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素质教育新形势下的中学生,要具备良好的习惯。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
关键词:合格中学生;养成教育;良好习惯
某天,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之时,记者问其中一位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不是大学,是在幼儿园。在那里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向人们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叶圣陶老先生更是用一句“教育是帮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按照内容不同,良好习惯大致分两类。
一、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增强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使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处世不惊,随机应变,从而使生活节奏有条不紊。
1.保证充足睡眠的习惯。睡眠是大脑休息和调整的阶段,使消耗的能量得到补充。良好的睡眠有增进记忆力的作用,青少年每天应保证8小时的睡眠时间。
2.吃好早餐的习惯。不吃早餐对大脑的损害非常大,造成人体血糖低下,使大脑的营养供应不足。而上午又是功课最多的时候,大脑需要的能量得不到供应,长期下去会影响功课和大脑的发育。
3.生活自理习惯。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料理,即便是才高八斗,又有何用?因此,课堂上有必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整理实践材料,结合教材里面的分类知识让学生从整理简单的文具开始,学会必要的生活能力。
4.保持卫生习惯。俗话说:“病从口入。”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既保持了环境的整洁,又增强了他们对疾病的免疫力,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
5.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这个是自律的问题。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就要懂得分配自己的时间,最好就是有个自己的时间表。比如说你是学生,你的时间表可以是先做功课,然后温习2小时,其余的时间去玩。每一天按照自己的时间表,告诉自己要有自律,先把重要的事情做完,然后才去玩。
6.待人接物的习惯。一个人无论上学期间,还是走上社会从事一项工作,在什么岗位上供职,待人接物是常会遇到的事。待人接物时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别人对你的看法,优雅的言谈举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学习习惯
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有这样一句话,“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要想学生学会学习,必须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自学的习惯。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
2.预习与复习的习惯。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因此,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使得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3.认真听讲的习惯。课堂的听讲,应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课堂上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能认真倾听老师的点拨、指导,能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能探讨自己预习时未解决的问题。二是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
4.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往往由教师进行小结或优等生作答,大部分学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机会。素质教育要求,应让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率。
5.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作业是检查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巩固知识的主要环节,是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从小就养成:(1)规范书写,保持书写清洁的習惯。(2)独立完成的习惯。(3)认真审题,仔细运算的习惯。(4)验算的习惯。
6.敢于质疑问难,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许多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教学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7.动手探究实践的习惯。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中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要注重动手的能力和习惯培养。
9.合作学习的习惯。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学习中,可让学生通过课前共同预习、课中合作实验、合作操作、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10.课外阅读的习惯。要学好数学,光靠课内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教学中,要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阅读。
总之,在学生的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热情;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习惯决定人生这句话是相当有道理的。
关键词:合格中学生;养成教育;良好习惯
某天,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之时,记者问其中一位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不是大学,是在幼儿园。在那里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向人们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叶圣陶老先生更是用一句“教育是帮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按照内容不同,良好习惯大致分两类。
一、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增强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使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处世不惊,随机应变,从而使生活节奏有条不紊。
1.保证充足睡眠的习惯。睡眠是大脑休息和调整的阶段,使消耗的能量得到补充。良好的睡眠有增进记忆力的作用,青少年每天应保证8小时的睡眠时间。
2.吃好早餐的习惯。不吃早餐对大脑的损害非常大,造成人体血糖低下,使大脑的营养供应不足。而上午又是功课最多的时候,大脑需要的能量得不到供应,长期下去会影响功课和大脑的发育。
3.生活自理习惯。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料理,即便是才高八斗,又有何用?因此,课堂上有必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整理实践材料,结合教材里面的分类知识让学生从整理简单的文具开始,学会必要的生活能力。
4.保持卫生习惯。俗话说:“病从口入。”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既保持了环境的整洁,又增强了他们对疾病的免疫力,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
5.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这个是自律的问题。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就要懂得分配自己的时间,最好就是有个自己的时间表。比如说你是学生,你的时间表可以是先做功课,然后温习2小时,其余的时间去玩。每一天按照自己的时间表,告诉自己要有自律,先把重要的事情做完,然后才去玩。
6.待人接物的习惯。一个人无论上学期间,还是走上社会从事一项工作,在什么岗位上供职,待人接物是常会遇到的事。待人接物时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别人对你的看法,优雅的言谈举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学习习惯
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有这样一句话,“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要想学生学会学习,必须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自学的习惯。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
2.预习与复习的习惯。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因此,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使得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3.认真听讲的习惯。课堂的听讲,应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课堂上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能认真倾听老师的点拨、指导,能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能探讨自己预习时未解决的问题。二是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
4.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往往由教师进行小结或优等生作答,大部分学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机会。素质教育要求,应让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率。
5.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作业是检查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巩固知识的主要环节,是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从小就养成:(1)规范书写,保持书写清洁的習惯。(2)独立完成的习惯。(3)认真审题,仔细运算的习惯。(4)验算的习惯。
6.敢于质疑问难,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许多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教学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7.动手探究实践的习惯。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中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要注重动手的能力和习惯培养。
9.合作学习的习惯。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学习中,可让学生通过课前共同预习、课中合作实验、合作操作、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10.课外阅读的习惯。要学好数学,光靠课内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教学中,要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阅读。
总之,在学生的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热情;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习惯决定人生这句话是相当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