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玉明,经济学(会计学)博士,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9月,他考入厦门大学,1986年、1989年和1995年,相继在厦门大学获得经济学(金融学)学士、经济学(会计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9年8月开始在厦门大学任教,2000年9月调入暨南大学。胡玉明教授现兼任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分会委员、广东省会计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企业财务管理学会会长、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常务理事兼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等学术任职。
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二十多年来,胡玉明教授始终认为大学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为了教书育人,大学教师必须首先过科研关,但科研工作必须为教学工作服务,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良性循环。近年来,胡玉明教授主持“技术经济一体化全面成本管理体系研究”、“国有企业债转股跟踪调查研究”、“开放型企业综合业绩评价系统的设计及其应用”和“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绩效评价制度设计与实地研究”等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在《中国工业经济》、《审计研究》、《管理工程学报》、《经济评论》、《外国经济与管理》和《中国经济问题》等专业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独立或合作出版了《论资本成本会计》、《公司理财》、《企业财务管理原理》、《管理会计学》(合作)、《平衡计分卡是什么:一个管理工具的神话》、《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平衡计分卡》(译著)和《平衡计分卡实用指南》(译著)等论著、教材和译著十余部。
近年来,胡玉明教授一直关注企业战略绩效评价这个主题。他认为,绩效评价的思维决定企业发展的命运。战略绩效评价与一般的绩效评价最主要的差异就在于战略绩效评价强调绩效评价必须以战略为导向,以培植企业“独一无二”的核心能力为主导,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设计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通过绩效评价指标引导管理行为,从而“化战略为行动”。基于“事事强调战略定位,时时强调战略定位”的管理情境,离开战略,根本就无法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由于这个关键差异,战略绩效评价与一般的绩效评价的评价主体、评价的方式等等流程自然不同。企业的战略就决定了企业“想得到什么”,“应该评价什么”就决定了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管理问题就像海边的礁石,企业运行状况良好(涨潮)时,问题(礁石)被掩盖了;企业运行状况恶化(退潮)时,所有的问题(礁石)就都暴露出来了。实际上,企业运行状况良好(涨潮)时最容易解决问题,但此时也最容易忽视问题,等到企业运行状况恶化(退潮)时问题都出来了,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也就过去了。理想的绩效评价指标应该突出价值创造动因(价值创造的主要驱动因素),提醒企业可能发生哪些问题(发现问题),从而提供一些追寻问题起因的线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看不到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因此,绩效评价对企业发展的另一个功效在于帮助企业发现问题。
胡玉明教授指出,中国企业在企业绩效评价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方面取得了许多进步,但问题在于忽略了“绩效评价具有鲜明的企业化和行为化特征”。“世界上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企业”。所谓“企业化”特征,强调的是即使同一个企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或不同环境,也大不一样,企业领导人变了,企业管理情境可能就不一样。所谓“行为化”特征强调的是不同的企业或处于不同环境的同一个企业,其战略定位肯定不同,其绩效评价指标自然也不同。以战略为导向,立足企业具体管理情境,拓宽思路,构造一个“环境—战略—行为—过程—结果”一体化、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融合的模式是胡玉明倡导的绩效评价制度。
胡玉明教授倡导“学海无涯乐作舟”,“自娱自乐”并“乐在其中”地“悦读”和思考。然后将“悦读”思考的点滴体会运用于教学,传播会计理念,推行“培养如何运用会计”的会计学教育目标,倡导“用会计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并积极“身体力行”,已经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胡玉明教授认为,对会计学这样的应用性学科而言,其科研成果应该表现在两个方面: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成果和体现在现实市场上的成果。观念改变历史轨迹,观念创造奇迹。基于这种认识,他在科研与教学之余致力于演绎观念,把管理理念推向市场,介入企业实践,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二十多年来,胡玉明教授始终认为大学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为了教书育人,大学教师必须首先过科研关,但科研工作必须为教学工作服务,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良性循环。近年来,胡玉明教授主持“技术经济一体化全面成本管理体系研究”、“国有企业债转股跟踪调查研究”、“开放型企业综合业绩评价系统的设计及其应用”和“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绩效评价制度设计与实地研究”等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在《中国工业经济》、《审计研究》、《管理工程学报》、《经济评论》、《外国经济与管理》和《中国经济问题》等专业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独立或合作出版了《论资本成本会计》、《公司理财》、《企业财务管理原理》、《管理会计学》(合作)、《平衡计分卡是什么:一个管理工具的神话》、《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平衡计分卡》(译著)和《平衡计分卡实用指南》(译著)等论著、教材和译著十余部。
近年来,胡玉明教授一直关注企业战略绩效评价这个主题。他认为,绩效评价的思维决定企业发展的命运。战略绩效评价与一般的绩效评价最主要的差异就在于战略绩效评价强调绩效评价必须以战略为导向,以培植企业“独一无二”的核心能力为主导,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设计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通过绩效评价指标引导管理行为,从而“化战略为行动”。基于“事事强调战略定位,时时强调战略定位”的管理情境,离开战略,根本就无法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由于这个关键差异,战略绩效评价与一般的绩效评价的评价主体、评价的方式等等流程自然不同。企业的战略就决定了企业“想得到什么”,“应该评价什么”就决定了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管理问题就像海边的礁石,企业运行状况良好(涨潮)时,问题(礁石)被掩盖了;企业运行状况恶化(退潮)时,所有的问题(礁石)就都暴露出来了。实际上,企业运行状况良好(涨潮)时最容易解决问题,但此时也最容易忽视问题,等到企业运行状况恶化(退潮)时问题都出来了,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也就过去了。理想的绩效评价指标应该突出价值创造动因(价值创造的主要驱动因素),提醒企业可能发生哪些问题(发现问题),从而提供一些追寻问题起因的线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看不到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因此,绩效评价对企业发展的另一个功效在于帮助企业发现问题。
胡玉明教授指出,中国企业在企业绩效评价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方面取得了许多进步,但问题在于忽略了“绩效评价具有鲜明的企业化和行为化特征”。“世界上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企业”。所谓“企业化”特征,强调的是即使同一个企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或不同环境,也大不一样,企业领导人变了,企业管理情境可能就不一样。所谓“行为化”特征强调的是不同的企业或处于不同环境的同一个企业,其战略定位肯定不同,其绩效评价指标自然也不同。以战略为导向,立足企业具体管理情境,拓宽思路,构造一个“环境—战略—行为—过程—结果”一体化、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融合的模式是胡玉明倡导的绩效评价制度。
胡玉明教授倡导“学海无涯乐作舟”,“自娱自乐”并“乐在其中”地“悦读”和思考。然后将“悦读”思考的点滴体会运用于教学,传播会计理念,推行“培养如何运用会计”的会计学教育目标,倡导“用会计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并积极“身体力行”,已经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胡玉明教授认为,对会计学这样的应用性学科而言,其科研成果应该表现在两个方面: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成果和体现在现实市场上的成果。观念改变历史轨迹,观念创造奇迹。基于这种认识,他在科研与教学之余致力于演绎观念,把管理理念推向市场,介入企业实践,提升企业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