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推动乐山市市中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立足农业(农副产品)发展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调整产业结构、丰富新兴业态、优化区域布局、优化产品结构、培育特色品牌、加强农业监管,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不断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全面提升市中区农业发展水平。
关键词:农业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7.03.13
文章编号:1009-6922(2017)03-51-02
今年3月8日,習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近期,对乐山市中区农业(农副产品)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委托市中区调查队对中心城区农副产品供给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乐山市市中区农业(农副产品)发展现状
(一)供需现状
市中区现有常住人口67.9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7.06万人,占69.26%。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市中区稻谷需求量为4804.7万公斤,约占总产量的54.4%;蔬菜(鲜菜)需求量为8918.1万公斤,约占总产量的33.3%;猪肉需求量为2091.8万公斤,约占总产量的58.1%;禽肉(含制品)需求量为819.2万公斤,约占总产量的76.8%;蛋类(含蛋制品)需求量为537.3万公斤,约占总产量的22%;鱼类需求量为560万公斤,约占总产量的16.5%;牛肉需求量为192.1万公斤,为总产量的4.4倍;羊肉需求量为48.1万公斤,为总产量的6倍。奶类需求量为563.2万公斤,为总产量的5.3倍。
(二)分布现状
目前,市中区基本形成了以粮食、蔬菜、畜禽、水产为主导的农业产业结构,是乐山市的米袋子、菜篮子。其中,粮食生产主要分布在茅桥片区,面积约23万亩,总产量9.5万吨。蔬菜种植主要分布在关牟片区(关庙乡、牟子镇),面积约2.6万亩,总产量6.76万吨(苦笋种植面积约1.1万亩,年产量7800 吨)。畜禽养殖方面,生猪养殖主要分布在关庙、土主、罗汉、悦来等乡镇,年出栏34.3万头;养鸡和养鸭主要分布在安谷、苏稽、茅桥、青平等乡镇,年出栏706.8万羽;兔、牛、羊养殖主要分布在白马、临江、剑峰、杨湾等乡镇,年出栏量分别为363.3万只、3610头、4921只。水产养殖主要分布在青平、童家、白马、石龙等乡镇,年产量约3.4万吨。
(三)营销现状
一是流通现状。蔬菜主要通过乐山市城东蔬菜批发市场发往中心城区各大农贸市场,约30%销往成都、重庆、广东等地;反季蔬菜均产自外地,主要通过经销商从西昌、攀枝花等地運入。牛、羊供给小部分来自本地的散养养殖,大部分来自“两边一川”、西昌及云南;猪肉供给主要来自区内养猪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禽肉供给主要来自区内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约20%的禽肉外销,50%的生态放养土鸡来自外地。禽蛋供给主要来自区内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约60%销往成都、云南等地。鱼类供给主要来自区内渔业专业合作社,供需基本持平。鲜奶类供给主要来自青神、洪雅等地。超市品牌食用油均产自外地,而本地食用油则以散装方式在农贸市场摊位销售。水果绝大部分由外地运入。二是品质现状。截至目前,我区共获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12个;成功申报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20个(其中生猪11个、鸡蛋6个、1个肉鸡、1个肉牛养殖场、1个肉兔),另有1个生猪场和1个兔场正在积极申报中;认证“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2个,面积达1.53万亩。三是品牌现状。2004年,市中区被四川省农业厅整体认定为无公害基地县、2007年被评为全省渔业重点县。主要农产品品牌有:嘉州荔枝、咯咯蛋、好牛农牧等。
二、乐山市市中区农业(农副产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不优
一是业态不丰富。目前,市中区农业产业链不健全,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程度较低,附加值不高,农业与“三产”融合不够。二是供求结构错位。市中区粮油、蔬菜、猪肉、家禽供大于求,但牛肉、羊肉、鲜奶等供给严重依赖外地输入。
(二)特色不浓
因缺乏科学规划引导,加之受市场需求影响,生产经营主体存在跟风种植,缺乏个性特色农产品、功能农产品。目前,市中区仅有苦笋、咯咯蛋、好牛农牧等少数特色品牌。
(三)品质不佳
目前,在农产品种植过程中,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过度使用等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部分农产品农兽药残留超标,生态、安全、优质农产品缺乏。如生姜、大葱种植过程中使用920农药植物激素,畜禽和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含有激素的饲料或药物催长等。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推广不够,畜禽排放粪便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三、乐山市市中区农业(农副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
一是丰富新兴业态。积极发展园区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兴业态,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以“土主镇-剑峰乡”“平兴乡-临江镇”2个万亩蔬菜核心示范片和乐山市水产高科技博览园为抓手,规划打造集生产、加工、营销、科技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拓展农业园区功能,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引导更多的龙头企业、合作社依托“土尔奇”“小厨鲜生”等电商平台,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良性互动。二是优化区域布局。选择基础设施较好、相对集中连片的地块,在现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基础上,科学划定水稻、油菜生产功能区和猪、牛、羊、兔等畜牧、水果发展重点区(童家镇、土主镇、白马镇、青平镇、石龙乡、剑峰乡),以荣获四川省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强县、“川西南早春蔬菜生产基地”为契机,加快建成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创建四川省渔业重点县为契机,重点打造“白马-童家-石龙”“青平-普仁-迎阳-茅桥”两个特色水产养殖区。形成基本产能、高效产能、绿色产能,形成水土资源、环境承载和农业生产协调配合的空间格局。三是优化产品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对农副产品供需信息的发布,引导农户、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种植、养殖、加工市场需求大、附加值高的农副产品。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托管等多种形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二)培育特色品牌
一是发展特色种养业。结合市中区气候、土壤、水分、交通等自然资源和区位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副产品种养和加工,比如在悦来乡、剑锋乡发展荔枝、杨梅、蓝莓、火龙果等特色水果种植;在童家镇、剑峰乡发展肉牛、山地羊特色养殖;在九峰镇、凌云乡发展苦笋种植。二是创建特色品牌。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企”创建为抓手,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提升价值链,通过品牌塑造和市场营销,获得溢出效益。设立品牌发展专业基金,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等生产经营主体增强商标意识,积极开展“四川名牌产品”“四川著名商标”的申报工作,推出一批影响大、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名牌农产品。在此基础上,加强包装、扩大宣传、大力推介,积极争创“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
(三)推进绿色发展
以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修复为重点,打造一批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片。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全面推广“草-畜-沼”“畜-沼-菜”“畜-沼-果”等生态种养模式,提高畜禽粪便和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对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要技术手段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和化肥对农田、果园的污染,保证农产品源头安全;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严格控制农产品农兽药残留超标,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三品一标”认证。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供给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任务。市中区将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以市委建设“一区六带”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为契机,科学规划农业布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全面提升市中区农业发展水平。
关键词:农业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7.03.13
文章编号:1009-6922(2017)03-51-02
今年3月8日,習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近期,对乐山市中区农业(农副产品)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委托市中区调查队对中心城区农副产品供给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乐山市市中区农业(农副产品)发展现状
(一)供需现状
市中区现有常住人口67.9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7.06万人,占69.26%。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市中区稻谷需求量为4804.7万公斤,约占总产量的54.4%;蔬菜(鲜菜)需求量为8918.1万公斤,约占总产量的33.3%;猪肉需求量为2091.8万公斤,约占总产量的58.1%;禽肉(含制品)需求量为819.2万公斤,约占总产量的76.8%;蛋类(含蛋制品)需求量为537.3万公斤,约占总产量的22%;鱼类需求量为560万公斤,约占总产量的16.5%;牛肉需求量为192.1万公斤,为总产量的4.4倍;羊肉需求量为48.1万公斤,为总产量的6倍。奶类需求量为563.2万公斤,为总产量的5.3倍。
(二)分布现状
目前,市中区基本形成了以粮食、蔬菜、畜禽、水产为主导的农业产业结构,是乐山市的米袋子、菜篮子。其中,粮食生产主要分布在茅桥片区,面积约23万亩,总产量9.5万吨。蔬菜种植主要分布在关牟片区(关庙乡、牟子镇),面积约2.6万亩,总产量6.76万吨(苦笋种植面积约1.1万亩,年产量7800 吨)。畜禽养殖方面,生猪养殖主要分布在关庙、土主、罗汉、悦来等乡镇,年出栏34.3万头;养鸡和养鸭主要分布在安谷、苏稽、茅桥、青平等乡镇,年出栏706.8万羽;兔、牛、羊养殖主要分布在白马、临江、剑峰、杨湾等乡镇,年出栏量分别为363.3万只、3610头、4921只。水产养殖主要分布在青平、童家、白马、石龙等乡镇,年产量约3.4万吨。
(三)营销现状
一是流通现状。蔬菜主要通过乐山市城东蔬菜批发市场发往中心城区各大农贸市场,约30%销往成都、重庆、广东等地;反季蔬菜均产自外地,主要通过经销商从西昌、攀枝花等地運入。牛、羊供给小部分来自本地的散养养殖,大部分来自“两边一川”、西昌及云南;猪肉供给主要来自区内养猪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禽肉供给主要来自区内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约20%的禽肉外销,50%的生态放养土鸡来自外地。禽蛋供给主要来自区内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约60%销往成都、云南等地。鱼类供给主要来自区内渔业专业合作社,供需基本持平。鲜奶类供给主要来自青神、洪雅等地。超市品牌食用油均产自外地,而本地食用油则以散装方式在农贸市场摊位销售。水果绝大部分由外地运入。二是品质现状。截至目前,我区共获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12个;成功申报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20个(其中生猪11个、鸡蛋6个、1个肉鸡、1个肉牛养殖场、1个肉兔),另有1个生猪场和1个兔场正在积极申报中;认证“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2个,面积达1.53万亩。三是品牌现状。2004年,市中区被四川省农业厅整体认定为无公害基地县、2007年被评为全省渔业重点县。主要农产品品牌有:嘉州荔枝、咯咯蛋、好牛农牧等。
二、乐山市市中区农业(农副产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不优
一是业态不丰富。目前,市中区农业产业链不健全,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程度较低,附加值不高,农业与“三产”融合不够。二是供求结构错位。市中区粮油、蔬菜、猪肉、家禽供大于求,但牛肉、羊肉、鲜奶等供给严重依赖外地输入。
(二)特色不浓
因缺乏科学规划引导,加之受市场需求影响,生产经营主体存在跟风种植,缺乏个性特色农产品、功能农产品。目前,市中区仅有苦笋、咯咯蛋、好牛农牧等少数特色品牌。
(三)品质不佳
目前,在农产品种植过程中,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过度使用等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部分农产品农兽药残留超标,生态、安全、优质农产品缺乏。如生姜、大葱种植过程中使用920农药植物激素,畜禽和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含有激素的饲料或药物催长等。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推广不够,畜禽排放粪便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三、乐山市市中区农业(农副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
一是丰富新兴业态。积极发展园区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兴业态,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以“土主镇-剑峰乡”“平兴乡-临江镇”2个万亩蔬菜核心示范片和乐山市水产高科技博览园为抓手,规划打造集生产、加工、营销、科技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拓展农业园区功能,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引导更多的龙头企业、合作社依托“土尔奇”“小厨鲜生”等电商平台,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良性互动。二是优化区域布局。选择基础设施较好、相对集中连片的地块,在现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基础上,科学划定水稻、油菜生产功能区和猪、牛、羊、兔等畜牧、水果发展重点区(童家镇、土主镇、白马镇、青平镇、石龙乡、剑峰乡),以荣获四川省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强县、“川西南早春蔬菜生产基地”为契机,加快建成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创建四川省渔业重点县为契机,重点打造“白马-童家-石龙”“青平-普仁-迎阳-茅桥”两个特色水产养殖区。形成基本产能、高效产能、绿色产能,形成水土资源、环境承载和农业生产协调配合的空间格局。三是优化产品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对农副产品供需信息的发布,引导农户、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种植、养殖、加工市场需求大、附加值高的农副产品。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托管等多种形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二)培育特色品牌
一是发展特色种养业。结合市中区气候、土壤、水分、交通等自然资源和区位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副产品种养和加工,比如在悦来乡、剑锋乡发展荔枝、杨梅、蓝莓、火龙果等特色水果种植;在童家镇、剑峰乡发展肉牛、山地羊特色养殖;在九峰镇、凌云乡发展苦笋种植。二是创建特色品牌。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企”创建为抓手,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提升价值链,通过品牌塑造和市场营销,获得溢出效益。设立品牌发展专业基金,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等生产经营主体增强商标意识,积极开展“四川名牌产品”“四川著名商标”的申报工作,推出一批影响大、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名牌农产品。在此基础上,加强包装、扩大宣传、大力推介,积极争创“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
(三)推进绿色发展
以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修复为重点,打造一批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片。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全面推广“草-畜-沼”“畜-沼-菜”“畜-沼-果”等生态种养模式,提高畜禽粪便和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对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要技术手段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和化肥对农田、果园的污染,保证农产品源头安全;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严格控制农产品农兽药残留超标,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三品一标”认证。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供给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任务。市中区将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以市委建设“一区六带”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为契机,科学规划农业布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全面提升市中区农业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