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刘飞:《沙家浜》郭建光原型之一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iao1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码头工人到黄麻起义,穷孩子接受了革命思想
  京剧《沙家浜》可谓家喻户晓,剧中勇敢机智的共产党员、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的英雄形象,深深地印在中国人的脑海中。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剧中郭建光的原型之一,就是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的刘飞。他曾在阳澄湖上带领40多名伤病员打击敌伪,还拉起了一支有两三千人的“江南抗日义勇军”,成功扭转了江南的抗日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段故事被艺术家们编成了沪剧《芦荡火种》,后来又改编成了京剧。毛泽东亲自将京剧《芦荡火种》的名字改为《沙家浜》,36个伤病员的故事也随之广为传播。
  刘飞将军虽然已于1984年在南京病逝,但他的三女儿刘凯军为晨报小记者讲述了父亲英勇无畏的革命经历,以及他对子女的严格教育,让孩子们受益颇深。
  
  “刘奶奶,刘飞将军为什么要参加革命啊?为什么不去读书呢?”小记者们首先发问。
  “因为实在太穷了啊!为地主家放牛还被打,十几岁了都没有穿过鞋子,上学就更不可能了。”刘奶奶笑着告诉孩子们,刘飞将军是1905年出生的,老家是湖北黄安(今红安)县。刘飞3岁丧父,姐弟4人靠母亲抚养。刘飞当过放牛娃,可总是被地主欺负。吃不饱穿不暖,直到有一天他实在受不了了,就赤脚跑到了汉口,希望能有一口饭吃。
  到了无亲无故的汉口,刘飞进了一家茶馆做杂役,什么活都得干,可是辛辛苦苦一个月下来,老板连一个子儿的工钱也不给,刘飞只得另寻出路。这次他来到了码头,希望凭借一身的好力气养活自己。
  刘奶奶说,就是在这里,刘飞接触到了革命思想,他加入了汉口码头工会,参加罢工斗争和反帝运动。1927年5月,刘飞回乡参加了农民运动,11月,参加黄麻起义。在革命斗争中,刘飞快速成长,他再也不是那个处处被地主老财欺负的放牛娃了,1929年刘飞任赤卫军连长,配合红军袭击地主武装。1930年1月,刘飞率全连战士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6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长征中,刘飞3次过草地,经历的危险不计其数。”刘奶奶说,刘飞将军生前一直对长征中的一件事念念不忘。那是在红军过雪山的时候,刘飞在翻越雪山途中,发现一位小战士很吃力地爬山,就上前背着小战士并把小战士的枪也一并背上。当到了山顶,刘飞说:“小鬼,到山顶了,我们休息一下。”没有答腔,放下小鬼,才知道他已经死了。
  敌人射入身体的一颗子弹,到火化方才取出
  “刘飞将军一直在战斗,有没有负过伤啊?”小记者们问。
  “孩子们,以后有机会你们可以去苏州革命博物馆看看,那里有敌人打入刘飞将军身体里的一颗子弹,在刘飞将军去世后才从骨灰里取出来,留在身体里足足有45年。”刘奶奶说。
  刘奶奶告诉孩子们,这颗子弹,是一场激烈战斗的见证,射入身体的子弹紧挨着心脏,因为医疗条件恶劣,当时无法取出,就一直留在了刘飞的体内。
  
  1939年9月,在江阴县顾山镇对忠义救国军的战斗中,身为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路政治部主任的刘飞,在战斗关键时刻,亲自率领警卫班向敌人发起冲锋。就在刘飞挥舞着手枪领头冲向敌人的时刻,一颗子彈射中了他的胸部。由于惯性,刘飞依然向前冲出了十几米才一头栽倒在地。
  跟随刘飞冲锋的警卫班战士赶紧冲上前扶起刘飞,看到刘飞胸前鲜血喷涌不止,小战士吓得大哭起来。没想到刘飞这时还没有昏迷,他用微弱的声音说:“不要哭,快把我翻过身来,看看我背后可有洞?”小战士看过后说没有,已经口吐鲜血的刘飞这时反倒安慰起小战士来:“我不要紧,没有洞就好,没有洞就不会死。”
  这一枪,其实已经打入刘飞的肺部,子弹紧靠心脏,致使他的生命危在旦夕。团长叶飞当即下令,将刘飞送到阳澄湖后方医院养伤。所谓的医院,其实就是苏州阳澄湖上的一些小木船,病床就是放在船舱里的木板。在这里养病的四十几个伤员里,刘飞职务最高,大家都拿他当领导,他也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领导重任。
  在养病期间,刘飞还带领伤病员与敌伪周旋,还拉起了一支有两三千人的江南抗日义勇军,成功扭转了江南的抗日局面。经过几个月的休养,有36个伤病员保住了生命。淮海战役期间,随军记者崔左夫采访刘飞,知道了36个伤病员在阳澄湖养伤痊愈的故事,他以此为素材,写出了《血染着的姓名》。后来,上海沪剧团在采访刘飞的基础上,结合这部作品写出剧本《芦荡火种》。上世纪60年代,《芦荡火种》被改编为京剧《沙家浜》,男主角郭建光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然而,当人们将郭建光和刘飞“对号入座”时,他却说:“我不是郭建光。”在刘飞看来,郭建光身上凝聚着战友们的优秀品质,而他,只是他们中的一员。
  勤俭节约,不给女儿买蝴蝶结
  在常人眼里,开国中将的子女应该都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然而在刘凯军奶奶看来,因为家风严格,他们兄妹几个从来都没有享受到将军子女的待遇。刘奶奶说,刘飞将军有一段时间担任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她随着父亲到上海读中学。上海是个大城市,同学们见过世面,穿着打扮也漂亮。但因为爸妈从来不给零花钱,也不给买扎辫子的漂亮蝴蝶结,只能用细绳子后来是牛皮筋扎辫子。这样的装扮经常被同学笑话,当刘奶奶回家诉苦时,刘飞将军都会教育她:不要和他们比吃穿,要比就比学习。
  刘奶奶还告诉小记者,从小她有一件事一直搞不明白,那就是父亲作为将军,工资还是挺高的,但开学和过年时,母亲总要去向供给处借钱,每个月分期还上,才能过日子。“后来我从母亲口中得知,父亲原来把工资的一部分拿去资助湖北老家亲戚家的三个女孩子。父亲说,女孩子一定要读书,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大山,有自己的思想。后来其中一个在县中当了老师,父亲的心愿也实现了。”刘凯军奶奶笑着说。   刘奶奶说,父亲的教诲深深地烙在她的心里,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她一直勤勤恳恳、艰苦朴素,从医院退休后,她也努力发挥余热,为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的子女,也将刘飞将军形成的良好家风继承了下来,每个人都自立自强,在学业和工作上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记者手记
  将军家风,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刘飞将军的传奇一生值得我们去追忆,他为新中国的建立付出的巨大牺牲值得我们去铭记,但我认为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是将军的家风。刘凯军是将军的三女儿,她的谦虚、简朴、知性,在短短3个小时的采访中,深深打动了我。
  将军后人居住的地方屋中陈设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风格,与这个大都市的繁华格格不入。但当你了解到小屋主人的父亲就是郭建光的原型,有着赫赫战功的开国将军,瞬时又让这间陋屋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每个孩子都要自立自强,不在别人的光环下生活,这是刘飞将军留给子女的教诲,也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小记者感言
  向革命先辈学习
  今天采访的刘奶奶,她的父亲是《沙家浜》中郭建光的原型、开国中将刘飞。刘将军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敌人射入他身体的子弹,如今收藏在苏州革命博物馆,时时在教育我们新中国来之不易。
  刘奶奶在刘飞将军的教育下,一生朴素,学习和工作都很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还培养出了一群杰出的子女。
  正是有了刘飞将军和刘奶奶这样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的接力付出,才让我们今天的生活这么美好,感谢他们,我要向他们学习。
  
  拉萨路小学四(10)班肖君涵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今天,跟随肖叔叔采访了刘飞中将的女儿刘凯军,我们尊称刘奶奶。刘奶奶给我们讲述了当年新四军艰苦的生活环境、与日本鬼子英勇斗争的故事,以及新四军与老百姓的鱼水之情。刘奶奶的讲述很精彩,我也深受教育,感触很深。新四军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应该代代相传。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学好本领,将来报效国家。
  南京致遠外国语学校三(7)班帅渊铭
  (《南京晨报》记者肖秋供稿)
  (本栏目责任编辑 党亚惠)
其他文献
为进一步加强对新四军红色文化的挖掘,弘扬新四军革命精神与光荣传统,决定开展“铁的新四军”红色故事征集活动。  主办单位  新四军军部旧址紀念馆  中共泾县县委党史办公室  征稿内容  主要是挖掘、收集、整理有关1937年至1947年期间新四军团结群众、英勇抗战的感人故事。故事须叙述生动、描述具体、情节感人、富有教育意义。  稿件要求  1.作品内容要求真实,避免虚构。  2.作品须为投稿者原创,如
期刊
1943年,在日伪清乡最严峻的时期,汤景延将军为了配合苏中地区的反清乡斗争,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忍辱负重,带领整整一个团600多人假附敌,打入日伪内部“潜伏”,在虎穴中与敌巧妙周旋,利用日伪之间和汪伪内部的矛盾,勇敢机智地为党工作。160多天后,根据上级命令,他率部在一夜之间从200里战线上“破腹”而出,胜利归来,演绎了一部“特洛伊木马计”经典传奇,谱写了14年抗战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篇章。    
期刊
张云逸同叶挺等人在武汉  张云逸与叶挺是黄埔陆军小学的同学,北伐战争时期,他俩都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工作,张云逸任第四军第十二师参谋长,叶挺任该师独立团团长。大革命失败后,叶挺率部参加了南昌起义,张云逸则在积极掩护第四军第二十五师政治部主任李硕勋和第七十三团团长周士第率部参加南昌起义后,随张发奎部南下广东。1927年底,叶挺和张云逸都参加了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流亡海外,张云逸到广西做兵运工
期刊
本刊从今年第4期开始,新开设了《新四军百岁老寿星》专栏,一经刊出就受到很多读者、尤其是老同志的欢迎。我们每到一地,每拍摄一位新四军百岁老战士,我们的心灵都会受到强烈的震撼。那就是,革命者的生命之树何以能够长青?  理想信念是生命之基。这些新四军老战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党的信念坚如磐石。104岁的新四军老战士王寿廷,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是福建省厦门集美航海专科学校的党委书记,以后长期在省交通
期刊
为人当随时代。人的思想意识是客观实际的反映。时代发展了,客观实际变化了,人的思想要随之变化。新时代,新方位,新常态,思想观念如果不跟上,就会落伍。进入新时代以后,人们各有各的表现,有领跑者,有跟进者,也有落伍者,我们总不能当落后分子吧!  要有强国意识。所谓新时代,首先是我们国家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旧中国积贫积弱,中国人低三下四,新中国成立以后,真正可以昂首挺胸走路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期刊
本刊讯 海棠花正艳,垂首思伟人。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之际,由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周恩来与新四军”学术研讨会于3月28日在上海召开。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原会长、原南京军区司令员朱文泉上将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报告(见今年《铁军》第4期)。解放军原总政治部副主任童世平上将、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尹弘、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联党组书记
期刊
吳佩之,1919年6月生,安徽嘉山县(今明光市)人,就读于安徽省立职业学校。1940年初进入新四军五支队教导大队学习,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参加莱芜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南下,历任区委书记、县长、温州地委农工部副部长等职。1983年离休,时任温州师范专科学校(今温州大学)党委书记。  吴佩之近影(2017年)  子女们欢聚祝贺父亲吴佩之百岁  吴佩之和妻子刘波早年合影。上世纪50年代,两人作为
期刊
5月16日,江苏省海安县老促会及教育局分会领导赴南莫中学观摩“铁军·红刊园”暨“红刊进校园”专题调研,参与师生读用《铁军》体会交流、演讲比赛,高度评价南莫中学打造“铁军·红刊园”专属阵地,让“铁军精神”永駐校园的创新举措。    南莫中学“铁军·红刊园”面积60平米,专设《铁军》杂志库、阅览室和“铁军史诗”“铁军人物”“铁军故事”图书架及师生读红刊、学红刊优秀诗作、心得体会,成为青少年学生成长、成
期刊
王宝霞,安徽合肥人,1920年生于一个封建大家庭,曾就读于合肥女子职业学校。她生性活泼,待人诚恳,做事认真,深得家长、亲友和同学的喜爱。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刚满17岁王宝霞随全家迁移到安徽省临时省会六安,在那里她参加了国共两党合作的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简称省动委会)。在父亲的支持下,王宝霞和她的大姑姑、小姑姑、姐姐等都一起参加了省动委会下的妇女战地服务团。服务团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抗日
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的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在日军师团的番号前面加上师团长的名字,以示强调,例如“板垣第五师团”,甚至干脆简称为“板垣师团”。而日本国内的报道在这方面则显得比较混乱,大部分情况下日本报道不会出现“师团”字眼,偶尔出现时一般会在师团番号上加上一些地名,例如“广岛第五师团”,1939年之前,直接将“第五师团”称为“广岛师团”的情况也不少见。  与“师团”“旅团”等鲜有出现相对应的,是日本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