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华留学工作是教育外事工作——搭建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汉语推广、出国留学、来华留学四项工作中的重要一项。这项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二年就已经开展起来,改革开放后随着来华留学生的不断增加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谈起近些年来华留学生在规模和结构上的发展变化,赵灵山不仅分析了变化的趋势及影响因素,更用一连串脱口而出的数据构建了来华留学生在中国的全方位的框架。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中国的开放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的高等教育也不断向国际化迈进。在这一进程中,我国高等院校在积极寻求与国际接轨之道,打造自身的国际化形象,建设多科性、研究型和国际化大学。高等学校的国际化标准概括地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外语的学生人数和掌握外语的程度,二是有多少国际教育合作项目,三是学校有多少客座外籍教授,四是学校有多少学生派出学习,五是到国外访学和参会的教师人数,六是地方政府的认识和支持程度,七是周围环境对国际人才的需求和容纳程度,八是管理理念与发展规划中的国际意识。而国际上普遍的共识是国际学生至少占到在校生的10%才称得上国际化大学。因此,迅猛增长的来华留学生人数成为我国建设国际化大学的有力支撑。
从留学生规模上来讲,来华留学生人数在2002年前一直稳步增长到大约8万,2003年受非典影响出现低谷,而后在2004年跃升到11万多人,2005年达到14万人,2006年的来华留学生数据为162 695。2007年来华留学生数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人数突破19万人次,来华留学生数量、生源国家和地区数量、我国接受留学生单位的数量、我国政府奖学金数量四项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多的一年。2007年,来我国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共计195 503名,来自188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台湾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共有544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学机构接受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生达到10 151名。与2006年相比,2007年来华留学生总人数增加了32 808名,同比增长达20.17%。其中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增加了1 667名,同比增长达19.6%;自费生增加了31 141名,达到185 352名,同比增长达20.2%。在十五期间,我国来华留学生的增长幅度每年都在20%左右,这种增长速度在国际上也是比较快的。可以说,来华留学生每年的增长数量相当于现在一所大学的在校生数量。
按留学生类别统计,2007年学历生68 213名,同比增长24.34%,高于留学生平均增长速度,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34.89%,比2006年提高了1.17个百分点;非学历生127 290名,同比增长18.04%,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65.11%。留学生中有大约1/3是来我国访学进修的,学习某学校的某一门课程;还有一部分短期留学生,在我国的学习时间在6个月以下,主要学习汉语等。
从学科上来讲,除军事学以外,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11大类学科中都有外国留学生在学习。外国学生学习的专业面越来越广,我们也鼓励学校开设一些适合外国留学生学习的课程和专业。按学科类别统计,2006年来华留学生中文科114 846名(含汉语类98 701名、艺术类2 118名),医科20 355名(含西医13 225名、中医7 130名),经济类7 308名,管理类5 954名,工科5 803名,法学3667名,教育类1 730名(含体育类1 332名),理科1 007名,历史904名,哲学681名,农科440名。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来华留学生学习主要以汉语言为主,其次是医学,选择学习医学的学生中,以前以学习中医居多,现在学习西医的占了大多数。究其原因大概有这几个方面:一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医学院的规模比其他国家的医学院要大,像印度、澳大利亚的医学院一般是本着高起点、高成本、小规模的原则办学,我国医学院招生规模远远多于国际上其他同类学院;第二个原因是学费,通常国际上医学专业的学费都比较高,我国的医学院学费相对便宜;三是我国的高校教师具有不仅教书而且育人的优良传统,能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把我国博大的文化和深厚的哲学思想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我国文化的浸染和熏陶。从来华留学生选择学科呈现出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国际学生留学中国的目的更趋向于理性:从对中国的好奇来学习中国的文化转向了学习实用的科学技术,不仅仅限于中国的历史、文化、风物人情等,他们的学习是为了发展自己的事业,规划自己的人生。通过在中国的学习,他们达到了这样的目的,一些留学生完成学业后选择在中国开办实业、到大企业就职、在使馆任外交官等。
国际学生的流动有两种趋势:一是从教育科技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比如二战前向德国等欧洲国家的流动,二战后向美国等国家的流动;二是邻国之间的流动,中国是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新西兰以及澳大利亚等的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地域相邻或相近。而中国国际学生的来源前五位依次是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2007年亚洲的留学生人数计141 689名,占全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72.47%;欧洲为26 339名,占13.47%;美洲为19 673名,占10.06%;非洲为5 915名,占3.03%;大洋洲为1 733名,占1.07%。其中来自非洲的留学生人数较2006年增加了2 178名,同比增长58.28%,成为增幅最大的地区。亚洲国家的留学生数在中国的国际学生中永远是第一位的,留学生结构从地域分布上长期以来就是这样,而且依然会维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客观地讲,国际顶级的大学集中在欧洲和美洲,而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已经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大陆已经与世界上3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等值互认协议。这样,既有利于我国教育的输出,也有利于在我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在协议国家之间的流动。
按国别统计,2007年来华留学生人数排在前五位的国家为韩国、日本、美国、越南和泰国,人数分别为64 481名、18 640名、14 758名、9 702名和7 306名。从生源国别上来讲,多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从1992年我国与韩国建交以来,韩国留学生一直稳步增长,2000年后开始居来华留学生的首位。韩国来华留学生人数在2007年达到6万多人。第二位是日本,每年都在1.8万上下浮动。第三位一直是美国,每年来华留学生人数都在1万人左右,美国来华留学生中短期学习的比较多;第四位是越南,第五位2007年是泰国(2007年第五位是印度尼西亚)。在韩国有1/10的人都在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有来华留学经历的韩国学生非常好就业,这也是韩国来华留学生在我国国际学生中稳居首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连年攀升的来华留学生人数固然与国际留学浪潮息息相关,同时毋庸置疑的是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及国家对来华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成为吸引国际学生的重要因素。除此以外,赵灵山认为,中国持续发展的经济为来华留学生提供了强有力的心理支撑,也成为我国竞争留学大国的强有力的保障。
我国对来华留学生进行三级管理:教育部负责制定相关政策,省级单位进行协调,高校负责留学生的招收、录取、教学管理、生活管理和服务、留华毕业生的联系。在高校有两支队伍负责管理留学生,一是管理服务队伍,二是教师队伍,保证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同等教育,生活条件略优于中国学生。我国对来华留学生的关照非常全面,在奖学金方面,我国有中国政府奖学金、地方政府奖学金、各学校各种名目的奖学金。我国近几年对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经费投入持续稳步增加。我国政府以开放的态势欢迎各国留学生来华,除了保密专业,外国留学生可以选择几乎所有的专业进行学习,我们赋予了高校接收外国留学生最宽泛的自主权,不受招生计划指标的限制,可以根据留学生的需求开课,鼓励高校对留学生尤其是高层次的留学生进行外语教学或双语教学。没有种族歧视没有性别歧视,在学校规定范围内学生可以勤工俭学。
中国正逐渐成为有竞争力的留学大国,我们也在以“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障质量、规范管理”的来华留学工作原则来加强这种竞争力。扩大规模主要表现在学校招收留学生不受招生指标的限制;提高层次是指增加高学历生的比例,包括研究生、博士生,而且设立优秀留学生奖学金;来华留学生中非政府奖学金生高达94.81%,我们也在采取措施扩大政府奖学金规模,鼓励各省设立地方奖学金,鼓励高校设立学校奖学金,同时鼓励大企业向留学生设立企业奖学金,也建议各国政府设立奖学金支持本国学生来华留学。现有巴基斯坦、泰国、新加坡、越南、沙特阿拉伯、卢旺达、坦桑尼亚7个国家设有针对来华留学生的奖学金。
面对未来,赵灵山认为有许多工作要做。而比这种紧迫感更强烈的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2007年,教育部采取了多项新措施来规范发展来华留学工作。为加强对部分高等学校英语授课的临床医学教育管理,颁布了《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为适应我国外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需要,建立外国留学生学历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完整信息,供外国留学生和有关机构网上查询,颁布了“关于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新生学籍和外国留学生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的通知”。自2008年开始,为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满足新时期对外工作和教育事业的新需要、新发展,中国政府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大幅扩大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规模,今后的三年,即2008年、2009年、2010年每年增加3 000名左右,主要鼓励接受高层次来华留学生。
对于2008年工作方向,重要的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来华留学工作,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留学生为本,以教留学生的教师为本,达到共同的提高;二是科学发展,持续发展,不能急功近利,要以学校的国际化建设为目标,以为外国培养有用的人才为目标,毕竟国际学生选择来华留学最主要是取决于教育质量;三是协调发展,根据留学生的需求设计课程。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树立几种意识:来华留学生工作首先强调政治意识,外事工作无小事;其次是危机意识,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有机制、举措尚待完善;另外还要有奥运意识、全局意识、管理意识等。周恩来总理曾经指出来华留学生工作的指导方针:学习上严格要求,认真帮助;政治上积极影响,不强加于人;生活上适当照顾,严肃管理”。目前这一方针仍指导我国来华留学生工作。
我们目前致力于在完善来华留学生管理体制,建立全国来华留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管理和服务。同时,我们也坚决防止恶性竞争,防范敌对势力利用留学生身份损害我国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
接受外国留学生是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国家及教育部领导的重视和关怀。遵循“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来华留学工作思路,我们将推动外国政府及中国企业设立来华留学奖学金;进一步优化来华留学环境,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完善专家咨询机制;继续实行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制度;并积极做好来华留学对外宣传工作及留华毕业生工作。
发展是无止境的。国际学生为一个国家带来的多重效益是难以用统计数据描述的。我们希望来华留学生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希望中国成为一流的国际学生流动的重要目的国。
责任编辑 张 鹤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中国的开放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的高等教育也不断向国际化迈进。在这一进程中,我国高等院校在积极寻求与国际接轨之道,打造自身的国际化形象,建设多科性、研究型和国际化大学。高等学校的国际化标准概括地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外语的学生人数和掌握外语的程度,二是有多少国际教育合作项目,三是学校有多少客座外籍教授,四是学校有多少学生派出学习,五是到国外访学和参会的教师人数,六是地方政府的认识和支持程度,七是周围环境对国际人才的需求和容纳程度,八是管理理念与发展规划中的国际意识。而国际上普遍的共识是国际学生至少占到在校生的10%才称得上国际化大学。因此,迅猛增长的来华留学生人数成为我国建设国际化大学的有力支撑。
从留学生规模上来讲,来华留学生人数在2002年前一直稳步增长到大约8万,2003年受非典影响出现低谷,而后在2004年跃升到11万多人,2005年达到14万人,2006年的来华留学生数据为162 695。2007年来华留学生数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人数突破19万人次,来华留学生数量、生源国家和地区数量、我国接受留学生单位的数量、我国政府奖学金数量四项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多的一年。2007年,来我国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共计195 503名,来自188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台湾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共有544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学机构接受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生达到10 151名。与2006年相比,2007年来华留学生总人数增加了32 808名,同比增长达20.17%。其中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增加了1 667名,同比增长达19.6%;自费生增加了31 141名,达到185 352名,同比增长达20.2%。在十五期间,我国来华留学生的增长幅度每年都在20%左右,这种增长速度在国际上也是比较快的。可以说,来华留学生每年的增长数量相当于现在一所大学的在校生数量。
按留学生类别统计,2007年学历生68 213名,同比增长24.34%,高于留学生平均增长速度,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34.89%,比2006年提高了1.17个百分点;非学历生127 290名,同比增长18.04%,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65.11%。留学生中有大约1/3是来我国访学进修的,学习某学校的某一门课程;还有一部分短期留学生,在我国的学习时间在6个月以下,主要学习汉语等。
从学科上来讲,除军事学以外,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11大类学科中都有外国留学生在学习。外国学生学习的专业面越来越广,我们也鼓励学校开设一些适合外国留学生学习的课程和专业。按学科类别统计,2006年来华留学生中文科114 846名(含汉语类98 701名、艺术类2 118名),医科20 355名(含西医13 225名、中医7 130名),经济类7 308名,管理类5 954名,工科5 803名,法学3667名,教育类1 730名(含体育类1 332名),理科1 007名,历史904名,哲学681名,农科440名。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来华留学生学习主要以汉语言为主,其次是医学,选择学习医学的学生中,以前以学习中医居多,现在学习西医的占了大多数。究其原因大概有这几个方面:一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医学院的规模比其他国家的医学院要大,像印度、澳大利亚的医学院一般是本着高起点、高成本、小规模的原则办学,我国医学院招生规模远远多于国际上其他同类学院;第二个原因是学费,通常国际上医学专业的学费都比较高,我国的医学院学费相对便宜;三是我国的高校教师具有不仅教书而且育人的优良传统,能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把我国博大的文化和深厚的哲学思想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我国文化的浸染和熏陶。从来华留学生选择学科呈现出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国际学生留学中国的目的更趋向于理性:从对中国的好奇来学习中国的文化转向了学习实用的科学技术,不仅仅限于中国的历史、文化、风物人情等,他们的学习是为了发展自己的事业,规划自己的人生。通过在中国的学习,他们达到了这样的目的,一些留学生完成学业后选择在中国开办实业、到大企业就职、在使馆任外交官等。
国际学生的流动有两种趋势:一是从教育科技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比如二战前向德国等欧洲国家的流动,二战后向美国等国家的流动;二是邻国之间的流动,中国是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新西兰以及澳大利亚等的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地域相邻或相近。而中国国际学生的来源前五位依次是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2007年亚洲的留学生人数计141 689名,占全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72.47%;欧洲为26 339名,占13.47%;美洲为19 673名,占10.06%;非洲为5 915名,占3.03%;大洋洲为1 733名,占1.07%。其中来自非洲的留学生人数较2006年增加了2 178名,同比增长58.28%,成为增幅最大的地区。亚洲国家的留学生数在中国的国际学生中永远是第一位的,留学生结构从地域分布上长期以来就是这样,而且依然会维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客观地讲,国际顶级的大学集中在欧洲和美洲,而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已经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大陆已经与世界上3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等值互认协议。这样,既有利于我国教育的输出,也有利于在我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在协议国家之间的流动。
按国别统计,2007年来华留学生人数排在前五位的国家为韩国、日本、美国、越南和泰国,人数分别为64 481名、18 640名、14 758名、9 702名和7 306名。从生源国别上来讲,多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从1992年我国与韩国建交以来,韩国留学生一直稳步增长,2000年后开始居来华留学生的首位。韩国来华留学生人数在2007年达到6万多人。第二位是日本,每年都在1.8万上下浮动。第三位一直是美国,每年来华留学生人数都在1万人左右,美国来华留学生中短期学习的比较多;第四位是越南,第五位2007年是泰国(2007年第五位是印度尼西亚)。在韩国有1/10的人都在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有来华留学经历的韩国学生非常好就业,这也是韩国来华留学生在我国国际学生中稳居首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连年攀升的来华留学生人数固然与国际留学浪潮息息相关,同时毋庸置疑的是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及国家对来华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成为吸引国际学生的重要因素。除此以外,赵灵山认为,中国持续发展的经济为来华留学生提供了强有力的心理支撑,也成为我国竞争留学大国的强有力的保障。
我国对来华留学生进行三级管理:教育部负责制定相关政策,省级单位进行协调,高校负责留学生的招收、录取、教学管理、生活管理和服务、留华毕业生的联系。在高校有两支队伍负责管理留学生,一是管理服务队伍,二是教师队伍,保证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同等教育,生活条件略优于中国学生。我国对来华留学生的关照非常全面,在奖学金方面,我国有中国政府奖学金、地方政府奖学金、各学校各种名目的奖学金。我国近几年对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经费投入持续稳步增加。我国政府以开放的态势欢迎各国留学生来华,除了保密专业,外国留学生可以选择几乎所有的专业进行学习,我们赋予了高校接收外国留学生最宽泛的自主权,不受招生计划指标的限制,可以根据留学生的需求开课,鼓励高校对留学生尤其是高层次的留学生进行外语教学或双语教学。没有种族歧视没有性别歧视,在学校规定范围内学生可以勤工俭学。
中国正逐渐成为有竞争力的留学大国,我们也在以“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障质量、规范管理”的来华留学工作原则来加强这种竞争力。扩大规模主要表现在学校招收留学生不受招生指标的限制;提高层次是指增加高学历生的比例,包括研究生、博士生,而且设立优秀留学生奖学金;来华留学生中非政府奖学金生高达94.81%,我们也在采取措施扩大政府奖学金规模,鼓励各省设立地方奖学金,鼓励高校设立学校奖学金,同时鼓励大企业向留学生设立企业奖学金,也建议各国政府设立奖学金支持本国学生来华留学。现有巴基斯坦、泰国、新加坡、越南、沙特阿拉伯、卢旺达、坦桑尼亚7个国家设有针对来华留学生的奖学金。
面对未来,赵灵山认为有许多工作要做。而比这种紧迫感更强烈的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2007年,教育部采取了多项新措施来规范发展来华留学工作。为加强对部分高等学校英语授课的临床医学教育管理,颁布了《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为适应我国外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需要,建立外国留学生学历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完整信息,供外国留学生和有关机构网上查询,颁布了“关于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新生学籍和外国留学生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的通知”。自2008年开始,为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满足新时期对外工作和教育事业的新需要、新发展,中国政府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大幅扩大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规模,今后的三年,即2008年、2009年、2010年每年增加3 000名左右,主要鼓励接受高层次来华留学生。
对于2008年工作方向,重要的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来华留学工作,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留学生为本,以教留学生的教师为本,达到共同的提高;二是科学发展,持续发展,不能急功近利,要以学校的国际化建设为目标,以为外国培养有用的人才为目标,毕竟国际学生选择来华留学最主要是取决于教育质量;三是协调发展,根据留学生的需求设计课程。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树立几种意识:来华留学生工作首先强调政治意识,外事工作无小事;其次是危机意识,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有机制、举措尚待完善;另外还要有奥运意识、全局意识、管理意识等。周恩来总理曾经指出来华留学生工作的指导方针:学习上严格要求,认真帮助;政治上积极影响,不强加于人;生活上适当照顾,严肃管理”。目前这一方针仍指导我国来华留学生工作。
我们目前致力于在完善来华留学生管理体制,建立全国来华留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管理和服务。同时,我们也坚决防止恶性竞争,防范敌对势力利用留学生身份损害我国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
接受外国留学生是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国家及教育部领导的重视和关怀。遵循“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来华留学工作思路,我们将推动外国政府及中国企业设立来华留学奖学金;进一步优化来华留学环境,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完善专家咨询机制;继续实行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制度;并积极做好来华留学对外宣传工作及留华毕业生工作。
发展是无止境的。国际学生为一个国家带来的多重效益是难以用统计数据描述的。我们希望来华留学生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希望中国成为一流的国际学生流动的重要目的国。
责任编辑 张 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