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孩双手扶着风箱杆儿,炉中的火已经很弱了,一绺蓝色火苗和一绺黄色火苗在煤结上跳跃着,有时,火苗儿被气流托起来,离开炉面很高,在空中浮动着,人影一晃动,两个火苗又落下去。孩子目中无人,他试图用一只眼睛盯住一个火苗,让一只眼黄一只眼蓝,可总也办不到,他没法把双眼视线分开。于是他懊丧地从火上把目光移开,左右巡睃着,忽然定在了炉前的铁砧上。铁砧踞伏着,像只巨兽。他的嘴第一次大张着,发出一声感叹(感叹声淹没在老铁匠高亢的歌声里)。黑孩的眼睛原本大而亮,这时更变得如同电光源。他看到了一幅奇特美丽的图画:光滑的铁砧子。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泛着青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苞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老铁匠的歌唱被推出去很远很远,像一个小蝇子的嗡嗡声。他像个影子一样飘过风箱,站在铁砧前,伸出了沾满泥土煤屑、挨过砸伤烫伤的小手,小手抖抖索索……当黑孩的手就要捉住小萝卜时,小铁匠猛地窜起来,他踢翻了一个水桶,水汩汩地流着,渍湿了老铁匠的草铺。他一把将那个萝卜抢过来,那只独眼充着血:“你也配吃萝卜?老子肚里着火,嗓里冒烟,正要它解渴!”小铁匠张开牙齿焦黑的大嘴就要啃那个萝卜。黑孩以少有的敏捷跳起来,两只细胳膊插进小铁匠的臂弯里,身体悬空一挂,又嘟噜滑下来,萝卜落到了地上。小铁匠对准黑孩的屁股踢了一脚,黑孩一头扎到姑娘怀里,小石匠大手一翻,稳稳地托住了他。
老铁匠停下了嘶哑的歌喉,慢慢地站起来。姑娘和小石匠也站起来。六只眼睛一起瞪着小铁匠。黑孩头很晕,眼前的一切都在转动。使劲晃晃头,他看到小铁匠又拿着萝卜往嘴里塞。他抓起一块煤渣投过去,煤渣擦着小铁匠腮边飞过,碰到闸板上,落在老铁匠铺上。
“看我打死你!”小铁匠咆哮着。
小石匠跨前一步,说:“你要欺负孩子?”
“把萝卜还给他!”姑娘说。
“还给他?老子偏不。”小铁匠冲出桥洞,扬起胳膊猛力一甩,萝卜带着飕飕的风声向前飞去,很久,河里传来了水面的破裂声。
黑孩的眼前出现了一道金色的长虹,他的身体软软地倒在小石匠和姑娘中间。
那个金色红萝卜砸在河面上,水花飞溅起来。萝卜漂了一会儿,便慢慢沉入水底。在水底下它慢慢滚动着,一层层黄沙很快就掩埋了它。从萝卜砸破的河面上,升腾起沉甸甸的迷雾,凌晨时分,雾积满了河谷,河水在雾下伤感地呜咽着。
(节选自《透明的红萝卜》,有删节,当代世界出版社)
【品析】
《透明的红萝卜》是中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成名作。故事中的黑孩是一个一出场就带有非现实感的人物:“不说话,只是把两只又黑又亮的眼睛直盯著队长看。他的头很大,脖子细长,挑着这样一个大脑袋显得随时都有压折的危险。”但这种畸形的外貌背后不是漫画式的戏谑,却是苦难和贫穷的印记。黑孩家中三代贫农,没有亲娘又受尽后娘虐待。他身体瘦弱,一次砸石子时弄丢了锤子,被发配到铁匠铺拉风箱。火炉与黑孩的相遇是富有象征意义的,瘦弱的黑孩在火光中看到了苦难生活中的希冀,也让他被饥饿所激发的想象和热望有了可安放之处。
小说中,我们借菊子姑娘的双眼洞悉拉风箱时黑孩的动人和灵性:“她看到黑孩儿像个小精灵一样活动着,雪亮的灯光照着他赤裸的身体,像涂了一层釉彩。仿佛这皮肤是刷着铜色的陶瓷橡皮,既有弹性又有韧性,撕不烂也扎不透……黑孩双手拉着风箱,动作轻柔舒展,好像不是他拉着风箱而是风箱拉着他。他的身体前倾后仰,脑袋像在舒缓的河水中漂动着的西瓜,两只黑眼睛里有两个亮点上下起伏着,如萤火虫幽雅地飞动。”伴着火光的黑孩形象如同童话中的精灵一般具有魔幻色彩,莫言用浪漫、夸张的笔触描摹他劳动时舞蹈般的美感,并通过这一情景表达极度贫困中的幸福。由此,黑孩的瘦弱躯体不但不再是畸形和丑陋的,反而因为注入了倔强、坚韧、善良的精神而显得脱俗精干。
全篇最光辉的意象——那个铁砧子上金黄、透明的红萝卜,正是现实土壤孕育的幻想结晶:“泛着青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苞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莫言通过新奇的比喻和陌生化的手法,让无生命的红萝卜变得富有生命,根须像羊毛,内部有神奇的银色液体,在火光中散射光芒。当然,这幅奇特美丽的图画通过黑孩的视角得到展现,带有主体色彩,而他想要抓住红萝卜的举动则是他想要抓住生活中幸福的表现,尽管这金灿灿、银晃晃的幸福看起来多少是虚幻、不可捉摸的。
最后,透明的红萝卜沉入水底。黑孩寻找萝卜而不得,感觉到阳光晒着背,“像在身后生着一个铁匠炉”。阳光和铁匠炉在小说中都代表温暖,但最后老铁匠离开了,黑孩的生活陷入不见底的迷茫。小说结尾,黑孩一次次求索于再度看见那个透明的红萝卜,他把“萝卜举起来,对着阳光察看”,如同对着铁匠炉的火光,“他希望这个萝卜在阳光照耀下能像那个隐藏在河水中的萝卜一样晶莹剔透,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透明的红萝卜”是一个苦难倔强的孩子抵御粗粝生活最复杂和难以言明的企盼。
老铁匠停下了嘶哑的歌喉,慢慢地站起来。姑娘和小石匠也站起来。六只眼睛一起瞪着小铁匠。黑孩头很晕,眼前的一切都在转动。使劲晃晃头,他看到小铁匠又拿着萝卜往嘴里塞。他抓起一块煤渣投过去,煤渣擦着小铁匠腮边飞过,碰到闸板上,落在老铁匠铺上。
“看我打死你!”小铁匠咆哮着。
小石匠跨前一步,说:“你要欺负孩子?”
“把萝卜还给他!”姑娘说。
“还给他?老子偏不。”小铁匠冲出桥洞,扬起胳膊猛力一甩,萝卜带着飕飕的风声向前飞去,很久,河里传来了水面的破裂声。
黑孩的眼前出现了一道金色的长虹,他的身体软软地倒在小石匠和姑娘中间。
那个金色红萝卜砸在河面上,水花飞溅起来。萝卜漂了一会儿,便慢慢沉入水底。在水底下它慢慢滚动着,一层层黄沙很快就掩埋了它。从萝卜砸破的河面上,升腾起沉甸甸的迷雾,凌晨时分,雾积满了河谷,河水在雾下伤感地呜咽着。
(节选自《透明的红萝卜》,有删节,当代世界出版社)
【品析】
《透明的红萝卜》是中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成名作。故事中的黑孩是一个一出场就带有非现实感的人物:“不说话,只是把两只又黑又亮的眼睛直盯著队长看。他的头很大,脖子细长,挑着这样一个大脑袋显得随时都有压折的危险。”但这种畸形的外貌背后不是漫画式的戏谑,却是苦难和贫穷的印记。黑孩家中三代贫农,没有亲娘又受尽后娘虐待。他身体瘦弱,一次砸石子时弄丢了锤子,被发配到铁匠铺拉风箱。火炉与黑孩的相遇是富有象征意义的,瘦弱的黑孩在火光中看到了苦难生活中的希冀,也让他被饥饿所激发的想象和热望有了可安放之处。
小说中,我们借菊子姑娘的双眼洞悉拉风箱时黑孩的动人和灵性:“她看到黑孩儿像个小精灵一样活动着,雪亮的灯光照着他赤裸的身体,像涂了一层釉彩。仿佛这皮肤是刷着铜色的陶瓷橡皮,既有弹性又有韧性,撕不烂也扎不透……黑孩双手拉着风箱,动作轻柔舒展,好像不是他拉着风箱而是风箱拉着他。他的身体前倾后仰,脑袋像在舒缓的河水中漂动着的西瓜,两只黑眼睛里有两个亮点上下起伏着,如萤火虫幽雅地飞动。”伴着火光的黑孩形象如同童话中的精灵一般具有魔幻色彩,莫言用浪漫、夸张的笔触描摹他劳动时舞蹈般的美感,并通过这一情景表达极度贫困中的幸福。由此,黑孩的瘦弱躯体不但不再是畸形和丑陋的,反而因为注入了倔强、坚韧、善良的精神而显得脱俗精干。
全篇最光辉的意象——那个铁砧子上金黄、透明的红萝卜,正是现实土壤孕育的幻想结晶:“泛着青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苞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莫言通过新奇的比喻和陌生化的手法,让无生命的红萝卜变得富有生命,根须像羊毛,内部有神奇的银色液体,在火光中散射光芒。当然,这幅奇特美丽的图画通过黑孩的视角得到展现,带有主体色彩,而他想要抓住红萝卜的举动则是他想要抓住生活中幸福的表现,尽管这金灿灿、银晃晃的幸福看起来多少是虚幻、不可捉摸的。
最后,透明的红萝卜沉入水底。黑孩寻找萝卜而不得,感觉到阳光晒着背,“像在身后生着一个铁匠炉”。阳光和铁匠炉在小说中都代表温暖,但最后老铁匠离开了,黑孩的生活陷入不见底的迷茫。小说结尾,黑孩一次次求索于再度看见那个透明的红萝卜,他把“萝卜举起来,对着阳光察看”,如同对着铁匠炉的火光,“他希望这个萝卜在阳光照耀下能像那个隐藏在河水中的萝卜一样晶莹剔透,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透明的红萝卜”是一个苦难倔强的孩子抵御粗粝生活最复杂和难以言明的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