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不对称原本是指市场经济个体之间信息呈现的不均衡,在学校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信息占有、发布、反馈等方面也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致使教学信息传递交流呈现不和谐的状况,教学效果达不到最优化。
一、师生信息不对称的外化表现
师生占有信息量存在悬殊的差异。教师对学习内容把握相比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自然要高出一大截。当然,信息不对称并非是让师生比高低,而是要在信息的发出、交流、反馈等交互过程中,让师生信息量能够趋于对称。因为信息量均衡,意味着交互效果的升级。
1.师生发出信息量不对称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教师会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讲解、演示、分析、引导,所发出的信息量自然是巨大的。而学生方面呢?要利用自身学习基础,主动学习教材内容,尽量消化教师传递过来的信息。可由于一些客观和主观原因的存在,学生不能将教师传递过来的信息全盘吸收,会出现一个打折扣现象。这个折扣越大,教学过程中师生信息发出不对称现象就剧烈。
2.师生交流信息量不对称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应该是教学行为转化成教学效果的最基本形式。但现实是,教师在师生互动中投入大量热情和努力,学生这边常常是处于应付状态,这种“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不管致因有哪些,师生交流信息不对称已经形成,势必要阻碍交流效果。
3.师生反馈信息量不对称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难清晰掌握学生学习实况,学生不会主动将学习中的阻碍、困难、迷惑等内容反馈给教师,教师只能从测试中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同样,学生也很难掌握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出现什么失误,以及如何进行高效师生合作。师生反馈信息相对封闭,这对顺利实施教学行为是不利的。
二、均衡师生信息不对称的策略
师生信息交流不对称是正常现象,但如果不对称超出一定范围,就需要进行调控了。均衡师生信息不对称,可以促进师生互动高效化,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意义。
1.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频率
均衡师生信息不对称,可以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频率和强度。教学互动是新课改提倡的重要教学精神,要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师不仅要放弃“一言堂”传统教学模式,还要和学生形成高效互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策划、操作、检验,教师要给学生参与教学提供足够时空。
例如,在学习《黄山奇松》时,教师先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自行解决生字词,然后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能够有感情、流利、正确地朗读。教师还提问从这篇课文中应该学习什么内容?学生在解决完字词之后,在朗读的同时,不停地翻阅查找教辅资料,总结提炼教学目标。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教学目标进行归结,提出一些阅读思考题,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深度参与教学,增加了师生互动频率,教学效果大幅度提升,信息传递及时充分,对均衡师生信息不对称发挥重要调节作用。
2.开展多种层次的师生交流互动
师生互动在新课程背景下属于教学常态,但由于交流活动逐渐固化,交流的深度广度都受到一定限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大多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进行,不管是泛问泛答还是单个问答,都属于浅层次的交流活动。交流形式单一,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总是处于从属地位,这样的交流何言平等。因此,要提升师生交流质量,实现信息交互均衡,改变交流方式势在必行。
例如,在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时,课文中列举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事例,教师为提升师生交流互动水平,故意提出反面见解:这些人真够傻的,为什么不找一找捷径呢?学生明知教师想从反面进行论证,就极力和老师进行辩论,希望用自己的理解说服老师。课堂教学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像这种以师生展开辩论的方式进行交流互动,其信息均衡度当然已达到最佳水平,教学效果当然是显著的。
3.建立师生评价反馈互动体系
教学过程离不开评价反馈。教师从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中获得最真实的信息,以此进行教学行为矫正,提升教学效率;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教学效果评价信息,可以指导自身学习活动,同时获得其他同学学习情况,也能够形成对照,找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缺点,进行自我调整,不断提高学习水平。
例如,根据《变色龙》写作方式,学写一种小动物。学生写这样的文章并不困难,但学生常常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是以往写作习惯来写,难免出现喧宾夺主现象,过多写“我”的介入,对小动物描写不够。教师在评价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推荐优秀习作让学生相互学习,并要求汇报学习结果。学生对这样的评价反馈要求感觉很新鲜,也会把自己的想法和收获加以总结。实践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均衡师生信息不对称,需要教师对教学行为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改变过去忽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做法,增加师生互动交流机会,建立师生评价反馈体系。师生信息传递交换充分,教学相长效果就会凸显出来。
(作者单位:江苏射阳县新坍小学)
一、师生信息不对称的外化表现
师生占有信息量存在悬殊的差异。教师对学习内容把握相比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自然要高出一大截。当然,信息不对称并非是让师生比高低,而是要在信息的发出、交流、反馈等交互过程中,让师生信息量能够趋于对称。因为信息量均衡,意味着交互效果的升级。
1.师生发出信息量不对称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教师会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讲解、演示、分析、引导,所发出的信息量自然是巨大的。而学生方面呢?要利用自身学习基础,主动学习教材内容,尽量消化教师传递过来的信息。可由于一些客观和主观原因的存在,学生不能将教师传递过来的信息全盘吸收,会出现一个打折扣现象。这个折扣越大,教学过程中师生信息发出不对称现象就剧烈。
2.师生交流信息量不对称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应该是教学行为转化成教学效果的最基本形式。但现实是,教师在师生互动中投入大量热情和努力,学生这边常常是处于应付状态,这种“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不管致因有哪些,师生交流信息不对称已经形成,势必要阻碍交流效果。
3.师生反馈信息量不对称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难清晰掌握学生学习实况,学生不会主动将学习中的阻碍、困难、迷惑等内容反馈给教师,教师只能从测试中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同样,学生也很难掌握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出现什么失误,以及如何进行高效师生合作。师生反馈信息相对封闭,这对顺利实施教学行为是不利的。
二、均衡师生信息不对称的策略
师生信息交流不对称是正常现象,但如果不对称超出一定范围,就需要进行调控了。均衡师生信息不对称,可以促进师生互动高效化,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意义。
1.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频率
均衡师生信息不对称,可以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频率和强度。教学互动是新课改提倡的重要教学精神,要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师不仅要放弃“一言堂”传统教学模式,还要和学生形成高效互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策划、操作、检验,教师要给学生参与教学提供足够时空。
例如,在学习《黄山奇松》时,教师先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自行解决生字词,然后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能够有感情、流利、正确地朗读。教师还提问从这篇课文中应该学习什么内容?学生在解决完字词之后,在朗读的同时,不停地翻阅查找教辅资料,总结提炼教学目标。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教学目标进行归结,提出一些阅读思考题,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深度参与教学,增加了师生互动频率,教学效果大幅度提升,信息传递及时充分,对均衡师生信息不对称发挥重要调节作用。
2.开展多种层次的师生交流互动
师生互动在新课程背景下属于教学常态,但由于交流活动逐渐固化,交流的深度广度都受到一定限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大多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进行,不管是泛问泛答还是单个问答,都属于浅层次的交流活动。交流形式单一,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总是处于从属地位,这样的交流何言平等。因此,要提升师生交流质量,实现信息交互均衡,改变交流方式势在必行。
例如,在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时,课文中列举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事例,教师为提升师生交流互动水平,故意提出反面见解:这些人真够傻的,为什么不找一找捷径呢?学生明知教师想从反面进行论证,就极力和老师进行辩论,希望用自己的理解说服老师。课堂教学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像这种以师生展开辩论的方式进行交流互动,其信息均衡度当然已达到最佳水平,教学效果当然是显著的。
3.建立师生评价反馈互动体系
教学过程离不开评价反馈。教师从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中获得最真实的信息,以此进行教学行为矫正,提升教学效率;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教学效果评价信息,可以指导自身学习活动,同时获得其他同学学习情况,也能够形成对照,找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缺点,进行自我调整,不断提高学习水平。
例如,根据《变色龙》写作方式,学写一种小动物。学生写这样的文章并不困难,但学生常常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是以往写作习惯来写,难免出现喧宾夺主现象,过多写“我”的介入,对小动物描写不够。教师在评价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推荐优秀习作让学生相互学习,并要求汇报学习结果。学生对这样的评价反馈要求感觉很新鲜,也会把自己的想法和收获加以总结。实践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均衡师生信息不对称,需要教师对教学行为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改变过去忽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做法,增加师生互动交流机会,建立师生评价反馈体系。师生信息传递交换充分,教学相长效果就会凸显出来。
(作者单位:江苏射阳县新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