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术各拳种流派中都有一些基本的练习方法,称之为武术功法。
武术功法锻炼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超常武术技能。技能的展现有两种形式,一是实战格斗中的技击运用能力,二是套路演练中的技击表现能力。基于功法锻炼服务于套路和格斗的关系,功法运动长期被分解于套路和格斗运动之中。
事实上,武术功法是率先自成体系的武术运动形式。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天台紫凝道人所撰的《易筋经》,强调内壮与外壮统一,追求通过内外俱练,“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以血气之驱,易为金石之体”,达到并其指可贯牛腹,侧其掌可断牛头的效能。《易筋经》构建起了武术功法的理论框架、辑录了丰富的武术功法,它的问世标志着武术功法运动已率先在武坛中自成体系。
以“外家功夫”见长的少林寺,却将《易筋经》视为镇寺之宝。这不仅是对少林武术误读的一种校正,也进一步诠释了武术“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价值指向。
功法的锻炼价值,得到一些武学名家的青睐。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王芗斋和李小龙摒弃了套路和固定招式练习,相继开创了以武术功法为主要内容的意拳和截拳道。
武术功法锻炼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某一特定能力,锻炼目的专一明确。有些武术功法是以某一部位的单一技术练习来提高专一部位的特定能力。还有些武术功法为以少量简单技术动作编组成串,既可单式练习也可成套练习。这类功法主要以内功练习方法为主,其目的是为了强健筋骨,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无论单式还是成套的武术功法练习,均是为了提高某一专门的体能或技能,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武术功法的技术动作简单,易学易练,便于推广。如王芗斋所刨的意拳,以养生桩和技击桩为主,养生桩以强身为目的,技击桩以提高人体的快速反应、防御、进攻等技击的基本能力为目的。与其他拳种的拳械技术相比,意拳桩法简单而又易学。又如在传统的大杆和滑杆的基础上整理成的功力竞赛项目长杆较力,推、顶、带、拉、拦、拿等技术方法,十分简单,甚至不用学习,一看就会。人们在工作之余,田间劳动之余,可以将扁担、长棍等作为练习和比试的器械进行较量,十分便于开展和普及。
武术功法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滋润与哺育之下,形成了丰富的内容体系,具有健身、竞技、技击等多重功效,在当代社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为加快武术功法运动的竞技化、体育化进程,自2004年开始,中国武术协会先后在佛山、深圳、郑州、广州和宁波举办了五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这一新兴赛事的举办,使多年来流传于民间的武术功法内容,登上了现代体育竞技的舞台,推动了武术运动的全面发展,为武术服务于“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武术功力大赛的规定竞赛项目包括断砖、断板、较杆、夺桥、守桩、石锁上拳和流星打靶七项。这些项目是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基础上比试人体的某一专门能力,和倡导公平竞争与“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竞技方式具有很高的契合性。如石锁上拳是单臂将石锁举起,以成功上举石锁的重量来决定胜负,与举重项目十分类似,都是比试上举的重量。如守桩和夺桥是在梅花桩和独木桥上两人进行徒手格斗,类似体操中的平衡木,以比试平衡能力为主,都是落地输分。又如流星打靶类似射击和射箭,以击中率分胜负。稍作比较,便可发现功力竞赛项目与奥林匹克竞技项目的融通性。
功力竞赛项目是从传统功法和功力比试方式中整理出来的,体现着浓郁的东方文化特色。石锁上拳是经270度翻花上拳后,再将石锁举起,是技巧与力量的结合。在梅花桩和独木桥上进行的守桩和夺桥比赛,避免了两人之间的激烈对抗,彰显着武术点到为止的和谐理念。流星的打靶方法,既有肘打、腿打还有缠身打,-花法有趣,既可竞技,亦可健身;且绳系流星,常人练习也不会脱靶伤人。略作分析,功力竞赛项目的民族文化特色不言而喻。
力争将武术列为奥运会的正式竞赛项目,是武术国际化发展中的重要目标。在竞技武术继续向奥林匹克竞技运动靠拢的同时,应反思武术的奥运发展之旅,探寻新的路径。
“和而不同”是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融合的理论指导。武术功力竞赛项目在竞技方式上与奥林匹克竞技项目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这是两者“合”的基础。凸显东方体育的文化特色,是武术功力竞赛项目与奥林匹克竞技项目的“不同”所在。两者因其“和”,可以聚于一堂:因其“不同”,可以丰富奥运赛场。
武术功力比赛铺垫了一条通向奥运会的前进之路,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实现武术的奥运梦想,促进人类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做出当代人的奉献。
责编 田文波
武术功法锻炼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超常武术技能。技能的展现有两种形式,一是实战格斗中的技击运用能力,二是套路演练中的技击表现能力。基于功法锻炼服务于套路和格斗的关系,功法运动长期被分解于套路和格斗运动之中。
事实上,武术功法是率先自成体系的武术运动形式。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天台紫凝道人所撰的《易筋经》,强调内壮与外壮统一,追求通过内外俱练,“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以血气之驱,易为金石之体”,达到并其指可贯牛腹,侧其掌可断牛头的效能。《易筋经》构建起了武术功法的理论框架、辑录了丰富的武术功法,它的问世标志着武术功法运动已率先在武坛中自成体系。
以“外家功夫”见长的少林寺,却将《易筋经》视为镇寺之宝。这不仅是对少林武术误读的一种校正,也进一步诠释了武术“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价值指向。
功法的锻炼价值,得到一些武学名家的青睐。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王芗斋和李小龙摒弃了套路和固定招式练习,相继开创了以武术功法为主要内容的意拳和截拳道。
武术功法锻炼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某一特定能力,锻炼目的专一明确。有些武术功法是以某一部位的单一技术练习来提高专一部位的特定能力。还有些武术功法为以少量简单技术动作编组成串,既可单式练习也可成套练习。这类功法主要以内功练习方法为主,其目的是为了强健筋骨,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无论单式还是成套的武术功法练习,均是为了提高某一专门的体能或技能,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武术功法的技术动作简单,易学易练,便于推广。如王芗斋所刨的意拳,以养生桩和技击桩为主,养生桩以强身为目的,技击桩以提高人体的快速反应、防御、进攻等技击的基本能力为目的。与其他拳种的拳械技术相比,意拳桩法简单而又易学。又如在传统的大杆和滑杆的基础上整理成的功力竞赛项目长杆较力,推、顶、带、拉、拦、拿等技术方法,十分简单,甚至不用学习,一看就会。人们在工作之余,田间劳动之余,可以将扁担、长棍等作为练习和比试的器械进行较量,十分便于开展和普及。
武术功法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滋润与哺育之下,形成了丰富的内容体系,具有健身、竞技、技击等多重功效,在当代社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为加快武术功法运动的竞技化、体育化进程,自2004年开始,中国武术协会先后在佛山、深圳、郑州、广州和宁波举办了五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这一新兴赛事的举办,使多年来流传于民间的武术功法内容,登上了现代体育竞技的舞台,推动了武术运动的全面发展,为武术服务于“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武术功力大赛的规定竞赛项目包括断砖、断板、较杆、夺桥、守桩、石锁上拳和流星打靶七项。这些项目是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基础上比试人体的某一专门能力,和倡导公平竞争与“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竞技方式具有很高的契合性。如石锁上拳是单臂将石锁举起,以成功上举石锁的重量来决定胜负,与举重项目十分类似,都是比试上举的重量。如守桩和夺桥是在梅花桩和独木桥上两人进行徒手格斗,类似体操中的平衡木,以比试平衡能力为主,都是落地输分。又如流星打靶类似射击和射箭,以击中率分胜负。稍作比较,便可发现功力竞赛项目与奥林匹克竞技项目的融通性。
功力竞赛项目是从传统功法和功力比试方式中整理出来的,体现着浓郁的东方文化特色。石锁上拳是经270度翻花上拳后,再将石锁举起,是技巧与力量的结合。在梅花桩和独木桥上进行的守桩和夺桥比赛,避免了两人之间的激烈对抗,彰显着武术点到为止的和谐理念。流星的打靶方法,既有肘打、腿打还有缠身打,-花法有趣,既可竞技,亦可健身;且绳系流星,常人练习也不会脱靶伤人。略作分析,功力竞赛项目的民族文化特色不言而喻。
力争将武术列为奥运会的正式竞赛项目,是武术国际化发展中的重要目标。在竞技武术继续向奥林匹克竞技运动靠拢的同时,应反思武术的奥运发展之旅,探寻新的路径。
“和而不同”是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融合的理论指导。武术功力竞赛项目在竞技方式上与奥林匹克竞技项目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这是两者“合”的基础。凸显东方体育的文化特色,是武术功力竞赛项目与奥林匹克竞技项目的“不同”所在。两者因其“和”,可以聚于一堂:因其“不同”,可以丰富奥运赛场。
武术功力比赛铺垫了一条通向奥运会的前进之路,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实现武术的奥运梦想,促进人类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做出当代人的奉献。
责编 田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