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双高建设”是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近两年的战略工程项目,其中的专业建设是其核心建设任务。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倡导学院企业产教融合。改变办学理念,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供给观;结合人才市场需求,建立动态调整专业内容和方向的人才供给观;优化专业建设内容,适应企业岗位对学生的就业需求;大力开展产教融合活动,用特色课程引领专业建设。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制造业的实际困境,当前应该紧密结合学院的“双高建设”,现在就踏实开展专业建设,培养出更多的职业技能水平合格的毕业生,为南充实施“155工程”及“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合格的技能人才,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发展期望。
关键词:高职;专业;建设;研究
今后几年,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引领下,面对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体对中国全方位特别是高科技和制造业的围堵和绞杀局面,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配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对应战略举措。比如机械类工科专业必须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继续深化推动地方产业发展的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把怎样培养出“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打造服务地方产业的品牌专业。当前,“双高建设”是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近两年的战略工程项目,其中的专业建设是其核心建设任务。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倡导学院企业产教融合。在这里,学生的创意容易在“教学工厂平台”变为真实的产品: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师傅”,学生是“徒弟”;学生接受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的双重指导,理论与实际高度结合,兼容学生的创新创业过程,事半功倍。
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如果充分利用学院机械制造实训工厂总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设备设施总价值600余万元的硬件条件,如果再以学生“能顶岗”定位、校企共育“理实一体”为总体建设思路,彻底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模式,就一定能实现课堂环节与实践环节、工厂生产任务与学院教学任务的有机融合:把常规的阶段化实践教学改变为需求化和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把传统的经验性技能培养改變为策略性技能培养,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可塑性,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院机械类工科专业的办学质量。当然,其它专业也可以以此类推,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落实与操作。
1.改变办学理念,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供给观
职业院校传统的办学,“自编、自导、自演”居多!“专业和技能”、“专业和社会”的耦合度不高!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与需求相差甚远,即所谓就业时的“专业不对口”,当然本质上必然也出现“能力不对口”的现象;另一方面对毕业的学生来讲,也必然产生“学非所用”的幻觉,以至于他们对学校、对专业、对职业都没有好感,严重影响学校的声誉!学校在收到反馈的信息后,如果不科学梳理和分析,难免有时会产生迷茫和丧失信心,挫伤办学的积极性。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当下如果不与“中国制造2025”大战略相结合,不面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的“高精制造工艺和制造设备”的封锁形势,还是一味“闭门造车”办专业:一方面跟不上形势,另一方面又与社会严重脱节,这样的学校必然办不下去!因此,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符合社会需求,还要结合学校自身实际的办学条件,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不断进行充分而细致的市场调查,通过调查分析该专业的就业前景以及岗位需求,与时俱进来确定专业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建设节奏。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结合职业院校自身底蕴及特色,建设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专业内容,提高人才和企业之间的契合度,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供给观。
2.结合人才市场需求,建立动态调整专业内容和方向的人才供给观
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这是重点。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说到底就是围绕如何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来展开的。从根本上,专业建设主要不是加强课堂理论教学,而是改善和加强职业技能教育。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根据调研,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在两年前就把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调整为“3D打印方向”,有别于传统专业内容;另外,在设计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时,精准实施现代学徒制,构建合理的“校中厂”或“厂中校”模式,作为专业建设的主要运行机制。同时必须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各方面沟通和联系,动态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尽力做到毕业学生与企业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实现理论教学与校内外实训的有机融合。因此,面临日益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就业质量,高职院校有必要对自己所谓已经办“成熟”的专业,必须结合企业需求,进行动态调整,通过优化和整合,不断完善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体系,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从自身找原因,动态调整配置师资和实训设施设备,防止学校“自娱自乐”开办一些“滞后”的专业,真正办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专业,为社会提供及时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3.优化专业建设内容,适应企业岗位对学生的就业需求
从逻辑关系上来讲,学校为学生服务,学生为企业服务,企业为社会服务,社会又为学校的发展服务,形成一个闭环系统。因此,职业院校在建设专业的过程中,就应该始终把学生作为学校的事业“主体”和服务对象,坚持为学生“服务”的原则。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在专业建设中,能尽力做到“产教融合”,学生将在“教学工厂平台”学习创新创业,为毕业后的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学生在实训时间上,也就不再会受到限制。学生实训时训练的技能,也由对加工设备的操作技能,自然扩展到对工艺装备的保养、维修和设计等高层次的学习和训练,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单独作战的全方位能力,特别是注重工科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修炼。这样专业建设的核心,就是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优化专业教学内容,达到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基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完善课程实训、见习和顶岗实习的各项指标的考核和评价,规范各类型实践教学,让学生切身感受工匠的劳动过程,体验产品生产过程和工艺内涵,感受产品中的技术含量和精神品格等,逐步培养出学生对技术的高度尊重和敬畏,从而逐步形成“工匠精神”的内在品格。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方向也应该从这个点入手。这也将是通过专业建设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4.大力开展产教融合活动,用特色课程引领专业建设
高职院校不能盲目自大,贪大求洋,一味追求“高大尚”的专业。要认清自己的办学“积淀”和“底蕴”,要清醒地认识自身的办学软硬件条件和区位特点,开办符合本地产业需求的特色专业。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高职院校,如何服务好地方经济建设,是她的首要任务和义务。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在开办特色专业的过程中,应该紧密结合南充的制造业主要是汽车和汽车配件工业的最大特点,通过和吉利商用车公司、王牌汽车、康达汽配等企业签署人才培养协议,建立订单班等方式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用“汽车制造工艺”和“汽车维修工艺”作为特色课程,带动专业建设。同时,为了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口碑,使毕业生覆盖更广的区域和行业,学校还要发挥专业群的辐射效用:通过专业群建设来强化专业的核心内容和特色建设,来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配置。
不能否认,由于传统教学的各个环节最终是以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知识系统为目的,掌握本专业的专业课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合格学生”的标准,这种教学模式当然有它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但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顶多只有“本门功夫”,至于这种“功夫”产生的社会效益特别是学校“名声效益“就不知道了。因此,在注入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特色课程”的纲领作用,就成了改变传统专業建设的关键所在。事实上,专业特色课程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这样体会,那么培养的劳动者都具有学校的毕业生特色和打上某学校的明显烙印,体现在工作过程中就是能够在关键时刻显现特殊能力。
5.结论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引领下,如何高质量加强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大力持久地加强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的一项基本的长期的日常任务。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生产节奏的加快,人工智能及智能制造的全面应用和普及,使得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如何有效进行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满足毕业生无缝对接企业岗位,已成为社会的共同认知。因此,充分利用好南充职业院校的现有条件,努力配合“中国制造2025”的大战略,切实开展产教融合活动,对学生全方位进行职业教育,将理论知识和技能渗透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规范和做实日常教学活动——润物细无声,强调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的意义。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是南充工业企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前沿阵地,而各类工业企业也是南充地方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制造业的实际困境,当前应该紧密结合学院的“双高建设”,现在就踏实开展专业建设,培养出更多的职业技能水平合格的毕业生,为南充实施“155工程”及“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合格的技能人才,这是我们认识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的客观要求,更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发展期望。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课题:课题编号RWA202103。
作者简介:罗城1963.11~,男,汉族,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与制造以及工科职业教育。
关键词:高职;专业;建设;研究
今后几年,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引领下,面对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体对中国全方位特别是高科技和制造业的围堵和绞杀局面,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配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对应战略举措。比如机械类工科专业必须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继续深化推动地方产业发展的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把怎样培养出“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打造服务地方产业的品牌专业。当前,“双高建设”是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近两年的战略工程项目,其中的专业建设是其核心建设任务。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倡导学院企业产教融合。在这里,学生的创意容易在“教学工厂平台”变为真实的产品: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师傅”,学生是“徒弟”;学生接受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的双重指导,理论与实际高度结合,兼容学生的创新创业过程,事半功倍。
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如果充分利用学院机械制造实训工厂总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设备设施总价值600余万元的硬件条件,如果再以学生“能顶岗”定位、校企共育“理实一体”为总体建设思路,彻底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模式,就一定能实现课堂环节与实践环节、工厂生产任务与学院教学任务的有机融合:把常规的阶段化实践教学改变为需求化和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把传统的经验性技能培养改變为策略性技能培养,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可塑性,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院机械类工科专业的办学质量。当然,其它专业也可以以此类推,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落实与操作。
1.改变办学理念,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供给观
职业院校传统的办学,“自编、自导、自演”居多!“专业和技能”、“专业和社会”的耦合度不高!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与需求相差甚远,即所谓就业时的“专业不对口”,当然本质上必然也出现“能力不对口”的现象;另一方面对毕业的学生来讲,也必然产生“学非所用”的幻觉,以至于他们对学校、对专业、对职业都没有好感,严重影响学校的声誉!学校在收到反馈的信息后,如果不科学梳理和分析,难免有时会产生迷茫和丧失信心,挫伤办学的积极性。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当下如果不与“中国制造2025”大战略相结合,不面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的“高精制造工艺和制造设备”的封锁形势,还是一味“闭门造车”办专业:一方面跟不上形势,另一方面又与社会严重脱节,这样的学校必然办不下去!因此,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符合社会需求,还要结合学校自身实际的办学条件,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不断进行充分而细致的市场调查,通过调查分析该专业的就业前景以及岗位需求,与时俱进来确定专业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建设节奏。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结合职业院校自身底蕴及特色,建设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专业内容,提高人才和企业之间的契合度,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供给观。
2.结合人才市场需求,建立动态调整专业内容和方向的人才供给观
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这是重点。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说到底就是围绕如何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来展开的。从根本上,专业建设主要不是加强课堂理论教学,而是改善和加强职业技能教育。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根据调研,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在两年前就把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调整为“3D打印方向”,有别于传统专业内容;另外,在设计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时,精准实施现代学徒制,构建合理的“校中厂”或“厂中校”模式,作为专业建设的主要运行机制。同时必须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各方面沟通和联系,动态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尽力做到毕业学生与企业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实现理论教学与校内外实训的有机融合。因此,面临日益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就业质量,高职院校有必要对自己所谓已经办“成熟”的专业,必须结合企业需求,进行动态调整,通过优化和整合,不断完善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体系,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从自身找原因,动态调整配置师资和实训设施设备,防止学校“自娱自乐”开办一些“滞后”的专业,真正办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专业,为社会提供及时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3.优化专业建设内容,适应企业岗位对学生的就业需求
从逻辑关系上来讲,学校为学生服务,学生为企业服务,企业为社会服务,社会又为学校的发展服务,形成一个闭环系统。因此,职业院校在建设专业的过程中,就应该始终把学生作为学校的事业“主体”和服务对象,坚持为学生“服务”的原则。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在专业建设中,能尽力做到“产教融合”,学生将在“教学工厂平台”学习创新创业,为毕业后的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学生在实训时间上,也就不再会受到限制。学生实训时训练的技能,也由对加工设备的操作技能,自然扩展到对工艺装备的保养、维修和设计等高层次的学习和训练,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单独作战的全方位能力,特别是注重工科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修炼。这样专业建设的核心,就是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优化专业教学内容,达到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基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完善课程实训、见习和顶岗实习的各项指标的考核和评价,规范各类型实践教学,让学生切身感受工匠的劳动过程,体验产品生产过程和工艺内涵,感受产品中的技术含量和精神品格等,逐步培养出学生对技术的高度尊重和敬畏,从而逐步形成“工匠精神”的内在品格。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方向也应该从这个点入手。这也将是通过专业建设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4.大力开展产教融合活动,用特色课程引领专业建设
高职院校不能盲目自大,贪大求洋,一味追求“高大尚”的专业。要认清自己的办学“积淀”和“底蕴”,要清醒地认识自身的办学软硬件条件和区位特点,开办符合本地产业需求的特色专业。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高职院校,如何服务好地方经济建设,是她的首要任务和义务。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在开办特色专业的过程中,应该紧密结合南充的制造业主要是汽车和汽车配件工业的最大特点,通过和吉利商用车公司、王牌汽车、康达汽配等企业签署人才培养协议,建立订单班等方式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用“汽车制造工艺”和“汽车维修工艺”作为特色课程,带动专业建设。同时,为了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口碑,使毕业生覆盖更广的区域和行业,学校还要发挥专业群的辐射效用:通过专业群建设来强化专业的核心内容和特色建设,来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配置。
不能否认,由于传统教学的各个环节最终是以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知识系统为目的,掌握本专业的专业课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合格学生”的标准,这种教学模式当然有它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但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顶多只有“本门功夫”,至于这种“功夫”产生的社会效益特别是学校“名声效益“就不知道了。因此,在注入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特色课程”的纲领作用,就成了改变传统专業建设的关键所在。事实上,专业特色课程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这样体会,那么培养的劳动者都具有学校的毕业生特色和打上某学校的明显烙印,体现在工作过程中就是能够在关键时刻显现特殊能力。
5.结论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引领下,如何高质量加强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大力持久地加强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的一项基本的长期的日常任务。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生产节奏的加快,人工智能及智能制造的全面应用和普及,使得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如何有效进行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满足毕业生无缝对接企业岗位,已成为社会的共同认知。因此,充分利用好南充职业院校的现有条件,努力配合“中国制造2025”的大战略,切实开展产教融合活动,对学生全方位进行职业教育,将理论知识和技能渗透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规范和做实日常教学活动——润物细无声,强调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的意义。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是南充工业企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前沿阵地,而各类工业企业也是南充地方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制造业的实际困境,当前应该紧密结合学院的“双高建设”,现在就踏实开展专业建设,培养出更多的职业技能水平合格的毕业生,为南充实施“155工程”及“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合格的技能人才,这是我们认识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的客观要求,更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发展期望。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课题:课题编号RWA202103。
作者简介:罗城1963.11~,男,汉族,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与制造以及工科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