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法。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这把金钥匙,就会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摄取。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指导他们“会学”。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我要学”的主人翁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构成小学生学习动机最活泼、最现实的成分。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快乐,是一种需要,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才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我始终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例如,教学三年级“商不变的性质”时。
对其中数目较大的后四道题,师生进行速算比赛。老师很快写出了得数,学生感到十分晾讶。一种急切探求奥秘的心理促使他们的注意力十分集中,产生兴奋愉快的智力情绪,显现教学的最佳时机。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观察算式,并围绕被除数与除数的变化展开讨论,寻求“商不变的性质”的规律,揭示根据这一性质使有些运算简便的“谜底”,这样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大脑机能的积极活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指导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掌握“我会学”的方法
浓厚的学习兴趣固然可以激发强烈的求知欲。然而兴趣只是学习的动力。要使学习动力持久,关键还在于掌握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知识本身的魅力将学生带人知识的殿堂之后,还要指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1 会听。听的过程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过程,也是提高理解能力的前提。心理学表明,人在注意某种事物时,大脑皮层会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此时。神经细胞兴奋度最高,接受能力最强。因此,教学中既要强调专心听别人讲,又要让学生掌握听的方法:听时精力要集中,边听边想,边听边记,抓住重点,抓准关键记忆。从听中领悟学习方法,从听中领悟数量关系,从听中明白算理。如,教学中采用口述应用题让学生分析,口述概念让学生判断,口述式题让学生说得数等形式培养学生仔细倾听,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2 会看。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凭借,这里的看,主要指看教科书。数学课本里有生动形象的情景图,有精练算理的阐述,有严谨的逻辑推理,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小学生阅读课本往往急于求成,只注重看结果而忽视看过程,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不同的学情,分别采用先讲后看、边讲边看、习后再看、先看后议等形式培养--学生看教科书的习惯,提高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如,教学“三位数乘法”时,在已学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第二个因数百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相乘,得数应该分别写在哪一位下面,为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看教科书得出结论。而在教学“小数乘法”和“分数的意义”时,都可以让学生先看书,然后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如,在教学“小数乘小数”时,我先让学生看书,再提出:“为什么在小数乘法中,两个因数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末尾向左数几位点上小数点?”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根据大量实例归纳出分数概念后,让学生看书,围绕单位“1”的1为什么加引号等问题展开讨论。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答案,学生必须认真看书,根据教科书中的相关叙述进行思考、归纳、提炼,才能加深理解,从而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3 会想。要做到会想,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一般包括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只有这样,才能思而有据,想而有法。
(1)初步学会分析、综合。分析与综合是基本的思维方法,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分析即从未知到已知,执果索因。综合是由已知到未知,由因导果。如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一般从问题入手,找条件,定思路,然后根据已知条件列式和解答。这实际上是一个分析综合相结合的思维过程。对于分数四则应用题,往往不是只有一种解题思路,属于多解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2)学会归纳总结。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众多学习材料中,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其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如在观察中揭示规律、在计算中发现规律、在分析中寻求规律、在迁移中总结规律等。
(3)学会以旧促新。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新旧知识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每一个旧知识都是新知识的基础,而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学时教师必须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学生产生疑难的关键处点拨,为他们搭好桥、铺好路,帮助他们从已有知识领域向新知识学习过渡。教“小数除法”时,先复习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和小数点移位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及商不变的性质,再直接出示例题7.65÷0.85,然后提出:“谁会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计算这道题?”让学生尝试、探索只要把0.85和7.65同时扩大100倍,此题就变成765÷85,学习新知的疑难迎刃而解,知识发生了正迁移,学生把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印象深、记得牢。
4 会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奇、好胜等心理特征,放手让学生想和说,给他们充分的发言机会。从说题意、说过程、说思路、说算理,直到质疑、释疑,凡是学生通过思考能说出来的,教师一定不要包力代替。尽管初始阶段学生语言哕唆、词不达意,甚至提出的问题有些幼稚,教师也不要责怪他们,而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和点拨,更要善于从学生奇特的想法中捕捉智慧的火花,引导他们逐渐达到表述准确完整、语言通顺规范、合乎逻辑,对学困生更要耐心指导。
在教学中,要把改进教师的“教”与指导学生的“学”结合起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把学生会学作为出发点,教师既当好学导者,又当好导学者,才能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之目的。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我要学”的主人翁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构成小学生学习动机最活泼、最现实的成分。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快乐,是一种需要,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才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我始终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例如,教学三年级“商不变的性质”时。
对其中数目较大的后四道题,师生进行速算比赛。老师很快写出了得数,学生感到十分晾讶。一种急切探求奥秘的心理促使他们的注意力十分集中,产生兴奋愉快的智力情绪,显现教学的最佳时机。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观察算式,并围绕被除数与除数的变化展开讨论,寻求“商不变的性质”的规律,揭示根据这一性质使有些运算简便的“谜底”,这样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大脑机能的积极活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指导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掌握“我会学”的方法
浓厚的学习兴趣固然可以激发强烈的求知欲。然而兴趣只是学习的动力。要使学习动力持久,关键还在于掌握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知识本身的魅力将学生带人知识的殿堂之后,还要指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1 会听。听的过程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过程,也是提高理解能力的前提。心理学表明,人在注意某种事物时,大脑皮层会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此时。神经细胞兴奋度最高,接受能力最强。因此,教学中既要强调专心听别人讲,又要让学生掌握听的方法:听时精力要集中,边听边想,边听边记,抓住重点,抓准关键记忆。从听中领悟学习方法,从听中领悟数量关系,从听中明白算理。如,教学中采用口述应用题让学生分析,口述概念让学生判断,口述式题让学生说得数等形式培养学生仔细倾听,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2 会看。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凭借,这里的看,主要指看教科书。数学课本里有生动形象的情景图,有精练算理的阐述,有严谨的逻辑推理,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小学生阅读课本往往急于求成,只注重看结果而忽视看过程,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不同的学情,分别采用先讲后看、边讲边看、习后再看、先看后议等形式培养--学生看教科书的习惯,提高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如,教学“三位数乘法”时,在已学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第二个因数百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相乘,得数应该分别写在哪一位下面,为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看教科书得出结论。而在教学“小数乘法”和“分数的意义”时,都可以让学生先看书,然后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如,在教学“小数乘小数”时,我先让学生看书,再提出:“为什么在小数乘法中,两个因数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末尾向左数几位点上小数点?”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根据大量实例归纳出分数概念后,让学生看书,围绕单位“1”的1为什么加引号等问题展开讨论。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答案,学生必须认真看书,根据教科书中的相关叙述进行思考、归纳、提炼,才能加深理解,从而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3 会想。要做到会想,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一般包括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只有这样,才能思而有据,想而有法。
(1)初步学会分析、综合。分析与综合是基本的思维方法,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分析即从未知到已知,执果索因。综合是由已知到未知,由因导果。如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一般从问题入手,找条件,定思路,然后根据已知条件列式和解答。这实际上是一个分析综合相结合的思维过程。对于分数四则应用题,往往不是只有一种解题思路,属于多解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2)学会归纳总结。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众多学习材料中,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其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如在观察中揭示规律、在计算中发现规律、在分析中寻求规律、在迁移中总结规律等。
(3)学会以旧促新。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新旧知识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每一个旧知识都是新知识的基础,而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学时教师必须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学生产生疑难的关键处点拨,为他们搭好桥、铺好路,帮助他们从已有知识领域向新知识学习过渡。教“小数除法”时,先复习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和小数点移位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及商不变的性质,再直接出示例题7.65÷0.85,然后提出:“谁会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计算这道题?”让学生尝试、探索只要把0.85和7.65同时扩大100倍,此题就变成765÷85,学习新知的疑难迎刃而解,知识发生了正迁移,学生把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印象深、记得牢。
4 会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奇、好胜等心理特征,放手让学生想和说,给他们充分的发言机会。从说题意、说过程、说思路、说算理,直到质疑、释疑,凡是学生通过思考能说出来的,教师一定不要包力代替。尽管初始阶段学生语言哕唆、词不达意,甚至提出的问题有些幼稚,教师也不要责怪他们,而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和点拨,更要善于从学生奇特的想法中捕捉智慧的火花,引导他们逐渐达到表述准确完整、语言通顺规范、合乎逻辑,对学困生更要耐心指导。
在教学中,要把改进教师的“教”与指导学生的“学”结合起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把学生会学作为出发点,教师既当好学导者,又当好导学者,才能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