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学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不仅应该是学生成绩优异,同时还包括健康的心理、高尚的情操。因此学校德育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尝试;革新;德育课堂教学
德育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学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不仅应该是学生成绩优异,同时还包括健康的心理、高尚的情操。因此学校德育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1、走近学生:
教师这一职业不同于社会上任何一种职业,因为教师的劳动对象不是土地,也不是机器,而是活生生的人。古人曰“知己知彼”,首先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与他们交朋友、谈生活、谈理想,了解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因此,在开学第三周周一我邀请了九年级的四名同学,为七年级举办了“如何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经验交流座谈会,利用九年级学生这一跳板,间接了解和掌握了七年级学生的思想动态,走进了他们的心理,了解了十二、三岁刚踏入青春期大门的七年级学生的心理世界,为德育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2、关注学生: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德育教学的核心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围绕这一核心理念而展开。改变了过去的“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的观念,打破了“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的旧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以“关注每一位学生”为宗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尽最大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这一活动中,并且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其存在和活动的价值。如第三单元《过富有情趣的生活》结束时,以全班同学为小记者和撰稿人,班委会为编委会,共同编辑了两份“生活情趣小报”——《花季》、《生活》,全班齐动手,人人都参与,取得了知识与生活双收的好效果。同时还关注学生的情趣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改变课堂结构,从以讲为主变为以论为主,以一人讲变为多人谈,尽可能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其次,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规律,我在遵循这条规律的同时还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
3、尊重学生
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泥土和石膏,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因此,时刻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尊严,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冷落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我大胆让学生畅所欲言,尽其所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当意见有分歧时,鼓励他们对待事物的认识,在全班提倡这种不同意见和看法,尊重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也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
4、利用学生
在德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深入开展了以弘扬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的多形式的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引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学科。利用学科特点,因材施教。积极开展感受家乡变化,欣赏自然风光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介绍名人和英雄人物事迹活动,激励学生树立远大人生志向;开展学习身边的榜样,遵守课堂纪律活动,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通过唱新儿歌新童谣,作游戏等文体活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德育教育不仅仅是思想品德学科的任务,还渗透在其他学科中。所有教师在教好各学科的同时,运用各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受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的德育网络,使德育工作由學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在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经常家访的同时,学校还成立了家长培训学校,各班相应成立了家长培训班,并把家长谈话内容进行记录.邀请学生家长进校园、进教室,了解学生情况,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及各教师提合理化建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农村学校存在着许多缺陷:一是观念的转变跟不上新的形势,制约着德育课堂教学的发展;二是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新形式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难以胜任德育教育;三是资源信息的利用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校德育教学,影响了德育教育的长期性。因此,农村学校面临的任务艰巨而光荣,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反思,总结和积累德育教学中涌现出的新方法、新策略,通过进修、培训和自修等方式不断充实业务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转变角色,放下架子,挑战自我,与时俱进。教师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程改革之中,推进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走进新课程》 朱慕菊 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思想品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焦怀仁,男,1980.02.09出生于定西,2004.07毕业于陇东学院,2006年元月取的西兰大学的本科学历,2004.10一直在贺家岔学校任教.。
【关键词】尝试;革新;德育课堂教学
德育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学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不仅应该是学生成绩优异,同时还包括健康的心理、高尚的情操。因此学校德育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1、走近学生:
教师这一职业不同于社会上任何一种职业,因为教师的劳动对象不是土地,也不是机器,而是活生生的人。古人曰“知己知彼”,首先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与他们交朋友、谈生活、谈理想,了解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因此,在开学第三周周一我邀请了九年级的四名同学,为七年级举办了“如何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经验交流座谈会,利用九年级学生这一跳板,间接了解和掌握了七年级学生的思想动态,走进了他们的心理,了解了十二、三岁刚踏入青春期大门的七年级学生的心理世界,为德育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2、关注学生: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德育教学的核心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围绕这一核心理念而展开。改变了过去的“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的观念,打破了“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的旧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以“关注每一位学生”为宗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尽最大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这一活动中,并且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其存在和活动的价值。如第三单元《过富有情趣的生活》结束时,以全班同学为小记者和撰稿人,班委会为编委会,共同编辑了两份“生活情趣小报”——《花季》、《生活》,全班齐动手,人人都参与,取得了知识与生活双收的好效果。同时还关注学生的情趣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改变课堂结构,从以讲为主变为以论为主,以一人讲变为多人谈,尽可能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其次,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规律,我在遵循这条规律的同时还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
3、尊重学生
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泥土和石膏,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因此,时刻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尊严,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冷落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我大胆让学生畅所欲言,尽其所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当意见有分歧时,鼓励他们对待事物的认识,在全班提倡这种不同意见和看法,尊重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也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
4、利用学生
在德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深入开展了以弘扬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的多形式的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引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学科。利用学科特点,因材施教。积极开展感受家乡变化,欣赏自然风光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介绍名人和英雄人物事迹活动,激励学生树立远大人生志向;开展学习身边的榜样,遵守课堂纪律活动,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通过唱新儿歌新童谣,作游戏等文体活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德育教育不仅仅是思想品德学科的任务,还渗透在其他学科中。所有教师在教好各学科的同时,运用各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受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的德育网络,使德育工作由學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在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经常家访的同时,学校还成立了家长培训学校,各班相应成立了家长培训班,并把家长谈话内容进行记录.邀请学生家长进校园、进教室,了解学生情况,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及各教师提合理化建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农村学校存在着许多缺陷:一是观念的转变跟不上新的形势,制约着德育课堂教学的发展;二是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新形式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难以胜任德育教育;三是资源信息的利用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校德育教学,影响了德育教育的长期性。因此,农村学校面临的任务艰巨而光荣,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反思,总结和积累德育教学中涌现出的新方法、新策略,通过进修、培训和自修等方式不断充实业务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转变角色,放下架子,挑战自我,与时俱进。教师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程改革之中,推进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走进新课程》 朱慕菊 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思想品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焦怀仁,男,1980.02.09出生于定西,2004.07毕业于陇东学院,2006年元月取的西兰大学的本科学历,2004.10一直在贺家岔学校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