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体育训练兴趣的概念与作用,其次探讨了影响高校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的因素,再次结合这些因素,分析了培养高校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的策略,最后进行了全文总结。
关键词: 高校体育 体育训练 兴趣培养 培养策略
新时代下人才的培养,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且包括学生身体素质、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培养。体育教育和智育教育一样重要,《大学体育》课程标准指出:要“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1]。基于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训练兴趣的培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开端,以鼓励学生自主合作训练为过程,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目标,对大学生实施科学、全面的体育教育,促进学生稳定发展。
一、体育训练兴趣的概念与作用
体育训练兴趣指的是人们对于参与体育训练、体育活动有内在需求,包括情感、生理需求等的一种心理化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中,需要重视对学生训练兴趣的培养。
二、影响高校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的因素
(一)训练条件的影响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部分高校的体育场地、器材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真正的需求,影响高校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热情。另外,部分高校不重视体育课程的实施,在学校整体学科规划上,没有分配足够的体育课程时间,降低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体育教学过多强调技术与动作,与学生日常生活缺乏联系,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以教师教,学生模仿为主,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学生不能享受体育课程的兴趣,就失去训练兴趣。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自身方面,影响学生体育训练兴趣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学生体育意识淡薄;二是体育能力限制,包括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体育基础差会导致学生更不愿意上体育课程;三是心理素质差。某些学生心理素质差,爱面子、娇气、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體育训练中害怕动作做不好被同学笑,导致不愿意尝试,害怕尝试。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
体育教师的个人魅力、形象气质和感染力,对于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的培养有很大影响。而现阶段,部分高校体育教师不重视自身专业素养的培养,不重视自身修养的提高,在体育知识、教学方法方面,也不努力学习和实践。由于体育教师缺乏良好的形象、专业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失去体育训练兴趣。
三、培养高校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的策略
(一)深化学生对体育训练重要性的理解
针对现阶段学生不重视体育的问题,应该加强对学生体育训练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育训练的意义。没有健康的身心,就不能保障今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高校教育中,要强化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结合优秀体育人才、典型案例,指出体育训练对锻炼身体的意义,让学生明确体育训练对现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
(二)改善体育训练场地器材与配套设施
体育训练场地、器材与配套的体育训练服务设施是激发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的基础,也是硬件保障[2]。契合学生身心发展实际需求,结合本校实际发展情况,购进新器材,或者是收集与再利用部分机构的有用的旧器材,使得运动器械齐全,将部分废弃或闲置的场地开拓出来,作为体育场地、学生健身场所。严格按照国家对体育设施、器材的相关规定,学校提供良好的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训练基础和保障,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
(三)丰富教学内容与改进教学方法手段
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学生体育训练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是非常重要的策略。要基于大学生兴趣爱好、身心发展规律,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兴趣的培养与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关,学生对某方面知识掌握得越多、越深入,就会产生更大的学习和训练兴趣。为进一步契合学生对新知识、新项目的需求,需要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如引入竞技运动项目,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体育项目,与奥运盛世、联赛、大学生竞技比赛等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联校比赛等[3]。
(四)基于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性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个体,他们身体素质、体育能力、心理素质、学习能力等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针对这些差异性,在培养学生体育训练兴趣时,需要基于学生个性特点,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照顾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力差异,以培养学生的训练兴趣为目标,全面了解学生的运动兴趣、身体基础、体育基础、性格爱好及参与体育训练的动机等,制订针对性的体育训练兴趣培养方案,并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针对体育基础差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制定阶段性的体育训练目标,引导循序渐进的进步,不断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针对缺乏体育训练信心的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勇敢尝试,并给予激励评价,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努力会带来收获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对于体育基础较好、兴趣广泛且对自身要求比较高的学生,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学习,掌握更多专业性竞技知识,并参与校内、校间比赛,在比赛场上升华自己的兴趣,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五)融洽师生关系与营造良好训练氛围
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训练兴趣的关键。大学生虽然都是成年人,但是部分学生容易将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不喜欢老师也不会喜欢这门课程。因此,为培养学生的训练兴趣,需要建构融洽的师生关系,以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需要幽默、诙谐、亲近学生的语言教学、教学手段、方法专业,且通俗易懂,让学生能很快掌握。以情感投入、公平对待能让学生提升积极情绪,保持愉快的训练心境。还需要营造良好的体育训练氛围,通过张贴体育海报,开展体育文化周活动,组织体育运动技能与知识交流会、校间友谊赛、秋季和冬季运动会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感染每位学生,让学生掌握更多体育专业知识,并在生活实践中训练与运用。如此营造积极的体育训练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
(六)改善教师形象气质与提升专业素养
为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体育训练兴趣,还需要从体育教师方面着手,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改善教师形象气质。为学生树立榜样作用,以良好的品德、修养和专业素质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体育教师应该穿着专业的体育运动服装,谈吐诙谐幽默、举止动静得宜,穿着整洁、朴素,讲究卫生,以青春、阳光、运动、健康的个性形象和魅力吸引学生,激励学生参与体育训练,将自己打造成阳光、运动的快乐人才[4]。
另一方面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体育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位高素质的教师,其次需要有较强的专业体育技能、良好的体育素养。由这两个方面组成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掌握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完善自身示范、讲解能力。规范教师的体育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既要教师自身掌握良好的体育技能,更要具备较强的传授、示范教学能力,且规范自身的示范动作,以艺术示范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提高学生参与训练的兴趣。
四、结语
兴趣是人类积极探索事物的动力,良好的兴趣能推动人主动、自觉地参与某项体育活动,且养成参与体育训练的习惯,高校体育教学中,应该将体育训练兴趣培养贯穿整个大学体育教学阶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训练和运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与能力,使得运动成为学生生活的关键部分;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与目标进行分析,培养和提高学生训练兴趣是提升体育课程质量的关键,高校需要将培养学生训练兴趣置在重要地位,不断引导学生掌握训练技能与方法,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胡仙丹.高校体育训练中学生兴趣的培养路径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5(5).
[2]易晟江.探讨高校体育训练中兴趣的培养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2014(15).
[3]许向前,坼加息.高校体育训练中兴趣培养途径[J].知识经济,2014(10).
[4]袁永彦.探讨高校体育训练中兴趣的培养途径[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4).
关键词: 高校体育 体育训练 兴趣培养 培养策略
新时代下人才的培养,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且包括学生身体素质、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培养。体育教育和智育教育一样重要,《大学体育》课程标准指出:要“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1]。基于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训练兴趣的培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开端,以鼓励学生自主合作训练为过程,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目标,对大学生实施科学、全面的体育教育,促进学生稳定发展。
一、体育训练兴趣的概念与作用
体育训练兴趣指的是人们对于参与体育训练、体育活动有内在需求,包括情感、生理需求等的一种心理化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中,需要重视对学生训练兴趣的培养。
二、影响高校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的因素
(一)训练条件的影响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部分高校的体育场地、器材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真正的需求,影响高校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热情。另外,部分高校不重视体育课程的实施,在学校整体学科规划上,没有分配足够的体育课程时间,降低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体育教学过多强调技术与动作,与学生日常生活缺乏联系,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以教师教,学生模仿为主,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学生不能享受体育课程的兴趣,就失去训练兴趣。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自身方面,影响学生体育训练兴趣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学生体育意识淡薄;二是体育能力限制,包括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体育基础差会导致学生更不愿意上体育课程;三是心理素质差。某些学生心理素质差,爱面子、娇气、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體育训练中害怕动作做不好被同学笑,导致不愿意尝试,害怕尝试。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
体育教师的个人魅力、形象气质和感染力,对于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的培养有很大影响。而现阶段,部分高校体育教师不重视自身专业素养的培养,不重视自身修养的提高,在体育知识、教学方法方面,也不努力学习和实践。由于体育教师缺乏良好的形象、专业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失去体育训练兴趣。
三、培养高校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的策略
(一)深化学生对体育训练重要性的理解
针对现阶段学生不重视体育的问题,应该加强对学生体育训练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育训练的意义。没有健康的身心,就不能保障今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高校教育中,要强化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结合优秀体育人才、典型案例,指出体育训练对锻炼身体的意义,让学生明确体育训练对现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
(二)改善体育训练场地器材与配套设施
体育训练场地、器材与配套的体育训练服务设施是激发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的基础,也是硬件保障[2]。契合学生身心发展实际需求,结合本校实际发展情况,购进新器材,或者是收集与再利用部分机构的有用的旧器材,使得运动器械齐全,将部分废弃或闲置的场地开拓出来,作为体育场地、学生健身场所。严格按照国家对体育设施、器材的相关规定,学校提供良好的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训练基础和保障,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
(三)丰富教学内容与改进教学方法手段
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学生体育训练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是非常重要的策略。要基于大学生兴趣爱好、身心发展规律,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兴趣的培养与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关,学生对某方面知识掌握得越多、越深入,就会产生更大的学习和训练兴趣。为进一步契合学生对新知识、新项目的需求,需要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如引入竞技运动项目,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体育项目,与奥运盛世、联赛、大学生竞技比赛等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联校比赛等[3]。
(四)基于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性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个体,他们身体素质、体育能力、心理素质、学习能力等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针对这些差异性,在培养学生体育训练兴趣时,需要基于学生个性特点,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照顾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力差异,以培养学生的训练兴趣为目标,全面了解学生的运动兴趣、身体基础、体育基础、性格爱好及参与体育训练的动机等,制订针对性的体育训练兴趣培养方案,并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针对体育基础差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制定阶段性的体育训练目标,引导循序渐进的进步,不断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针对缺乏体育训练信心的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勇敢尝试,并给予激励评价,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努力会带来收获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对于体育基础较好、兴趣广泛且对自身要求比较高的学生,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学习,掌握更多专业性竞技知识,并参与校内、校间比赛,在比赛场上升华自己的兴趣,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五)融洽师生关系与营造良好训练氛围
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训练兴趣的关键。大学生虽然都是成年人,但是部分学生容易将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不喜欢老师也不会喜欢这门课程。因此,为培养学生的训练兴趣,需要建构融洽的师生关系,以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需要幽默、诙谐、亲近学生的语言教学、教学手段、方法专业,且通俗易懂,让学生能很快掌握。以情感投入、公平对待能让学生提升积极情绪,保持愉快的训练心境。还需要营造良好的体育训练氛围,通过张贴体育海报,开展体育文化周活动,组织体育运动技能与知识交流会、校间友谊赛、秋季和冬季运动会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感染每位学生,让学生掌握更多体育专业知识,并在生活实践中训练与运用。如此营造积极的体育训练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
(六)改善教师形象气质与提升专业素养
为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体育训练兴趣,还需要从体育教师方面着手,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改善教师形象气质。为学生树立榜样作用,以良好的品德、修养和专业素质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体育教师应该穿着专业的体育运动服装,谈吐诙谐幽默、举止动静得宜,穿着整洁、朴素,讲究卫生,以青春、阳光、运动、健康的个性形象和魅力吸引学生,激励学生参与体育训练,将自己打造成阳光、运动的快乐人才[4]。
另一方面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体育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位高素质的教师,其次需要有较强的专业体育技能、良好的体育素养。由这两个方面组成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掌握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完善自身示范、讲解能力。规范教师的体育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既要教师自身掌握良好的体育技能,更要具备较强的传授、示范教学能力,且规范自身的示范动作,以艺术示范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提高学生参与训练的兴趣。
四、结语
兴趣是人类积极探索事物的动力,良好的兴趣能推动人主动、自觉地参与某项体育活动,且养成参与体育训练的习惯,高校体育教学中,应该将体育训练兴趣培养贯穿整个大学体育教学阶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训练和运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与能力,使得运动成为学生生活的关键部分;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与目标进行分析,培养和提高学生训练兴趣是提升体育课程质量的关键,高校需要将培养学生训练兴趣置在重要地位,不断引导学生掌握训练技能与方法,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胡仙丹.高校体育训练中学生兴趣的培养路径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5(5).
[2]易晟江.探讨高校体育训练中兴趣的培养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2014(15).
[3]许向前,坼加息.高校体育训练中兴趣培养途径[J].知识经济,2014(10).
[4]袁永彦.探讨高校体育训练中兴趣的培养途径[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