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5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但直至1929年6月1日,国民政府治丧委员会才举行隆重的安葬仪式(即奉安大典)。今年时值孙中山先生奉安85周年纪念,特披露珍藏的《总理奉安实录》一书、纪念章和若干老照片,回顾当年往事,缅怀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一、印发《总理奉安实录》
在奉安大典礼成后不久,奉安委员会决定成立“总理奉安专刊编纂委员会”,以蒋介石、胡汉民、戴季陶、孙科、叶楚伧、于右任、孔祥熙为委员,指定张西曼(一说为梁寒操)为编辑主任,郑洪年、高秉坊、孙璞、符熙腾、夏光宇、刘毅夫等为编辑,负责编写《总理奉安实录》。
《总理奉安实录》一书为线装,印制精良。其高35厘米,宽23.8厘米,封面、封底为深蓝色,蒋中正题笺。扉页为胡汉民题写的“总理奉安实录”,以下依次为“凡例”、“总理奉安实录目次”。该书分为四部分即“照片”、“纪述”、“专载”、“附录”。为对孙中山“表崇敬而示不忘”,在卷首刊载了总理遗像、遗嘱,“总理奉安哀辞”(曲谱、歌词),陵墓之全景一、二,奉安纪念章(正、背)。此书共出版平装本13680册,精装本543册,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赠发,除参加奉安大典的各界代表每人赠送一册外,并赠送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精装本100册。据记载,整个奉安从筹备到大典安葬结束,历时四年多,共耗资大洋二十万零五百五十三元八角二分二厘正(备有证明书)。
这部历经85年风雨的《总理奉安实录》,现存世有全一册和上下二册两个版本,卷首均冠以孙中山先生遗像、遗嘱及奉安哀词,照片共计140幅,如实记录着孙中山先生逝世后葬礼筹备及奉安大典的整个过程。书中记录了奉安筹备、迎榇公祭、宣传、奉安账目、陵墓工程、费用、奉安典礼等一系列鲜为人知的内情。
书中详尽地记载了从孙中山去世至奉安礼成的每一项丧事的过程、细节。如灵车在从北平至南京一路上所见百姓对孙中山的崇敬及哀悼;车过临城“四野农夫有辍耕垅畔,直立垂首而鞠躬者”。而明光只是一个小站,“惟各乡村团体及小学校男女学生、在工团体代表甚众……两旁民众鹄立,致敬数里不断”,“总理感人之深有如此!”
书中对奉安之日的叙述:“上午4时15分狮子山炮台鸣礼炮101响。25分灵车启行,沿途军民脱帽肃立敬礼。9时30分灵榇降车换杠,45分起杠。10时8分灵榇至祭堂前平台,换小杠,由孔祥熙率杠夫舁灵缓进,执佛人分别两旁肃立,家属戚属随灵入内。10时15分灵榇停于陵墓祭堂中央,肃静移时。宣赞委员宣赞举行奉安典礼,各位依次就位。其安葬典礼秩序、就位;肃立、奏哀乐、行三鞠躬礼;献花圈;总理家属、中央委员代表、国府主席、总理亲故代表、迎榇专员代表、专使领袖分列左右,恭移灵榇进墓门;奏哀乐;全体默哀,敬谨奉安。蒋中正主祭,胡汉民、王宠惠、戴传贤、蔡元培在其后陪祭。议礼毕,孔祥熙率杠夫将灵榇移进墓门,率同杠夫扶榇奉安圹内。其时鸣礼炮101响致敬,全国一律停工,默哀3分钟。12时整奉安毕。各代表、家属退出,各就原位肃立。宣赞委员宣赞祭堂内参加大典人员依次进墓门瞻仰。毕,集合行三鞠躬礼,奏哀乐,宋庆龄率孙科夫妇、戴恩赛夫妇等将墓门严局,奉安大典礼成。”
二、孙中山奉安纪念章
据《总理奉安实录》记载,奉安大典结束后,参加大典的党政军界、民众团体、社会名流、海外华侨各方面代表,以及外国专使和贵宾,均获赠一枚铜质“孙中山奉安纪念章”和一本《哀思录》,作为永恒纪念。“因为奉安大典日期变更,而当时纪念章已铸成,故形成了日期上‘中华民国’十八年3月12日的误差。”
又据《中山陵园史录》载,奉安纪念章的正面是孙中山先生的浮雕头像,背面图案为中山陵墓祭堂,上方铸印由吴敬恒书写的篆书“孙中山先生安葬纪念,“中华民国”十八年三月十二日”。侧边铭美商阴英“MINT.MEDAL? IC.ART.CO.N.Y.USA”,直径76毫米,厚3毫米,重152克。背面铸孙中山陵寝图案,侧边铸有纪念章制造公司的名称(MEDALIIC ART CO.NY)和编号。每一枚纪念章均用蓝绫镶制的硬盒包装,蓝绫上印有国民党党徽。纪念章有两种,一种是紫铜鎏金,另一种是黄铜制成的。鎏金铜章仅赠给党部各部长,而黄铜章则送给普通宾客。
当时出版的《哀思录》一书的扉页中印有该章正、背面图。书中还记载了这个纪念章制作、颁发等相关事宜:“应制总理奉安纪念章颁给各专使以为永久纪念。”所以称为“奉安大典”纪念章。该纪念章不仅发给各国参加安葬的使节,也发给各省代表、孙中山亲属和生前好友以及奉安工作人员。关于纪念章制作方案也有记录:“材料用紫色古铜或景泰蓝,请美术家绘完。”该章在美国订制铸造,总数共两万枚。奉安纪念章仅在南京的奉安大典上有所赠送,据说这种纪念章只送出2000枚,其余的下落不明,更显出奉安纪念章的珍贵。
上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电影先驱黎民伟先生曾拍摄过纪念孙中山的《奉安大典》,深得人们赞赏。同时,在北京也有一位摄影师,从北京一直跟拍到南京,拍摄了同名的纪录片。另外,这位北京的摄影师还把孙中山先生北上来京后的重要活动,以及去世后灵榇暂厝香山碧云寺期间的重要过程,也一一实拍下来,留下珍贵难得的资料,他就是影坛奇人——张玉亭。
张玉亭是我国北方地区早期无声电影的创始人、北京最早的电影新闻摄影师。他1914年在法国电影百代公司驻津办事处学习电影放映、摄影、发行等业务,1915年起即担任新闻摄影驻京记者。1930年张玉亭在北平东四牌楼创办玉亭商行,据考证,这是北平最早专营摄影、洗印、制片、放映、器材等业务的商店。 1924年10月,冯玉祥先生在北京起兵,推倒曹锟政府后随即邀请孙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国是。孙先生偕夫人宋庆龄于12月31日抱病抵京,受到各界团体盛大欢迎。出于对孙先生的敬仰,头脑敏锐、思想进步的张玉亭深深感到这是难得的新闻素材,一定要把握机会。于是,他专门从外商处进了几十盒胶片,做了充分准备,以新闻摄影师的名义,连续十余天跟拍孙先生在北京的活动实况,最后制作成新闻纪录片。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不幸病逝。张玉亭闻讯后火速赶到铁狮子胡同孙中山行辕,费尽周折,总算抢拍了一些珍贵镜头。
4月2日为孙中山出殡时间。上午9时,孙中山的灵棺缓缓移出社稷坛,孙夫人宋庆龄身着黑色夹袍,面罩黑纱,悲泪涔涔,乘坐一号黑色马车,随柩缓行。在30多万送灵民众的夹道中,张玉亭或站在高墙上,或挤在人群中,前后不停地忙碌着。他一边擦拭着泪水,一边不断地拍摄,沿着西长安街,出西直门赴西山。下午4时,车马络绎进入玉泉山口。此时张玉亭已搭汽车先行赶到这里,他把机器架在玉泉山口的彩绸牌坊旁,拍摄到出殡队伍从缀着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的牌坊下通过的镜头,队伍直抵碧云寺。
碧云寺依山而建,其院落凡五进,每一进均须越石阶若干级,故灵柩安放时,系搭木桥推拽而上。灵柩停在寺的制高点——金刚宝座塔内。内有二尺三寸高的石龛,龛外布置得与原灵堂无异。横额为“有志竟成”,联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并悬有未署上下款的长联一幅,其文曰:“功高华盛顿,识过马克思,行易知难,并有名言传海内;骨瘗紫金山,灵栖碧云寺,地维天柱,永留浩气在人间。”由于现场人多拥挤,没有架设机器的地方,于是张玉亭干脆跑上金刚宝座塔的柏树上,居高临下打开摄影机。
下午5时30分,举行公祭仪式。首先由军乐团奏哀乐,读祭文,众人三鞠躬,唱追悼歌,奏乐礼成。最后封灵,随即设立护灵处,置士兵一排,以资守卫。隆重的祭奠仪式完毕,参加葬礼的人们相继离去。而张玉亭也忙了整整一天,仅仅是中午吃了助手递来的两个烧饼。
1928年,南京紫金山麓中山陵建成告竣,南京国民政府派专员林森等赴北平办理孙中山灵柩南迁大事。张玉亭再度申请随行拍摄新闻纪录片,经过一番交涉,终被政府批准。
拍摄是从碧云寺迁葬仪式开始的:时间是1929年5月25日子夜,由孙夫人宋庆龄、子孙科夫妇及家族、南京政府迎榇专使举行庄严、隆重、肃穆的送殡典礼,鸣礼炮 101响。
26日凌晨1时起灵,初时由小棺罩32人杠前进,经玉泉山至万寿山,换大棺罩大杠,由64人杠三班更换。途经海淀、西直门、新街口、西四、西单、西长安街,自天安门向南,出中华门,经过正阳门,下午4时抵前门火车站,共历15个小时。灵榇进入城区后,送殡队伍已达万人,大街两旁民众肃立致敬者多至30万人,为北平空前之盛举。
下午5时启行离开北平,28日抵浦口渡江,安抵南京。当灵车途经天津、济南、蚌埠、浦口各火车站时,当地各界党政官员、绅商、民众团体代表举行隆重迎送公祭仪式。
这期间,张玉亭强忍悲痛一直随行拍摄直至南京。6月1日,中山陵举行奉安大典,当灵榇抬向陵前上台阶时,张玉亭及助手被告知止步,不能进入。于是,他们遂换用望远镜头跟进,一直到灵榇在镜头里渐至消失,才告结束。
此片全长五千多英尺,经过一个多月的整理、编辑、洗印、后期制作,正式在北平上映。一时间,北平四九城轰动,市民们争相观看。当年的《北京晨报》上有大幅的《孙中山出殡大纪录片》影片广告,介绍的就是张玉亭当时拍摄的纪录片。
只可惜这部珍贵的纪录片原始本后来被日寇掠走,至今仍踪迹杳然,据说是被日本人带回国密藏起来,实在是令人扼腕长叹,愤恨不已!劫后残存的若干历史老照片,也成为不可多得的文物资料。
据介绍,这些老照片是用底片直接冲洗而成,也就是所谓的原版。由于当时摄影技术限制,底片无法大量冲洗照片,加上气候、战乱动荡等许多原因,能够保存下来的原版老照片非常罕见。从照片质量上看,当年为孙中山先生拍照用的是最好的相机、相纸,代表了那时最高的摄影水平。
(作者系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一、印发《总理奉安实录》
在奉安大典礼成后不久,奉安委员会决定成立“总理奉安专刊编纂委员会”,以蒋介石、胡汉民、戴季陶、孙科、叶楚伧、于右任、孔祥熙为委员,指定张西曼(一说为梁寒操)为编辑主任,郑洪年、高秉坊、孙璞、符熙腾、夏光宇、刘毅夫等为编辑,负责编写《总理奉安实录》。
《总理奉安实录》一书为线装,印制精良。其高35厘米,宽23.8厘米,封面、封底为深蓝色,蒋中正题笺。扉页为胡汉民题写的“总理奉安实录”,以下依次为“凡例”、“总理奉安实录目次”。该书分为四部分即“照片”、“纪述”、“专载”、“附录”。为对孙中山“表崇敬而示不忘”,在卷首刊载了总理遗像、遗嘱,“总理奉安哀辞”(曲谱、歌词),陵墓之全景一、二,奉安纪念章(正、背)。此书共出版平装本13680册,精装本543册,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赠发,除参加奉安大典的各界代表每人赠送一册外,并赠送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精装本100册。据记载,整个奉安从筹备到大典安葬结束,历时四年多,共耗资大洋二十万零五百五十三元八角二分二厘正(备有证明书)。
这部历经85年风雨的《总理奉安实录》,现存世有全一册和上下二册两个版本,卷首均冠以孙中山先生遗像、遗嘱及奉安哀词,照片共计140幅,如实记录着孙中山先生逝世后葬礼筹备及奉安大典的整个过程。书中记录了奉安筹备、迎榇公祭、宣传、奉安账目、陵墓工程、费用、奉安典礼等一系列鲜为人知的内情。
书中详尽地记载了从孙中山去世至奉安礼成的每一项丧事的过程、细节。如灵车在从北平至南京一路上所见百姓对孙中山的崇敬及哀悼;车过临城“四野农夫有辍耕垅畔,直立垂首而鞠躬者”。而明光只是一个小站,“惟各乡村团体及小学校男女学生、在工团体代表甚众……两旁民众鹄立,致敬数里不断”,“总理感人之深有如此!”
书中对奉安之日的叙述:“上午4时15分狮子山炮台鸣礼炮101响。25分灵车启行,沿途军民脱帽肃立敬礼。9时30分灵榇降车换杠,45分起杠。10时8分灵榇至祭堂前平台,换小杠,由孔祥熙率杠夫舁灵缓进,执佛人分别两旁肃立,家属戚属随灵入内。10时15分灵榇停于陵墓祭堂中央,肃静移时。宣赞委员宣赞举行奉安典礼,各位依次就位。其安葬典礼秩序、就位;肃立、奏哀乐、行三鞠躬礼;献花圈;总理家属、中央委员代表、国府主席、总理亲故代表、迎榇专员代表、专使领袖分列左右,恭移灵榇进墓门;奏哀乐;全体默哀,敬谨奉安。蒋中正主祭,胡汉民、王宠惠、戴传贤、蔡元培在其后陪祭。议礼毕,孔祥熙率杠夫将灵榇移进墓门,率同杠夫扶榇奉安圹内。其时鸣礼炮101响致敬,全国一律停工,默哀3分钟。12时整奉安毕。各代表、家属退出,各就原位肃立。宣赞委员宣赞祭堂内参加大典人员依次进墓门瞻仰。毕,集合行三鞠躬礼,奏哀乐,宋庆龄率孙科夫妇、戴恩赛夫妇等将墓门严局,奉安大典礼成。”
二、孙中山奉安纪念章
据《总理奉安实录》记载,奉安大典结束后,参加大典的党政军界、民众团体、社会名流、海外华侨各方面代表,以及外国专使和贵宾,均获赠一枚铜质“孙中山奉安纪念章”和一本《哀思录》,作为永恒纪念。“因为奉安大典日期变更,而当时纪念章已铸成,故形成了日期上‘中华民国’十八年3月12日的误差。”
又据《中山陵园史录》载,奉安纪念章的正面是孙中山先生的浮雕头像,背面图案为中山陵墓祭堂,上方铸印由吴敬恒书写的篆书“孙中山先生安葬纪念,“中华民国”十八年三月十二日”。侧边铭美商阴英“MINT.MEDAL? IC.ART.CO.N.Y.USA”,直径76毫米,厚3毫米,重152克。背面铸孙中山陵寝图案,侧边铸有纪念章制造公司的名称(MEDALIIC ART CO.NY)和编号。每一枚纪念章均用蓝绫镶制的硬盒包装,蓝绫上印有国民党党徽。纪念章有两种,一种是紫铜鎏金,另一种是黄铜制成的。鎏金铜章仅赠给党部各部长,而黄铜章则送给普通宾客。
当时出版的《哀思录》一书的扉页中印有该章正、背面图。书中还记载了这个纪念章制作、颁发等相关事宜:“应制总理奉安纪念章颁给各专使以为永久纪念。”所以称为“奉安大典”纪念章。该纪念章不仅发给各国参加安葬的使节,也发给各省代表、孙中山亲属和生前好友以及奉安工作人员。关于纪念章制作方案也有记录:“材料用紫色古铜或景泰蓝,请美术家绘完。”该章在美国订制铸造,总数共两万枚。奉安纪念章仅在南京的奉安大典上有所赠送,据说这种纪念章只送出2000枚,其余的下落不明,更显出奉安纪念章的珍贵。
上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电影先驱黎民伟先生曾拍摄过纪念孙中山的《奉安大典》,深得人们赞赏。同时,在北京也有一位摄影师,从北京一直跟拍到南京,拍摄了同名的纪录片。另外,这位北京的摄影师还把孙中山先生北上来京后的重要活动,以及去世后灵榇暂厝香山碧云寺期间的重要过程,也一一实拍下来,留下珍贵难得的资料,他就是影坛奇人——张玉亭。
张玉亭是我国北方地区早期无声电影的创始人、北京最早的电影新闻摄影师。他1914年在法国电影百代公司驻津办事处学习电影放映、摄影、发行等业务,1915年起即担任新闻摄影驻京记者。1930年张玉亭在北平东四牌楼创办玉亭商行,据考证,这是北平最早专营摄影、洗印、制片、放映、器材等业务的商店。 1924年10月,冯玉祥先生在北京起兵,推倒曹锟政府后随即邀请孙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国是。孙先生偕夫人宋庆龄于12月31日抱病抵京,受到各界团体盛大欢迎。出于对孙先生的敬仰,头脑敏锐、思想进步的张玉亭深深感到这是难得的新闻素材,一定要把握机会。于是,他专门从外商处进了几十盒胶片,做了充分准备,以新闻摄影师的名义,连续十余天跟拍孙先生在北京的活动实况,最后制作成新闻纪录片。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不幸病逝。张玉亭闻讯后火速赶到铁狮子胡同孙中山行辕,费尽周折,总算抢拍了一些珍贵镜头。
4月2日为孙中山出殡时间。上午9时,孙中山的灵棺缓缓移出社稷坛,孙夫人宋庆龄身着黑色夹袍,面罩黑纱,悲泪涔涔,乘坐一号黑色马车,随柩缓行。在30多万送灵民众的夹道中,张玉亭或站在高墙上,或挤在人群中,前后不停地忙碌着。他一边擦拭着泪水,一边不断地拍摄,沿着西长安街,出西直门赴西山。下午4时,车马络绎进入玉泉山口。此时张玉亭已搭汽车先行赶到这里,他把机器架在玉泉山口的彩绸牌坊旁,拍摄到出殡队伍从缀着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的牌坊下通过的镜头,队伍直抵碧云寺。
碧云寺依山而建,其院落凡五进,每一进均须越石阶若干级,故灵柩安放时,系搭木桥推拽而上。灵柩停在寺的制高点——金刚宝座塔内。内有二尺三寸高的石龛,龛外布置得与原灵堂无异。横额为“有志竟成”,联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并悬有未署上下款的长联一幅,其文曰:“功高华盛顿,识过马克思,行易知难,并有名言传海内;骨瘗紫金山,灵栖碧云寺,地维天柱,永留浩气在人间。”由于现场人多拥挤,没有架设机器的地方,于是张玉亭干脆跑上金刚宝座塔的柏树上,居高临下打开摄影机。
下午5时30分,举行公祭仪式。首先由军乐团奏哀乐,读祭文,众人三鞠躬,唱追悼歌,奏乐礼成。最后封灵,随即设立护灵处,置士兵一排,以资守卫。隆重的祭奠仪式完毕,参加葬礼的人们相继离去。而张玉亭也忙了整整一天,仅仅是中午吃了助手递来的两个烧饼。
1928年,南京紫金山麓中山陵建成告竣,南京国民政府派专员林森等赴北平办理孙中山灵柩南迁大事。张玉亭再度申请随行拍摄新闻纪录片,经过一番交涉,终被政府批准。
拍摄是从碧云寺迁葬仪式开始的:时间是1929年5月25日子夜,由孙夫人宋庆龄、子孙科夫妇及家族、南京政府迎榇专使举行庄严、隆重、肃穆的送殡典礼,鸣礼炮 101响。
26日凌晨1时起灵,初时由小棺罩32人杠前进,经玉泉山至万寿山,换大棺罩大杠,由64人杠三班更换。途经海淀、西直门、新街口、西四、西单、西长安街,自天安门向南,出中华门,经过正阳门,下午4时抵前门火车站,共历15个小时。灵榇进入城区后,送殡队伍已达万人,大街两旁民众肃立致敬者多至30万人,为北平空前之盛举。
下午5时启行离开北平,28日抵浦口渡江,安抵南京。当灵车途经天津、济南、蚌埠、浦口各火车站时,当地各界党政官员、绅商、民众团体代表举行隆重迎送公祭仪式。
这期间,张玉亭强忍悲痛一直随行拍摄直至南京。6月1日,中山陵举行奉安大典,当灵榇抬向陵前上台阶时,张玉亭及助手被告知止步,不能进入。于是,他们遂换用望远镜头跟进,一直到灵榇在镜头里渐至消失,才告结束。
此片全长五千多英尺,经过一个多月的整理、编辑、洗印、后期制作,正式在北平上映。一时间,北平四九城轰动,市民们争相观看。当年的《北京晨报》上有大幅的《孙中山出殡大纪录片》影片广告,介绍的就是张玉亭当时拍摄的纪录片。
只可惜这部珍贵的纪录片原始本后来被日寇掠走,至今仍踪迹杳然,据说是被日本人带回国密藏起来,实在是令人扼腕长叹,愤恨不已!劫后残存的若干历史老照片,也成为不可多得的文物资料。
据介绍,这些老照片是用底片直接冲洗而成,也就是所谓的原版。由于当时摄影技术限制,底片无法大量冲洗照片,加上气候、战乱动荡等许多原因,能够保存下来的原版老照片非常罕见。从照片质量上看,当年为孙中山先生拍照用的是最好的相机、相纸,代表了那时最高的摄影水平。
(作者系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