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战略意图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zh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的亚太乃至世界格局中,印度是崛起势头较为迅猛的新兴力量,也是印度洋和南亚次大陆上地缘位置最重要、潜力后劲最强大的国家。以中国为参照系,探讨印度的战略意图和发展走势,剖析其在经济、政治、外交、社会等领域内的政策举措,预测对邻近国家和世界局势的影响,以期加强战略侦查,加深忧患意识,无疑是研判当今形势的必修课。
  尼赫鲁曾说,“印度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亚洲未来将由印度所决定,印度将成为亚洲的中心”。这个“印度梦”自独立以来,一直延续至今。数十年的和平国际环境,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印度国大党的高超领导艺术,标志性领袖人物的巨大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强大的智力资源和科教基础,经济发展更加开放包容,与世界同步接轨等主客观优势,助力印度一路小跑,经济实力跻身世界前十。
  但不容忽视的是,印度在崛起进程中也充满各种“荆棘障碍”。如人口基数庞大,农业生产落后,民族宗教问题复杂敏感,种姓、等级、妇女等社会矛盾集中凸显,社会离心倾向日趋严重,与周边部分国家还存在领土争端等尖锐冲突。如果处理失当,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恶性效应,阻碍制约印度的深层次发展。
  中印两国,比邻而居,渊源深远。但自近代以来,中国为摆脱贫弱现状,寻求富强之道,师法欧美俄日,孜孜以求,对同为“落难兄弟”的印度研究学习一直不充分。印度近现代的挣扎奋斗历程及改革经验,印度文化的独特因子及其生命力,印度与西方大国的斡旋互动关系等重要课题,我们所掌握的一手资料还很不足,认知还很肤浅。
  详尽的研究分析,是知己知彼、料敌制胜的前提。对印度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地位重要的亚洲大国,进行各种形式的宏观把握与微观透析,不仅能明了他国发展动态,本国安全形势,师人所长,补己所短,还能取得战略主动权,并提高对大国关系的研判和预测能力。这无疑需要政界、学界在增强前瞻意识、丰富应对手段的前提下通力合作,相互支持,针对核心议题,抓住根本环节,细化研究方案,提出可行措施。而这正是我们此期选题的出发点,希望能以此为契机,唤起有识之士对印度精细研究的兴趣,从而使学界和普通大众对印度的认识不再严重滞后,相反,能更上层楼,更具体,更细微,更理性。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编辑部
  印度越来越多的政界、军界和学术界人士认为,中印之间经济互补性强,两国之间机遇大于竞争;中国和印度要在进一步发展长期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新型关系”。印度政府也多次表态,中印应从“对抗竞争”过渡到“合作竞争”,“合作中的竞争”是双赢的选择。
  ——尚会鹏
  印度经济崛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不仅具有促进经济崛起的有利条件,还存在阻碍经济崛起的制约因素。这并非单纯的经济范畴,也涉及政治、安全、社会乃至传统文化等诸多领域。印度经济崛起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这是由印度经济崛起的国内外环境决定的。
  ——文富德
  印度“强国梦”的国家目标总体来说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提高国家战略地位,与中国的民族复兴目标有很多类似之处,两国共同崛起的进程因而有较大可能体现为更多地寻求互补领域和共同利益的进程。从中印关系的长远发展来看,两个发展中大国的兴起将有助于在国际体系中创造新的均衡格局。
  ——赵干城
  现代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共同体。用鲜血换来的独立创造了一种民族自豪感,但是并没有即时带来明确的民族认同。六十余年来,从社会精英到平民百姓,都在寻找自己所属的社会圈在共和国的位置,也就是想要确定谁是这个新生共和国的主人。在这个寻找民族自我的过程中,历史学家是最积极的参与者。
  ——刘欣如
  尽管中印之间缺乏互信,各种矛盾摩擦时有发生,但是中印关系的基本面是健康的,双方对发展前景抱有信心。龙象共和有着“天人合一”、“梵我一如”的思想基础,又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了经济实利,只要把握方向,努力操作,前途一定光明。这里,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步骤显得尤为重要。
  ——郁龙余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  杨卫东,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美国外交、中美关系、国际关系思想。  主要著作:《扩张与孤立:约翰·昆西·亚当斯外交思想研究》、《信仰的构建与解读:宗教与美国外交》等。  摘要 小布什政府反恐战争中的失误促使奥巴马政府的对外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智能化”的调整:不太强调传统的军事干涉主义;强调用国际规则来约束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在亚太推行均势外交
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是我党自十六大以来建立的一项重要学习制度。从2002年12月26日至2012年5月28日,中央政治局已先后组织了77次学习,共有140多位学者参与授课。这些学者主要来自五类机构:高等学校、党校、科学院、党政机关研究室、军队院校及研究机构。  2002年12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十六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说,中央政治局经过讨论认为,为了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及其中的"精神慰藉"规定便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人们陆续提出"常回家看看"是否可以列入法律进行规制,入法规制的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