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馀堂”的盆影花香

来源 :鉴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ue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乙酉年仲夏和玉友去过“恩馀堂”后,每每在心中多事烦虑之时都会想起“恩馀堂”庭院中那些郁郁葱葱、交错犬牙、姿态万千的盆栽小景。
  


  常言“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千百年来,山水中蕴留了人们无数的情怀和趣愿。正因为山水的这无尽景色,所以自千年以前,人们就开始以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将巍峨雄岩,翠海碧林搬入庭院几台。盆景小趣也就成为许多文人雅士的至爱。
  余十数年间,走过无数地方,认识了不少性情秀雅的朋友,也看了不少别致精巧的小景。且发现这些小景在一定的情况下,对人有着非常大的调节和熏养作用。难怪有那么多的笔墨高手乐意将这些小景投诸笔端,置之台案。
  


  1978年,黄永玉先生文革后第一次在京举办画展,得“恩馀堂”的花木襄助,出于感激绘下一幅精绝的《松风》。此画构图简洁,松干虬错,针叶如芒,尤其松干以金泥涂绘,光影下金碧辉煌,色彩变幻,很是俊美。画面左侧题到“(19)78年春,余画展于北京美术馆,小彭以其手培花树40余盆参与助兴,其中一伸拳俊松,余最为佩服,允为其造象,今晨宗治弟来访,乘劲作之,惜未得其神髓耳。”观此画给人的是一种震撼,尤其当想到此画的蓝本仅是盆中之物时,更会使观者由衷的钦佩黄永玉先生的笔墨和“恩馀堂”彭氏的花木手段。
  


  因工作之便和世交情意,与“恩馀堂”有交往的艺海名家甚多。前些时候刚驾鹤西游的启功先生,在20多年前每每和宗治独处,就长论及小景俊木,同时也引出许多妙语。启先生心直口快,为人谦和,但其说话也并非属于留口之人。宗治曾言,有回在钓鱼台和启先生遇到,当时正值一帮行内鉴定名家在那里搞研讨会。听这些人讲,启先生不快,就在二楼回廊上喊“小彭,咱们喝酒去。”宗治说“想听听行家们论道”。启先生大声言“喝大茬子粥的,见都没见过,听什么?!”宗治大笑着跑上楼。
  


  后来彭先生和我讲,自那以后多次听启先生发表笑论,才悟出启先生也是性情中人,且贬人不带脏字。启先生皇嫡贵胄,幼年看过许多宫廷小景,对于此道也甚有研究,因而每和宗治聊及,都有不同常人的心想。就如启先生所书“大夫一别几千春,仿佛髯尚有神。占得人间半盆景,鳞皮无语自成皴。”就词句间的意趣,与其说它是书法诗词,到不如说它是一幅妙画。普天之下的任何丹青妙手,绝没有一人堪与上苍媲美。纸面上的任何 笔墨技法,都不可能有天公在松皮上留下的皴皱俊美。由此想来人何其渺小笨拙,而天地的伟力,永远是我们这些微如尘沙的人无法企及的。余也同许多书画名家相识,亦常听他们高论,有讲笔墨的、有讲技法的、有讲意境的、有讲神气的、有讲色彩的,各有所处,众言不同。但就绘画而论余更倾向于人对色彩的理解和判断,所有的一切艺术表现,无疑色彩是重中之重。就如今天,尖端影像技术已经能将颜色分成百万种之多,但有心人会发现,这以尖端影像技术为前提的百万种之多的颜色凝固,仍不及天然色彩之万一。人之笔下色彩又不知衰减了几多。中国绘画在一定的层面上对于色彩的要求不是很偏重,而更倾向于意境和神韵,但是有时细想,那些意境和神韵如果有了更多色的变幻,无疑将生出更具生命的灵动。色彩在一定的状态下决定了人对美的判断。这也就是为什么从远古起人就开始不断的对颜色驾驭进行无穷尽的追求!色彩的生命远超过人的生命!
  


  明朝万历五年进士屠隆,精于戏曲,其所著《考馀事》为重要的研究古代物玩雅供的文献。“恩馀堂”留存墨珍中有黄苗子先生录写的《考馀事》“盆玩笺”中的一段:“盆景以几案可置者为佳,其次则列之庭榭中物也。最古雅者,如天目之松,高可盈尺,其本如臂,针毛短簇。结为马远之斜诘曲,郭熙之露顶攫拿,刘松年之偃亚层叠,盛子昭之拖拽轩翥等状,栽以佳器槎可观。”观此文,再联想起来“恩馀堂”庭院中的红叶元宝枫、刺柏、榔榆、银杏等等,屠氏文中所言,真实照也。
  


  盆栽者除花木外最重要的就是“盆”了,“盆”就好比英雄利剑、宝马金鞍,不可或缺。“恩馀堂”历200余年,置景载花已为旧俗,除了有“恩馀堂”款识定制的老盆以外,还有不少精致秀美的古盆。如粉彩大雅斋盆、吹蓝开光十八子盆、顾涛培海水盆都可谓花之美居。尤其是青花群仙祝寿图四方大盆,为余甚爱,此盆青料色泽浓艳,山水人物绘画精致,造型雄奇,为清中期少见的佳品。我长想如果有一天彭先生能在盆中植入一株丹桂,那我一定会在八月它盛开时的月夜来讨杯香茗,静坐一宿,以涤凡心。
  


  盆影花香使人驻足其间,流连忘返,回头望屋沿上跃升的明月,才发觉,岁月催人老去,花香不避风雨。花香晚风使萧劳先生为宗治所书倚声调寄一剪梅,涌上余的心头“盆里泥沙,枝上年华”!
其他文献
程与天,沈阳人,满族,幼年发奋,师从皇室学校校长爱新觉罗·庆后和沈延毅,后师古文字学家于省吾,现为中国书法促进会副会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顾问、人民日报社神州书画院特邀书画师、协和函授学院艺术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海南三立画院院长、北京东方书画院副院长。  出版有《二全斋印说》、《二全斋说文解字形讹考》、《同心篇印谱》、《中国当代作家印谱》等。    20年前,我第一次见程先生与天。  和他的认识
期刊
王秋童又名王翰,1944年生,香港水墨画家,作品经常参加国内外美术展览并获奖,现为香港亚洲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香港美术研究会主席、欧洲国际东方美术研究院(IVO)荣誉院士、香港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顾问、雅真艺术有限公司总监。其传略及作品载入“当代名画家篆刻家辞典第二卷”。    王秋童以都市为题材的水墨画与他长期的都市生活直接相关。很难想象,一个生活在都市中的画家对都市无动于衷:晨起临窗,对满眼的高
期刊
鉴藏信息    第二届中国收藏界年度排行榜暨寻找民间“国宝”活动  2004年6月18日,由中国收藏界杂志社创建和主办的“中国收藏界年度排行榜”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  本次排行榜活动是从收藏的角度评选真正有投资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推选和鼓励有突同成就的艺术家、收藏家与广大收爱好者,并首次提出“中国民间‘国宝’金榜”、“中国当代名人字画金榜”、“中国当代国画家金榜”、“中国当代油画家
期刊
著名国画大师程十发,系江苏省松江人氏(现为上海市松江区),青年时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学生,解放后为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员,后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直至现在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  但他怎么会和西泠印社联系起来的,说起来正是源远流长,我作为儿子,从父母处了解了不少祖辈的故事,现让我细述,程十发是怎样和西泠印社攀上亲戚关系的,其中也不乏许多不为人知的趣闻。  1938年杭州姑娘张金锜(21岁)
期刊
《鉴藏》是众多收藏杂志中的一支新军。所刊发的文章份量重、角度新,刊于第5期的望野先生的《鬼谷下山-----价值亿元的陶瓷罐子》一文,更是近年来藏界不可多得的有趣文章。随文发表的相关照片和背景资料,对于进一步理解当前市场中出现的超值收藏品的价格现象有一定的参考作用。2005年9月19日,香港《大公报》以《价逾两亿的陶瓷罐----鬼谷下山》为题目同时整版刊载此文。这在《大公报》是不为多见的,此文在海外
期刊
杨伯达,我国著名学者、文物鉴定家、古玉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委员会会长。他首开我国玉文化研究之先河;首先质疑景泰蓝之“身世”,指出景泰蓝非中国之先创;首次对清代院画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使许多珍贵字画重现光彩;他还在雕刻、玻璃器、金银器、珐琅器及鼻烟壶等多个领域颇有建树。如今这位年逾古稀的“玉”学泰斗,依然对他所钟爱的“玉”事业兴会淋漓,乐此不疲。 
期刊
摘要: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遇到一个异质的中国文化。因传来的律制存在传译滞后和不完备,使得佛教内律在适应中国社会的过程中发生冲突。唐代国家对佛教从日常生活与交往相关的僧尼轨范和经济活动等方面均有规制,涉及佛教内律僧制和僧团管理,这就要求佛教必须适应中国社会。一个适应中土的僧制——清规在唐中后期开始出现,这是佛教与国家规制相适应的产物,也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   关键词:规制;调适;国家;僧制  基金
期刊
一    乾隆(1736~1795年)一朝60年,出现繁华的盛世局面,景德镇瓷业十分兴盛,粉彩瓷器在康熙、雍正二朝的基础  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粉彩瓷器是在康熙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始见于康熙晚期,后历朝流行不衰。  粉彩瓷的彩绘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
期刊
2004年5月26日,第四届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在浙江展览馆隆重开幕。在展厅显要位置陈列的一件古代家具吸引了与会专家和媒体记者的眼光,这就是宣和堂珍藏的清代黄花梨插屏式大屏风。这件屏风体量硕大,高230cm,宽160cm,深78cm,整体以黄花梨为材料,屏心一面雕有童子寿星、鹿衔灵芝和楼阁,另一面雕有变体寿字,并有五只飞翔的蝙蝠围绕四周,寓意五福捧寿。大屏风通体以仙鹤、祥云和松柏图案为装饰,雕法古
期刊
在日本“古董”被称为“骨董”,有剔除糟粕与平凡后留下的精华之意。古董市场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缩影,悠久的古代文明,给日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加上与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间的文化渊源,日本的古董资源十分丰富。  与中国一样,收集和研究古董也是日本文人墨客的传统兴趣爱好。与中国相邻并长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和中国的古董在很多方面具有共通性和可比性,更使我们有一种并切和熟悉的感觉。加上一百多年来日本人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