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生后即进行卡介苗接种,是我国预防儿童粟粒性结核及结核性脑膜炎的有效方法[1-2]。常规方法多采用5°~10°角度进针接种,由于接种人员具体操作的差异性,接种后局部反应时间长、创面经久不愈并常伴有腋下淋巴结肿大等其它不良反应[2]。从而给受种者带来了不小的痛苦,同时也给家长在护理方面带来不小的麻烦。在保证接种效果的前提下,如能通过改进接种技术,来显著减少接种不良反应和局部反应时间,将是一种理想方法。本文旨在通过采用两种不同的进针角度进行接种,观察并比较接种后局部反应及接种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受种人群:选择2011年6月~2011年10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产科出生的健康新生儿400例(男209例,女191例),体重2500~4500g,年龄1~3天。接种新生儿共分为A、B两组。A组为单日所生的新生儿,共209例;B组为双日所生的新生儿,共191例。
1.2疫苗:卡介苗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为2011010301。
1.3接种方法:①A组:采用0°接种。将受种者仰卧于操作台上,助手位于操作者左侧,其右手固定受种者的双膝关节,臀部,左手固定受种者的肘关节。接种人员在受种者左上臂三角肌下缘,左手拇指、食指、中指绷紧注射部位皮肤;右手持抽好疫苗的注射器,摇晃均匀后,以针头与注射部位皮肤呈水平即0°挑起皮肤,进入浅皮层;左手固定针栓,右手缓慢推入疫苗。推注完毕后,注射器向下旋转180°,使针头斜面向下,拔出[3]。②B组:采用传统的5°~10°接种。操作者、助手与受种者的准备与上述相同;操作者在进针时,针头与注射部位皮肤呈5°~10°皮内注射接种卡介苗。其它步骤同上。
1.4 观察内容:分别观察A、B两组接种后局部反应及接种效果。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A、B两组组内男女比例约为1:1,日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新生儿体重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同角度进针接种后局部反应比较:两组接种后一段时间,均表现出接种卡介苗后的一般演变过程,先是局部红肿,然后化脓、形成溃疡,然后结痂,形成卡疤。A和B两组形成溃疡面直径,愈合时间和卡疤直径具体见表1。3个指标相比,A和B两组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脓肿,A组无脓肿形成,B组脓肿发生率为4%。
2.3 不同角度进针接种后接种效果比较:接种12周后,两组分别进行PPD检测接种效果。PPD反应硬结,A组为(7.35±1.03)mm,B组为(6.46±1.17)mm,反应阳性率两组分别为99%和92%。显示A组均有更好的免疫接种效果(见表2)。
3 讨论
结核病是世界上最古老、分布最广泛,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据WHO报道,每年约有800万新病例发生,至少有300万人死于该病[3-4]。我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患病人数居全球第2位[5]。
3.1胎儿在母体内对结核杆菌无被动免疫,因此,我国计划免疫规定健康新生儿一出生即进行卡介苗的接种[6]。常规5°~10°进针的接种方法,接种技术人员操作的差异性,使得接种卡介苗后引起的化脓反应时间长,溃疡愈合慢,接种局部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7]。笔者在操作中发现,采用0°进针接种卡介苗,可使疫苗到达皮肤的浅皮层内。由于炎症反应部位表浅,对周围组织影响小。与常规操作相比,局部反应局限,溃疡愈合时间显著缩短,卡疤平坦,不影响日后皮肤的美观。特别是瘢痕体质的人群,极大减少瘢痕扩大的风险。而且两种进针角度接种后,0°接种卡介苗后,PPD反应阳性率有所提高,证实0°进针接种卡介苗效果更加肯定、可靠。
3.2以0°进针接种时,操作者应很好地控制注射器针头,助手应作好新生儿上肢的固定,防止因受种者扭动造成针头刺破皮肤,使疫苗外露,影响接种效果。
[参考文献]
[1]姜蔚.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在结核病控制中的作用[J].临床儿科杂志,2001,19(3):142-143.
[2]陈恩富.社区预防接种使用手册[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
[3]周淑香.卡介苗接种方法的改进及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4(14):324.
[4]曾庆仁.病原微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
[5]彭卫生,王英年,肖成志.新编结核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582.
[6]王少华,刘白玉.卡介苗与结核菌素的接种反应与处理[J].中国计划免疫杂志,1996,7(2):3-8.
[7]吴逢波,徐珽,陈泽莲.136例卡介苗接种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2):1817-1818.
[收稿日期]2013-01-10 [修回日期]2013-04-20
编辑/何志斌
1 资料和方法
1.1受种人群:选择2011年6月~2011年10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产科出生的健康新生儿400例(男209例,女191例),体重2500~4500g,年龄1~3天。接种新生儿共分为A、B两组。A组为单日所生的新生儿,共209例;B组为双日所生的新生儿,共191例。
1.2疫苗:卡介苗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为2011010301。
1.3接种方法:①A组:采用0°接种。将受种者仰卧于操作台上,助手位于操作者左侧,其右手固定受种者的双膝关节,臀部,左手固定受种者的肘关节。接种人员在受种者左上臂三角肌下缘,左手拇指、食指、中指绷紧注射部位皮肤;右手持抽好疫苗的注射器,摇晃均匀后,以针头与注射部位皮肤呈水平即0°挑起皮肤,进入浅皮层;左手固定针栓,右手缓慢推入疫苗。推注完毕后,注射器向下旋转180°,使针头斜面向下,拔出[3]。②B组:采用传统的5°~10°接种。操作者、助手与受种者的准备与上述相同;操作者在进针时,针头与注射部位皮肤呈5°~10°皮内注射接种卡介苗。其它步骤同上。
1.4 观察内容:分别观察A、B两组接种后局部反应及接种效果。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A、B两组组内男女比例约为1:1,日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新生儿体重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同角度进针接种后局部反应比较:两组接种后一段时间,均表现出接种卡介苗后的一般演变过程,先是局部红肿,然后化脓、形成溃疡,然后结痂,形成卡疤。A和B两组形成溃疡面直径,愈合时间和卡疤直径具体见表1。3个指标相比,A和B两组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脓肿,A组无脓肿形成,B组脓肿发生率为4%。
2.3 不同角度进针接种后接种效果比较:接种12周后,两组分别进行PPD检测接种效果。PPD反应硬结,A组为(7.35±1.03)mm,B组为(6.46±1.17)mm,反应阳性率两组分别为99%和92%。显示A组均有更好的免疫接种效果(见表2)。
3 讨论
结核病是世界上最古老、分布最广泛,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据WHO报道,每年约有800万新病例发生,至少有300万人死于该病[3-4]。我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患病人数居全球第2位[5]。
3.1胎儿在母体内对结核杆菌无被动免疫,因此,我国计划免疫规定健康新生儿一出生即进行卡介苗的接种[6]。常规5°~10°进针的接种方法,接种技术人员操作的差异性,使得接种卡介苗后引起的化脓反应时间长,溃疡愈合慢,接种局部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7]。笔者在操作中发现,采用0°进针接种卡介苗,可使疫苗到达皮肤的浅皮层内。由于炎症反应部位表浅,对周围组织影响小。与常规操作相比,局部反应局限,溃疡愈合时间显著缩短,卡疤平坦,不影响日后皮肤的美观。特别是瘢痕体质的人群,极大减少瘢痕扩大的风险。而且两种进针角度接种后,0°接种卡介苗后,PPD反应阳性率有所提高,证实0°进针接种卡介苗效果更加肯定、可靠。
3.2以0°进针接种时,操作者应很好地控制注射器针头,助手应作好新生儿上肢的固定,防止因受种者扭动造成针头刺破皮肤,使疫苗外露,影响接种效果。
[参考文献]
[1]姜蔚.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在结核病控制中的作用[J].临床儿科杂志,2001,19(3):142-143.
[2]陈恩富.社区预防接种使用手册[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
[3]周淑香.卡介苗接种方法的改进及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4(14):324.
[4]曾庆仁.病原微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
[5]彭卫生,王英年,肖成志.新编结核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582.
[6]王少华,刘白玉.卡介苗与结核菌素的接种反应与处理[J].中国计划免疫杂志,1996,7(2):3-8.
[7]吴逢波,徐珽,陈泽莲.136例卡介苗接种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2):1817-1818.
[收稿日期]2013-01-10 [修回日期]2013-04-20
编辑/何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