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肌神经-面神经吻合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hua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咬肌神经-面神经吻合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分析,初步探讨影响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6例行面神经修复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咬肌神经-面神经吻合的手术方法。术后每3个月复查,观察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应用House-Brackmann(HB)评分方法对患者术前、术后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

6例均随访,随访时间6~23个月,平均16个月。有效5例,无效1例,其中面神经干功能恢复至H-B II级3例,H-B III级2例。口轮匝肌的功能改善最为显著,其次是眼轮匝肌,而额肌改善最差。

结论

咬肌神经-面神经吻合是治疗面瘫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够改善多数患者的面神经功能。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采用踝前联合足背皮瓣游离重建手掌贯通伤致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5月至2017年1月,采用踝前联合足背皮瓣游离移植重建手掌部贯通伤致皮肤缺损16例,足背皮瓣切取范围:5.0 cm×3.0 cm~8.0 cm×6.0 cm;踝前皮瓣切取范围:3.0 cm×2.0 cm~7.0 cm×5.0 cm。观察患者术后皮瓣成活状况、色泽、外形、感觉及手掌功能恢复状况、供区有无影响等。结果本组
目的报道桡动脉茎突部穿支蒂筋膜皮下瓣联合延期植皮修复手背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2011年3月至2014年1月,对于手臂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22例,急诊采用桡动脉茎突部穿支蒂筋膜皮下瓣修复,切取的筋膜皮下瓣面积5 cm×4 cm~10 cm×6 cm, 7~10 d后,再切取腹股沟全厚皮片覆盖筋膜皮下瓣。 结果术后1例筋膜皮下瓣完全坏死,改行腹部带蒂皮瓣;1例远端5%坏死,但其下方无深部组织外露,不影
目的总结应用皮下静脉吻合法修复足底皮肤逆行撕脱伤的临床经验。方法2008年1月-2016年6月,对13例足底皮肤逆行撕脱伤予以皮下静脉吻合法修复,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验教训。结果采用皮下静脉吻合法修复足底皮肤逆行撕脱伤13例,11例完全成活,2例少量皮缘坏死,经5~24个月随访,撕脱皮肤成活良好,外形及功能良好。结论对于足底皮肤逆行撕脱伤采取皮下静脉吻合法进行修复,可以取得较高的成活率,以较小
期刊
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在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使用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并获回院随访的患者18例,总结和分析患者资料,男11例,女7例;年龄6~48岁,平均27岁;6例为轮辐伤致足跟部软组织及跟腱缺损,5例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致皮肤坏死,2例重物砸伤致足背皮肤缺损,5例车祸伤致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均伴有肌腱外露,缺损面积2.
期刊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切取长屈肌腱(FHLT)转移修复慢性跟腱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取64侧足标本,观测Henry结节处FHLT和趾长屈肌腱(FDLT)之间腱束联合并进行分型。测量单切口、双切口和小切口技术切取FHLT的长度。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临床上应用双切口技术切取FHLT转移修复慢性跟腱病10例。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疗效评价标准评分为(63.04 ±7.75)分。临床
目的从临床角度认识高位皮动脉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关系及股前外侧皮瓣的血供。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至2016年12月152例股前外侧穿支(肌)皮瓣,其中切取降支皮瓣99例,切取外侧支皮瓣43例,切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与外侧支联合分叶(肌)皮瓣8例,切取高位直接皮支皮瓣2例,用于修复肢体创面。结果皮瓣全部成活147例,坏死3例,部分坏死2例。外侧支出现率为33.5%。降支和外侧支均为血管神经束支
期刊
目的探讨面动脉穿支蒂的螺旋桨皮瓣修复外鼻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2012年1月–2016年1月,对外鼻皮肤软组织缺损16例采用面动脉穿支蒂的螺旋桨皮瓣进行修复。其中男5例,女11例。年龄43~80岁,平均62.3岁,均为外鼻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16例面动脉穿支蒂的螺旋桨皮瓣成活,软组织缺损区及供区形态与功能修复良好。其中1例(皮瓣大小为7.5 cm×2.5 cm)术中发现皮瓣轻度淤血,术后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