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技术生态化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wenche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传统技术发展观的影响下,技术的发展走向畸形,导致了自然环境恶化和人类社会生态危机。新的技术生态化思想强调的是以生态环境价值为标准,实现人—技术—自然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了技术生态化的涵义、特征以及实现技术生态化的必要性。
  关键词:技术;技术生态化;技术生态化的特征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2-147-03
  
  技术是由人创造和使用的,人是技术的主人,这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其实,这只是一种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此观点忽视了在现实中的技术联系或作用总是相互的。
  人、技术、自然三个要素之间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且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其中,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创造并且操控着技术,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就可以利用技术为所欲为。人类至始至终都是自然界的成员之一,在创造与使用技术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技术对自然界造成的负面影响,谨慎使用技术,尽可能不损害自然界或把对自然的损害降到自然界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人类通过技术作用于自然,因而技术充当的是一个中介者的角色。技术的创造与使用必须考虑到自然的承受能力,否则就有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生产与发展。总之,人类不会因为技术的负面效应而放弃使用技术。那么,究竟该如何使整个生态系统保持平衡,人—技术—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又该如何平衡呢?要想实现这一平衡就必须先实现技术生态化的转向。
  技术生态化,就是一种使技术的应用既不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又能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理论与方法。技术生态化理论是对传统技术理论的彻底颠覆,它要求以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思维方式去看待技术,并对其发展与使用加以约束。人类已清楚地认识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给人类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如果人类继续无节制的使用下去,那么结果将是毁灭性的。因此,既要不危害人类长期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又要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即要保持人、技术、自然和谐发展就必须实现技术生态化,使技术的创造与使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技术生态化理论是对传统技术理论的扬弃和拓展
  传统的技术主要是建立在数学、物理、化学、机械等自然科学的基础上的,只要其开发和应用不违背自然科学就可以了,对于生态学和生态规律不但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更不在其考虑范围内。也就是说,传统的技术是传统社会发展观指导下的产物,缺少对自然生态的关爱。“这种发展观把现代化过程片面地归结为单纯的经济增产过程,把经济增长过程又片面地归结为物质财富的增长过程”,它是把经济利益当成是唯一追求的目标而为之奋斗的。就是在这种片面的发展观的指引下导致了全球性的污染、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核战争的危险以及各种不可逆转的后果,造成了现代人类生存危机的尴尬局面。
  虽然说传统的技术理论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但是并不是要将传统的技术理论彻底的抛弃。它曾为人类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机构,人类生活对技术的依赖已达到了再也无法分离的程度。用我们日常生活的一天为例,早晨需要闹钟叫起床,需要看时间;起床后使用技术产品牙刷、马桶等;做早餐所用的电、炉、锅碗瓢盆等;出门上班乘坐的汽车、地铁等交通工具;在办公室使用的电话、电脑、打印机等;睡觉前看的电视;睡觉用的床、被褥等等,这种各样的技术产品,我们看到的,看不到的,将我们层层包裹着,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由技术组成的世界当中。这说明人类已经离不开技术了,技术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现代技术帮助人类解决了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它有力地推动了物质生产、经济、社会结构和体制、社会关系、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至各种思想观念的急剧变革,这些变革又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产生许多新思想、新观念,进一步使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更加组织化、完整化,丰富了人类的思想文化宝库。”[1]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面对生态危机人类已开始觉醒,人类应当开发和创造新能源、新材料代替污染严重的能源和材料;应当利用先进技术消除与化解各种造成环境污染的物质;应当利用技术造福人类,使人类朝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
  二、技术生态化概述
  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连。随着生态危机的凸显,技术与人、自然生态、社会之间的矛盾也日趋剧烈。技术生态化转向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它切合当今时代的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技术生态化的涵义
  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技术生态化,这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同。学术界对技术生态化也是各抒己见,如绿色技术、新能源技术、工业生态化、生态农业、环境技术、生态技术、生态工艺、无公害技术等保护生态环境、应对生态危机的理论相继提出。世界各国也都在实践上积极尝试,尤其是发达国家,更是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这些理论为技术生态化的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同时也说明技术生态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相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而提出的。
  技术哲学家陈昌曙认为:“技术的生态化可以理解为是技术同生态学的接近、融合,是生态学向技术的渗透的过程。问题主要还不在‘化’字上,而在于这种‘化’因为技术自身概念在使用理解上的多义性,而显现出不同的层次。即生态学对技术的渗透、融合,不仅包括在工艺流程或生产线的设计和管理方面应体现出生态学原理,还包括宏观的技术政策、技术发展战略的确立过程中也应融合有生态学思想。”[2]
  笔者认为:技术生态化是在技术研发和使用的过程中,融入生态学思想,尊重自然规律,既要考虑到当代人满足其发展的需求,又不危及到后代子孙的发展需求,使人—技术—自然三者之间可以和谐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层意思:(1)在技术研发和使用之前要树立和谐的技术观,运用生态学思想指引技术进步、协调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将生态规律应用到技术实践的过程中;(2)技术方式要科学、人性、低熵、艺术,还得适用,尽量做到低消耗、零排放,走再循环的技术路线;(3)能够协调人、技术与自然三者之间和谐发展。
  (二)技术生态化的特征
  根据以上对技术生态化的分析,笔者认为技术生态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科学性、绿色性、低熵性、适用性、整体性。
  1、科学性
  “技术发展史表明,技术创建活动总是与科学、技术认识活动结伴而行的,其间形成了正反馈互动促进机制。”[3]技术的创新活动主要是在科学规范下进行的,技术对科学的依赖越来越深。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也就是说,技术与科学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技术必须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在当今社会已经得到了验证,但是到现在为止还只是初步的、片面的。技术生态化理论是更加科学的理论,要求把技术活动纳入到科学研究的范围内,并依靠生态思想指导科学探究来解决技术难题。技术生态化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反然性因素将逐步为科学的发展及时的限制和消解掉,扎根在科学土壤中的技术生态化模式也将日趋成熟。因此,技术生态化的科学性将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发展趋势也将不断加强。
  2、绿色性
  绿色,象征着生命,象征着生机和活力。绿色化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一般标尺,尊重、创造、保护和享受绿色,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及使命。技术生态化就是为了完成这一使命提出的,使技术朝着保护生态环境的方向迈进。近年来,随着生态危机等问题的凸显,一场“绿色风暴”正在全球范围内刮起。如绿色地球、绿色产业、绿色农业、绿色食品等,这场风暴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绿色技术形态的构建与运行不仅有利于修复和重建生态平衡,而且也将把人们从恶劣的劳动与生存环境中解放出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4]
  技术生态化的绿色性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发展绿色产业,营建绿色环境,倡导绿色健康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技术与自然的和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造福人民,惠泽子孙后代。
  3、低熵性
   “‘熵’原为一物理学概念,指可用能量的消耗,或某一系统中存在的一定单位的无效能量的总和与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5]由于时间的不可逆性、能量转化的无限延续性和现代化进程的无限延续性,决定了“世界的熵总是趋向最大的量”。熵的不断增加意味着有效能量的不断减少,那么人类受到熵的惩罚也在不断增加。熵包括高熵和低熵,高熵就是高消耗、高污染;低熵则指低消耗、低污染。1981年,美国人杰里米?里夫金和特德?霍华德出版了《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把熵定律用于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观察和预测,认为在人类居住的地表环境中,熵值的逐渐增长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自然内在现象,特别是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发展,熵值的增长还可能加快,最终将引起地表环境的全面崩溃;尽管这个结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类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尽量使这种结局向后推迟。因此,如何使高熵转向低熵已成为人类面临的迫切问题,诸如“低熵农业”、“低熵工业”、“低熵生活”、“低熵社会”等等已经成为人类为维系自身生存试图改变高熵局面所做的努力,这样做也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资源。技术生态化为这一努力指明了方向,低熵就是技术生态化明显的特征之一,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诉求。实现技术生态化,既能警示人类放慢增熵的脚步又能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适用性
  生态化的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更为适用的特征,如现代技术的自动化、智能化、艺术化等。技术生态化的适用性是按照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特点来建构技术形态的过程,可视为生态化的内在要求,力求消除作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排异反应,使两者之间日趋协调。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竞争技术将被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生态化的技术、适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自动化或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与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解救出来,也将使人类从部分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缩短了劳动时间,增加了闲暇时间,也使人类更多的梦想可以实现,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化的技术活动中广泛渗透着艺术因素,生态化的技术也是在艺术规范的参与和调制下形成的,是按照艺术美的原则建构起来的。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既要遵循技术生态化原则与规范,又要符合美学原理和艺术原则,力求达到完善、完备和完美,达到实用、美观、经济、高效等多重价值的有机统一。技术生态化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基础性力量,是人、技术与自然和谐互处的根本途径。要走出生态危机,就必须谨慎地选择和使用技术,依据目的、地域和实际需要等特点,灵活的选择和使用更理智和更合理的技术。
  5、整体性
  无论是人还是其他自然存在物都是自然界这一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共处于自然生态系统之中,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生态系统自身的整体性。由于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和应用技术产生的负面效应,技术必须与人、自然存在物以及社会各个阶层有机整合才能和谐发展。技术生态化理论就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的生态价值观,强调的是技术与人、社会、自然相互作用的整体性,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界的一种新的更为深刻的理解。
  技术生态化不但包括技术系统,而且还包括社会系统和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其目标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总体上是一致的。技术生态化的整体性就是使各个社会阶层通过交叉、综合、渗透而形成相互匹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并且使技术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个子系统的功能之和。达到技术与人、社会、自然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技术对人、社会、自然产生影响的同时,人、社会、自然同样也会对技术的发展进行规范和指引,这种双向的信息交流使技术与人、社会、自然在整体上保持和谐状态。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是每个地球人的责任和义务。如今人类面临着已经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危机,技术生态化的发展就为解决生态问题、恢复生态平衡、创造生态效益和建设生态文明指明方向,是一个整体长远的目标和基本任务。只有从技术生态化的立场出发,从关怀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平衡出发,才能真正达到技术与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同文,宋光乐.现代科学技术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12.
  [3][4]王伯鲁.技术究竟是什么[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5]徐奉臻.论作为新型现代化诉求的“低熵发展模式”[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12).
其他文献
摘 要: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在电子政务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主要论述了电子政务环境下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意义,分析了公民通过电子政务参与政策制定所存在的诸如参与意识薄弱、参与质量不高、政府网站建设滞后、数字鸿沟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电子政务;公共政策;公民参与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1-158-02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然而,传统政治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起着一些阻碍作用,并且这些消极负面因素阻碍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进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只有在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上,立足于现实的国情,才能把握住政治文化向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
目的总结腰部小切口行肾盂切开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12例接受腰部小切口肾盂切开取石术的复杂性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2例患者手术均获成
目的探讨四维时空关联成像(STIC)技术在中晚孕胎儿心脏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STIC技术对180例孕18-38周孕妇胎儿进行心脏容积数据采集,采用动态正交三平面模式,显示4个筛查
社区作为城市基层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在城市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西安市雁塔区崇德坊社区进行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式,了解到这一社区内的成员互动程度
2013年10月22日,自治区卫生厅召开广西食品地方标准清理工作会议,组织来自自治区质监局、农业厅、水产畜牧兽医局、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的20位标准清理专家组成员,对广西
目的观察斜面导板在固定矫治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错牙争的临床效果。方法24例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错.圩舍采用直丝弓矫治并结合使用斜面导板解除患者的深覆矜、深覆盖,对治疗前后
2013年8月27-29日,自治区防艾办在龙州县召开了全区县乡村艾滋病防控网络规范化建设工作现场会。自治区卫生厅党组书记、厅长、自治区防治艾滋病办公室主任李国坚,崇左市市委常
摘 要:语言和文化是共生的,互为表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基底和内涵。人们常说,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语言的研究应致力于本体结构,也应着眼于不同语言词汇间的传承关系和其文化内涵的开发。本文以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文言文学词和以负载外来文化为代表的外来词为研究对象,以文化传承为视角,认为文言文学词和外来词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符号具有传承关系。  关键词:文言文学词;外来词;传承;文化
介绍了垂直铺塑截渗技术在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骆马湖以南中运河影响处理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工程采用机械垂直铺膜截渗,施工段长8262m,开挖的沟槽宽度小于26cm,深度达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