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浙江数位语文教师猛烈抨击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部分选文的价值误区及伪造材料等,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问题再次引起社会的瞩目。随着人们对教育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越来越不满,尤其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远行,关于“钱学森之问”引发了上自总理、下至黎民百姓的全民反思,人们关于中国基础教育问题的讨论轰轰烈烈。在这些讨论中,人们似乎还没有意识到,今天中国的中小学文学教育也已经到了非常糟糕的境地,需要认真审视,并加以改革。
一、文学教育的危机
今天的中小学文学教育,陷入了全面的危机,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文学教育的危机,从根本上表现为理念的危机。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文学教育。大致而言,由于受考试指挥棒以及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今天的中小学文学教育,工具理性已经全面取代了价值理性,审美教育也被科学认知所取代。
第一,工具理性取代价值理性。近百年来,中国的文学教育,一直承担着两种职能:一种是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职能;另一种,则是承载着改造人心、改造社会的革命工具职能。自晚清到五四,从民族解放战争到改革开放,在历次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运动中,文学都充当着社会改革旗帜的作用。文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成了培养政治新人、挽救民族存亡的工具职能。文学教育者变成了单纯的政治任务的执行者。在这种长期的文学使命的误置下,文学本来的游戏性质、自身的魅力,却被文学教育者有意识地抽剥开去。中小学文学教育,把文学片面地当做一种政治教育的工具去灌输,把本来很有趣、很动人的文学课讲得枯燥无味、面目可憎。
第二,知识教育取代审美教育。文学教育危机的表现之一就是审美特性异化为科学认知。在分数至上取向的工具性目标引导下,文学教育越来越偏离其自娱性的本质而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色彩。文学教育也不再是满足好奇心的自我愉悦,而是成为通过高考独木桥的武器,文学教育逐渐黯淡了其灵性和智慧之光。在这种主导思想的影响下,今天的文学教育已经简化为语言技能的训练和文学知识的积累。一篇篇生动、丰富的文学作品,本来具有多种阐释的可能和意义空间,但是文学教育者却用僵化的训练记忆代替了心灵世界的感悟。更荒唐的是,用所谓的标准答案禁锢了学生多元思维的可能。难怪有学者斥责这种技术理性的支配下的文学教育,实质实行的是肢解式的文学教育,把整体化、流动的、开放的文学作品,解读为知识化、肢解化、保守化的知识要点,而文学教育最根本的文学灵魂却缺失了。
二、重建文学教育的理念
如何重建我们的文学教育理念?第一,文学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无拘无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是中小学文学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也是文学教育最应该坚守的精神品质。中外文学名家的成长经验,无一不说明了这一点。没有对文学的兴趣就没有学习文学、热爱文学的动力。
文学是关于人生的学问。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用优美的语言满足了人的这种天性,让读者沉醉其中并流连忘返,让不同国界、不同种族的人们,能逾越一切隔阂去经历不同的人生,让人们在文学的世界里,解放自己的思想力,去做任何你能想到和意想不到的事情;文学能赋予人们穿透一切现实障碍的力量,让人们在历史和未来、现实和虚幻之间穿梭;让人们在品味悲欢离合中体验人生的精妙,给了人们无限的可能。正是因为文学的无限开放性和对人心灵的荡涤和启发,它给了很多在困顿中的人们未来的希望。而中小学的文学教育,就应该呵护文学给予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和无拘无束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在文学万花筒般的时空里,建构自己对未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克服人生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自强心和责任心。呵护和珍视人的好奇心,让文学教育的课堂成为一个引导和培养学生情趣、兴趣和爱好,充分展现创造潜能的场所,而不是相反。
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的基本属性是审美属性,文学教育作用的生成离不开它的审美和鉴赏活动。审美鉴赏是无关功利的,是超越现实的,它不是为了获得某种实利,而是一种精神享受。文学教育的真正有效实施,就要回到文学教育“本身”,回到文学文本的阅读上来,引导人们走进文学的言语世界,与自然、与社会、与作者进行对话,形成心灵的交流与撞击,获得情感的沟通与共鸣。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真正远离功利化的教育思想,真正懂得和尊重文学自身的规律,这也许是今天的中小学文学教育需要认真面对和改正的。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文学教育的危机
今天的中小学文学教育,陷入了全面的危机,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文学教育的危机,从根本上表现为理念的危机。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文学教育。大致而言,由于受考试指挥棒以及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今天的中小学文学教育,工具理性已经全面取代了价值理性,审美教育也被科学认知所取代。
第一,工具理性取代价值理性。近百年来,中国的文学教育,一直承担着两种职能:一种是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职能;另一种,则是承载着改造人心、改造社会的革命工具职能。自晚清到五四,从民族解放战争到改革开放,在历次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运动中,文学都充当着社会改革旗帜的作用。文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成了培养政治新人、挽救民族存亡的工具职能。文学教育者变成了单纯的政治任务的执行者。在这种长期的文学使命的误置下,文学本来的游戏性质、自身的魅力,却被文学教育者有意识地抽剥开去。中小学文学教育,把文学片面地当做一种政治教育的工具去灌输,把本来很有趣、很动人的文学课讲得枯燥无味、面目可憎。
第二,知识教育取代审美教育。文学教育危机的表现之一就是审美特性异化为科学认知。在分数至上取向的工具性目标引导下,文学教育越来越偏离其自娱性的本质而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色彩。文学教育也不再是满足好奇心的自我愉悦,而是成为通过高考独木桥的武器,文学教育逐渐黯淡了其灵性和智慧之光。在这种主导思想的影响下,今天的文学教育已经简化为语言技能的训练和文学知识的积累。一篇篇生动、丰富的文学作品,本来具有多种阐释的可能和意义空间,但是文学教育者却用僵化的训练记忆代替了心灵世界的感悟。更荒唐的是,用所谓的标准答案禁锢了学生多元思维的可能。难怪有学者斥责这种技术理性的支配下的文学教育,实质实行的是肢解式的文学教育,把整体化、流动的、开放的文学作品,解读为知识化、肢解化、保守化的知识要点,而文学教育最根本的文学灵魂却缺失了。
二、重建文学教育的理念
如何重建我们的文学教育理念?第一,文学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无拘无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是中小学文学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也是文学教育最应该坚守的精神品质。中外文学名家的成长经验,无一不说明了这一点。没有对文学的兴趣就没有学习文学、热爱文学的动力。
文学是关于人生的学问。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用优美的语言满足了人的这种天性,让读者沉醉其中并流连忘返,让不同国界、不同种族的人们,能逾越一切隔阂去经历不同的人生,让人们在文学的世界里,解放自己的思想力,去做任何你能想到和意想不到的事情;文学能赋予人们穿透一切现实障碍的力量,让人们在历史和未来、现实和虚幻之间穿梭;让人们在品味悲欢离合中体验人生的精妙,给了人们无限的可能。正是因为文学的无限开放性和对人心灵的荡涤和启发,它给了很多在困顿中的人们未来的希望。而中小学的文学教育,就应该呵护文学给予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和无拘无束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在文学万花筒般的时空里,建构自己对未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克服人生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自强心和责任心。呵护和珍视人的好奇心,让文学教育的课堂成为一个引导和培养学生情趣、兴趣和爱好,充分展现创造潜能的场所,而不是相反。
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的基本属性是审美属性,文学教育作用的生成离不开它的审美和鉴赏活动。审美鉴赏是无关功利的,是超越现实的,它不是为了获得某种实利,而是一种精神享受。文学教育的真正有效实施,就要回到文学教育“本身”,回到文学文本的阅读上来,引导人们走进文学的言语世界,与自然、与社会、与作者进行对话,形成心灵的交流与撞击,获得情感的沟通与共鸣。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真正远离功利化的教育思想,真正懂得和尊重文学自身的规律,这也许是今天的中小学文学教育需要认真面对和改正的。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