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语在结构上相对定型,意义也具有相对的整体性,因此使用时一般不得随意改变。但随着汉语的发展与演变,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如果为了加强语言的表达力,增强修辞效果,也可以适当地改换它的成分,拆散它的结构,或者赋予它新的意义。活用成语的现象,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一、浓缩
一般是缩减成语的字数,使之更加精练含蓄,读者一看就知道它是由某个成语变化而来的。
例1 这一着反成蛇足。(画蛇添足)
例2 梅竹之情总难忘却。(青梅竹马)
例3 我们要继承老一辈的知识财富,使之薪传于后。(薪尽火传)
例4 对于这个问题,我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纯属管窥之见。(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二、扩充
在成语中嵌入一些别的成分,使其扩充,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1 我们不能视人民之苦若无睹。(视若无睹)
例2 发无产阶级之愤,图社会主义之强。(发愤图强)
例3 你这一走,那就鞭长而莫能及之了。(鞭长莫及)
三、省略
通常只采用成语的一半,而读者能知其全部,与歇后语有点相似。
例1 他不必斤斤于兹。(斤斤计较)
例2 吹毛之见, 当即被我驳斥。(吹毛求疵)
例3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四、分用
将一个成语分成两半来使用。
例1披星而出,戴月而归。(披星戴月)
例2 已是悬崖,还不勒马?(悬崖勒马)
例3 只能与群众同甘,不能与群众共苦。(同甘共苦)
五、取意
只采用成语的个别字词。 例1 用马列主义之矢,去射中国革命之的。(有的放矢)
例2 你我都是瘦子,只不过五十步之隔,何必取笑我呢?(五十步笑百步)
例3 党一再号召我们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可是至今还有人在那里自设雷池。(不敢越雷池一步)
六、颠倒
在诗词或戏剧的唱词中,为了押韵的需要,经常将成语中的字词颠倒使用。
例1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四面八方)(何其芳《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例2 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刀山火海)(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
七、仿用
在现成成语的比照下,更换成语中的某个词,使其相互对照、相互映衬,以达到讽刺、诙谐或幽默的效果,显示出新鲜而又风趣的表达活力。
例1 戏剧不同于历史书,也不同于报告文学,它不要求事事、处处真实,正如郭沫若所说:“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历史剧作是‘实事求似。’”(《假人真事与真人假事的艺术融合》)
“实事求似”是根据成语“实事求是”仿造的。两相对照,意义明确。
例2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怎么互相联系呢?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有些同志却在那里“无的放矢”。(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
该句仿“有的放矢”这个成语造出了“无的放矢”。虽然只改换一个词,却创造出一个跟原来意义相反的新成语。
例3 急流勇退,需要勇气;急流勇进,更需要气魄。
“急流勇进”是根据成语“急流勇退”仿造的。
八、借用(或称“移用”)
有些广告语在活用成语时,没有随意改动成语约定俗成的固定性,而是将其原封不动地移用到广告之中。因为借用得恰到好处,所以使人过目不忘。
例1 一毛不拔——上海某牙刷广告
“一毛不拔”原意是比喻人非常吝啬自私。在这则广告中对牙刷似贬实褒,正话反说,写出了牙刷毛不易脱落的优良性能。确实是妙用成语、点石成金的广告。
例2 不打不相识——打字机广告
这是美国一家经销打字机商店的广告。整个广告就这五个字,不谓不短,但其意蕴丰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特别强。
“不打不相识”原意是不经接触(不愉快地接触)就不会相互认识。借此比喻消费者如果不与打字机接触,就不会认识打字机的质量,从而敦促消费者赶快购买打字机。用心可谓良苦,移用可谓巧妙。
九、拆解
就是故意把成语原有的结构拆散,改变它原有的固定形式,使其原有的整体性意义发生根本性逆转,从而产生一个新的意义。
例1 1945年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同国民党相交涉。他总是把国民党代表的谬论驳斥得体无完肤。一次,气急败坏的国民党代表暴跳如雷,大声吼叫:“这是什么国共谈判?我们简直是在对牛弹琴!”国民党代表恼羞成怒,讥讽我方代表为牛。周恩来听后淡淡一笑,慢条斯理地说:“对!牛弹琴。”
在这里,周恩来巧用标点符号,反唇相讥。周恩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语,实际上是切中要害,步步紧逼。周总理的机智与口才,令人折服。
例2“我们单位虽然取得了点滴成绩,但我们的很多做法还不成熟,不足为训。还请各位专家多多指正。”“不!足为训。”
专家巧用标点,反弹琵琶,将“不足为训”这一成语拆开解释,使其原意发生了戏剧性逆转,既充分肯定了对方的做法值得推广,又显得幽默、风趣和机智,可谓神来之语。
十、篡改
在广告语中灵活地运用成语,能使广告语增强吸引力,加深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但实际上,生吞活剥、肆意篡改成语的广告比比皆是。
请看下面一些广告中的“成语”:
蚊香广告——“默默无蚊”(默默无闻)
热水器广告——“随心所浴”(随心所欲)
止咳药广告——“咳不容缓”(刻不容缓)
鳖精口服液广告——“鳖来无恙”(别来无恙)
胃药广告“无胃不治”(无微不至)
洗衣机广告——“‘闲’妻良母”(贤妻良母)
这种篡改成语的广告,凭借媒体的优势,频繁地出现在荧屏或报刊上,不仅改变了成语的本意,也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而伤害最大的是中小学生。有的广告语还给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出了难题,不良的误导和教育作用不能忽视。
(编辑 文 墨)
一、浓缩
一般是缩减成语的字数,使之更加精练含蓄,读者一看就知道它是由某个成语变化而来的。
例1 这一着反成蛇足。(画蛇添足)
例2 梅竹之情总难忘却。(青梅竹马)
例3 我们要继承老一辈的知识财富,使之薪传于后。(薪尽火传)
例4 对于这个问题,我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纯属管窥之见。(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二、扩充
在成语中嵌入一些别的成分,使其扩充,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1 我们不能视人民之苦若无睹。(视若无睹)
例2 发无产阶级之愤,图社会主义之强。(发愤图强)
例3 你这一走,那就鞭长而莫能及之了。(鞭长莫及)
三、省略
通常只采用成语的一半,而读者能知其全部,与歇后语有点相似。
例1 他不必斤斤于兹。(斤斤计较)
例2 吹毛之见, 当即被我驳斥。(吹毛求疵)
例3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四、分用
将一个成语分成两半来使用。
例1披星而出,戴月而归。(披星戴月)
例2 已是悬崖,还不勒马?(悬崖勒马)
例3 只能与群众同甘,不能与群众共苦。(同甘共苦)
五、取意
只采用成语的个别字词。 例1 用马列主义之矢,去射中国革命之的。(有的放矢)
例2 你我都是瘦子,只不过五十步之隔,何必取笑我呢?(五十步笑百步)
例3 党一再号召我们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可是至今还有人在那里自设雷池。(不敢越雷池一步)
六、颠倒
在诗词或戏剧的唱词中,为了押韵的需要,经常将成语中的字词颠倒使用。
例1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四面八方)(何其芳《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例2 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刀山火海)(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
七、仿用
在现成成语的比照下,更换成语中的某个词,使其相互对照、相互映衬,以达到讽刺、诙谐或幽默的效果,显示出新鲜而又风趣的表达活力。
例1 戏剧不同于历史书,也不同于报告文学,它不要求事事、处处真实,正如郭沫若所说:“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历史剧作是‘实事求似。’”(《假人真事与真人假事的艺术融合》)
“实事求似”是根据成语“实事求是”仿造的。两相对照,意义明确。
例2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怎么互相联系呢?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有些同志却在那里“无的放矢”。(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
该句仿“有的放矢”这个成语造出了“无的放矢”。虽然只改换一个词,却创造出一个跟原来意义相反的新成语。
例3 急流勇退,需要勇气;急流勇进,更需要气魄。
“急流勇进”是根据成语“急流勇退”仿造的。
八、借用(或称“移用”)
有些广告语在活用成语时,没有随意改动成语约定俗成的固定性,而是将其原封不动地移用到广告之中。因为借用得恰到好处,所以使人过目不忘。
例1 一毛不拔——上海某牙刷广告
“一毛不拔”原意是比喻人非常吝啬自私。在这则广告中对牙刷似贬实褒,正话反说,写出了牙刷毛不易脱落的优良性能。确实是妙用成语、点石成金的广告。
例2 不打不相识——打字机广告
这是美国一家经销打字机商店的广告。整个广告就这五个字,不谓不短,但其意蕴丰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特别强。
“不打不相识”原意是不经接触(不愉快地接触)就不会相互认识。借此比喻消费者如果不与打字机接触,就不会认识打字机的质量,从而敦促消费者赶快购买打字机。用心可谓良苦,移用可谓巧妙。
九、拆解
就是故意把成语原有的结构拆散,改变它原有的固定形式,使其原有的整体性意义发生根本性逆转,从而产生一个新的意义。
例1 1945年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同国民党相交涉。他总是把国民党代表的谬论驳斥得体无完肤。一次,气急败坏的国民党代表暴跳如雷,大声吼叫:“这是什么国共谈判?我们简直是在对牛弹琴!”国民党代表恼羞成怒,讥讽我方代表为牛。周恩来听后淡淡一笑,慢条斯理地说:“对!牛弹琴。”
在这里,周恩来巧用标点符号,反唇相讥。周恩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语,实际上是切中要害,步步紧逼。周总理的机智与口才,令人折服。
例2“我们单位虽然取得了点滴成绩,但我们的很多做法还不成熟,不足为训。还请各位专家多多指正。”“不!足为训。”
专家巧用标点,反弹琵琶,将“不足为训”这一成语拆开解释,使其原意发生了戏剧性逆转,既充分肯定了对方的做法值得推广,又显得幽默、风趣和机智,可谓神来之语。
十、篡改
在广告语中灵活地运用成语,能使广告语增强吸引力,加深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但实际上,生吞活剥、肆意篡改成语的广告比比皆是。
请看下面一些广告中的“成语”:
蚊香广告——“默默无蚊”(默默无闻)
热水器广告——“随心所浴”(随心所欲)
止咳药广告——“咳不容缓”(刻不容缓)
鳖精口服液广告——“鳖来无恙”(别来无恙)
胃药广告“无胃不治”(无微不至)
洗衣机广告——“‘闲’妻良母”(贤妻良母)
这种篡改成语的广告,凭借媒体的优势,频繁地出现在荧屏或报刊上,不仅改变了成语的本意,也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而伤害最大的是中小学生。有的广告语还给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出了难题,不良的误导和教育作用不能忽视。
(编辑 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