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骨折病人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100例骨折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则采用优质护理的服务模式,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护理干预,然后对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和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一个月之后,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率达到了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且两组之间总有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且两组之间的优良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折患者进行优质护理能提高他们的骨折愈合率和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骨折愈合功能恢复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427【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263-01
如何对骨折患者进行护理才能提高他们的骨折愈合率,改善他们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一直都是护理人员所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院对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所有骨折患者采取了两种不同形式的个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种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100例骨折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共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为12-72岁,平均年龄为(36.56±10.32)岁,病程为7-40天,平均病程为(21.6±4.3)天。本组患者中,胫骨骨折15例,胫骨股骨骨折9例,肋骨骨折8例,肱骨骨折5例,手骨骨折5例,其他类型的骨折8例。观察组共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为14-75岁,平均年龄为(37.34±9.62)岁,病程为5-42天,平均病程为(23.4±3.5)天。本组患者中,胫骨骨折18例,胫骨股骨骨折10例,肋骨骨折4例,肱骨骨折7例,手骨骨折3例,其他类型的骨折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骨折部位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常规护理的方法,也就是对患者的体味、饮食和治疗等方面按照医嘱进行最基本的护理,对患者进行简单的口头安慰,并根据患者的骨折部位,对他们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注意事项给予简单的口头告知。观察组护理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优质的护理服务。这种优质的护理服务模式要求护理人员要将病人作为服务的中心,主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实行分床到人,护理到人,责任到人[1]的措施。换句话说,对每一个具体的床位都要具体到一个护理人员,护理人员要对自己负责床位的患者进行全程无障碍的护理,在进行日常基本护理的基础上,还要尽可能的满足患者的要求,改变原来由家属陪护来帮助把患者解决生活问题的方式,实现由责任护士主动去承担患者的生活护理。另外,实行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还需要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骨折情况,详细地为他们讲解治疗方法和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基本事项,从患者入院开始,就根据他们的病情发展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健康知识教育。
1.3评价指标。
1.3.1骨折愈合情况的评价指标。如果患者骨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特点完全消失,功能彻底恢复,X光片检查[2]显示骨折愈合情况良好,就可以判定为痊愈。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特点有所好转,功能恢复了一定程度,X光片检查显示骨折愈合情况一般,就可以判定为有效。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特点没有好转,功能没有恢复,X光片检查显示骨折愈合情况不佳,就可以判定为无效。
1.3.2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评价指标。按照国家规定的关节功能评价方法[3]对患者的关节功能进行判断,100为完全恢复正常,99-90分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74-50分为一般,低于50分则为差。
1.4统计学方法。本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当P<0.05时,则表明每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一个月之后,从骨折愈合程度来看,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率达到了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且两组之间总有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来看,两组患者都没有关节功能完全恢复的,其中观察组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且两组之间的优良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1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对比
组别例数痊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对照组50358786%观察组504640100%注: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和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两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组别例数优秀良好一般差优良率对照组503686088%观察组504073094%注:观察组的优良率和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所谓骨折,就是在外部因素或者内部器质性病变等所导致的一种让骨质破碎或断裂的疾病,最主要的临床特点就是骨折的部位会出现局部性的疼痛和肿胀,并可能伴随着瘀斑、肢体功能部分会出现局部或者完全丧失[4]。如果骨折的程度特别严重,还有可能造成畸形和身体活动异常。在对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护理的方式会对骨折愈合的程度和功能恢复的程度产生重要的影响。
所谓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就是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建议一个比较完善的护理责任包干制度,将之前比较分散的护理方式转变为一种比较集中的护理方式,将对患者的基础护理真正落到实处,找到最适合个体化患者的最佳护理模式[5],明确护理人员的责任,改进护理服务的方式,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从而提高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率,改善他们的功能恢复状况。
从表1和表2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实行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观察组,不管是从骨折的愈合情况来看,还是从关节功能恢复的情况来看,效果都比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好,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骨折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的模式对于他们的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
[1]骆焕枝.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骨折病人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影响[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3:328-329
[2]蓝丽智.综合护理服务模式对骨折患者愈合及功能恢复的影响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22:3152-3153
[3]崔福英.舒适护理服务模式对老年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06:418-419
[4]曹幸野.优质护理模式对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影响[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2:430-431
[5]金绍琍.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8:310-311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骨折愈合功能恢复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427【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263-01
如何对骨折患者进行护理才能提高他们的骨折愈合率,改善他们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一直都是护理人员所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院对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所有骨折患者采取了两种不同形式的个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种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100例骨折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共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为12-72岁,平均年龄为(36.56±10.32)岁,病程为7-40天,平均病程为(21.6±4.3)天。本组患者中,胫骨骨折15例,胫骨股骨骨折9例,肋骨骨折8例,肱骨骨折5例,手骨骨折5例,其他类型的骨折8例。观察组共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为14-75岁,平均年龄为(37.34±9.62)岁,病程为5-42天,平均病程为(23.4±3.5)天。本组患者中,胫骨骨折18例,胫骨股骨骨折10例,肋骨骨折4例,肱骨骨折7例,手骨骨折3例,其他类型的骨折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骨折部位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常规护理的方法,也就是对患者的体味、饮食和治疗等方面按照医嘱进行最基本的护理,对患者进行简单的口头安慰,并根据患者的骨折部位,对他们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注意事项给予简单的口头告知。观察组护理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优质的护理服务。这种优质的护理服务模式要求护理人员要将病人作为服务的中心,主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实行分床到人,护理到人,责任到人[1]的措施。换句话说,对每一个具体的床位都要具体到一个护理人员,护理人员要对自己负责床位的患者进行全程无障碍的护理,在进行日常基本护理的基础上,还要尽可能的满足患者的要求,改变原来由家属陪护来帮助把患者解决生活问题的方式,实现由责任护士主动去承担患者的生活护理。另外,实行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还需要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骨折情况,详细地为他们讲解治疗方法和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基本事项,从患者入院开始,就根据他们的病情发展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健康知识教育。
1.3评价指标。
1.3.1骨折愈合情况的评价指标。如果患者骨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特点完全消失,功能彻底恢复,X光片检查[2]显示骨折愈合情况良好,就可以判定为痊愈。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特点有所好转,功能恢复了一定程度,X光片检查显示骨折愈合情况一般,就可以判定为有效。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特点没有好转,功能没有恢复,X光片检查显示骨折愈合情况不佳,就可以判定为无效。
1.3.2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评价指标。按照国家规定的关节功能评价方法[3]对患者的关节功能进行判断,100为完全恢复正常,99-90分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74-50分为一般,低于50分则为差。
1.4统计学方法。本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当P<0.05时,则表明每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一个月之后,从骨折愈合程度来看,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率达到了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且两组之间总有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来看,两组患者都没有关节功能完全恢复的,其中观察组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且两组之间的优良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1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对比
组别例数痊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对照组50358786%观察组504640100%注: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和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两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组别例数优秀良好一般差优良率对照组503686088%观察组504073094%注:观察组的优良率和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所谓骨折,就是在外部因素或者内部器质性病变等所导致的一种让骨质破碎或断裂的疾病,最主要的临床特点就是骨折的部位会出现局部性的疼痛和肿胀,并可能伴随着瘀斑、肢体功能部分会出现局部或者完全丧失[4]。如果骨折的程度特别严重,还有可能造成畸形和身体活动异常。在对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护理的方式会对骨折愈合的程度和功能恢复的程度产生重要的影响。
所谓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就是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建议一个比较完善的护理责任包干制度,将之前比较分散的护理方式转变为一种比较集中的护理方式,将对患者的基础护理真正落到实处,找到最适合个体化患者的最佳护理模式[5],明确护理人员的责任,改进护理服务的方式,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从而提高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率,改善他们的功能恢复状况。
从表1和表2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实行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观察组,不管是从骨折的愈合情况来看,还是从关节功能恢复的情况来看,效果都比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好,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骨折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的模式对于他们的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
[1]骆焕枝.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骨折病人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影响[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3:328-329
[2]蓝丽智.综合护理服务模式对骨折患者愈合及功能恢复的影响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22:3152-3153
[3]崔福英.舒适护理服务模式对老年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06:418-419
[4]曹幸野.优质护理模式对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影响[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2:430-431
[5]金绍琍.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8:3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