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展以人为本就是通过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提升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通过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地改革、完善分配制度、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等手段来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方法;并在现代化道路上不断地延伸实现以人为本的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集体主义 分配制度
21世纪之初,中国共产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科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自身执政规律,正确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战略任务,以及准确把握世界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借鉴各国发展经验,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提出以人为本易,坚持以人为本难。这要求我们提升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创新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手段,延伸以人为本的途径,不断地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提升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提升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我国必须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生产方式、多种分配方式、多种生活方式并存的现状,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呈现出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全社会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是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的思想意识观念体系。它不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旗帜,而且指引着我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和道路。从建立共同富裕的价值观来看,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我国目前的具体实践,也是提升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提倡集体主义价值观,培养人们的协作精神。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它是追求人民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在价值观上的反映。它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时代人的核心素质的之一,表现在现实中就是人的协作精神。
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有利于社会关系的融洽、和谐。没有社会关系的融洽、和谐,就没有人的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社会关系的融洽、和谐,就没有集体中个体间充分地相互学习,也就难有人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培育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在我国目前生产中片面地夸大物的作用,而忽视人的作用的生产主义思想和观念,是与以人为本相背离的以物为本价值观在经济活动中的反映。这使我国的资源和能源不堪重负,环境和生态的压力加大。因此,摆脱以物为本的生产主义,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生产实践活动中,毫不动摇地坚持人在生产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培育生态文明,成为了今后的必然选择。
发展以人为本的方法,创新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手段
发展以人为本的方法,创新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手段是多方面和全方位的,应该围绕促进共同富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中心,把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个核心和分配问题这个重点,抓住提高人的素质这个主题,不断地推陈出新、开拓进取、锐意改革、与时俱进。
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地改革。没有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中华民族就不会有持久活力,发展进步就不会充分。就个人来说,没有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就不可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求我们必须以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为目标,按照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根据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推进改革。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逐渐解决与以人为本价值观背离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以促进人全面自由的发展。
维护社会公平,完善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共同富裕的“共同”强调的是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而社会和谐的核心是利益的和谐,仍然要求进行公平分配。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证了一个道理,私有制和剥削是资本主义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必须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由于生产力的落后,虽然没有完全消灭私有制,但我国实现了公有制在所有制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地限制了两极分化。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单单解决所有制问题,不足以充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还必须解决分配公平问题,把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同公有制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分配制度的建设。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就确立了按劳分配的原则。但直到改革开放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不清,在收入分配上出现严重的平均主义。结果违背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损害了勤劳智慧的劳动者的利益,挫伤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因此,改变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就成为了改革的重要任务和突破口之一。
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中共十三大明确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些决策对如何公平分配进行了原则性的论述。
自从分配制度改革以来,党的决策为深化分配方式的改革完善指明了方向,但在理论上的不足是主要局限于分配方式的原则性规定,具体可操作方案不多,特别是没有明确指出如何界定生产要素中普通劳动的贡献大小,以及普通劳动者如何分享发展成果。要发展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效解决公平问题,必须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环节同时下手,而且每个环节都必须将公平和效率有机结合起来。
初次分配领域容易造成两极分化。因此,解决分配公平的重点在初次分配领域。从我国存在的问题来看,在非公有制经济实体,要重视限制剥削,保障普通劳动者的基本的政治经济权益。在公有制经济实体中,一要控制获取暴利的垄断,二要抑制国企高管对社会资源的侵占,立法缩小管理者和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分配差距。
在再分配领域的不公平是两极分化的放大器。在我国要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重点是遏制政府的铺张浪费和腐败现象,应该规范政府的公费开支。另外,我们还必须通过改革解决当今存在的福利不公、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医疗卫生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和基础设施建设中重城市轻农村等现实问题。
通过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人的素质。发展以人为本,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努力促进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随后,又提出与之相联系的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作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2006年1月,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以创新为动力,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和竞争优势的建设创新性国家战略。这三大战略适应了知识经济对国家战略的基本要求,是英明的决策。
但是,我国目前在这一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部分领导干部认识不到位,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投入严重不足等。因此,继续推进在这三大战略的改革是目前和今后长时期内我国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维护人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方法。
延伸以人为本的途径
从现代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时代,期间还需要经过很长的一段道路。因此,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在以人为本价值观的指引下,不断地开拓前进。在当前,我们应该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民族复兴大业等一系列的实践途径的延伸,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接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去迎接共产主义时代的到来。总之,凡是有利于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促进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观念我们都必须努力培育和提高,这样的方法都努力探索和发展,这样的途径都努力延伸。(作者单位:攀枝花学院)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集体主义 分配制度
21世纪之初,中国共产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科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自身执政规律,正确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战略任务,以及准确把握世界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借鉴各国发展经验,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提出以人为本易,坚持以人为本难。这要求我们提升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创新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手段,延伸以人为本的途径,不断地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提升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提升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我国必须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生产方式、多种分配方式、多种生活方式并存的现状,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呈现出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全社会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是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的思想意识观念体系。它不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旗帜,而且指引着我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和道路。从建立共同富裕的价值观来看,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我国目前的具体实践,也是提升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提倡集体主义价值观,培养人们的协作精神。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它是追求人民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在价值观上的反映。它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时代人的核心素质的之一,表现在现实中就是人的协作精神。
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有利于社会关系的融洽、和谐。没有社会关系的融洽、和谐,就没有人的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社会关系的融洽、和谐,就没有集体中个体间充分地相互学习,也就难有人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培育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在我国目前生产中片面地夸大物的作用,而忽视人的作用的生产主义思想和观念,是与以人为本相背离的以物为本价值观在经济活动中的反映。这使我国的资源和能源不堪重负,环境和生态的压力加大。因此,摆脱以物为本的生产主义,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生产实践活动中,毫不动摇地坚持人在生产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培育生态文明,成为了今后的必然选择。
发展以人为本的方法,创新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手段
发展以人为本的方法,创新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手段是多方面和全方位的,应该围绕促进共同富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中心,把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个核心和分配问题这个重点,抓住提高人的素质这个主题,不断地推陈出新、开拓进取、锐意改革、与时俱进。
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地改革。没有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中华民族就不会有持久活力,发展进步就不会充分。就个人来说,没有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就不可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求我们必须以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为目标,按照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根据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推进改革。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逐渐解决与以人为本价值观背离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以促进人全面自由的发展。
维护社会公平,完善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共同富裕的“共同”强调的是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而社会和谐的核心是利益的和谐,仍然要求进行公平分配。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证了一个道理,私有制和剥削是资本主义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必须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由于生产力的落后,虽然没有完全消灭私有制,但我国实现了公有制在所有制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地限制了两极分化。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单单解决所有制问题,不足以充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还必须解决分配公平问题,把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同公有制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分配制度的建设。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就确立了按劳分配的原则。但直到改革开放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不清,在收入分配上出现严重的平均主义。结果违背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损害了勤劳智慧的劳动者的利益,挫伤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因此,改变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就成为了改革的重要任务和突破口之一。
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中共十三大明确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些决策对如何公平分配进行了原则性的论述。
自从分配制度改革以来,党的决策为深化分配方式的改革完善指明了方向,但在理论上的不足是主要局限于分配方式的原则性规定,具体可操作方案不多,特别是没有明确指出如何界定生产要素中普通劳动的贡献大小,以及普通劳动者如何分享发展成果。要发展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效解决公平问题,必须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环节同时下手,而且每个环节都必须将公平和效率有机结合起来。
初次分配领域容易造成两极分化。因此,解决分配公平的重点在初次分配领域。从我国存在的问题来看,在非公有制经济实体,要重视限制剥削,保障普通劳动者的基本的政治经济权益。在公有制经济实体中,一要控制获取暴利的垄断,二要抑制国企高管对社会资源的侵占,立法缩小管理者和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分配差距。
在再分配领域的不公平是两极分化的放大器。在我国要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重点是遏制政府的铺张浪费和腐败现象,应该规范政府的公费开支。另外,我们还必须通过改革解决当今存在的福利不公、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医疗卫生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和基础设施建设中重城市轻农村等现实问题。
通过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人的素质。发展以人为本,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努力促进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随后,又提出与之相联系的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作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2006年1月,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以创新为动力,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和竞争优势的建设创新性国家战略。这三大战略适应了知识经济对国家战略的基本要求,是英明的决策。
但是,我国目前在这一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部分领导干部认识不到位,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投入严重不足等。因此,继续推进在这三大战略的改革是目前和今后长时期内我国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维护人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方法。
延伸以人为本的途径
从现代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时代,期间还需要经过很长的一段道路。因此,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在以人为本价值观的指引下,不断地开拓前进。在当前,我们应该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民族复兴大业等一系列的实践途径的延伸,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接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去迎接共产主义时代的到来。总之,凡是有利于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促进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观念我们都必须努力培育和提高,这样的方法都努力探索和发展,这样的途径都努力延伸。(作者单位:攀枝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