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砺锋,第二届书香江苏形象大使,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央视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部人文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陆游研究会会长等。
记者:
莫老师,您好!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书在每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您作为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书香江苏形象大使,是如何看待和理解全民阅读这一时代主题的?
莫砺锋:
读书,特别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读书,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正是阅读,让我们在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感受到了温暖人心的力量。阅读经典,能让人朝着诗意生存的方向大步迈进,而诗意生存才是真正的幸福人生。
现在,社会上读书风气很淡薄,大家都不太读书,也不太爱读书。如果出国旅行,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在机场候机厅,很多老外在看书,而我们的同胞聊天、玩手机,很少有埋头读书的。正因为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有这样的读书节,才会倡导书香江苏。
在古代社会,我们是很重视读书的,特别是从唐代开始,实行科举制度以来,社会上读书的风气非常浓厚。但那个时候的读书往往是功利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大都是为了功名利禄,而非文化积累。我们现代社会,父母让孩子小的时候读唐诗宋词,学琴棋书画,把学习传统文化作为孩子升学的敲门砖。其实,敲门砖这种功利性的读书不是我们今天想要的,我们所倡导的读书态度,正如契诃夫《打赌》中所表现的,不是为了具体的物质利益,读书唯一的目的是充实自己,为自己而读,为自己的人生而读,这是我们提倡的读书。
读书的作用,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来,但从长期来看是有意义的。这其实就是一种积累。如果读书只是为了实际功用,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更高层次的读书境界应是以提升人生品质为目的的,书中蕴含着前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从书本中感悟前人积累下来的智慧,能让人生变得充实。而人一旦不读书,就会变得庸俗。现在灯红酒绿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似乎逐渐忘记了该怎么生活,该怎么享受人生,仿佛让人生达到一个境界所需的只是不停地换房换车。真正懂生活的人,应该是放慢生活节奏、亲近自然的人,这样的人生才有味道。从前李白斗酒诗百篇,现在大家喝酒却一定要开个包厢,拉上窗帘,哪里还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意。
记者:
您在央视“百家讲坛”讲的《诗歌唐朝》《杜甫的文化意义》曾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和热情追捧,您认为传统文化和经典阅读在今天都有哪些现实意义?
莫砺锋:
曾经,我们的传统文化遭到猛烈批判,几乎被全盘否定。现如今,很多人同意我们中华传统文化还是有精华的部分,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那么,我们到底应该继承什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制度文化,指的是古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层次,君君臣臣,不过制度层面的传统文化到今天肯定是过时了;二是器物文化,指的是一些具体的东西,大到万里长城,小到一个玉器、青铜器,器物文化虽然光辉灿烂,很有价值,但是,就实用价值而言,也已过时;三是观念文化,它没有具体物质形态,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价值观,一种正能量,其实这才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才是我们要继承的,而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精华都保存在我们的古书经典中,需要我们去阅读,去发现。
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包容性,但不具有排外性,比如我国的佛教文化,起初是从印度传进来的,在中国发展壮大,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中国人,首先要以本民族的文化为主,要强调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我们列祖列宗五千年文明的思考和价值判断形成了我们独特的文化,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所要发扬的。
真正的经典著作一定是经历了时代长河的考验,经过了千百万读者共同的价值判断所产生的。正如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中所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经典之作需要我们反复阅读、反复推敲、深入思考之后,才能懂得其中的道理。
记者:
您能否为我们的读者朋友开列一张古典阅读的书单?
莫砺锋:
中华文化丰富多彩,我目前还不能将中华文化全部经典一一列举出来,只能提供一部分,比如说《论语》。《论语》是一本教导我们怎么有原则、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生活的书,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你不知道什么是对的,怎样做更好,但读了《论语》后你就知道了,它给予了我们很多人生教诲,所以这样的书无疑就是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
汉字用最少的字眼表述最多的内容,而由汉字码成的文本中没有比诗词更精妙简练的了。唐诗宋词用一种优美和直率的方式反映了诗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及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它们历经千年流转,时至今日依然能够唤起现代人感情的共鸣。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六个诗人的诗歌有着经典价值,分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烈士屈原、隐士陶渊明、豪士李白、儒士杜甫、居士苏东坡、侠士辛弃疾,他们的生平不一样,诗歌作品风格也不一样,但是他们的人生追求是一样的。其中,苏东坡是个德才兼备的人,曾经在扬州做过太守,但是他一生多坎坷,被流放三次,流放生涯加起来将近十年。面对颠沛流离的命运,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他坚强豁达的人生态度,告诉我们人生的风雨在所难免,与其想着规避风雨,不如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我们阅读经典诗歌,不仅仅是读诗,更是读诗词背后的那个人,从他们的人生中汲取力量,充实我们的人生,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给我们人生以指导和启发。
记者:
莫老师,您好!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书在每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您作为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书香江苏形象大使,是如何看待和理解全民阅读这一时代主题的?
莫砺锋:
读书,特别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读书,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正是阅读,让我们在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感受到了温暖人心的力量。阅读经典,能让人朝着诗意生存的方向大步迈进,而诗意生存才是真正的幸福人生。
现在,社会上读书风气很淡薄,大家都不太读书,也不太爱读书。如果出国旅行,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在机场候机厅,很多老外在看书,而我们的同胞聊天、玩手机,很少有埋头读书的。正因为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有这样的读书节,才会倡导书香江苏。
在古代社会,我们是很重视读书的,特别是从唐代开始,实行科举制度以来,社会上读书的风气非常浓厚。但那个时候的读书往往是功利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大都是为了功名利禄,而非文化积累。我们现代社会,父母让孩子小的时候读唐诗宋词,学琴棋书画,把学习传统文化作为孩子升学的敲门砖。其实,敲门砖这种功利性的读书不是我们今天想要的,我们所倡导的读书态度,正如契诃夫《打赌》中所表现的,不是为了具体的物质利益,读书唯一的目的是充实自己,为自己而读,为自己的人生而读,这是我们提倡的读书。
读书的作用,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来,但从长期来看是有意义的。这其实就是一种积累。如果读书只是为了实际功用,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更高层次的读书境界应是以提升人生品质为目的的,书中蕴含着前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从书本中感悟前人积累下来的智慧,能让人生变得充实。而人一旦不读书,就会变得庸俗。现在灯红酒绿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似乎逐渐忘记了该怎么生活,该怎么享受人生,仿佛让人生达到一个境界所需的只是不停地换房换车。真正懂生活的人,应该是放慢生活节奏、亲近自然的人,这样的人生才有味道。从前李白斗酒诗百篇,现在大家喝酒却一定要开个包厢,拉上窗帘,哪里还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意。
记者:
您在央视“百家讲坛”讲的《诗歌唐朝》《杜甫的文化意义》曾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和热情追捧,您认为传统文化和经典阅读在今天都有哪些现实意义?
莫砺锋:
曾经,我们的传统文化遭到猛烈批判,几乎被全盘否定。现如今,很多人同意我们中华传统文化还是有精华的部分,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那么,我们到底应该继承什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制度文化,指的是古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层次,君君臣臣,不过制度层面的传统文化到今天肯定是过时了;二是器物文化,指的是一些具体的东西,大到万里长城,小到一个玉器、青铜器,器物文化虽然光辉灿烂,很有价值,但是,就实用价值而言,也已过时;三是观念文化,它没有具体物质形态,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价值观,一种正能量,其实这才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才是我们要继承的,而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精华都保存在我们的古书经典中,需要我们去阅读,去发现。
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包容性,但不具有排外性,比如我国的佛教文化,起初是从印度传进来的,在中国发展壮大,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中国人,首先要以本民族的文化为主,要强调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我们列祖列宗五千年文明的思考和价值判断形成了我们独特的文化,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所要发扬的。
真正的经典著作一定是经历了时代长河的考验,经过了千百万读者共同的价值判断所产生的。正如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中所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经典之作需要我们反复阅读、反复推敲、深入思考之后,才能懂得其中的道理。
记者:
您能否为我们的读者朋友开列一张古典阅读的书单?
莫砺锋:
中华文化丰富多彩,我目前还不能将中华文化全部经典一一列举出来,只能提供一部分,比如说《论语》。《论语》是一本教导我们怎么有原则、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生活的书,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你不知道什么是对的,怎样做更好,但读了《论语》后你就知道了,它给予了我们很多人生教诲,所以这样的书无疑就是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
汉字用最少的字眼表述最多的内容,而由汉字码成的文本中没有比诗词更精妙简练的了。唐诗宋词用一种优美和直率的方式反映了诗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及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它们历经千年流转,时至今日依然能够唤起现代人感情的共鸣。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六个诗人的诗歌有着经典价值,分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烈士屈原、隐士陶渊明、豪士李白、儒士杜甫、居士苏东坡、侠士辛弃疾,他们的生平不一样,诗歌作品风格也不一样,但是他们的人生追求是一样的。其中,苏东坡是个德才兼备的人,曾经在扬州做过太守,但是他一生多坎坷,被流放三次,流放生涯加起来将近十年。面对颠沛流离的命运,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他坚强豁达的人生态度,告诉我们人生的风雨在所难免,与其想着规避风雨,不如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我们阅读经典诗歌,不仅仅是读诗,更是读诗词背后的那个人,从他们的人生中汲取力量,充实我们的人生,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给我们人生以指导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