到多媒体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后,便在课上从头到尾都使用多媒体。实验用多媒体展示,多媒体代替了实验室;板书输入计算机,大屏幕代替了黑板;练习输入计算机,大屏幕代替了练习册。教师成了放映员,一放到底;学生成了观众,一看到底。便利是便利了,只怕这样下去,师生都会眼高手低。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应该有选择,实验室里能进行的操作还应该走进实验室,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本上有的内容、练习,可以让学生回归课本,既缓解学生视力的疲劳,又使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师只有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各种媒体,让计算机与其他媒体有机配合,共同作用,才会提高教学效率,才是真正的多媒体课。
【现象二】某区县优质课评选,一位教师课讲得极精彩但得分很低。评委遗憾地说,因为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这一项的得分是零,所以把总分拉下来了。
【反思】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现在不少地区的公开课、优质课评选把使用多媒体作为一个硬性规定,有的学校甚至要求每节课都使用。试问是否所有的课都适合使用多媒体,难道没有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落伍了吗?
我们的教学评价能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标准,而不是一概而论、一刀切。比如,评选出来的优质课可以有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也可以有不使用多媒体的。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发挥各种媒体各自的特长,包括传统媒体,优缺互补,交互使用。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现象三】我在讲授白居易的《长恨歌》时,设计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朗读示范。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个朗读范例,先听了一遍,发现有明显的读音错误:“云鬓半偏新睡觉(jué)”中的“觉”读成了jiào,“犹似霓裳(cháng)雨衣舞”中的“裳”读成了shāng,我又下载了两个范例,又出现了不同的错误,直到下载了六七个才找到准确的读音。
【反思】多媒体资源的丰富性不可否认,但有些网站上传的资源错误百出,给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因为网络资源的丰富,我们经常到网上搜索习题,有时为了确定某一题目的准确答案,我们查上几个网页都是雷同的错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有些学校为了实现电子备课,要求教师把所有的教学资料都输入电脑,或者要求每周必须上传多少资料,致使教师粗制滥造,疲于应付,是造成这一现象不容忽视的一个原因;许多教学网站,应对上传资料严格把关,确保传播知识的准确性。
【现象四】女儿的家庭作业是预习《七律·长征》,通过电脑查阅关于长征的资料,弄懂诗句的含义。我看到她从电脑上搜出了长征的背景,打印出来;搜出了长征的过程,打印出来;搜出了长征的教案,打印出来,其中包括字词句的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长征中经过的地点的介绍等。A4的纸打了五六页。我问了她其中的几个问题,却都答不上来。我说打印出来这么多有什么用,她说老师让查资料,我们班的某某同学打了十七页。
【反思】多媒体应用于教学后,的确给师生查阅资料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一个五年级的学生,不借助查阅资料是很难弄懂《长征》这首诗的含义的。但是透过上面的现象,我们也看到了利用多媒体查阅资料的负面作用,电脑代替了人脑的思考,学生只是粗略地浏览,甚至连记忆都没有,只是把现成的资料拷贝下来以应付任务。长此以往学生的理解力、创造力将大大丧失。
我想教师在操作这一环节时,是否可以在要求上限制学生机械复制,比如不准打印,只能摘录;教师检查时不是看学生查阅了多少资料,而是看学生解决了多少问题。让电脑真正成为辅导孩子学习的工具。
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评价中,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改进。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合理使用资源,使多媒体技术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