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ongstrong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灵活的思维是创造力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学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就要重视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本文试从激发思维动机、理清思维脉络及加强思维方法训练等方面来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动机 脉络 方法训练 多元评价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强化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一、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教师如何才能有效激发学生思维动机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配不合里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教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了4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这就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活和唤醒,自然会全力以赴投入到后面的学习活动之中。
  二、要有意识地理清学生的思维脉络
  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与其他知识内容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
  (一)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的知识点是前后链接、环环相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平均分入手,把握住“平均分”与“按比例分配”的关系,即把一个数量平均分配是按1:1的比例进行的教学中,为学生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
  再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从问题入手逐步深化认识,不但能够解决学生思维过程中无从下手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沿着起点发展,培养其思维的流畅性。
  (二)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例如: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计划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加工的2/5。实际甲比计划多加工了34个,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虽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2/5和7/9这两个分率都是以乙加工的零件个数为标准量的,但是,这两个标准量的数值并不相等,这样,学生的思维会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开拓思维。这样,就将乙标准量的分率关系转化为以总个数为标准量的分率关系,直至解答出这道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分数联想到“比”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思维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要强化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对应、函数、集合、假设、估计、统计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数学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如果能深挖教材的智力因素,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对孩子们发展进一步学习数学将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教学,如果只把它当作一种典型应用题,只要求掌握其解题规律,这是不困难的。但是从教学思考方法来分析,平均值代表一组变量分布的集中趋势,它是数理统计中的一个基本而最重要概念,通过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应该渗透统计的初步思想,这里考虑两个问题,其一,是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把几个大小不等的数,移多补少,使它们平均,为此可估计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其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解题规律,总数量/总分数=平均数。有位教师根据这种指导思想别开生面地设计了一堂新课,教师先用三个笔筒和12支铅笔,请2个学生分别进行不同层次(方法)的投放,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发言。(略)后找出求平均数的解题规律: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第三个层次是巩固练习,解答几道简单的求平均数的题目。最后结合本班实际,请四名同学分别报出自己体重,请大家来估计一下他们的平均体重。大家议论纷纷,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使学生基本掌握了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和解题规律,并注意培养估值的初步能力,达到了这节课的目的要求。
  四、要正面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树立学生自信激发思维情感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好学生不是打骂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求异思维去探究圆柱的特征。〔生1〕说:“圆柱是由三个面组成的图形。”我当即赞扬他观察能力强。〔生2〕通过与同桌比较圆柱的高矮,发现了圆柱的高,我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的发现真了不起。”〔生3〕想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验证上下底面相等的方法,我称赞他思维灵活,想象独特。〔生4〕用手比划着提出“上下是两个相等的圆,四周一样粗的倾斜图形(指的是斜圆柱)是不是圆柱”的疑问时,我激动得握住他的手说:“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怎么没有想到呢!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生5〕概括圆柱的高的定义时,出现了错误,脸羞得通红,我当即说:“虽然你答错了,但你勇于发言,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这种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内化过程,需受教育者主动完成。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
  五、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数学课的教学效率,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其他文献
【摘要】自主学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提供主动合作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创设 合作 实践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都是已知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仍是未知的,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创造的过程来形成。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思维程度高,有严密系统性的科学,客观上要求按教学的规律办事,即结合学生的实际与教学目的、重点、难点,遵循循序渐进和可接受性、分析思考性原则。  关键词:问题教学 创设情境 问题设计    在教学中,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研究、进行探索,使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并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这既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又能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目的:  通过文献整理和临床观察白癜风颗粒剂、白癜风擦剂联合UVA光疗治疗前后白癜风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探讨白癜风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及活血化瘀疗法在白癜风治疗中的运用
目的:  本实验旨在观察研究胸腰椎骨折后椎体内植骨与否对伤椎骨折愈合质量的影响,从而为更好的指导临床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30只中国健康红眼白兔,随机分成实验组(植骨
小学一年级图文应用题教学对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因为学习数学是学习如何解决问题。数学应用题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与数学相关的真实世界,以及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通常不止一种方法解决数学应用题,因此教师可提供给学生简单的图文应用题,并让他们找到自己的算法。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重要的是在视觉和触觉的方面引进题目。不同的应用题有不同教学策略,可分别利用插图、彩色卡片、弹球或豆类等直观方式教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