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轮复习效果不明显,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教师及学生忽略对教材的使用。新高考及新课标变革下,对学生获取和解析信息能力要求提高。鉴于此,本文就复习环节,对教师和学生利用好手中的教材,提高学生素养能力的策略做一探究和总结。
【关键词】一轮复习;教材;获取和解析信息能力;策略探究
一、一轮复习期间教材使用的困境
每届高三教师都普遍反映一轮复习效果不明显,很多学生特别是优秀生的成绩没有明显的进步,甚至到了一轮复习后期对复习产生了厌倦、排斥情绪。学生对教材的使用表现出以下问题:
1.对课本熟悉又陌生,看了十多遍,依旧存在打开书很熟悉,合上书很陌生的现象。
2.对课本产生了敬而远之的心态,新情景的题目让学生很难与所学知识结合,根本上讲,就是获取有效信息,准确解读史料信息能力不够,觉得考试与课本知识没多大关系。
3.一轮复习期间只看复习资料,很少看书,考完试后没有及时将考点关联到课本知识点上。
教师对教材使用表现出的问题:
1.备课及课堂教学都以选择使用的一轮复习教辅资料为主,教师没有起到主控引导的作用。这是学生在复习期间忽略教材的主要原因。
2.试卷评讲及考后没有指导学生如何回扣考点与教材知识点的关联。
3.即使有使用教材,也是简单让学生看书,没有给予学生方法指导,更没有在复习主题下进行深度解析。
二、教材使用对一轮复习必要性
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解释”学业质量4级水平要求看:
1-4:能够有条理地讲述历史上的事情,概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能够说出重要历史事件的经过及结果、重要历史人物的事略、重要历史现象的基本状况。
2-4:能够分析有关的历史结论;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能够在叙述历史时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如古今联系、中外联系等,并将历史知识与其它相关学科,如地理、语文、艺术等知识加以联系;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具体史事作出解释;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
3-4: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系列史事作出解释。
4-4:能夠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能够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和现实问题。
综合以上要求,可以说,高考就是命题作文,就是要按照课标要求,根据核心素养体系,让学生在按照学段、学科分层级达到培养目标。这期间,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手中的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
一轮复习要坚持基础性、系统性、全面性、全体型、层次性的原则,在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同时培养基本能力。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学生学科素养及应试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抓起的。没有全面准确的历史基础知识,无法谈能力的培养,且历史教材中不止是基础知识,更包含了很多隐性知识,这些往往就是高考考核的知识点。想要挖掘出这些知识,只有完全熟悉了教材,才能悟出其中真谛。
三、策略实践
以下呈现了复习主干知识框架与第9课第一目“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课本解析。具体操作:
1.课前三分钟提出阅读教材需要思考的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2.展示一轮复习主干知识框架课件,PPT展示到二级标题部分,具体内容指导学生在课本内容中总结梳理补充,提醒学生注意教辅中高度总结的历史结论与教材表述的关联。
3.本课让学生围绕“自然经济解体”,自拟论题,运用教材第一目材料,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学生的论题有讲原因的: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导致自然经济解体;有讲特点的:自然经济解体中在地区和时间上出现了不平衡性;有讲结果的:自然经济解体客观上刺激了商品经济发展。
四、策略总结及反思
1.复习期间必须合理安排学生预习,提出具体预习要求,比如,根据复习主题列出课本主干知识框架、在课本中标识出找出每课的重点、难点、疑点。
2.要把获取史料信息和解析信息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和复习课堂之中,变传统陈述式教学为主题复习课的论证式、探究式教学,将复习主题知识先要在教材中定位标注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3.让学生在一轮复习中养成上课、试卷评讲课必须教材、教辅、笔记本三本齐全的习惯。
4.备课前针对课本解析设计几个问题,不用太多,主要能够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每课的主题,梳理出主干知识;对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关键词深化解析,比如,“本课导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为什么是棉纺织业首当其冲?”这个问题就是让学生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西方工业文明发展联系起来,有些学生也一下子想起来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所以棉纺织业生产力大大提高,为大量生产的棉纺织品寻找销售市场。
5.并非每节课都需要如此精讲,主要是高频热考点对应的教材,一轮期间精讲10个左右的课时,让学生掌握在拟定主题下获取史料信息和解析材料方法,学会充分利用所学教材复习,强化基础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6.以题带学,解析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三套高考真题,指导学生在教材中标识出具体考点位置,比如:
(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该题考点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王位继承制度”,就是情景化了人教版第一课第一段第一目“从禅让到王位世袭”及最后一句话“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这两句话。学生在课本指示单对应位置标出考点和试题,便于自己熟悉考点,更是可以了解频考、热考甚至冷考点,提高看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
【关键词】一轮复习;教材;获取和解析信息能力;策略探究
一、一轮复习期间教材使用的困境
每届高三教师都普遍反映一轮复习效果不明显,很多学生特别是优秀生的成绩没有明显的进步,甚至到了一轮复习后期对复习产生了厌倦、排斥情绪。学生对教材的使用表现出以下问题:
1.对课本熟悉又陌生,看了十多遍,依旧存在打开书很熟悉,合上书很陌生的现象。
2.对课本产生了敬而远之的心态,新情景的题目让学生很难与所学知识结合,根本上讲,就是获取有效信息,准确解读史料信息能力不够,觉得考试与课本知识没多大关系。
3.一轮复习期间只看复习资料,很少看书,考完试后没有及时将考点关联到课本知识点上。
教师对教材使用表现出的问题:
1.备课及课堂教学都以选择使用的一轮复习教辅资料为主,教师没有起到主控引导的作用。这是学生在复习期间忽略教材的主要原因。
2.试卷评讲及考后没有指导学生如何回扣考点与教材知识点的关联。
3.即使有使用教材,也是简单让学生看书,没有给予学生方法指导,更没有在复习主题下进行深度解析。
二、教材使用对一轮复习必要性
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解释”学业质量4级水平要求看:
1-4:能够有条理地讲述历史上的事情,概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能够说出重要历史事件的经过及结果、重要历史人物的事略、重要历史现象的基本状况。
2-4:能够分析有关的历史结论;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能够在叙述历史时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如古今联系、中外联系等,并将历史知识与其它相关学科,如地理、语文、艺术等知识加以联系;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具体史事作出解释;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
3-4: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系列史事作出解释。
4-4:能夠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能够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和现实问题。
综合以上要求,可以说,高考就是命题作文,就是要按照课标要求,根据核心素养体系,让学生在按照学段、学科分层级达到培养目标。这期间,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手中的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
一轮复习要坚持基础性、系统性、全面性、全体型、层次性的原则,在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同时培养基本能力。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学生学科素养及应试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抓起的。没有全面准确的历史基础知识,无法谈能力的培养,且历史教材中不止是基础知识,更包含了很多隐性知识,这些往往就是高考考核的知识点。想要挖掘出这些知识,只有完全熟悉了教材,才能悟出其中真谛。
三、策略实践
以下呈现了复习主干知识框架与第9课第一目“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课本解析。具体操作:
1.课前三分钟提出阅读教材需要思考的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2.展示一轮复习主干知识框架课件,PPT展示到二级标题部分,具体内容指导学生在课本内容中总结梳理补充,提醒学生注意教辅中高度总结的历史结论与教材表述的关联。
3.本课让学生围绕“自然经济解体”,自拟论题,运用教材第一目材料,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学生的论题有讲原因的: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导致自然经济解体;有讲特点的:自然经济解体中在地区和时间上出现了不平衡性;有讲结果的:自然经济解体客观上刺激了商品经济发展。
四、策略总结及反思
1.复习期间必须合理安排学生预习,提出具体预习要求,比如,根据复习主题列出课本主干知识框架、在课本中标识出找出每课的重点、难点、疑点。
2.要把获取史料信息和解析信息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和复习课堂之中,变传统陈述式教学为主题复习课的论证式、探究式教学,将复习主题知识先要在教材中定位标注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3.让学生在一轮复习中养成上课、试卷评讲课必须教材、教辅、笔记本三本齐全的习惯。
4.备课前针对课本解析设计几个问题,不用太多,主要能够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每课的主题,梳理出主干知识;对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关键词深化解析,比如,“本课导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为什么是棉纺织业首当其冲?”这个问题就是让学生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西方工业文明发展联系起来,有些学生也一下子想起来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所以棉纺织业生产力大大提高,为大量生产的棉纺织品寻找销售市场。
5.并非每节课都需要如此精讲,主要是高频热考点对应的教材,一轮期间精讲10个左右的课时,让学生掌握在拟定主题下获取史料信息和解析材料方法,学会充分利用所学教材复习,强化基础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6.以题带学,解析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三套高考真题,指导学生在教材中标识出具体考点位置,比如:
(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该题考点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王位继承制度”,就是情景化了人教版第一课第一段第一目“从禅让到王位世袭”及最后一句话“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这两句话。学生在课本指示单对应位置标出考点和试题,便于自己熟悉考点,更是可以了解频考、热考甚至冷考点,提高看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