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导学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ni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导”不是烦琐零散的“问”,而是一种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艺术。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文内容,明确教学重点、难点,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有层次地阅读,然后让学生自由地说,充分地说,说出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的体会。
  
  一、提出三问。设计教学
  
  小学语文课文主要以记叙文为主,写人、叙事都离不开“事”。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文章中“谁干了什么”这个主要内容来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用提出三问:“怎么样”、“为什么这样”、“这样的结果”来进行教学设计。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语文社s版五年级上册)课文记叙了邱少云潜伏隐蔽直至在烈火中英勇牺牲的事迹。“潜伏隐蔽”是这个内容中的关键词,教师可引导学生抓“潜伏”一词提出三问“怎么潜伏”“为什么潜伏”“潜伏的结果”让学生探究。
  
  1 探究“为什么潜伏”。
  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抓住“控制、黄昏时分、突然袭击”来说明作战的原因、时间、计划。
  
  2 探究“怎么潜伏”。
  以读促思,抓“比较”、“居高临下”说明战士们隐蔽的可能性及危险性。
  “纹丝不动”说明必须严守战斗的纪律,按原定作战计划。“千斤巨石”、“一动不动”说明邱少云严守纪律、英勇献身的崇高品质。
  
  3 探究“潜伏的结果”。
  让学生自主探究,并说一说“我”看到的情况及“我”此时此刻的心情。抓“绷、担心、不忍、盼望、刀绞”等词语,体会“我”的心理活动,并指导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
  
  二、围绕三问,“激励”导学
  
  教学时,教师要认真对待课堂上的“生成”,适时运用评价、解说等激励性语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教学片段:
  师:战士们和邱少云是“怎么潜伏”的,请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
  生1读:“我们连悄悄地摸进‘391’高地下面的山坳,潜伏在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里。”
  师:你读得很正确,其他同学觉得怎样读更好,说说你的体会。
  (教师有目的的评价,激励学生的表现欲望,读中感悟。)
  生2:我觉得应该读轻一点儿!“悄悄地”“摸进”说明战士们怕敌人发现。生3:“比较隐蔽”说明这是个最好的隐蔽地方……
  师:对,这确实是个最好的地方,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看法吗?
  (肯定学生的体会,同时激励学生思维的火花,继续研读。)
  生4:“六十多米的地方……居高临下……”从这里可以看出很危险。
  师:你真会读书呀,这里既安全,又危险。所以我们——必须纹丝不动。亲爱的同学们,为完成这次作战计划。部队要求战士们“必须纹丝不动”,这是部队的纪律。邱少云严守纪律在大火中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这一切被“我”看到了,请自由读课文相关内容,体会一下“我”的心情吧!
  (教师的“解说”,激励学生与人物对话,深人体会“我”当时的复杂心情。)生5:“我的心绷得紧紧的……”从“绷”字可以看出我很担心、着急。
  师追问:担心、着急什么?
  生6:如果他跳起来,或者叫起来,一旦被敌人发现就会使整个战斗计划全部落空。
  师:同学们只知道“我”担心,殊不知,他可是我的好战友、好兄弟呀! 生7:我觉得从这个“绷”字不光说明“担心”、“着急”,还说明“矛盾”,从“我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可以看出我心里想救,可是又不能救的“矛盾”心理。
  生8:从“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我觉得作者心情还很“痛苦”。
  (教师独具匠心以作者的身份和学生一同走进文本,激励学生体悟“我”的复杂心情,使师生的情感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
  
  三、围绕三问,“追问”导学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十年后的礼物》(语文社版五年级上册)中的片段:
  师:她收到一份什么礼物?
  生:大音乐家的歌。
  师:请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达格妮收到礼物时,动作、心情怎样?
  生:她很惊讶、高兴……
  师:她为什么惊讶、高兴?请读一读“这是最好的礼物—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少女来说,这是比华美的衣服、漂亮的项链更珍贵的礼物。”勾画、批注,稍后再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其实《十年后的礼物》一课,教师只要抓住“收到”一词提出三问:“收到什么”“为什么十年后收到”“收到的结果”让学生进行思考。这位教师开始所提的问题是“收到什么”的问题,这是她没有深挖教材而导致没有能抓住“生成”进行点拨。
  课文的主人公达格妮收到的不仅仅是一首歌,还是一个“承诺”,一个让达格妮等了十年的承诺,所以这件礼物才如此珍贵。教师在学生说出收到的礼物是“大音乐家的歌”时,只需追问:“她收到的仅仅是一首歌吗?”学生就会茅塞顿开,她收到的也是一个“承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围绕这个礼物的珍贵展开讨论,体悟达格妮此时此刻的心情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同时,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十年后收到?”“收到的结果?”学生便会在追问中自主获取知识,读懂课文。
  
  四、围绕三问,“引读”导学
  
  教师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像“剥树皮”一样,让学生由浅入深的在读中感悟。例如:《秋天的怀念》(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一课,可提出三问:“怎么照顾”“为什么照顾”“照顾的结果”。在探讨“怎么照顾”时,学生找到这样一个句子: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生1:我从这句话,体会到母亲很着急。
  生2:我从这句话中发现扑、抓、忍是动词,这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说明母亲很担心,所以哭了。
  学生初读这句话时,只能停留在表面的理解。老师听了生一、生二的体会,接着追问:“母亲扑过来,她想要扑走的是什么?母亲忍住的仅仅是哭声吗?”学生虽不能马上回答出来,随后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再读课文。“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生3:我体会到作者双腿瘫痪了,脾气变得很坏,心情也很坏,从下文“他看着窗外刷刷拉拉飘落的树叶”可能想到自杀。所以,我觉得母亲扑过来,想要扑走的是作者想死的念头。
  师:引导学生读“妹妹告诉我母亲得了肝癌”的内容。
  生4:母亲忍住的是自己的病痛。
  师追问:“还忍住些什么?”
  生5:儿子发脾气她也要忍,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儿子突然瘫痪了,又加上自己得了绝症,这样的双重打击她更要忍。
  教师引导学生读中品味,发现词语、句子所蕴含的深刻内容或思想情感,从而达到真正的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对话,体会文本的内涵。
  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中的关键词提出“三问”,那么教师的教,就会机智灵活,轻松陕乐;教师的问,就会方向明确,统领文本;学生的学,就会以读为本,朴实高效。
其他文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大教学目标之一。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问题化”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所谓“问题化”,就是把数学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采用探究问题的方式主动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亲历和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在现实教学中,一些数学课为“问题化”而“问题化”,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就此对有关案例进行分析与思考。  
期刊
数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中数与形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概念的建构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同化、顺应和平衡。概念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笔者通过两则教学案例的对比,谈一谈概念建构的过程。    单位“1”的教学    [教法一]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张长方形纸,请你折一折,画一画,表示出1/4。  学生一边展示一边说:把长方形纸对折再对
期刊
连续几天感冒,我的咽喉炎再次发作,但为了学生,我不得不硬撑着去上课。然而,在一天早上醒来时,嗓子疼得特别厉害,一点儿声音也发不出来了。哎!怎么办呢?教师的职业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请假,谁来给孩子们上课?考虑再三,决定利用电脑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走进教室,我打开电脑出示:老师因病不能说话,这节课请同学们自己学习。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我接着出示:学习内容是“比的意义”,先自学,再写出要解决
期刊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望月》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一篇散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舅甥俩在月下赏月、品月、思月的景象,阅读课文,学生能领略其中的景色美、诗句美和想象美。教学这样景美情深的文章,我重视以读为主,引导想象,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作者表现方法的同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线索贯穿,体现流程美    《望月》这篇文章虽然较长,但思路清
期刊
据报载,某中学为减轻教师的嗓子负担,为每一位教师配备了一只微型扩音器一“麦克”。这一做法引起“蝴蝶效应”。短短十多天时间,该中学所在的城市中小学纷纷仿效,“麦克”一时成了教师时尚、前卫、现代的符号。据说,师生普遍认为这样既有利于教师健康,又有利于学生学习,社会各界对此举也给予高度肯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却感到有些别扭。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上课。上课当然要用嗓子,但是教师对嗓子的依赖程度,远远不
期刊
孔子,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不仅推动了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对世界文明进步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在教《孔子游春》一文后,对孔子伟大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怀着对这位与我们相隔两千多年的圣者的敬仰之心,写下本文,以表示对这位先哲的崇敬。  《孔子游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带弟子们到泗水河畔
期刊
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的数学课堂,不仅带给学生像妈妈一样的温暖和尊重,更有着一种超拔的智慧,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平均数”一课,吴老师曾先后几次给全国各地的老师们作过示范课,我一直无缘现场聆听,只能自己从网络视频中观摩。但这种观摩方式却能让我对于教学细节和精彩之处反复学习,仔细揣摩。吴老师所授的这节“平均数”,打破了“出示例题——分析条件问题——引导列式计算——总结规律:总数÷份数=平均数”这一常
期刊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  2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并初步理解这类问题的本质特征,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 逐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初步
期刊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生“减负”问题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如何做到减负提质?我认为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阅读教学要精讲多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做到精讲多读。  例如,我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一课,就采取让学生反复读阿炳两次听泉声的句子、段落,体会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统计”一课(第一课时),我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教学,课堂里学生思维活跃,有认知的冲突,智慧的碰撞,激活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位客人(老师),他想认识你们,跟大家交朋友,你们愿意吗?  生:(齐)愿意。  师:谁来向客人(老师)介绍一下自己。  生:我叫×××。  师:你今年几岁啦?有什么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