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初,教育部表示将注重学生“阳刚之气”的培养,引发了一点争议。在我看来,舆论对这四个字的反弹过猛,而且还有些失焦。
对“阳刚之气”的强调,乍看上去是个审美问题。当然,它的确也是,但它又不仅仅是个审美问题。
“审美”的后面,常出现的一个词是“偏好”。这个词很明显地表明了审美的个人化、多样化。
“环肥燕瘦”“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各花入各眼”,一直如此。很多年前,在《论美》一书中,高尔泰这么说:“猫不可以因为牛不吃耗子而认为牛愚蠢;茶花不可以因为梨花是白的而觉得梨花不幸。任何人都不能迫使任何人从他感知为美的东西那里不体验到快乐;也不能迫使任何人从他不感知为美的东西那里体验到快乐。”
对培养“阳刚之气”的说法表示不满的文章,大多强调一种“现代性”。基于“现代性”,社会对于多样的审美标准应该是包容的,而宣称培养学生的“阳刚之气”是对这种包容的否定。从古至今,这样一种观念“现代化”的趋势线无疑是真实存在的。在一些更为开放的社会,有很多我们今天在常态场合仍然难以容忍的人或事,已经可以登堂入室。
但同样不可否认,任何进步的举措,都需要充分考虑到现实传统因素,特别当传统不是那么具有伤害性的时候。对“阳刚之氣”的正面理解,就是这样一种传统——而且是极为古老的传统。审美偏好多样,并不代表偏好无法解释。有些审美的要素,同样基于实用价值。比如“对称”。在所有关于美貌的标准中,这是最无争议的一条。与对称相近的,是身材比例的匀称度。还有皮肤的光洁,没有伤疤、皮肤病,牙齿完整洁白……为什么人类的大脑要对他人的这些特征予以奖赏?因为健康,生存需要。
上述这些对大部分人、在大部分场景下都起作用的“颜值因子”,都可以表明一个人的健康情况。没有皮肤病,没有寄生虫(或者不是易感体质),没有外伤,诸如此类。对“阳刚之气”的偏好,大体也与此接近。无需了解多少历史也可以容易理解,很多情况下,那些与“阳刚之气”相对应的特征极为重要,重要到可以救命,比如战争或狩猎。这种偏好背后隐藏的动机太过古老,古老到人们经常忘记了衡量它是否还有那么大的现实意义。
很多人还忽略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本来就有很多与成人不一样的规范。像不让学生染发、使用手机,在学校中都是被理解的。对“阳刚之气”所指为何物,每个人会有不同理解。但可以肯定,在任何社会,很多“阳刚之气”所指代的特征,都是作为教育培养目标看待的。
强调“阳刚之气”与否,既不是中外之别,也不是简单的“现代”与“非现代”的分野。
这里真正的问题,在于尺度与边界。当个人审美偏好汇集出一种社会的主流,这种主流所偏好、提倡的,可以是一种正面的形象,比如勇敢、有责任心……但反过来,如果有人只是与这种偏好不符,而没有做什么错事,他也不应该因此遭受惩罚、歧视。
在青少年教育中,这个度尤其重要。所有学校都会鼓励孩子做勇敢的人。但当孩子不那么勇敢时,老师不应去斥责、嘲笑他们,相反,应该批评那些嘲笑他的其他孩子。
这才是修炼“阳刚之气”的正确姿势。也许,这个准则还不仅限于青少年教育。
对“阳刚之气”的强调,乍看上去是个审美问题。当然,它的确也是,但它又不仅仅是个审美问题。
“审美”的后面,常出现的一个词是“偏好”。这个词很明显地表明了审美的个人化、多样化。
“环肥燕瘦”“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各花入各眼”,一直如此。很多年前,在《论美》一书中,高尔泰这么说:“猫不可以因为牛不吃耗子而认为牛愚蠢;茶花不可以因为梨花是白的而觉得梨花不幸。任何人都不能迫使任何人从他感知为美的东西那里不体验到快乐;也不能迫使任何人从他不感知为美的东西那里体验到快乐。”
对培养“阳刚之气”的说法表示不满的文章,大多强调一种“现代性”。基于“现代性”,社会对于多样的审美标准应该是包容的,而宣称培养学生的“阳刚之气”是对这种包容的否定。从古至今,这样一种观念“现代化”的趋势线无疑是真实存在的。在一些更为开放的社会,有很多我们今天在常态场合仍然难以容忍的人或事,已经可以登堂入室。
但同样不可否认,任何进步的举措,都需要充分考虑到现实传统因素,特别当传统不是那么具有伤害性的时候。对“阳刚之氣”的正面理解,就是这样一种传统——而且是极为古老的传统。审美偏好多样,并不代表偏好无法解释。有些审美的要素,同样基于实用价值。比如“对称”。在所有关于美貌的标准中,这是最无争议的一条。与对称相近的,是身材比例的匀称度。还有皮肤的光洁,没有伤疤、皮肤病,牙齿完整洁白……为什么人类的大脑要对他人的这些特征予以奖赏?因为健康,生存需要。
上述这些对大部分人、在大部分场景下都起作用的“颜值因子”,都可以表明一个人的健康情况。没有皮肤病,没有寄生虫(或者不是易感体质),没有外伤,诸如此类。对“阳刚之气”的偏好,大体也与此接近。无需了解多少历史也可以容易理解,很多情况下,那些与“阳刚之气”相对应的特征极为重要,重要到可以救命,比如战争或狩猎。这种偏好背后隐藏的动机太过古老,古老到人们经常忘记了衡量它是否还有那么大的现实意义。
很多人还忽略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本来就有很多与成人不一样的规范。像不让学生染发、使用手机,在学校中都是被理解的。对“阳刚之气”所指为何物,每个人会有不同理解。但可以肯定,在任何社会,很多“阳刚之气”所指代的特征,都是作为教育培养目标看待的。
强调“阳刚之气”与否,既不是中外之别,也不是简单的“现代”与“非现代”的分野。
这里真正的问题,在于尺度与边界。当个人审美偏好汇集出一种社会的主流,这种主流所偏好、提倡的,可以是一种正面的形象,比如勇敢、有责任心……但反过来,如果有人只是与这种偏好不符,而没有做什么错事,他也不应该因此遭受惩罚、歧视。
在青少年教育中,这个度尤其重要。所有学校都会鼓励孩子做勇敢的人。但当孩子不那么勇敢时,老师不应去斥责、嘲笑他们,相反,应该批评那些嘲笑他的其他孩子。
这才是修炼“阳刚之气”的正确姿势。也许,这个准则还不仅限于青少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