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夏的后现代生活,是从竖立在深圳东门步行街上的那杆10m高的铜质大秤开始的。
去过东门老街的人可能都对它有印象。它就竖在十字路口,并不过多占据空间,可是,由于它的楔入,周边的空间氛围发生了改变。它是一一件与周边环境反差极大的传统计量衡器,高度逼真加上极度放大,反而使它又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
从观念上检索,它直接来自后现代雕塑的重要奠基人物奥登博格,老夏吸收了他的波普艺术的观念。上世纪六十年代,奥登博格在美国和欧洲做了一系列的现成品放大的作品而名噪一时,如铲子、衣服夹子、勺子和樱桃……老夏的意义在于,他的现成品放大是中国民间的,乡村的,有社会针对性的。
也就是说,老夏在东门老街,开始小心翼翼地把一种古老的乡村经验带入到都市,弥散在熙熙攘攘的时尚人流中。
老夏出身于上世纪50年代的贫苦农家,属于那个时代的苦,老夏基本上都吃到了,幼年丧父,渴望一顿饱饭,不再背母亲用土布自制的书包,不再穿姐姐穿小了的花衣服上学,成了少年老夏的梦想。
而不被嘲笑,找回自尊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努力学习。好在曾经文风鼎盛的江南地区,农家再苦再难也都懂得让孩子读书的道理。老夏心灵手巧,从小就练出一手好字,引得同学的羡慕,高中毕业后居然就留在母校任教,这也给了他更多的读书机会。
学习雕塑的老夏,大学毕业后一直本本分分地按照一个农家子弟的生活逻辑前行,靠自己的勤谨努力和小心为人,一步步向幸福的生活靠近:从县城的陶瓷厂,进到省城机关,再调到深圳。
在雕塑上,老夏保持了中国传统手艺人的德行和操守,按规矩办事,凭良心吃饭,该赚的钱赚,但一定要有分寸和节制,一定要对委托人有个好的交代。
如果不是调到深圳雕塑院,老夏的日子就这么过下去了。然而到雕塑院以后,老夏面临的矛盾是如何进入到当代创作的状态。
如何将自己质朴的,传统的价值观融入到当代社会,如何让个人的经验与公共经验相关联?如何让雕塑作品有效的介入当代生活,展现出它的活力和创造性,生动地描述和表达当代人的生存感受?这些是老夏的问题。
几番思索,老夏选择了传统杆秤和现成品放大的方式,而借用传统,是后现代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
为什么是杆秤?曾几何时,公平交易,童叟无欺,是中国民间经济活动中自觉形成的商业道德;而在童年的记忆中,乡村的集市上,农民交易时让小小秤杆高高翘起的夸张动作,一定给老夏留下了深刻、温馨的印象。
更重要的是,他在作品中,注入了富有现实针对性的内容。“天地之间有杆秤”,世道民风,人情冷暖,公道自在人心;尤其在深圳老东门这个商贾重地,诚信、公平,自有杆秤作证。
杆秤创作使他对收集、整理中国传统计量衡器的兴趣大增。目前,他已经收藏了不少从各地收集起来的杆秤,还专门到著名的制秤之乡浙江永康拜访民间制作杆秤的老师傅。由于电子秤的大面积普及,过去几乎家家必备的传统杆秤濒临灭绝。老夏还谈到,那些年迈的乡间制秤师傅无事可做,但是仍然聚堆谈秤,提起曾经让他们骄傲的手艺,立马两眼放光,手舞足蹈;此种情形,不免让人感叹唏嘘!
《杆秤》2004年获文化部、建设部城市雕塑成就奖,这让老夏信心倍增。同时老夏也琢磨着,让现成品放大复制成为自己进入公共空间的一种个人的语言。
此后,老夏的《照相机》参加了2008年第三届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一向热爱石头的老夏,硬是在石头加工上体现出了高水平,他的作品以构思独特,加工精细博得了专家和公众的一致好评。展览开幕的时候,位于杭州钱江新城的展览现场,与《照相机》合影的人群络绎不绝。
老夏的家乡江苏江阴是个纺织之乡,许多乡镇都因纺织企业而闻名国内外。在自己的家乡,老夏将过去最传统的织布机上的木梭进行材料转化,放大成大型公共雕塑。过去在农村最常见的生产物品,一旦以超常尺度放大,收到了类似抽象造型的意外效果。这个作品为老夏在家乡赢得了好口碑。
最近,老夏又在老家以唐诗《游子吟》诗意作为创作内容,用不锈钢竖立起一根38m高的银针,并以金线穿引,用拼音字母曲折婉转组合成家乡地名,大地似锦,银针从大地上拔起,直指中天,老夏为其起了个《蒸蒸日上》的名字,通过谐音,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
就这样,老夏以他的现成品放大的方式,从乡村运用到城市,又从城市返回到乡村,体量越来越大,尺度越来越高,但无论在哪里,他对制作材料的讲究,对制作工艺的严格要求,都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专业态度和敬业的精神。
去过东门老街的人可能都对它有印象。它就竖在十字路口,并不过多占据空间,可是,由于它的楔入,周边的空间氛围发生了改变。它是一一件与周边环境反差极大的传统计量衡器,高度逼真加上极度放大,反而使它又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
从观念上检索,它直接来自后现代雕塑的重要奠基人物奥登博格,老夏吸收了他的波普艺术的观念。上世纪六十年代,奥登博格在美国和欧洲做了一系列的现成品放大的作品而名噪一时,如铲子、衣服夹子、勺子和樱桃……老夏的意义在于,他的现成品放大是中国民间的,乡村的,有社会针对性的。
也就是说,老夏在东门老街,开始小心翼翼地把一种古老的乡村经验带入到都市,弥散在熙熙攘攘的时尚人流中。
老夏出身于上世纪50年代的贫苦农家,属于那个时代的苦,老夏基本上都吃到了,幼年丧父,渴望一顿饱饭,不再背母亲用土布自制的书包,不再穿姐姐穿小了的花衣服上学,成了少年老夏的梦想。
而不被嘲笑,找回自尊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努力学习。好在曾经文风鼎盛的江南地区,农家再苦再难也都懂得让孩子读书的道理。老夏心灵手巧,从小就练出一手好字,引得同学的羡慕,高中毕业后居然就留在母校任教,这也给了他更多的读书机会。
学习雕塑的老夏,大学毕业后一直本本分分地按照一个农家子弟的生活逻辑前行,靠自己的勤谨努力和小心为人,一步步向幸福的生活靠近:从县城的陶瓷厂,进到省城机关,再调到深圳。
在雕塑上,老夏保持了中国传统手艺人的德行和操守,按规矩办事,凭良心吃饭,该赚的钱赚,但一定要有分寸和节制,一定要对委托人有个好的交代。
如果不是调到深圳雕塑院,老夏的日子就这么过下去了。然而到雕塑院以后,老夏面临的矛盾是如何进入到当代创作的状态。
如何将自己质朴的,传统的价值观融入到当代社会,如何让个人的经验与公共经验相关联?如何让雕塑作品有效的介入当代生活,展现出它的活力和创造性,生动地描述和表达当代人的生存感受?这些是老夏的问题。
几番思索,老夏选择了传统杆秤和现成品放大的方式,而借用传统,是后现代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
为什么是杆秤?曾几何时,公平交易,童叟无欺,是中国民间经济活动中自觉形成的商业道德;而在童年的记忆中,乡村的集市上,农民交易时让小小秤杆高高翘起的夸张动作,一定给老夏留下了深刻、温馨的印象。
更重要的是,他在作品中,注入了富有现实针对性的内容。“天地之间有杆秤”,世道民风,人情冷暖,公道自在人心;尤其在深圳老东门这个商贾重地,诚信、公平,自有杆秤作证。
杆秤创作使他对收集、整理中国传统计量衡器的兴趣大增。目前,他已经收藏了不少从各地收集起来的杆秤,还专门到著名的制秤之乡浙江永康拜访民间制作杆秤的老师傅。由于电子秤的大面积普及,过去几乎家家必备的传统杆秤濒临灭绝。老夏还谈到,那些年迈的乡间制秤师傅无事可做,但是仍然聚堆谈秤,提起曾经让他们骄傲的手艺,立马两眼放光,手舞足蹈;此种情形,不免让人感叹唏嘘!
《杆秤》2004年获文化部、建设部城市雕塑成就奖,这让老夏信心倍增。同时老夏也琢磨着,让现成品放大复制成为自己进入公共空间的一种个人的语言。
此后,老夏的《照相机》参加了2008年第三届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一向热爱石头的老夏,硬是在石头加工上体现出了高水平,他的作品以构思独特,加工精细博得了专家和公众的一致好评。展览开幕的时候,位于杭州钱江新城的展览现场,与《照相机》合影的人群络绎不绝。
老夏的家乡江苏江阴是个纺织之乡,许多乡镇都因纺织企业而闻名国内外。在自己的家乡,老夏将过去最传统的织布机上的木梭进行材料转化,放大成大型公共雕塑。过去在农村最常见的生产物品,一旦以超常尺度放大,收到了类似抽象造型的意外效果。这个作品为老夏在家乡赢得了好口碑。
最近,老夏又在老家以唐诗《游子吟》诗意作为创作内容,用不锈钢竖立起一根38m高的银针,并以金线穿引,用拼音字母曲折婉转组合成家乡地名,大地似锦,银针从大地上拔起,直指中天,老夏为其起了个《蒸蒸日上》的名字,通过谐音,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
就这样,老夏以他的现成品放大的方式,从乡村运用到城市,又从城市返回到乡村,体量越来越大,尺度越来越高,但无论在哪里,他对制作材料的讲究,对制作工艺的严格要求,都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专业态度和敬业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