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渗透自学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学能力;自学习惯
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是当代人要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便会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传统的教学观念下,学生的学习主要表现为接受式学习、被动参与式学习等。而自主式学习有别与传统式学习方式,自主性学习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要将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到以探索、发现、合作解决问题为主的探究教学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长远发展。
二、运用各种途径,激发学生自学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三、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首先,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在课前预习什么?怎样预习?在课后复习什么?怎样复习?不管预习还是复习,首先要找到重点,有的放矢。笔者认为重点是:一看,看例题解决什么问题找到重点。二读,读知识点,读公式,读例题。三想,怎样运用公式?为什么这样用?四练,找例题自己练习。五圈,不会的、不理解的要圈起来问教师。六记,牢记方法,牢记公式。
其次,引导数学和生活贴近。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预习时必须让学生试着找找生活中的原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如在预习“循环小数”时,可以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循环”的现象,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概念。
四、引导合作,提高自学效率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此,教师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根据班级情况,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部分人数不合适的,可建立若干个六人小组,这样分组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再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扶携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共同提高。
五、要发挥师生的情感作用,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是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和热情,要一视同仁,在给优生“锦上添花”时,一定要注意为中间生和暂时差生“雪中送炭”,使其向优生转化。教师在关注学生自学的同时,往往会忽略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感,才会有信心和动力再次出击。教师要不定期地检查学生自学效果和成果,对他们提出表扬和肯定,激起他们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兴趣。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求其比一比、赛一赛,获胜者就可以得到一颗星并贴上墙。差一点的学生,即使没有成果,只要他们积极参与自学,也要及时鼓励他。教师的期望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这些方式让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快乐,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主动发现探索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六、培养理想,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
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怎么也飞不高。理想是学生腾飞的翅膀,有了理想才会有前进的方向,有了理想才会有前进的动力。上课时,我们要有意识地营造一些氛围,让学生相互谈谈自己的理想,帮助学生分析自已的潜在优势或帮助他们寻找适合他们的人生道路,让其看到希望。这样将大道理同小道理与学生个人的切身利益挂勾,思想教育工作实在,有利于学生清醒头脑,树立远大而实际的人生理想,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总之,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在教学领域,仅仅依靠教师讲授的方法教育学生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教育当中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后,能够随社会的发展而自觉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从而不会被竞争激烈的社会淘汰。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学能力;自学习惯
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是当代人要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便会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传统的教学观念下,学生的学习主要表现为接受式学习、被动参与式学习等。而自主式学习有别与传统式学习方式,自主性学习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要将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到以探索、发现、合作解决问题为主的探究教学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长远发展。
二、运用各种途径,激发学生自学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三、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首先,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在课前预习什么?怎样预习?在课后复习什么?怎样复习?不管预习还是复习,首先要找到重点,有的放矢。笔者认为重点是:一看,看例题解决什么问题找到重点。二读,读知识点,读公式,读例题。三想,怎样运用公式?为什么这样用?四练,找例题自己练习。五圈,不会的、不理解的要圈起来问教师。六记,牢记方法,牢记公式。
其次,引导数学和生活贴近。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预习时必须让学生试着找找生活中的原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如在预习“循环小数”时,可以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循环”的现象,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概念。
四、引导合作,提高自学效率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此,教师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根据班级情况,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部分人数不合适的,可建立若干个六人小组,这样分组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再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扶携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共同提高。
五、要发挥师生的情感作用,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是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和热情,要一视同仁,在给优生“锦上添花”时,一定要注意为中间生和暂时差生“雪中送炭”,使其向优生转化。教师在关注学生自学的同时,往往会忽略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感,才会有信心和动力再次出击。教师要不定期地检查学生自学效果和成果,对他们提出表扬和肯定,激起他们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兴趣。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求其比一比、赛一赛,获胜者就可以得到一颗星并贴上墙。差一点的学生,即使没有成果,只要他们积极参与自学,也要及时鼓励他。教师的期望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这些方式让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快乐,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主动发现探索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六、培养理想,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
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怎么也飞不高。理想是学生腾飞的翅膀,有了理想才会有前进的方向,有了理想才会有前进的动力。上课时,我们要有意识地营造一些氛围,让学生相互谈谈自己的理想,帮助学生分析自已的潜在优势或帮助他们寻找适合他们的人生道路,让其看到希望。这样将大道理同小道理与学生个人的切身利益挂勾,思想教育工作实在,有利于学生清醒头脑,树立远大而实际的人生理想,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总之,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在教学领域,仅仅依靠教师讲授的方法教育学生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教育当中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后,能够随社会的发展而自觉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从而不会被竞争激烈的社会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