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四个回归”的理念,分析高校本科素质教育建设和“四个回归”之间的关系,认为本科素质教育是践行“四个回归”的重要载体,“四个回归”能够推进本科素质教育正确面对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四个回归”指引下高校本科素质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以“回归常识”为指引,开启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回归本分”为指引,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以“回归初心”为指引,为社会培养输送优秀人才;以“回归梦想”为指引,全方位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本科素质教育 回归常识 回归本分 回归初心 回归梦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C-0004-03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踏上了改革的新征程。在高校教育进入新形势、取得新进展的情况下,“四个回归”从四个方面指明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和重大意义,为高校在未来的改革中指引了前行的方向。为了更好地推进“四个回归”的贯彻落实,高校应积极发展本科素质教育,让素质教育成为“四个回归”的重要载体。
一、高校本科教育中的“四个回归”
“四个回归”是新时代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教育思想,其具体指的是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回归常识”主要就学生而言的,意在正确处理高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指的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读好书,激发学生养成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从书中吸取知识和营养,从而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为社会作贡献。“回归本分”主要就高校教师而言的,指的是高校教师要坚守自己的工作职责,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三高”,即“德高”“学高”和“艺高”。“回归初心”主要就高校而言的,指的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提高政治站位,将培养人才作为始终牢记的“初心”,坚持“三全育人”的教育格局,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回归梦想”主要就高等教育而言的,指的是高等教育的开展要始终秉持创新的教育理念,在办学理念、组织、管理以及制度上都要做到创新,在教育创新的强大支持下,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实力。
“四个回归”的提出,对我国高校本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回归常识”凸显了读书的重要性。我国的高校学生每个学期的平均阅读量总体上不高,尽管不同专业的教师往往就所教授的学科给学生开列读书清单,但是很多学生都没有认真读过,而且高校在读书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不够高。其实读书本身就是最基本的“常识”,“回归常识”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找寻读书的乐趣,通过读书提升自己的价值。第二,“回归本分”明确了高校教师履行职能的方向。高校教师最重要的职能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教书,二是育人。这两者是有有机结合、缺一不可的,但是在现实教学中,高校教师往往在教书投入的精力更多一些,两者存在了一定的失衡。“回归本分”的提出,有利于教师在教书和育人之间找到平衡,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培养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才。第三,“回归初心”重申并指明了高校办学根本方向。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要改革,但是其根本方向没有改变,基本的教育方针也始终没有动摇。“回归初心”的提出,让广大高校在巨大变革的时代重新认识高校办学的宗旨和方向,努力实现教育理想,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第四,“回归梦想”推进我国迈向高等教育的强国之路。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深入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教育的“回归梦想”有助于推进“中国梦”的伟大进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推进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进行转变。
二、强化高校本科素质教育建设和“四个回归”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在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还是普通高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都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等本科素质教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高等教育中所有学科领域知识的普及。高等教育通常都会开设一些通识教育类的课程,这些通识课程中包含的专业内容非常广,有文科类的课程,也有理工类的课程,该类学科的开设,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健全了知识体系;从狭义上来看,高等本科素质教育侧重于人文学科的知识,人文学科包括文学、史学、哲学等学科,这些学科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现在很多高校都向综合型大学迈进,但是大学在学科设置上依然根据自身的特色有所侧重,所以广义和狭义领域的素质教育都有涉及。
本科素质教育建设和“四个回归”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本科素质教育是践行“四个回归”的重要载体。为了践行“四个回归”理念,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载体,而本科素质教育则是践行“四个回归”理念的重要载体。在“四个回归”的引领下,本科素质教育的开展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一是本科素质教育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中扎实了专业基础,掌握了专业技能,但是只掌握专业技能是不够的,还需要全方位发展挖掘自身的潜力。正如前文所述,素质教育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全面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感知能力、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特的气质,具有人文情怀,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素质和修养。二是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本科素质教育的开展,能够丰富并完善高等教育的体系,摆脱片面追求实用性或者片面追求理论性的教育误区,使得教育呈现出专业性、综合性、人文性的统一。三是进一步提升了高校的整体形象。传统的高校往往侧重于理工类、文科类等不同学科种类,大家常常会形成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缺少人文气息,以文科类为主的院校缺少实验精神等,在发展本科素质教育后,无论是传统的理工科院校还是文科类院校,其教育的发展都向素质教育转变,将逐渐打破人们对高校的传统认识,提升形象。
另一方面,“四个回归”的提出能够推进本科素质教育正确面对发展中的问题。尽管高校的本科素质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仍存在制约教育发展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与“四个回归”的理念相背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本科素质教育的发展仍然具有较强的功利色彩。有的高校在发展素质教育时,仍然设定硬任务、硬指标,让学生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课程,取得学分,从而将教育的内容又变成了工具教学内容。二是本科素质教育在内容的接受方面没有做到通俗易懂。无论是开展通识教育还是开设人文学科,都需要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但是很多高校只是机械地开展素质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实际相脱节,以至于学生面对教育内容时,感受不到其内在的价值,产生了畏惧的心理。三是高校缺乏师资力量。高校教师主要开展专业课讲授,而在通识教育或者人文学科方面的教师力量比较薄弱。由于缺少专业的教师队伍,教学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例如教學方式的机械化、简单化,课程的设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等,使得教学的效果不尽理想。“四个回归”给高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能够促使高校正确地面对素质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反思,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三、“四个回归”指引下推进高校本科素质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强化高校素质教育建设,要以“四个回归”为工作的基本遵循,将培养具有良好素养的人才队伍作为检验素质教育建设成果的标准;要以践行“四个回归”突破口,从学生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发展以及教育发展等四个方面始终推进高校本科素质教育取得新的突破。
(一)以“回归常识”为指引,在强化素质教育建设中开启学生学习的兴趣
1.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增负”。学生进入到大学后,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和高中时代相比,大学生活相对宽松,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在学习上没有较大的压力,以至于在学习方面的兴趣有所减弱。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时,要从横向和纵向上给学生适当地“增负”。横向方面,主要是增强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度,例如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进行多学科的延展,引导学生从本专业的课程出发,认真阅读与其相关内容的书籍;纵向方面,主要是增加学科的深度。例如就专业中的某一个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开启学生读书新模式。现如今,读书的方式越来越多,可以分为纸质阅读、电子阅读(包括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等。高校要给学生营造多维度读书的方式和空间,例如在班级或者图书馆建设多维度的读书平台,使学生能够随时查找到所需要的学习资料,增加阅读的便利;再如,高校可以定期向学生推送图书,这些图书既包括自然科学类的书籍,也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类的书籍,将不同种类的书籍通过手机、网络等定期向学生推介,并认真设计读书的内容,运用动画、视频等丰富书籍的内容,可以吸引学生认真地读书,在读书中增强素养。
3.开阔学生的视野。读书不仅仅是要读“有字的书”,更要读生活、读社会这本“无字的书”。大学生即将进入到社会工作,除了在校园认真读书学习外,高校应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给学生营造参加社会实践和交流的机会,增加学习的阅历,让学习的内容得以沉淀。例如,高校要围绕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其他院校或者机构合作,鼓励学生到其他高校交流,拓宽学习的视野;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不同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所学内容融入社会实践中,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同时,提升读书的效果。
(二)以“回归本分”为指引,在强化素质教育建设中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1.强化师风师德建设。教师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师风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综合表现,对素质教育的开展具有推动作用。师风师德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感染着学生,为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树立了榜样和标杆。因此,教师要自觉树立良好的师风师德,始终秉持着道德观念,拥有良好的品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高校要注重打造具有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引导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自觉地向学生传播人文精神。
2.注重提升教师的服务能力。素质教育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教师的职能。高校教师为了实现教书和育人这两项最基本的职能,需要加强服务,用服务更好地“回归本分”。教师服务的主要对象为学生,要注重打造新型的师生关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关心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开展“订单式服务”,针对学生的需要开展教学,将育人的思想孕育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夯实专业技能的同时感受到精神的洗礼。这样,教师实现了教书、育人和服务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回归本分”。
3.创新教师的管理方式和考核评价方式。在“四个回归”的有力推动下,高校在发展素质教育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管理方式和考核评价方式,将教师的人文素养以及素质教育取得的成效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例如在管理方面,要创新管理的载体,借助信息平台的力量,减少管理的程序,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在考核评价方面,量化素质教育的各项内容,例如学生的反馈情况、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素质教育开展过程中所取得的创新成果等,由此激励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深入思索开展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使得素质教育的开展切实收到实效。
(三)以“回归初心”为指引,在强化素质教育建设中为社会培养输送优秀人才
1.在高校中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取得长足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对于高校来说,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按照党的要求开展工作。同时,高校要重视党的宣传,在全体学生中普遍开展党性教育,尤其要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让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使得高校成为宣传党的理论和思想的重要平台。
2.重视校园文化的力量。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精神家园,具有润物无声的作用。每一所高校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也构筑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而形成的。在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标准,如果仅仅在“奇”“特”上下功夫,那么就违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初衷。高校要结合本校发展的实际,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挖掘自身存在的文化资源,并注重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特征,兼容并包,全面发展,打造属于本校特色、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文化品牌。
3.拓宽并创新素质教育模式。现如今,社会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各个行业中,高校在发展素质教育时,就要不断地创新教育的载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素质教育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形式。例如,高校要建设人文素养信息平台,在该平台上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及时发布活动信息,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学校可以在平台上开设“素质教育大讲堂”,聘请相关领域的教师通过网络的方式给学生开展讲座。再如,学校可以举办人文活动比赛,要学生采取已掌握的信息技术手段在信息平台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形成一场文化交流的“盛宴”。
(四)以“回归梦想”为指引,在强化素质教育建设中全方位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
1.不断创新高校的素质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高校发展的内在力量,高校办学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教育理念是否正确。尤其在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下,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应现代化高校办学的需要。因此,高校要对素质教育有着清醒的认识,在推进素質教育发展进程中不断创新科学化的教育思路,打破教育中存在的工具思维、功利思维,要以增强学生综合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形成素质教育新理念,用素质教育理念创新教学中的思维方式,从而为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 2.建立健全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制度体系。素质教育效果的实现,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作为保障。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并在日常的组织、管理上加以规范,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使得制度具有较强的贯彻力和执行力;在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随着教育形势的变化,有的制度内容已经不适应教育的发展,因此要始终秉持教育创新的意识,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制度,健全制度体系,并由此建立良性的教育工作机制,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3.将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就业创业相结合。开展素质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推进学生就业乃至创业的必要措施。目前社会上对人才的要求非常高,对专业型人才、综合型人才非常青睐。而传统高校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与社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以至于很多学生在就业创业中不具有优势。高校要将就业创业的理念融入素质教育中,课程的设置、教学形式的确立等要与就业创业的要求相符合,按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既能够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又能提高学生的升学率,全面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
“四个回归”是对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发展的有力诠释。高校要按照“四个回归”的要求,将学校、教育、教师、学生有机统一起来,坚持正确的办学导向,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主要目标,探究素质教育发展的规律,不断创新教育的思路和形式,建立和完善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制度机制,使得素质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张昱婷.应对文化产业需求的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3)
[2]李建.“互联网+”环境下的计算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构建[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5)
[3]張云雯,颜秉刚.基于大数据的闭环人才培养策略探讨[J].电子世界,2018(17)
[4]马国刚,李红燕,孙姚同,等.教育改革新常态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向[J].中国成人教育,2017(18)
[5]吴斌,高庆元,范太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7(2)
[6]于晓东.新中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体系研究:回顾、反思与建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1)
[7]吴玉德,吕冬云,罗志文,李春丰,许龙.校企协调创新模式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构建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8(5)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GXGZJG2017B18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德先(1985— ),男,广西南宁人,研究生,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助理研究员。
(责编 黎 原)
【关键词】高校本科素质教育 回归常识 回归本分 回归初心 回归梦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C-0004-03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踏上了改革的新征程。在高校教育进入新形势、取得新进展的情况下,“四个回归”从四个方面指明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和重大意义,为高校在未来的改革中指引了前行的方向。为了更好地推进“四个回归”的贯彻落实,高校应积极发展本科素质教育,让素质教育成为“四个回归”的重要载体。
一、高校本科教育中的“四个回归”
“四个回归”是新时代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教育思想,其具体指的是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回归常识”主要就学生而言的,意在正确处理高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指的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读好书,激发学生养成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从书中吸取知识和营养,从而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为社会作贡献。“回归本分”主要就高校教师而言的,指的是高校教师要坚守自己的工作职责,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三高”,即“德高”“学高”和“艺高”。“回归初心”主要就高校而言的,指的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提高政治站位,将培养人才作为始终牢记的“初心”,坚持“三全育人”的教育格局,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回归梦想”主要就高等教育而言的,指的是高等教育的开展要始终秉持创新的教育理念,在办学理念、组织、管理以及制度上都要做到创新,在教育创新的强大支持下,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实力。
“四个回归”的提出,对我国高校本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回归常识”凸显了读书的重要性。我国的高校学生每个学期的平均阅读量总体上不高,尽管不同专业的教师往往就所教授的学科给学生开列读书清单,但是很多学生都没有认真读过,而且高校在读书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不够高。其实读书本身就是最基本的“常识”,“回归常识”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找寻读书的乐趣,通过读书提升自己的价值。第二,“回归本分”明确了高校教师履行职能的方向。高校教师最重要的职能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教书,二是育人。这两者是有有机结合、缺一不可的,但是在现实教学中,高校教师往往在教书投入的精力更多一些,两者存在了一定的失衡。“回归本分”的提出,有利于教师在教书和育人之间找到平衡,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培养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才。第三,“回归初心”重申并指明了高校办学根本方向。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要改革,但是其根本方向没有改变,基本的教育方针也始终没有动摇。“回归初心”的提出,让广大高校在巨大变革的时代重新认识高校办学的宗旨和方向,努力实现教育理想,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第四,“回归梦想”推进我国迈向高等教育的强国之路。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深入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教育的“回归梦想”有助于推进“中国梦”的伟大进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推进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进行转变。
二、强化高校本科素质教育建设和“四个回归”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在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还是普通高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都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等本科素质教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高等教育中所有学科领域知识的普及。高等教育通常都会开设一些通识教育类的课程,这些通识课程中包含的专业内容非常广,有文科类的课程,也有理工类的课程,该类学科的开设,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健全了知识体系;从狭义上来看,高等本科素质教育侧重于人文学科的知识,人文学科包括文学、史学、哲学等学科,这些学科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现在很多高校都向综合型大学迈进,但是大学在学科设置上依然根据自身的特色有所侧重,所以广义和狭义领域的素质教育都有涉及。
本科素质教育建设和“四个回归”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本科素质教育是践行“四个回归”的重要载体。为了践行“四个回归”理念,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载体,而本科素质教育则是践行“四个回归”理念的重要载体。在“四个回归”的引领下,本科素质教育的开展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一是本科素质教育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中扎实了专业基础,掌握了专业技能,但是只掌握专业技能是不够的,还需要全方位发展挖掘自身的潜力。正如前文所述,素质教育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全面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感知能力、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特的气质,具有人文情怀,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素质和修养。二是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本科素质教育的开展,能够丰富并完善高等教育的体系,摆脱片面追求实用性或者片面追求理论性的教育误区,使得教育呈现出专业性、综合性、人文性的统一。三是进一步提升了高校的整体形象。传统的高校往往侧重于理工类、文科类等不同学科种类,大家常常会形成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缺少人文气息,以文科类为主的院校缺少实验精神等,在发展本科素质教育后,无论是传统的理工科院校还是文科类院校,其教育的发展都向素质教育转变,将逐渐打破人们对高校的传统认识,提升形象。
另一方面,“四个回归”的提出能够推进本科素质教育正确面对发展中的问题。尽管高校的本科素质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仍存在制约教育发展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与“四个回归”的理念相背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本科素质教育的发展仍然具有较强的功利色彩。有的高校在发展素质教育时,仍然设定硬任务、硬指标,让学生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课程,取得学分,从而将教育的内容又变成了工具教学内容。二是本科素质教育在内容的接受方面没有做到通俗易懂。无论是开展通识教育还是开设人文学科,都需要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但是很多高校只是机械地开展素质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实际相脱节,以至于学生面对教育内容时,感受不到其内在的价值,产生了畏惧的心理。三是高校缺乏师资力量。高校教师主要开展专业课讲授,而在通识教育或者人文学科方面的教师力量比较薄弱。由于缺少专业的教师队伍,教学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例如教學方式的机械化、简单化,课程的设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等,使得教学的效果不尽理想。“四个回归”给高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能够促使高校正确地面对素质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反思,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三、“四个回归”指引下推进高校本科素质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强化高校素质教育建设,要以“四个回归”为工作的基本遵循,将培养具有良好素养的人才队伍作为检验素质教育建设成果的标准;要以践行“四个回归”突破口,从学生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发展以及教育发展等四个方面始终推进高校本科素质教育取得新的突破。
(一)以“回归常识”为指引,在强化素质教育建设中开启学生学习的兴趣
1.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增负”。学生进入到大学后,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和高中时代相比,大学生活相对宽松,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在学习上没有较大的压力,以至于在学习方面的兴趣有所减弱。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时,要从横向和纵向上给学生适当地“增负”。横向方面,主要是增强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度,例如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进行多学科的延展,引导学生从本专业的课程出发,认真阅读与其相关内容的书籍;纵向方面,主要是增加学科的深度。例如就专业中的某一个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开启学生读书新模式。现如今,读书的方式越来越多,可以分为纸质阅读、电子阅读(包括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等。高校要给学生营造多维度读书的方式和空间,例如在班级或者图书馆建设多维度的读书平台,使学生能够随时查找到所需要的学习资料,增加阅读的便利;再如,高校可以定期向学生推送图书,这些图书既包括自然科学类的书籍,也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类的书籍,将不同种类的书籍通过手机、网络等定期向学生推介,并认真设计读书的内容,运用动画、视频等丰富书籍的内容,可以吸引学生认真地读书,在读书中增强素养。
3.开阔学生的视野。读书不仅仅是要读“有字的书”,更要读生活、读社会这本“无字的书”。大学生即将进入到社会工作,除了在校园认真读书学习外,高校应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给学生营造参加社会实践和交流的机会,增加学习的阅历,让学习的内容得以沉淀。例如,高校要围绕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其他院校或者机构合作,鼓励学生到其他高校交流,拓宽学习的视野;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不同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所学内容融入社会实践中,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同时,提升读书的效果。
(二)以“回归本分”为指引,在强化素质教育建设中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1.强化师风师德建设。教师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师风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综合表现,对素质教育的开展具有推动作用。师风师德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感染着学生,为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树立了榜样和标杆。因此,教师要自觉树立良好的师风师德,始终秉持着道德观念,拥有良好的品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高校要注重打造具有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引导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自觉地向学生传播人文精神。
2.注重提升教师的服务能力。素质教育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教师的职能。高校教师为了实现教书和育人这两项最基本的职能,需要加强服务,用服务更好地“回归本分”。教师服务的主要对象为学生,要注重打造新型的师生关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关心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开展“订单式服务”,针对学生的需要开展教学,将育人的思想孕育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夯实专业技能的同时感受到精神的洗礼。这样,教师实现了教书、育人和服务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回归本分”。
3.创新教师的管理方式和考核评价方式。在“四个回归”的有力推动下,高校在发展素质教育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管理方式和考核评价方式,将教师的人文素养以及素质教育取得的成效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例如在管理方面,要创新管理的载体,借助信息平台的力量,减少管理的程序,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在考核评价方面,量化素质教育的各项内容,例如学生的反馈情况、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素质教育开展过程中所取得的创新成果等,由此激励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深入思索开展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使得素质教育的开展切实收到实效。
(三)以“回归初心”为指引,在强化素质教育建设中为社会培养输送优秀人才
1.在高校中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取得长足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对于高校来说,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按照党的要求开展工作。同时,高校要重视党的宣传,在全体学生中普遍开展党性教育,尤其要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让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使得高校成为宣传党的理论和思想的重要平台。
2.重视校园文化的力量。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精神家园,具有润物无声的作用。每一所高校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也构筑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而形成的。在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标准,如果仅仅在“奇”“特”上下功夫,那么就违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初衷。高校要结合本校发展的实际,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挖掘自身存在的文化资源,并注重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特征,兼容并包,全面发展,打造属于本校特色、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文化品牌。
3.拓宽并创新素质教育模式。现如今,社会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各个行业中,高校在发展素质教育时,就要不断地创新教育的载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素质教育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形式。例如,高校要建设人文素养信息平台,在该平台上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及时发布活动信息,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学校可以在平台上开设“素质教育大讲堂”,聘请相关领域的教师通过网络的方式给学生开展讲座。再如,学校可以举办人文活动比赛,要学生采取已掌握的信息技术手段在信息平台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形成一场文化交流的“盛宴”。
(四)以“回归梦想”为指引,在强化素质教育建设中全方位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
1.不断创新高校的素质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高校发展的内在力量,高校办学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教育理念是否正确。尤其在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下,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应现代化高校办学的需要。因此,高校要对素质教育有着清醒的认识,在推进素質教育发展进程中不断创新科学化的教育思路,打破教育中存在的工具思维、功利思维,要以增强学生综合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形成素质教育新理念,用素质教育理念创新教学中的思维方式,从而为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 2.建立健全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制度体系。素质教育效果的实现,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作为保障。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并在日常的组织、管理上加以规范,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使得制度具有较强的贯彻力和执行力;在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随着教育形势的变化,有的制度内容已经不适应教育的发展,因此要始终秉持教育创新的意识,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制度,健全制度体系,并由此建立良性的教育工作机制,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3.将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就业创业相结合。开展素质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推进学生就业乃至创业的必要措施。目前社会上对人才的要求非常高,对专业型人才、综合型人才非常青睐。而传统高校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与社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以至于很多学生在就业创业中不具有优势。高校要将就业创业的理念融入素质教育中,课程的设置、教学形式的确立等要与就业创业的要求相符合,按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既能够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又能提高学生的升学率,全面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
“四个回归”是对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发展的有力诠释。高校要按照“四个回归”的要求,将学校、教育、教师、学生有机统一起来,坚持正确的办学导向,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主要目标,探究素质教育发展的规律,不断创新教育的思路和形式,建立和完善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制度机制,使得素质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张昱婷.应对文化产业需求的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3)
[2]李建.“互联网+”环境下的计算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构建[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5)
[3]張云雯,颜秉刚.基于大数据的闭环人才培养策略探讨[J].电子世界,2018(17)
[4]马国刚,李红燕,孙姚同,等.教育改革新常态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向[J].中国成人教育,2017(18)
[5]吴斌,高庆元,范太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7(2)
[6]于晓东.新中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体系研究:回顾、反思与建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1)
[7]吴玉德,吕冬云,罗志文,李春丰,许龙.校企协调创新模式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构建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8(5)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GXGZJG2017B18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德先(1985— ),男,广西南宁人,研究生,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助理研究员。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