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绍兴是一座建成2500年的文化古城,总面积为8256平方公里,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间,下辖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和越城区,是世界文豪鲁迅先生的故里。素有“东方威尼斯”的美誉,并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和2008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的美誉,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南翼重点开发开放城市。是全国十强市.十强县双十强城市。也是全国著名的全球纺织城与世界纺织品贸易中心。
地理环境
绍兴市坐落于浙江省的中北部,杭州湾的南岸,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东接宁波,西临杭州,距上海232公里。市区面积101平方公里。东北部为水网平原,西部为丘陵山地,丘陵山地约占全市面积的2/3。
绍兴处于中、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丰富,湿润温和。“三大盆地”气候各具特色,局地性小气候资源丰富,但洪涝、干旱和低温冷害等常有出现。绍兴常年平均气温16.5℃,极端最高气温39.5℃,极端最低气温-10.1℃,≥10℃的活动积温在5200℃以上,80%保证率为4800℃以上,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常年平均出现在4月上旬中期。初霜一般出现在11月中旬后期,终霜一般出现在3月下旬前期,无霜期年平均为238天。
常年降水量平均为1438.9 mm,且分布不均,降水年变化呈双峰型且年际变化较大,即3-6月和9月为两个多雨季,7-8月和10月至翌年2月为两个少雨季,最多年降水与最少年相差达895.2 mm;年降水日数平均为156.2天;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895.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42.5%。绍兴四季分明,全年皆宜旅游。
历史沿革
绍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都可以在此找到遗存、得到印证。筑城于公元前490年,是春秋时期140多座诸侯城中6个幸存者之一。历史上曾两度为都。绍兴的文化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姆渡文化,至今已经有7000多年的历史了。如此之久,绍兴的历史已经可谓是一部时代变迁的编年史记录了。
作为春秋时期越国的首府,绍兴于公元前490年建市,距今约2500年。公元前222年,中国第一位皇帝赢政,又名秦始皇,攻占了越国并以越地置会稽郡,掌管了如今江苏以及浙江的20多个县。郡是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西汉时期(公元前106年),增六县入会稽郡。东汉时期(公元129年),会稽郡拆分为两部分:会稽郡及吴郡,钱塘江以南为会稽郡。而今天的绍兴就隶属于当时的会稽郡。晋朝(公元281年),将会稽郡赠与当时的将军孙休,史称会稽国。公元589年,隋文帝建吴州,改会稽郡为会稽县,会稽县隶属于吴州。大约六年后,吴州更名为绍兴府。府是中国古代另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在新中国成立起见,绍兴府更名为绍兴人民政府。1983年,绍兴被官方授予命名为绍兴市,隶属于浙江省。
文化艺术
绍兴市坐落于浙江省的中北部,杭州湾的南岸,是世界文学巨擘鲁迅先生的故乡。这里有着“东方威尼斯”的美称,并荣获联合国人居城市奖以及2008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绍兴作为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被国家列为了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创造并且拥有很多世界之最或是中国之最,在这里平均每1000平方米就有6.3座桥,其的数量是著名水城威尼斯的5.5倍。“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景观闻名于世的绍兴,是海内外游客所向往的游览胜地,自古就有着“文物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
自然资源
水资源:绍兴境内河湖密布,主要河流有曹娥江、浦阳江、杭甬运河,主要湖泊有鉴湖等。
旅游资源:绍兴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秀丽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闻名于世。全市现有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近200处,著名的有鲁迅故居、古纤道、大禹陵、兰亭、沈园、蔡元培故居、周恩来祖居、诸暨西施殿、新昌大佛寺、上虞曹娥庙等,现辟有酒文化、石文化、书法、佛教、水乡等多条旅游专线。全市有旅游涉外饭店42家。
土特产:绍兴有许多土特产品,除有名的“三乌一黄”(乌千菜、乌毡帽、乌篷船以及绍兴黄酒)外,还有臭豆腐、茴香豆、绍兴腐乳、枫桥香榧、诸暨珍珠、新昌名茶、小京生花生、嵊州竹编等,无不洋溢着浓郁的绍兴风情。绍兴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不仅有水乡社戏、咸亨酒韵、南镇祭禹、花雕嫁女等地方风俗,更有绍剧、越剧、绍兴莲花落等影响广泛的曲艺文化,共同构成了绍兴富有本地特色的民俗文化。
绍兴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浙赣铁路、杭甬铁路、沪杭甬高速公路、104国道、329国道贯穿境内,杭宁高速、甬台温高速、杭金衢高速、上三高速、乍嘉苏高速与之相连。
旅游产业发达
绍兴是融“中国山水”和“诗画江南”于一体的东方名城,自古有“东南山水越为首,天下风光数会稽”的美誉。历史上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400多位著名诗人都留下了赞美绍兴的绚丽诗篇(唐诗之都)。作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绍兴共有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8个,有3600多处文化遗存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绍兴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文化遗存十分丰厚、完备。从史前古文化遗迹、舜尧遗迹、越国故址、秦汉碑刻、唐宋摩崖到明清故居,可谓一应俱全。据统计,绍兴的名人史迹、人文活动、人事记录这三项数据多达168个,占全省资源的31%,绍兴被称为一座中国人文历史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是名不虚传的。各朝各代的名人史迹、底蕴深邃的民俗风情与民间艺术,广泛众多的历史事件公同构成了辉煌灿烂的绍兴文化。这一历史文化的深度和厚度,在全国都是罕见的。
绍兴是古越文化的发祥地、中国越文化的中心。而越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三大文化之一。绍兴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之间,是我国古代南方百越文化的中心,又是春秋越国都城。这几千年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及其中心地位和影响,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上是首屈一指,无可替代的。 绍兴名人文化独领风骚。绍兴的历史名人占了全国的1/30,而且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舜禹、越王勾跳、西施、王羲之、陆游、鲁迅等为代表,曾在绍兴生活过,并可以成为名人的,甚至是伟人的至少有97位之多。他们留下的史迹、故居、记事及文学巨作,一直裴声海内外,成为我国和世界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宝库中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一部活生生的文史教科书。
良好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以及较好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也为绍兴旅游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以上人文旅游资源特质基础上,绍兴所衍生形成的“三乌文化”“酒文化”“桥文化”“兰文化”“石文化”“戏曲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等,又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增加了独特地域文化个性。
绍兴人文旅游发展的竞争力也是十分明显的。除了以上所述的资源优势,在全国、全省所占有的独特地位外,这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绍兴已逐步走出了一条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相互支持、协调发展的和谐道路,大大提升了绍兴城市的品位和文化核心竞争力。
根据建设“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的城市战略定位,“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绍兴市旅游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创新为动力,实施“旅游即城市,全城旅游”战略,以提高旅游核心竞争力为重点,高效整合旅游资源,实施旅游品质工程,强化旅游公共服务,加快旅游国际化进程,全面提升绍兴市旅游发展整体水平,加重旅游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贡献份额,提升绍兴旅游在全省、全国的地位和作用,提高绍兴作为文化休闲城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浙江省首批命名的小康市之一。1991年起,均为“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多次名列前10位。1988年起,连续三届名列全国财政收入“十大财政县”行列。2002年,再次跻身全国经济十强县。绍兴市还是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县、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全国农村卫生保健工作先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绍兴市是全国商贸市场大市之一,柯桥中国轻纺城已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轻纺产品总销售额占全国的1/3。名列全国10大专业批发市场第2位。依托中国轻纺城建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绍兴柯桥经济开发区已初具规模,是绍兴市对外开放的重要区域。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市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都得到长足的进步。全市涌现出一批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城乡一体的现代化新农村、新城镇。经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291.2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5%,经济总量居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九位,全省第四位。全市人均生产总值74892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美元,达到11595美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万美元的县(市、区)4个,比上年增加2个,绍兴县19678美元、市区12780美元、诸暨市10694美元、上虞市10377美元,新昌县和嵊州市分别为8792美元和6765美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72.16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843.64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1275.44亿元,增长12.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3:56.9:37.8演变为5.2:56.0:38.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完成省政府下达服务业年度双目标任务。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201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641.6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0.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17.86亿元,增长13.8%,增速高于全省平均2.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7673.99亿元,同比增长25.9%。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六大新兴产业产值1861.60亿元,同比增长30.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1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分别增长49.6%和40.6%。
建筑业发展势头强劲。该市被省政府授予“建筑强市”称号。成为全省唯一的“建筑强市”。绍兴县、上虞市、诸暨市被评为“建筑强县”,宝业、中成等16家企业被授予全省“建筑强企”称号。占全省“建筑强县”、“建筑强企”半壁江山。2011年,全市建筑业施工总承包工程获鲁班奖3只、国家优质工程奖4只,“钱江杯”19只、“白玉兰杯”22只。4家特级企业第一批通过建设部新资质就位。20家晋升为一级企业,29家晋升为二级企业。现有建筑业特级企业17家,一级企业133家,二级企业251家,二级以上建筑企业达到401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全年按工程在地原则核算的建筑业增加值201.99亿元(不含我市建筑企业在外地创造的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6%。全市建筑业总产值4169.44亿元(含我市建筑企业在外地的施工产值),比上年增长27.8%。产值超10亿元企业82家,超30亿元企业40家,超50亿元企业24家,分别比上年增加17家、12家和8家,超100亿元企业达到11家。
旅游事业发展加快。2011年全市旅游总接待游客4187.9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13.90亿元,分别增长20.0%和21.5%,其中接待国内游客4127.6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99.60亿元,分别增长20.1%和21.8%;接待入境游客60.3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2010.32万美元,分别增长15.4%和19.1%。年末共有涉外饭店、宾馆93家,其中五星级8家,四星级20家,三星级42家。旅行社118家,比上年增加7家。市区5A创建取得重大突破,顺利通过浙江省旅游局的5A初评和国家旅游局的暗访调查、资源评估。浙江温泉湖国际度假旅游区(二期工程)、大香林风景区(二期工程)、会稽山度假休闲中心、东湖景区整治扩建等7个项目被列入全省服务业重大项目和“十二五”旅游重点建设项目 财政收入稳步增加。201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426.4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39.69亿元,同比增长22.1%和24.0%,完成年度预算的101.4%和101.6%。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56.2%,比上年增加0.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同比分别增长14.0%、22.6%、36.3%和18.9%。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201 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426.26亿元,增长24.8%,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其中工业性投资744.42亿元,增长19.6%;房地产开发投资403.24亿元,增长35.4%;基础设施投资241.0亿元,增长19.6%;服务业投资674.94亿元,增长31.1%。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2011年全市进出口总额335.05亿美元,同比增长24.0%,增幅高于全省、全国2.0和1.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59.86亿美元,同比增长23.2%,增幅高于全省、全国3.3和2.9个百分点。进口75.2亿美元,同比增长26.5%,虽低于全省0.8个百分点,但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进出口额、出口额居全省第三位,进口额居全省第四位。有进出口国家和地区199个,其中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107个,同比增加7个。美国、阿联酋、巴西分别位居出口额前三位国家,出口额分别为31.17亿美元、14.24亿美元和13.02亿美元。机电、化工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出口46.13亿美元、15.18亿美元和11.8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9.9%、27.1%和6.2%;纺织品及服装出口173.02亿美元,增长24.1%。新登记备案企业1681家,累计获进出口经营权企业12278家。全市出口超1000万美元企业579家。同比增加113家。
外经合作积极推进。2011年全市新批境外投资企业84家(增资企业13家)。境外投资企业总投资额71135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69485万美元,同比增长146.7%,完成年度目标277.9%。新签承包劳务合同额36192万美元,营业额45723万美元,分别下降31.4%和9.0%。其中实际境外工程营业额10816万美元,同比增长7.1%,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8.2%。全市外派劳务81人次,年末在外人数315人。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11年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179.31亿元,同比增长21.5%,完成年度预算的124.2%。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到70.8%,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抽样调查显示,城乡居民收支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273元,增长13.3%;人均消费性支出20353元,增长13.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861元,增长16.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073元,增长9.4%。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0%和39.8%,均处于相对富裕水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1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住房面积61.69平方米,同比虽有所下降,但住房配套设施有了较大改善。
直到2012年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为20049元和1 128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6%,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1.5%。全市固定资产投资807.5亿元,增长1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6.8亿元,增长13.4%;自营出口123.8亿美元,增长1.7%。
一是稳增长取得成效。深入开展“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着力深化“服务基层、服务企业”专项行动,制定出台鼓励越商投资创业等意见,切实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保持了经济的稳健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处于全省前列。全市工业用电量1 30.6亿千瓦时,增长4.2%,增幅位居全省第一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878.6亿元,增长9.0%,增幅位居全省第四位;地方财政收入147.1亿元,增长5.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
二是调结构步伐加快。制订实施“新三年建设计划”。进一步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全市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145.4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9%提高到32%;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92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3.9%。出台按照工业企业单位能耗、用地、排放的综合经济效益配置要素资源的政策举措,要素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严格落实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各项措施,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是惠民生力度加大。加快推进镜湖新区、滨海新城建设,全面提升县域中心城市、省市中心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统筹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扎实推进清水工程和“清洁空气行动”。全面实施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意见,新一轮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扶持行动全面启动。深入实施新一轮欠发达乡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结对帮扶工作,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2012年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为20049元和11286元,增长11.6%和11.5%。
四是保稳定基础加强。广泛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做好人、做好事的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健全落实领导下访、约访、接访制度和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上半年全市经济总量同比有所下降。积极化解涉企维稳问题。上半年全市刑事发案降幅全省第一,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不断提升。
投资环境
近年来绍兴市实行“内外资并举”的招商引资政策,眼光转向注重项目质量,以重大项目引进和投入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外资方面,2011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95家,合同外资1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亿美元。2010年绍兴下辖的诸暨市,实到外资2.5亿元,诸暨市在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和先进装备等领域的发展有比较优势。全市累计兴办外商投资企业5563家。累计总投资351.5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78.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3.6亿美元。目前已有荷兰菲利浦、法国拉法基、日本的丸红、伊藤忠、丰田、松下、川崎、双日、日绵等13家全球500强企业落户绍兴。内资方面,2011年全市在建内资项目共有241个(不含住宅型房地产),投资总额650.9亿元,合同引资563.2亿元。(其中市区在建项目共37个,投资总额135.8亿元,合同引资111.8亿元,当年引进项目26个,全部实际到位资金23.3亿元,同比增长31.5%。) 重大项目引领作用加强。外资方面,全市新增项目总投资1000美元以上大项目69个,其中超3000万美元项目17个。引进项目总体仍然以制造业为主,制造业项目合同外资占总量80%以上。内资方面,当年引进项目139只中5千万以上项目90个,其中1亿元以上项目36个,5亿元以上项目20个。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机遇。从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又着手谋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省率先开展规划编制,率先制订出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扶持政策。在土地供给方面,停止向一般性传统行业项目供地,新增工业用地指标主要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和重点项目建设;在财政扶持方面。全市五年合计将安排100亿元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在产业引导方面,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将扩充至3亿元,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机制保障方面,对于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市委、市政府将采取“一事一议”,在用地、用房、贴息、财税、贷款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特别扶持。这些举措无疑对招商引资工作注入了“强心剂”,目前效应已逐步显现。
在继续努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必须坚持“一把手”工程不动摇,充分发挥开发区为“主战场”和民企为“主体”的积极性,精心策划各类活动载体,提升招商引资软硬环境的同时,绍兴市政府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创新项目生成机制。绍兴紧紧抓住滨海新城和跨海大桥建设的契机,建立大项目生成机制,拓展大项目生成空间,以绍兴市自身优势和国家政策支持相结合,局部形成招商项目从论证、储备、推介、洽谈、落地、建设到投产的全过程项目跟踪责任机制。
2、扩展信息来源渠道。要进一步整合我市各级招商资源,扩大信息收集来源,充分发挥我市各级驻外办事处的信息优势,把握项目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建立项目信息对接反馈机制,以更快速度实现与落户地、企业主体的对接,以更高效率消化信息,推进项目。
3、突出政策扶持机制。全市上下如能紧紧围绕“一切政策、一切资源、一切力量向招商引资倾斜,向大项目倾斜”,狠抓项目生成、推进、落地,形成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对于大项目招商,真正实行“一事一议”政策,能建立有效的决策机制,那样就能争取更多大项目落户我市。
4、完善重点产业配套。要引进优质项目,除了一地的硬件条件、政策扶持和服务环境,与相关产业配套能力息息相关。必须要把引进大项目与本地相关产业配套结合起来,与产业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应该围绕我市先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兴信息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从纵向的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和横向的产品供应链左右拓展,深化产业配套能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
5、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除了开展各类招商活动进行推介外,还应把招商引资宣传与城市整体形象宣传结合起来,进一步整合各方面的对外宣传资源和力量,坚持“经济唱戏”这一主旋律,打造城市“经济名片”,自上而下、从内到外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也为投资者提供一个稳定、美好的投资预期。
为了营造更好的投资氛围,吸引更多的投资商,该市专门成立发展软环境投诉中心,继续开展企业评议部门活动,建立外商投资重大项目多部门联系协调制度等,切实帮助解决外经贸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难题,进一步优化绍兴市的投资发展软环境。
地理环境
绍兴市坐落于浙江省的中北部,杭州湾的南岸,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东接宁波,西临杭州,距上海232公里。市区面积101平方公里。东北部为水网平原,西部为丘陵山地,丘陵山地约占全市面积的2/3。
绍兴处于中、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丰富,湿润温和。“三大盆地”气候各具特色,局地性小气候资源丰富,但洪涝、干旱和低温冷害等常有出现。绍兴常年平均气温16.5℃,极端最高气温39.5℃,极端最低气温-10.1℃,≥10℃的活动积温在5200℃以上,80%保证率为4800℃以上,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常年平均出现在4月上旬中期。初霜一般出现在11月中旬后期,终霜一般出现在3月下旬前期,无霜期年平均为238天。
常年降水量平均为1438.9 mm,且分布不均,降水年变化呈双峰型且年际变化较大,即3-6月和9月为两个多雨季,7-8月和10月至翌年2月为两个少雨季,最多年降水与最少年相差达895.2 mm;年降水日数平均为156.2天;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895.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42.5%。绍兴四季分明,全年皆宜旅游。
历史沿革
绍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都可以在此找到遗存、得到印证。筑城于公元前490年,是春秋时期140多座诸侯城中6个幸存者之一。历史上曾两度为都。绍兴的文化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姆渡文化,至今已经有7000多年的历史了。如此之久,绍兴的历史已经可谓是一部时代变迁的编年史记录了。
作为春秋时期越国的首府,绍兴于公元前490年建市,距今约2500年。公元前222年,中国第一位皇帝赢政,又名秦始皇,攻占了越国并以越地置会稽郡,掌管了如今江苏以及浙江的20多个县。郡是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西汉时期(公元前106年),增六县入会稽郡。东汉时期(公元129年),会稽郡拆分为两部分:会稽郡及吴郡,钱塘江以南为会稽郡。而今天的绍兴就隶属于当时的会稽郡。晋朝(公元281年),将会稽郡赠与当时的将军孙休,史称会稽国。公元589年,隋文帝建吴州,改会稽郡为会稽县,会稽县隶属于吴州。大约六年后,吴州更名为绍兴府。府是中国古代另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在新中国成立起见,绍兴府更名为绍兴人民政府。1983年,绍兴被官方授予命名为绍兴市,隶属于浙江省。
文化艺术
绍兴市坐落于浙江省的中北部,杭州湾的南岸,是世界文学巨擘鲁迅先生的故乡。这里有着“东方威尼斯”的美称,并荣获联合国人居城市奖以及2008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绍兴作为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被国家列为了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创造并且拥有很多世界之最或是中国之最,在这里平均每1000平方米就有6.3座桥,其的数量是著名水城威尼斯的5.5倍。“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景观闻名于世的绍兴,是海内外游客所向往的游览胜地,自古就有着“文物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
自然资源
水资源:绍兴境内河湖密布,主要河流有曹娥江、浦阳江、杭甬运河,主要湖泊有鉴湖等。
旅游资源:绍兴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秀丽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闻名于世。全市现有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近200处,著名的有鲁迅故居、古纤道、大禹陵、兰亭、沈园、蔡元培故居、周恩来祖居、诸暨西施殿、新昌大佛寺、上虞曹娥庙等,现辟有酒文化、石文化、书法、佛教、水乡等多条旅游专线。全市有旅游涉外饭店42家。
土特产:绍兴有许多土特产品,除有名的“三乌一黄”(乌千菜、乌毡帽、乌篷船以及绍兴黄酒)外,还有臭豆腐、茴香豆、绍兴腐乳、枫桥香榧、诸暨珍珠、新昌名茶、小京生花生、嵊州竹编等,无不洋溢着浓郁的绍兴风情。绍兴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不仅有水乡社戏、咸亨酒韵、南镇祭禹、花雕嫁女等地方风俗,更有绍剧、越剧、绍兴莲花落等影响广泛的曲艺文化,共同构成了绍兴富有本地特色的民俗文化。
绍兴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浙赣铁路、杭甬铁路、沪杭甬高速公路、104国道、329国道贯穿境内,杭宁高速、甬台温高速、杭金衢高速、上三高速、乍嘉苏高速与之相连。
旅游产业发达
绍兴是融“中国山水”和“诗画江南”于一体的东方名城,自古有“东南山水越为首,天下风光数会稽”的美誉。历史上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400多位著名诗人都留下了赞美绍兴的绚丽诗篇(唐诗之都)。作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绍兴共有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8个,有3600多处文化遗存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绍兴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文化遗存十分丰厚、完备。从史前古文化遗迹、舜尧遗迹、越国故址、秦汉碑刻、唐宋摩崖到明清故居,可谓一应俱全。据统计,绍兴的名人史迹、人文活动、人事记录这三项数据多达168个,占全省资源的31%,绍兴被称为一座中国人文历史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是名不虚传的。各朝各代的名人史迹、底蕴深邃的民俗风情与民间艺术,广泛众多的历史事件公同构成了辉煌灿烂的绍兴文化。这一历史文化的深度和厚度,在全国都是罕见的。
绍兴是古越文化的发祥地、中国越文化的中心。而越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三大文化之一。绍兴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之间,是我国古代南方百越文化的中心,又是春秋越国都城。这几千年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及其中心地位和影响,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上是首屈一指,无可替代的。 绍兴名人文化独领风骚。绍兴的历史名人占了全国的1/30,而且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舜禹、越王勾跳、西施、王羲之、陆游、鲁迅等为代表,曾在绍兴生活过,并可以成为名人的,甚至是伟人的至少有97位之多。他们留下的史迹、故居、记事及文学巨作,一直裴声海内外,成为我国和世界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宝库中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一部活生生的文史教科书。
良好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以及较好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也为绍兴旅游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以上人文旅游资源特质基础上,绍兴所衍生形成的“三乌文化”“酒文化”“桥文化”“兰文化”“石文化”“戏曲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等,又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增加了独特地域文化个性。
绍兴人文旅游发展的竞争力也是十分明显的。除了以上所述的资源优势,在全国、全省所占有的独特地位外,这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绍兴已逐步走出了一条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相互支持、协调发展的和谐道路,大大提升了绍兴城市的品位和文化核心竞争力。
根据建设“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的城市战略定位,“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绍兴市旅游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创新为动力,实施“旅游即城市,全城旅游”战略,以提高旅游核心竞争力为重点,高效整合旅游资源,实施旅游品质工程,强化旅游公共服务,加快旅游国际化进程,全面提升绍兴市旅游发展整体水平,加重旅游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贡献份额,提升绍兴旅游在全省、全国的地位和作用,提高绍兴作为文化休闲城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浙江省首批命名的小康市之一。1991年起,均为“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多次名列前10位。1988年起,连续三届名列全国财政收入“十大财政县”行列。2002年,再次跻身全国经济十强县。绍兴市还是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县、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全国农村卫生保健工作先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绍兴市是全国商贸市场大市之一,柯桥中国轻纺城已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轻纺产品总销售额占全国的1/3。名列全国10大专业批发市场第2位。依托中国轻纺城建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绍兴柯桥经济开发区已初具规模,是绍兴市对外开放的重要区域。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市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都得到长足的进步。全市涌现出一批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城乡一体的现代化新农村、新城镇。经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291.2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5%,经济总量居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九位,全省第四位。全市人均生产总值74892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美元,达到11595美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万美元的县(市、区)4个,比上年增加2个,绍兴县19678美元、市区12780美元、诸暨市10694美元、上虞市10377美元,新昌县和嵊州市分别为8792美元和6765美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72.16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843.64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1275.44亿元,增长12.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3:56.9:37.8演变为5.2:56.0:38.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完成省政府下达服务业年度双目标任务。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201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641.6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0.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17.86亿元,增长13.8%,增速高于全省平均2.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7673.99亿元,同比增长25.9%。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六大新兴产业产值1861.60亿元,同比增长30.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1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分别增长49.6%和40.6%。
建筑业发展势头强劲。该市被省政府授予“建筑强市”称号。成为全省唯一的“建筑强市”。绍兴县、上虞市、诸暨市被评为“建筑强县”,宝业、中成等16家企业被授予全省“建筑强企”称号。占全省“建筑强县”、“建筑强企”半壁江山。2011年,全市建筑业施工总承包工程获鲁班奖3只、国家优质工程奖4只,“钱江杯”19只、“白玉兰杯”22只。4家特级企业第一批通过建设部新资质就位。20家晋升为一级企业,29家晋升为二级企业。现有建筑业特级企业17家,一级企业133家,二级企业251家,二级以上建筑企业达到401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全年按工程在地原则核算的建筑业增加值201.99亿元(不含我市建筑企业在外地创造的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6%。全市建筑业总产值4169.44亿元(含我市建筑企业在外地的施工产值),比上年增长27.8%。产值超10亿元企业82家,超30亿元企业40家,超50亿元企业24家,分别比上年增加17家、12家和8家,超100亿元企业达到11家。
旅游事业发展加快。2011年全市旅游总接待游客4187.9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13.90亿元,分别增长20.0%和21.5%,其中接待国内游客4127.6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99.60亿元,分别增长20.1%和21.8%;接待入境游客60.3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2010.32万美元,分别增长15.4%和19.1%。年末共有涉外饭店、宾馆93家,其中五星级8家,四星级20家,三星级42家。旅行社118家,比上年增加7家。市区5A创建取得重大突破,顺利通过浙江省旅游局的5A初评和国家旅游局的暗访调查、资源评估。浙江温泉湖国际度假旅游区(二期工程)、大香林风景区(二期工程)、会稽山度假休闲中心、东湖景区整治扩建等7个项目被列入全省服务业重大项目和“十二五”旅游重点建设项目 财政收入稳步增加。201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426.4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39.69亿元,同比增长22.1%和24.0%,完成年度预算的101.4%和101.6%。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56.2%,比上年增加0.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同比分别增长14.0%、22.6%、36.3%和18.9%。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201 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426.26亿元,增长24.8%,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其中工业性投资744.42亿元,增长19.6%;房地产开发投资403.24亿元,增长35.4%;基础设施投资241.0亿元,增长19.6%;服务业投资674.94亿元,增长31.1%。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2011年全市进出口总额335.05亿美元,同比增长24.0%,增幅高于全省、全国2.0和1.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59.86亿美元,同比增长23.2%,增幅高于全省、全国3.3和2.9个百分点。进口75.2亿美元,同比增长26.5%,虽低于全省0.8个百分点,但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进出口额、出口额居全省第三位,进口额居全省第四位。有进出口国家和地区199个,其中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107个,同比增加7个。美国、阿联酋、巴西分别位居出口额前三位国家,出口额分别为31.17亿美元、14.24亿美元和13.02亿美元。机电、化工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出口46.13亿美元、15.18亿美元和11.8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9.9%、27.1%和6.2%;纺织品及服装出口173.02亿美元,增长24.1%。新登记备案企业1681家,累计获进出口经营权企业12278家。全市出口超1000万美元企业579家。同比增加113家。
外经合作积极推进。2011年全市新批境外投资企业84家(增资企业13家)。境外投资企业总投资额71135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69485万美元,同比增长146.7%,完成年度目标277.9%。新签承包劳务合同额36192万美元,营业额45723万美元,分别下降31.4%和9.0%。其中实际境外工程营业额10816万美元,同比增长7.1%,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8.2%。全市外派劳务81人次,年末在外人数315人。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11年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179.31亿元,同比增长21.5%,完成年度预算的124.2%。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到70.8%,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抽样调查显示,城乡居民收支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273元,增长13.3%;人均消费性支出20353元,增长13.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861元,增长16.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073元,增长9.4%。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0%和39.8%,均处于相对富裕水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1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住房面积61.69平方米,同比虽有所下降,但住房配套设施有了较大改善。
直到2012年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为20049元和1 128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6%,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1.5%。全市固定资产投资807.5亿元,增长1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6.8亿元,增长13.4%;自营出口123.8亿美元,增长1.7%。
一是稳增长取得成效。深入开展“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着力深化“服务基层、服务企业”专项行动,制定出台鼓励越商投资创业等意见,切实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保持了经济的稳健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处于全省前列。全市工业用电量1 30.6亿千瓦时,增长4.2%,增幅位居全省第一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878.6亿元,增长9.0%,增幅位居全省第四位;地方财政收入147.1亿元,增长5.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
二是调结构步伐加快。制订实施“新三年建设计划”。进一步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全市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145.4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9%提高到32%;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92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3.9%。出台按照工业企业单位能耗、用地、排放的综合经济效益配置要素资源的政策举措,要素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严格落实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各项措施,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是惠民生力度加大。加快推进镜湖新区、滨海新城建设,全面提升县域中心城市、省市中心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统筹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扎实推进清水工程和“清洁空气行动”。全面实施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意见,新一轮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扶持行动全面启动。深入实施新一轮欠发达乡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结对帮扶工作,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2012年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为20049元和11286元,增长11.6%和11.5%。
四是保稳定基础加强。广泛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做好人、做好事的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健全落实领导下访、约访、接访制度和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上半年全市经济总量同比有所下降。积极化解涉企维稳问题。上半年全市刑事发案降幅全省第一,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不断提升。
投资环境
近年来绍兴市实行“内外资并举”的招商引资政策,眼光转向注重项目质量,以重大项目引进和投入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外资方面,2011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95家,合同外资1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亿美元。2010年绍兴下辖的诸暨市,实到外资2.5亿元,诸暨市在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和先进装备等领域的发展有比较优势。全市累计兴办外商投资企业5563家。累计总投资351.5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78.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3.6亿美元。目前已有荷兰菲利浦、法国拉法基、日本的丸红、伊藤忠、丰田、松下、川崎、双日、日绵等13家全球500强企业落户绍兴。内资方面,2011年全市在建内资项目共有241个(不含住宅型房地产),投资总额650.9亿元,合同引资563.2亿元。(其中市区在建项目共37个,投资总额135.8亿元,合同引资111.8亿元,当年引进项目26个,全部实际到位资金23.3亿元,同比增长31.5%。) 重大项目引领作用加强。外资方面,全市新增项目总投资1000美元以上大项目69个,其中超3000万美元项目17个。引进项目总体仍然以制造业为主,制造业项目合同外资占总量80%以上。内资方面,当年引进项目139只中5千万以上项目90个,其中1亿元以上项目36个,5亿元以上项目20个。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机遇。从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又着手谋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省率先开展规划编制,率先制订出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扶持政策。在土地供给方面,停止向一般性传统行业项目供地,新增工业用地指标主要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和重点项目建设;在财政扶持方面。全市五年合计将安排100亿元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在产业引导方面,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将扩充至3亿元,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机制保障方面,对于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市委、市政府将采取“一事一议”,在用地、用房、贴息、财税、贷款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特别扶持。这些举措无疑对招商引资工作注入了“强心剂”,目前效应已逐步显现。
在继续努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必须坚持“一把手”工程不动摇,充分发挥开发区为“主战场”和民企为“主体”的积极性,精心策划各类活动载体,提升招商引资软硬环境的同时,绍兴市政府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创新项目生成机制。绍兴紧紧抓住滨海新城和跨海大桥建设的契机,建立大项目生成机制,拓展大项目生成空间,以绍兴市自身优势和国家政策支持相结合,局部形成招商项目从论证、储备、推介、洽谈、落地、建设到投产的全过程项目跟踪责任机制。
2、扩展信息来源渠道。要进一步整合我市各级招商资源,扩大信息收集来源,充分发挥我市各级驻外办事处的信息优势,把握项目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建立项目信息对接反馈机制,以更快速度实现与落户地、企业主体的对接,以更高效率消化信息,推进项目。
3、突出政策扶持机制。全市上下如能紧紧围绕“一切政策、一切资源、一切力量向招商引资倾斜,向大项目倾斜”,狠抓项目生成、推进、落地,形成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对于大项目招商,真正实行“一事一议”政策,能建立有效的决策机制,那样就能争取更多大项目落户我市。
4、完善重点产业配套。要引进优质项目,除了一地的硬件条件、政策扶持和服务环境,与相关产业配套能力息息相关。必须要把引进大项目与本地相关产业配套结合起来,与产业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应该围绕我市先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兴信息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从纵向的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和横向的产品供应链左右拓展,深化产业配套能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
5、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除了开展各类招商活动进行推介外,还应把招商引资宣传与城市整体形象宣传结合起来,进一步整合各方面的对外宣传资源和力量,坚持“经济唱戏”这一主旋律,打造城市“经济名片”,自上而下、从内到外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也为投资者提供一个稳定、美好的投资预期。
为了营造更好的投资氛围,吸引更多的投资商,该市专门成立发展软环境投诉中心,继续开展企业评议部门活动,建立外商投资重大项目多部门联系协调制度等,切实帮助解决外经贸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难题,进一步优化绍兴市的投资发展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