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感悟”是学生进行积累和运用的前提,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感悟”就是有所感触而领悟。换言之,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感悟”贵在“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用心思考,张口品读、亲身感受,终于悟知、悟情、悟理。培养学生语感,提倡更多地给予学生“感悟”的时间和空间。多读促感悟、美读促感悟、情景促感悟、想像促感悟、生活促感悟就是这一教学思想指导下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多读 美读 情景 想像 生活 感悟
语文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指向,是培养学生对话语、文章的传达和接收,即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灵魂就是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它左右着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在言语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可以说,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
同时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感悟”是学生进行积累和运用的前提,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那么什么是“感悟”呢?所谓“感悟”就是有所感触而领悟。换言之,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感悟”贵在“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用心思考,张口品读、亲身感受,终于悟知、悟情、悟理。那么,怎么样才能更多地给予学生“感悟”时间和空间呢?下面就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多读促感悟
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古人云“开卷有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记得巴金在《读我的散文》中也这样说过:“从小读过不少散文,当时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读多了读熟了,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诵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心、口、眼、耳综合运用学习、思考过程。思考比较多了,想象能力也会随之增强。记得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一次书面发言中曾回顾了自己从小学一年级起背诵古诗的经历,他说:“即使当时有些诗句不全懂,但并不影响背诵。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之后,越发体会到许多名句的意义,每过十年,在理解上就会有一个新的境界。”可见,多读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
二、美读促感悟
美读是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产生情感共鸣,达到内化。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三、情景促感悟
从教育的意义来说,几乎一切教学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只有设置与教学内容相适宜的情境才有助于教学的最优化。有的文章辞美欢畅,就需要愉悦的情境;有的文章悲哀凄婉,就需要低沉的情境;课堂中有时需要宽松的认知氛围,有时需要紧张的思辨气氛。总之,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充满情趣地投入阅读。
四、想像促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在学生智力因素中极具创造性。想象是一种创造,想象的过程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艺术的语言说,就是“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功夫。语言描述的形象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现对语言的感悟。
五、生活促感悟
面对滔滔江水,孔子有了“逝者如斯”的感喟;朱自清看到了父亲的背影,领会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用“心”的观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言是生活的记载,生活是感悟的基础,孩子们有了丰富的生活底蕴,就能在心灵与生活的碰撞中,迸发出熠熠生辉的言语之光。
因此,教师要平时引导学生留心于生活,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没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發现不了。所以在平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心观察生活,教育学生养成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这些好习惯外,还要让学生明白所记的许多事情往往是很有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给人启迪的哲理。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不平凡甚至是伟大的那一面。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他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甚至能写出感动自己乃至感动别人的文章。
经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多读、美读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合理地想象,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就这样我通过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感悟”,学生能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读的要求
2.巴金的《读我的散文》
3.《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感悟的要求
4.刘勰的《文心雕龙》
关键词:多读 美读 情景 想像 生活 感悟
语文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指向,是培养学生对话语、文章的传达和接收,即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灵魂就是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它左右着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在言语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可以说,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
同时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感悟”是学生进行积累和运用的前提,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那么什么是“感悟”呢?所谓“感悟”就是有所感触而领悟。换言之,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感悟”贵在“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用心思考,张口品读、亲身感受,终于悟知、悟情、悟理。那么,怎么样才能更多地给予学生“感悟”时间和空间呢?下面就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多读促感悟
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古人云“开卷有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记得巴金在《读我的散文》中也这样说过:“从小读过不少散文,当时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读多了读熟了,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诵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心、口、眼、耳综合运用学习、思考过程。思考比较多了,想象能力也会随之增强。记得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一次书面发言中曾回顾了自己从小学一年级起背诵古诗的经历,他说:“即使当时有些诗句不全懂,但并不影响背诵。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之后,越发体会到许多名句的意义,每过十年,在理解上就会有一个新的境界。”可见,多读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
二、美读促感悟
美读是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产生情感共鸣,达到内化。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三、情景促感悟
从教育的意义来说,几乎一切教学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只有设置与教学内容相适宜的情境才有助于教学的最优化。有的文章辞美欢畅,就需要愉悦的情境;有的文章悲哀凄婉,就需要低沉的情境;课堂中有时需要宽松的认知氛围,有时需要紧张的思辨气氛。总之,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充满情趣地投入阅读。
四、想像促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在学生智力因素中极具创造性。想象是一种创造,想象的过程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艺术的语言说,就是“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功夫。语言描述的形象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现对语言的感悟。
五、生活促感悟
面对滔滔江水,孔子有了“逝者如斯”的感喟;朱自清看到了父亲的背影,领会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用“心”的观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言是生活的记载,生活是感悟的基础,孩子们有了丰富的生活底蕴,就能在心灵与生活的碰撞中,迸发出熠熠生辉的言语之光。
因此,教师要平时引导学生留心于生活,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没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發现不了。所以在平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心观察生活,教育学生养成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这些好习惯外,还要让学生明白所记的许多事情往往是很有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给人启迪的哲理。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不平凡甚至是伟大的那一面。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他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甚至能写出感动自己乃至感动别人的文章。
经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多读、美读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合理地想象,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就这样我通过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感悟”,学生能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读的要求
2.巴金的《读我的散文》
3.《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感悟的要求
4.刘勰的《文心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