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全球政治经济的发展,对各国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民族核心凝聚力的灵魂,是提高综合国力的精神支柱。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对他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变得十分重要。中学历史课程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这一要求,承担起爱国主义教育的重担。
关键词 新课改 历史教学 爱国主义教育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正在发生着快速而巨大的变化,国际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如何在竞争中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中国人民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是适应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必然要求。近些年来,我们一直强调提高自己的科学技术能力,增强经济竞争力。但是,却忽视了新的国际经济环境给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带来的影响,或者说是忽略了新形势下的思想武器的运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正是在这一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爱国主义是指人们热爱自己祖国的崇高思想和忠于祖国的坚贞信念,并愿意我祖国而献身的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凝聚点和精神支柱,也是我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共中央颁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以下简称《纲要》),把对全国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到了更高的层次。在《纲要》中,提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的重要观点。这是因为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他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以及人生观、世界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爱国主义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性工程。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因而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所以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而且还是青少年顺利成长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纲要》中还尤其强调了学校课堂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指出各级教育部门应当按照《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和《中学思想政治、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学科教育纲要》的要求,“制定出爱国主义的分科计划,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分界、贯穿到各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 这一规定,指明了中小學各个课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历史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它更应该承担起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我们知道,历史是群体认同和文化延续的基点。一个群体要保持凝聚力,必须要有他们共同的经历从而形成某种认同感;一个民族要存在和延续则必须保持共同的历史记忆,一旦丧失了历史,这个民族就离消亡不远了。对一个国家来说,历史可以成为国际竞争的资本,因为悠久的历史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一个民族正是因为有着相同的经历和共同的认同感,才能血脉相连,齐心协力打造共同的幸福家园。因而,我们可以说,历史就是爱国主义的滋生土壤,是爱国主义思想产生的基石。
早在唐朝时期,史学家刘知几说:“史之为务,申以宪诫,树之风声。”强调了史学的道德教化功用。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也曾说过:“不读史书,则无从爱其国。”1932年3月在燕京大学的演讲中,他对青年学生说:“现在的青年应当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的人,现在的中国处于什么时期,自己对国家负有什么责任。这一切在史志上面全都可以找到明确的答复。”章太炎先生十分重视青年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尤其是强调了历史学习与爱国主义的关系。这都说明了,爱国主义教育要渗透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尚未形成的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历史教学仅仅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分析历史材料、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从而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历史教师应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历史教学的核心地位,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以教材为依据,抓住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做到“寓教于史”。首先,准备充分和详实的历史教育素材。历史学科具有理论的科学性、史料的真实性和内容的客观性等特点,在道德情感领域的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真实、感人、可信、可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形象、具体、深动的人物事件去感染、熏陶人,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滋润和升华。其次,结合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初中生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发展阶段,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其生理和心理处于急剧变化的状态,表现为自我意识高涨,独立意识增强。因此,我们必须用和风细雨般的渗透,尊重个性和差异,适时引导,才能达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第三,要紧密结合时代要求。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要结合当然的热点社会问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高尚的美德,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历史教学业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历史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责无旁贷的。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课题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罗艳.新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3]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作者简介:
李凯(1986年-),男,陕西西安人,西北工业大学启迪中学,历史骨干教师。
关键词 新课改 历史教学 爱国主义教育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正在发生着快速而巨大的变化,国际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如何在竞争中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中国人民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是适应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必然要求。近些年来,我们一直强调提高自己的科学技术能力,增强经济竞争力。但是,却忽视了新的国际经济环境给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带来的影响,或者说是忽略了新形势下的思想武器的运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正是在这一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爱国主义是指人们热爱自己祖国的崇高思想和忠于祖国的坚贞信念,并愿意我祖国而献身的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凝聚点和精神支柱,也是我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共中央颁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以下简称《纲要》),把对全国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到了更高的层次。在《纲要》中,提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的重要观点。这是因为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他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以及人生观、世界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爱国主义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性工程。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因而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所以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而且还是青少年顺利成长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纲要》中还尤其强调了学校课堂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指出各级教育部门应当按照《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和《中学思想政治、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学科教育纲要》的要求,“制定出爱国主义的分科计划,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分界、贯穿到各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 这一规定,指明了中小學各个课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历史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它更应该承担起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我们知道,历史是群体认同和文化延续的基点。一个群体要保持凝聚力,必须要有他们共同的经历从而形成某种认同感;一个民族要存在和延续则必须保持共同的历史记忆,一旦丧失了历史,这个民族就离消亡不远了。对一个国家来说,历史可以成为国际竞争的资本,因为悠久的历史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一个民族正是因为有着相同的经历和共同的认同感,才能血脉相连,齐心协力打造共同的幸福家园。因而,我们可以说,历史就是爱国主义的滋生土壤,是爱国主义思想产生的基石。
早在唐朝时期,史学家刘知几说:“史之为务,申以宪诫,树之风声。”强调了史学的道德教化功用。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也曾说过:“不读史书,则无从爱其国。”1932年3月在燕京大学的演讲中,他对青年学生说:“现在的青年应当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的人,现在的中国处于什么时期,自己对国家负有什么责任。这一切在史志上面全都可以找到明确的答复。”章太炎先生十分重视青年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尤其是强调了历史学习与爱国主义的关系。这都说明了,爱国主义教育要渗透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尚未形成的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历史教学仅仅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分析历史材料、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从而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历史教师应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历史教学的核心地位,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以教材为依据,抓住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做到“寓教于史”。首先,准备充分和详实的历史教育素材。历史学科具有理论的科学性、史料的真实性和内容的客观性等特点,在道德情感领域的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真实、感人、可信、可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形象、具体、深动的人物事件去感染、熏陶人,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滋润和升华。其次,结合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初中生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发展阶段,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其生理和心理处于急剧变化的状态,表现为自我意识高涨,独立意识增强。因此,我们必须用和风细雨般的渗透,尊重个性和差异,适时引导,才能达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第三,要紧密结合时代要求。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要结合当然的热点社会问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高尚的美德,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历史教学业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历史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责无旁贷的。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课题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罗艳.新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3]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作者简介:
李凯(1986年-),男,陕西西安人,西北工业大学启迪中学,历史骨干教师。