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一课的集体备课时,总有同仁漫不经心地说:“这篇文章是自习课文,无需重点讲解,在作简单梳理字词之后,完全让学生自自主学习即可。”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就是按照这个既定方针坚定不移、千年不变地操作的。每次遇到这种情况:
首先是教师梦想建构的缺失。在终身教育早就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育人早已超越教育学生的狭隘之意,教师的自身成长也是其当然目标。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一定不能满足于既有知识与经验,一定要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以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如果囿于教学参考书中教学建议的自学规定,则很难体现教师“教”的功力和功效,因为这犯了一个大忌——忽略了学生基础。
其次是学生梦想建构的缺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明确要求,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可以想象,仅满足于字词梳理和放手自学的语文课堂会有怎样的教学效果,能实现课标的要求吗?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全然就像在黑夜中摸索,难以谈及建构怎样的梦想,甚而至于连继续学习语文的意念都会淡薄乃至缺失。
最后是教育梦想建构的缺失。教师和学生的梦想缺失了就难以将教育梦想变成现实。就语文课程教育而言,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其本然之义。但是当前的语文教育,更多侧重于“语”的教育,而借“语”明“文”,以“文”化人的教育程式始终没有全面实施和最终形成。
下面,笔者以孙文先生的《〈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这篇序为例,谈谈如何建构这三个层面的梦想。
一、以自我实现为目标,精磨教艺
毋庸置疑,满足于现状的语文教师不在少数。为了自己,也为了学生,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艺。以这篇课文为例,即使是让学生自习,也应该有教师教学智慧的融入。例如可以发动学生搜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相关资料,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是视频的,真实感悟这些铁血男儿为新社会而斗争的精神;将这个事件还原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自主思考,相互交流,继而探究其与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之间的关联。在这情与理的交融中,学生的自学效率自然会大为提高。其实,这一改变依然是以自习为主,只不过这里面已经渗透了教者的教学设计智慧——由单纯的语言学习上升到文本内容以及烈士精神的探究高度。当然,针对这篇课文的设计会有很多,只要教者孜孜以求,一定能在教艺的不断提升中,使学生受益,并且达到自我实现的高级发展目标。
二、以渐进成长为目标,学会学习
说实在话,每一位教师都有个梦想:学生能够快乐地自我成长。实践结果显示这仅仅是个梦。首先,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发展速度不一,他们对教科书以及教师的授课接受能力有差异。其次,就学生整体而言,他们的成长也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他们发展的轨迹应该是渐进的,甚或有时会出现停滞不前乃至短暂的退步。就语文学习而言,教师必须耐着足够的性子,不断以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渐进式发展。依然以这篇课文的学习为例,经由初中以及高一年级的文言基础积累,学生已经能够借助课后注释、工具书以及自己的推断,大致理解文章内容。但如果仅仅还以字词积累为主要教学任务,那最终何以言及促进学生的发展呢?为此,学生可以渐次涉足文章内容层面的探究,研究烈士们的牺牲价值,揣摩孙文的作序目的……经由这样由浅入深的学习,并且形成惯性之后,教的任务会轻松许多,学的热情会高涨许多。
三、以全人教育为目标,塑造新人
语文教育绝不是为了培养能考试、考好试的人,这样的教育绝不是新时代教育的需求,何况也培养不了多少考试奇才。对于语文教师来讲,需要传授给学生深入掌握科学文化的语文基础知识,但这不是全部,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育一点都不能缺。还是以此文为例,学生需要先行理顺基本文意,掌握其中的一些特殊文言现象,但更需要明晰和吸收这些烈士为理想而前赴后继的革命牺牲精神。当这些精神获得认同之后,学生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的发展旅程中,自然会效仿这些先烈为梦想而不畏艰难乃至牺牲的精神。一旦具备这样的精神,他们的自主学习劲头会猛增,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会交互作用,不断磨砺和塑造出一批批的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人——这样的教育前景不正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的共同期待吗?
梦想十分美好,但又容易成为虚幻的代名词。在语文教育园地里,师生们唯有怀揣既定梦想,找准走向梦想的希望大道,调用无尽的智慧,携手前行,教师自我实现的梦、学生自主成长的梦、全面塑造新人的梦,才会最终建构成功。
梅帅峰,教师,现居江苏启东。
首先是教师梦想建构的缺失。在终身教育早就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育人早已超越教育学生的狭隘之意,教师的自身成长也是其当然目标。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一定不能满足于既有知识与经验,一定要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以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如果囿于教学参考书中教学建议的自学规定,则很难体现教师“教”的功力和功效,因为这犯了一个大忌——忽略了学生基础。
其次是学生梦想建构的缺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明确要求,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可以想象,仅满足于字词梳理和放手自学的语文课堂会有怎样的教学效果,能实现课标的要求吗?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全然就像在黑夜中摸索,难以谈及建构怎样的梦想,甚而至于连继续学习语文的意念都会淡薄乃至缺失。
最后是教育梦想建构的缺失。教师和学生的梦想缺失了就难以将教育梦想变成现实。就语文课程教育而言,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其本然之义。但是当前的语文教育,更多侧重于“语”的教育,而借“语”明“文”,以“文”化人的教育程式始终没有全面实施和最终形成。
下面,笔者以孙文先生的《〈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这篇序为例,谈谈如何建构这三个层面的梦想。
一、以自我实现为目标,精磨教艺
毋庸置疑,满足于现状的语文教师不在少数。为了自己,也为了学生,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艺。以这篇课文为例,即使是让学生自习,也应该有教师教学智慧的融入。例如可以发动学生搜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相关资料,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是视频的,真实感悟这些铁血男儿为新社会而斗争的精神;将这个事件还原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自主思考,相互交流,继而探究其与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之间的关联。在这情与理的交融中,学生的自学效率自然会大为提高。其实,这一改变依然是以自习为主,只不过这里面已经渗透了教者的教学设计智慧——由单纯的语言学习上升到文本内容以及烈士精神的探究高度。当然,针对这篇课文的设计会有很多,只要教者孜孜以求,一定能在教艺的不断提升中,使学生受益,并且达到自我实现的高级发展目标。
二、以渐进成长为目标,学会学习
说实在话,每一位教师都有个梦想:学生能够快乐地自我成长。实践结果显示这仅仅是个梦。首先,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发展速度不一,他们对教科书以及教师的授课接受能力有差异。其次,就学生整体而言,他们的成长也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他们发展的轨迹应该是渐进的,甚或有时会出现停滞不前乃至短暂的退步。就语文学习而言,教师必须耐着足够的性子,不断以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渐进式发展。依然以这篇课文的学习为例,经由初中以及高一年级的文言基础积累,学生已经能够借助课后注释、工具书以及自己的推断,大致理解文章内容。但如果仅仅还以字词积累为主要教学任务,那最终何以言及促进学生的发展呢?为此,学生可以渐次涉足文章内容层面的探究,研究烈士们的牺牲价值,揣摩孙文的作序目的……经由这样由浅入深的学习,并且形成惯性之后,教的任务会轻松许多,学的热情会高涨许多。
三、以全人教育为目标,塑造新人
语文教育绝不是为了培养能考试、考好试的人,这样的教育绝不是新时代教育的需求,何况也培养不了多少考试奇才。对于语文教师来讲,需要传授给学生深入掌握科学文化的语文基础知识,但这不是全部,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育一点都不能缺。还是以此文为例,学生需要先行理顺基本文意,掌握其中的一些特殊文言现象,但更需要明晰和吸收这些烈士为理想而前赴后继的革命牺牲精神。当这些精神获得认同之后,学生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的发展旅程中,自然会效仿这些先烈为梦想而不畏艰难乃至牺牲的精神。一旦具备这样的精神,他们的自主学习劲头会猛增,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会交互作用,不断磨砺和塑造出一批批的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人——这样的教育前景不正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的共同期待吗?
梦想十分美好,但又容易成为虚幻的代名词。在语文教育园地里,师生们唯有怀揣既定梦想,找准走向梦想的希望大道,调用无尽的智慧,携手前行,教师自我实现的梦、学生自主成长的梦、全面塑造新人的梦,才会最终建构成功。
梅帅峰,教师,现居江苏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