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年级某某同学敲诈低年级同学100元钱”;“同学之间因一点小事用刀拼”; “某学生用拳头砸向自己的老师,只因老师问他为什么上课不做笔记!”……听到这一桩桩、看到这一幕幕,我深感痛心。“人之初,性本善”,这些孩子怎么了?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认为学生精神的空虚、行为的失范、道德的堕落,有家庭教育的责任,有社会教育的责任,但更主要的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作为教师,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了。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可是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重视的是分数,是升学率。如果平时有所谓的道德教育,也是三言两语,既没有将其付诸道德实践,也没有什么效果。
新课程强调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道德教育并不仅仅是班主任和政治老师的事,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这个责任。苏霍姆林斯基教导我们:“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作为历史教师,也应担负起道德教育的责任。我认为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师德,为人师表
青少年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因素,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所有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因素中,最具感染力的莫过于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世界观、知识水平、品行表现以及对每一事物的态度,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它胜过了无数语言说教和严格的纪律要求,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艺高为师,身正为范” 。
1.教师要具有民主精神,应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教师要有爱心、有耐心,以人为本。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师要真情对待、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要宽容,不能一味地指责,“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当然,老师对学生的爱,不是盲目的溺爱,而是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3.教师要尊重学生。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智力发育迟缓、学业成绩不良、被孤立和拒绝、有过错、有严重缺点和缺陷、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教师要做到不体罚、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尊重是相互的,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
4.教师要有敬业精神、创新精神,懂得教育艺术,要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和良好的形象。
5.教师要以身作则。学校和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也坚决不做。
可以说,没有教师的身教,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校德育。教师要以自己博大的胸怀、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成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榜样,从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效果。
二、道德教育要以“爱”为核心
我认为道德教育的核心是“爱”的教育。一个“爱“字似乎显得单调。但它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爱祖国、爱集体、爱家庭、爱老师、爱同学、爱自己、爱大自然……“爱”的力量也是巨大的。
1.有爱就有了温暖。每个人都渴望被爱,每个人都应该去爱。有了爱,就有了温暖。心中有爱,生活幸福,他还会去伤害别人吗?
2.有爱就有了责任。比如每个人都应爱祖国,这是最基本的道德。爱祖国就要对祖国负责。作为一个学生,爱祖国就是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做贡献。注意你学习的目的不是为自己、不是为家人,而是为祖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才是最崇高的理想。如果你胸怀祖国,“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你还会自私自利、斤斤计较吗?
3.有爱就有了和谐。以爱心对待他人,心中就没有不满,没有嫉妒,没有怨恨。不会因财富的多少而痛苦,不会因家境贫穷而自卑,不会因地位的高低而失望,不会因一时的成功而自命不凡,人与人之间就有了和谐,社会就有了安定。以爱心对待自然,就没有了破坏、没有了污染、没有了物种的灭绝,人与自然之间就有了和谐,而和谐就是美。
所以要让世界充满爱,道德教育就是爱的教育。
三、充分挖掘教材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历史学科以其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史料的真实性和内容的客观性,在道德情感的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真挚、感人、可信。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过:“历史教学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治乱兴衰。在这三条之中,第一条是最要紧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先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如果历史教育只停留在知识层面,就会缺乏生命力,也会失去其价值。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先民们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的讲述,使学生对祖国产生自豪感;通过对中国近代有识之士救亡图存、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彰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主体责任感;而古往今来,许多历史名人和社会英雄,他们的成长过程以及言行,如报效祖国、天下为公、追求真理、不畏艰难,等等,为学生提供了人生榜样和精神坐标,是进行人生观教育的鲜活教材,学生从这些人身上定会有所启示和感悟,镜鉴出许多做人的道理。
课程标准中有一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通常忽略了这一环节,有时虽有涉及,也只是表面现象,一言带过,并没有真正对学生进行过深刻的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不能停留于空洞的说教上,必须要启发渗透,使学生情不自禁地震撼于历史所蕴蓄的文化精髓。
比如学习中国近代史,学生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都会表示愤慨,此时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认识到自己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责任。联系实际进行反思,想想每周星期一学校举行升旗仪式,你是否很庄重地行注目礼,看到国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这时你的心中是否感觉到祖国的伟大,是否有为祖国贡献自己青春的理想?一般来说,认识越深刻,越有助于将其转化为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在行为实践中自觉、主动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
四、注意课堂教学过程对学生道德的影响
课堂是一个小社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许多关系的处理直接影响到学生行为规范、道德品质的形成。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互动与合作,注重平等、尊重、民主、自由、开放、宽容、鼓励和帮助的关系,能够互相接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形成温暖、和谐的课堂,从而达到共享知识与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比如采用合作式学习方式。由老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值得思考、学生感兴趣的探究问题,然后分组讨论,各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老师要营造一个宽松、平等、和谐的氛围,鼓励每个同学积极参与,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让每一个同学都亲身体验和感悟,都有用武之地。合作式学习的基点就在于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就是要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亲身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感受到别人的长处,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也看到自身的价值,看到团队的力量。而且学生长期生活在团结友爱的课堂中,耳濡目染,会形成关心他人、体谅他人、团结合作、乐于分享等优良品质。师生之间也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创设融洽的学习氛围,彼此产生亲近与认同,正所谓“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温暖、和谐的课堂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五、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社会实践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学生乐于参与。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融入生活,亲身体验,形成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自觉服务社会,对他人、对社会富有爱心;通过社会实践,还可以让学生亲近自然、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实践还可以使学生了解自我,肯定自我价值,拥有一定的成就感。
比如我们新宁崀山正在进行“申请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活动。作为新宁的一员,也要为“申遗”尽一份力,而历史学科就可以从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的角度去探究。老师提出几个探究的课题:“崀山”以及各个景点名称的由来;崀山新石器文化遗址和历代农民起义遗址;崀山杰出的历史人物;崀山的民俗风情。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利用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然后完成一篇调查报告。学生通过调查研究,熟悉了崀山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继而萌生出亲切感、自豪感、责任感,懂得爱惜它们、保护它们,也要努力学习为家乡做贡献。而且学生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合作,懂得理解和尊重,形成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
(责任编辑:吴 侃)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可是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重视的是分数,是升学率。如果平时有所谓的道德教育,也是三言两语,既没有将其付诸道德实践,也没有什么效果。
新课程强调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道德教育并不仅仅是班主任和政治老师的事,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这个责任。苏霍姆林斯基教导我们:“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作为历史教师,也应担负起道德教育的责任。我认为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师德,为人师表
青少年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因素,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所有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因素中,最具感染力的莫过于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世界观、知识水平、品行表现以及对每一事物的态度,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它胜过了无数语言说教和严格的纪律要求,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艺高为师,身正为范” 。
1.教师要具有民主精神,应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教师要有爱心、有耐心,以人为本。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师要真情对待、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要宽容,不能一味地指责,“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当然,老师对学生的爱,不是盲目的溺爱,而是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3.教师要尊重学生。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智力发育迟缓、学业成绩不良、被孤立和拒绝、有过错、有严重缺点和缺陷、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教师要做到不体罚、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尊重是相互的,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
4.教师要有敬业精神、创新精神,懂得教育艺术,要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和良好的形象。
5.教师要以身作则。学校和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也坚决不做。
可以说,没有教师的身教,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校德育。教师要以自己博大的胸怀、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成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榜样,从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效果。
二、道德教育要以“爱”为核心
我认为道德教育的核心是“爱”的教育。一个“爱“字似乎显得单调。但它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爱祖国、爱集体、爱家庭、爱老师、爱同学、爱自己、爱大自然……“爱”的力量也是巨大的。
1.有爱就有了温暖。每个人都渴望被爱,每个人都应该去爱。有了爱,就有了温暖。心中有爱,生活幸福,他还会去伤害别人吗?
2.有爱就有了责任。比如每个人都应爱祖国,这是最基本的道德。爱祖国就要对祖国负责。作为一个学生,爱祖国就是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做贡献。注意你学习的目的不是为自己、不是为家人,而是为祖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才是最崇高的理想。如果你胸怀祖国,“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你还会自私自利、斤斤计较吗?
3.有爱就有了和谐。以爱心对待他人,心中就没有不满,没有嫉妒,没有怨恨。不会因财富的多少而痛苦,不会因家境贫穷而自卑,不会因地位的高低而失望,不会因一时的成功而自命不凡,人与人之间就有了和谐,社会就有了安定。以爱心对待自然,就没有了破坏、没有了污染、没有了物种的灭绝,人与自然之间就有了和谐,而和谐就是美。
所以要让世界充满爱,道德教育就是爱的教育。
三、充分挖掘教材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历史学科以其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史料的真实性和内容的客观性,在道德情感的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真挚、感人、可信。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过:“历史教学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治乱兴衰。在这三条之中,第一条是最要紧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先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如果历史教育只停留在知识层面,就会缺乏生命力,也会失去其价值。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先民们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的讲述,使学生对祖国产生自豪感;通过对中国近代有识之士救亡图存、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彰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主体责任感;而古往今来,许多历史名人和社会英雄,他们的成长过程以及言行,如报效祖国、天下为公、追求真理、不畏艰难,等等,为学生提供了人生榜样和精神坐标,是进行人生观教育的鲜活教材,学生从这些人身上定会有所启示和感悟,镜鉴出许多做人的道理。
课程标准中有一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通常忽略了这一环节,有时虽有涉及,也只是表面现象,一言带过,并没有真正对学生进行过深刻的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不能停留于空洞的说教上,必须要启发渗透,使学生情不自禁地震撼于历史所蕴蓄的文化精髓。
比如学习中国近代史,学生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都会表示愤慨,此时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认识到自己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责任。联系实际进行反思,想想每周星期一学校举行升旗仪式,你是否很庄重地行注目礼,看到国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这时你的心中是否感觉到祖国的伟大,是否有为祖国贡献自己青春的理想?一般来说,认识越深刻,越有助于将其转化为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在行为实践中自觉、主动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
四、注意课堂教学过程对学生道德的影响
课堂是一个小社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许多关系的处理直接影响到学生行为规范、道德品质的形成。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互动与合作,注重平等、尊重、民主、自由、开放、宽容、鼓励和帮助的关系,能够互相接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形成温暖、和谐的课堂,从而达到共享知识与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比如采用合作式学习方式。由老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值得思考、学生感兴趣的探究问题,然后分组讨论,各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老师要营造一个宽松、平等、和谐的氛围,鼓励每个同学积极参与,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让每一个同学都亲身体验和感悟,都有用武之地。合作式学习的基点就在于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就是要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亲身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感受到别人的长处,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也看到自身的价值,看到团队的力量。而且学生长期生活在团结友爱的课堂中,耳濡目染,会形成关心他人、体谅他人、团结合作、乐于分享等优良品质。师生之间也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创设融洽的学习氛围,彼此产生亲近与认同,正所谓“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温暖、和谐的课堂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五、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社会实践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学生乐于参与。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融入生活,亲身体验,形成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自觉服务社会,对他人、对社会富有爱心;通过社会实践,还可以让学生亲近自然、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实践还可以使学生了解自我,肯定自我价值,拥有一定的成就感。
比如我们新宁崀山正在进行“申请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活动。作为新宁的一员,也要为“申遗”尽一份力,而历史学科就可以从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的角度去探究。老师提出几个探究的课题:“崀山”以及各个景点名称的由来;崀山新石器文化遗址和历代农民起义遗址;崀山杰出的历史人物;崀山的民俗风情。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利用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然后完成一篇调查报告。学生通过调查研究,熟悉了崀山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继而萌生出亲切感、自豪感、责任感,懂得爱惜它们、保护它们,也要努力学习为家乡做贡献。而且学生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合作,懂得理解和尊重,形成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
(责任编辑:吴 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